'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現實生活裡的邁克爾·奧赫與養父母一家人

畢竟,好的教育,是相互平等的分享,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知曉,社會上任何優秀的角色,都是可以成為的。

做個溫暖且有夢想的人,並不是奢望。

2017年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聚焦了一對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現實生活裡的邁克爾·奧赫與養父母一家人

畢竟,好的教育,是相互平等的分享,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知曉,社會上任何優秀的角色,都是可以成為的。

做個溫暖且有夢想的人,並不是奢望。

2017年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聚焦了一對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母親認為,孩子就要上最好的學校,為此他們一家開始各種搬家,為了能上當地最好的學校,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甚至跟貧困生搶名額。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現實生活裡的邁克爾·奧赫與養父母一家人

畢竟,好的教育,是相互平等的分享,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知曉,社會上任何優秀的角色,都是可以成為的。

做個溫暖且有夢想的人,並不是奢望。

2017年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聚焦了一對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母親認為,孩子就要上最好的學校,為此他們一家開始各種搬家,為了能上當地最好的學校,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甚至跟貧困生搶名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父親卻覺得,只要孩子開心,在哪裡上學都可以,不是說只有好學校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

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商量著教育的問題,雖然有矛盾,但都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

他們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

發人深思的「父母與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博弈」


這的確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提倡“快樂式散養教育”類似於紀錄片中的公立學校,一種是提倡“規範化的精養教育”,類似片中的私立學校。

兩種理念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也有相應的弊端。

快樂式散養教育,學生更容易感知愛,學會溫暖和愛人,但由於體系的不完善,快樂可能只是暫時的,沒有系統化的教育,會讓孩子在成長裡不知所措。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現實生活裡的邁克爾·奧赫與養父母一家人

畢竟,好的教育,是相互平等的分享,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知曉,社會上任何優秀的角色,都是可以成為的。

做個溫暖且有夢想的人,並不是奢望。

2017年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聚焦了一對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母親認為,孩子就要上最好的學校,為此他們一家開始各種搬家,為了能上當地最好的學校,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甚至跟貧困生搶名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父親卻覺得,只要孩子開心,在哪裡上學都可以,不是說只有好學校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

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商量著教育的問題,雖然有矛盾,但都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

他們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

發人深思的「父母與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博弈」


這的確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提倡“快樂式散養教育”類似於紀錄片中的公立學校,一種是提倡“規範化的精養教育”,類似片中的私立學校。

兩種理念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也有相應的弊端。

快樂式散養教育,學生更容易感知愛,學會溫暖和愛人,但由於體系的不完善,快樂可能只是暫時的,沒有系統化的教育,會讓孩子在成長裡不知所措。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規範化的精養教育,多少有些拔苗助長,過早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會讓功利心大於上進心,精英化教育缺少挫敗,也會讓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難以調整。

《都挺好》裡的大哥蘇明哲就是很好的例子,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出國深造,人前的佼佼者,在面臨失業危機的時候,也變得不堪一擊。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現實生活裡的邁克爾·奧赫與養父母一家人

畢竟,好的教育,是相互平等的分享,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知曉,社會上任何優秀的角色,都是可以成為的。

做個溫暖且有夢想的人,並不是奢望。

2017年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聚焦了一對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母親認為,孩子就要上最好的學校,為此他們一家開始各種搬家,為了能上當地最好的學校,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甚至跟貧困生搶名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父親卻覺得,只要孩子開心,在哪裡上學都可以,不是說只有好學校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

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商量著教育的問題,雖然有矛盾,但都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

他們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

發人深思的「父母與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博弈」


這的確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提倡“快樂式散養教育”類似於紀錄片中的公立學校,一種是提倡“規範化的精養教育”,類似片中的私立學校。

兩種理念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也有相應的弊端。

快樂式散養教育,學生更容易感知愛,學會溫暖和愛人,但由於體系的不完善,快樂可能只是暫時的,沒有系統化的教育,會讓孩子在成長裡不知所措。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規範化的精養教育,多少有些拔苗助長,過早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會讓功利心大於上進心,精英化教育缺少挫敗,也會讓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難以調整。

《都挺好》裡的大哥蘇明哲就是很好的例子,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出國深造,人前的佼佼者,在面臨失業危機的時候,也變得不堪一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很多人好奇,實驗結束後,交換者的生活是否有改變?

尤其是選擇轉入私立學校的布萊特,他的發展會好於選擇繼續留在公立學校的納茲嗎?

這些答案都是未知的。

但對V姐來說,看完這個節目最大的感觸並不是教育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而是孩子們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

公立學校的孩子去到私立學校再回來,不會覺得不適應;私立學校的孩子去到公立學校,也不會有“你們低我一等”的感覺。

我想,這就是被爸媽愛著的結果吧。

只要爸爸媽媽是愛著我們的,我們無論去到哪裡,心中都會有力量。

窮養和富養,沒有那麼重要。


"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085 部 每 日 一 片

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



每每想到自己的考學路,總有說不完的辛酸淚。

別說“決定命運”的高考,單小升初、初升高這兩次考試,就讓不少人叫苦不迭。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人生就算贏在了起跑線。

「名校」成了學生時代努力的最大目標。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名校到底好在哪裡,上了名校可以改變什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教育那些事——

BBC 在英國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家庭條件一般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和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的學生互換,體驗為期一週的交換生活。

這項實驗的全過程記錄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中。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顯然,BBC想透過這次實驗,探討一場關於教育差異與社會公平的話題。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英國版的《變形計》。

比起製造話題,打造網紅的《變形計》,這部紀錄片可有意義多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真香哥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在英國,有兩套教育體系:公立和私立。

兩種體系的學校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

私立學校沃敏斯特,是一所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高級寄宿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內有400名學生,每年900多萬英鎊的教學預算。

校區佔地60畝, 12個網球場,風光美得無可挑剔。

教學樓的大門都是著名設計師設計,校長辦公室的椅子也有兩百年曆史。(都鐸王朝的椅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裡師資強、生源好、設施齊全…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過,這樣的學校,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進的。

光是一年27000英鎊(摺合人民幣234900元)的寄宿費,就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換句話說,能去這個學校唸書的孩子,除了自身條件,家裡都是非富即貴(不是貶義)。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有數據表明,只有7%的英國人可以上類似這樣的私立學校

而這7%,卻主導著英國大部分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校長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間接與擁有美好未來畫上等號。

另一邊,公立學校本羅斯,卻是不同的狀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建校幾十年,教師數量與私立學校持平,但學生數量卻比私立學校高出一半,有700多名,每年的預算也是對方的一半500萬英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校舍所在的德比郡,覆蓋了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生源方面更是混亂,每週都有人入學,有人退學,大部分學生是敘利亞、伊朗等戰亂地區的難民,基本不會說英語。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不止如此,這裡還包括了三分之一的讀寫障礙症或自閉症患者,僅有的教學資源還要分給特殊教育。

這個學校的學生幾乎沒有家庭背景,父母都是工薪家庭,公立教育是他們能為孩子爭取到的最好環境。

BBC在這兩個學校各挑選了年齡相仿的3位學生,互相體驗對方的生活,來研究其中的差距。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週是私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去公立學校,跟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一起上課、生活。

老師給他們做了個基本測試:

私立中學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超過了18歲群體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學的學生,只達到了7歲兒童的閱讀水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測試的差距,令人咂舌。

在私立學校只拿C的約翰,卻可以在公立學校拿到A。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除了成績上的差距,行為舉止上的差距,也逐漸顯露。

公立學校的布萊特,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咬著自己的衣服帶子跟朋友嬉笑打鬧。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贊德看到會上前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舉止。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對於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來說,細節是他們追求的根本。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些不適:

這場交換沒有所謂的平等,私立學校的學生來到公立學校,好像用俯視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條件好,不代表有資格去指責別人的生活。

沒錯,這種尷尬的氣氛V姐也感受到了,但轉念一想,這種不適或許就是差距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除了兩所學校無法改變的硬件條件,教育方式的差距,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有些調皮,不拘小節的布萊特並不是不學無術的壞學生,他也明白「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沒錢吃飯,所以好好學習很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只不過,對他來說,好好學習,是為了生計。

而對一旁的贊德來說,學習知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喜歡工程學,我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可以擁有夢想的,而夢想在布萊特眼中,是奢望,是抽象且遙遠的存在。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表示:“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還在為生計憂愁,吃穿都成問題。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讓私立學校校長意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面。

公立學校的教育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灌輸,課堂散漫、不重視學生的情緒。

學校並沒有為學生人生態度的養成、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修養的提升負責。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上課前,公立校長還在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因為她瞭解到之前也有水平很差的老師進入了私立學校。

馬克到本羅斯上了一節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原來我的情緒,也可以被老師關注到。

他不僅關注在課堂上活躍的孩子,那些羞於表達,沉默不語的孩子,也會照顧到,通過鼓勵,讓大家說出內心的想法,還會告訴大家:你們值得更好的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們的自信心。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贊德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夢想,正是在這種信心教育下形成的。

聽完馬克的課,公立學校校長恍然大悟,原來自信心對學生人格的樹立這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的第二週,公立學校的3位同學來到私立學校,體驗他們的生活。

剛進校門,就被私立學校的制度“嚇到”

在這裡,學生必須遵守嚴格的作息和課堂紀律,早上六點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隨意說話、打鬧、進出教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馬克說:“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在為培養自律做準備。

著裝也要經過嚴格要求,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扎進褲子,襯衣的第一顆鈕釦也要扣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為他們進入職場做準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沃敏斯特的學生,年紀輕輕就開始走「牛津步」。(英國精英必備步伐)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課後活動的豐富,讓公立學校的學生大開眼界:

參加晚宴、聽不同行業佼佼者講座、加入42個活動社團、學古典音樂……完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沒人把這裡的學生當孩子,老師會把他們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提倡他們的愛好。

而這些對於條件有限的公立學校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交換結束後,渴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布萊特,成功獲得沃敏斯特中學2萬7千英鎊的獎學金,正式加入私立學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來自敘利亞的學霸女孩納茲,則依然決定留在公立學校,完成後續的課程。

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成績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進步;二是與沃敏斯特學生優渥的家境相比,她怕會迷失自我,在那樣一個象牙塔裡,找不到存在感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納茲的懂事和善良,感染著與她互換的(私立學校的)Katie,納茲深知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並沒有因為自己難民的身份而消極,相反,她比Katie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Katie聊到未來,臉上的稚嫩讓她看上去動力不足。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長久以來,教育方式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不止BBC做的這項實驗,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涉獵:

美國電影《弱點》,就講述了一個被富有家庭收養的黑人男孩,在接受了好的教育後,發生的改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弱點》劇照

奧赫自幼父母離異,無家可歸,長期吸毒的母親沒有能力贍養他,自然也不會給他提供好的教育。

自卑、孤獨、盲目…奧赫一直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錯誤。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好心人陶西太太收養,在她的鼓勵下,奧赫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開始願意表達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打橄欖球,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改之前的喪氣,成為美國最出色的橄欖球遠動員。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這也是美國橄欖球選秀狀元邁克爾•奧赫的真實故事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現實生活裡的邁克爾·奧赫與養父母一家人

畢竟,好的教育,是相互平等的分享,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知曉,社會上任何優秀的角色,都是可以成為的。

做個溫暖且有夢想的人,並不是奢望。

2017年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聚焦了一對想要給女兒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母親認為,孩子就要上最好的學校,為此他們一家開始各種搬家,為了能上當地最好的學校,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甚至跟貧困生搶名額。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父親卻覺得,只要孩子開心,在哪裡上學都可以,不是說只有好學校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

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商量著教育的問題,雖然有矛盾,但都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

他們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

發人深思的「父母與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博弈」


這的確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提倡“快樂式散養教育”類似於紀錄片中的公立學校,一種是提倡“規範化的精養教育”,類似片中的私立學校。

兩種理念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也有相應的弊端。

快樂式散養教育,學生更容易感知愛,學會溫暖和愛人,但由於體系的不完善,快樂可能只是暫時的,沒有系統化的教育,會讓孩子在成長裡不知所措。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規範化的精養教育,多少有些拔苗助長,過早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會讓功利心大於上進心,精英化教育缺少挫敗,也會讓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難以調整。

《都挺好》裡的大哥蘇明哲就是很好的例子,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出國深造,人前的佼佼者,在面臨失業危機的時候,也變得不堪一擊。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很多人好奇,實驗結束後,交換者的生活是否有改變?

尤其是選擇轉入私立學校的布萊特,他的發展會好於選擇繼續留在公立學校的納茲嗎?

這些答案都是未知的。

但對V姐來說,看完這個節目最大的感觸並不是教育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而是孩子們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

公立學校的孩子去到私立學校再回來,不會覺得不適應;私立學校的孩子去到公立學校,也不會有“你們低我一等”的感覺。

我想,這就是被爸媽愛著的結果吧。

只要爸爸媽媽是愛著我們的,我們無論去到哪裡,心中都會有力量。

窮養和富養,沒有那麼重要。


英國版《變形計》:富二代與窮孩子交換身份,結果卻出乎意料…

【和V姐聊聊】

你覺得學校的教育會從根本上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