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什麼時候起,萌萌變得“叛逆”?答案在家庭裡,在生活中。萌萌11歲的時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覺得妹妹很“煩”。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什麼時候起,萌萌變得“叛逆”?答案在家庭裡,在生活中。萌萌11歲的時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覺得妹妹很“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父母想出了絕招,就是送她一個耳機,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鐘。爸爸說,只要她願意陪妹妹玩,每半年送她一臺耳機都可以。萌萌陪了,卻陪得很不耐煩。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什麼時候起,萌萌變得“叛逆”?答案在家庭裡,在生活中。萌萌11歲的時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覺得妹妹很“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父母想出了絕招,就是送她一個耳機,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鐘。爸爸說,只要她願意陪妹妹玩,每半年送她一臺耳機都可以。萌萌陪了,卻陪得很不耐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柚子的到來讓萌萌不再專享父母的寵愛。現在,父母沉浸在養育柚子的喜悅中,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隻剩下了學業上的指導。父親帶萌萌去上奧數班,太難,萌萌迷茫地抓耳撓腮。

即使全家出去遊輪旅行,萌萌都和小夥伴在一起,而爸爸老是和媽媽,帶著柚柚走在後面,看上去,爸爸媽媽和柚柚才像是一家人,而萌萌是個局外人。萌萌媽的朋友說:“難怪人家萌萌心裡不舒服。”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什麼時候起,萌萌變得“叛逆”?答案在家庭裡,在生活中。萌萌11歲的時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覺得妹妹很“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父母想出了絕招,就是送她一個耳機,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鐘。爸爸說,只要她願意陪妹妹玩,每半年送她一臺耳機都可以。萌萌陪了,卻陪得很不耐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柚子的到來讓萌萌不再專享父母的寵愛。現在,父母沉浸在養育柚子的喜悅中,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隻剩下了學業上的指導。父親帶萌萌去上奧數班,太難,萌萌迷茫地抓耳撓腮。

即使全家出去遊輪旅行,萌萌都和小夥伴在一起,而爸爸老是和媽媽,帶著柚柚走在後面,看上去,爸爸媽媽和柚柚才像是一家人,而萌萌是個局外人。萌萌媽的朋友說:“難怪人家萌萌心裡不舒服。”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回過頭來,夫妻倆才發現,萌萌小時候,夫妻倆總對她的表現不滿意,處處都十分嚴苛,是對孩子太挑剔了。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什麼時候起,萌萌變得“叛逆”?答案在家庭裡,在生活中。萌萌11歲的時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覺得妹妹很“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父母想出了絕招,就是送她一個耳機,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鐘。爸爸說,只要她願意陪妹妹玩,每半年送她一臺耳機都可以。萌萌陪了,卻陪得很不耐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柚子的到來讓萌萌不再專享父母的寵愛。現在,父母沉浸在養育柚子的喜悅中,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隻剩下了學業上的指導。父親帶萌萌去上奧數班,太難,萌萌迷茫地抓耳撓腮。

即使全家出去遊輪旅行,萌萌都和小夥伴在一起,而爸爸老是和媽媽,帶著柚柚走在後面,看上去,爸爸媽媽和柚柚才像是一家人,而萌萌是個局外人。萌萌媽的朋友說:“難怪人家萌萌心裡不舒服。”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回過頭來,夫妻倆才發現,萌萌小時候,夫妻倆總對她的表現不滿意,處處都十分嚴苛,是對孩子太挑剔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

瓜媽說:

在教育瓜瓜的問題上,我曾經有陣子很彷徨。比如有時候他在家亂跑亂扔東西,我會吼他,你就不能坐下來看會書嗎?但心裡又立馬開始糾結,調皮是天性,我又何苦拿成人的標準去壓他:怕自己太嚴厲,抑制了瓜瓜的天性,讓他不快樂;又怕自己太放手,讓他太過散漫,長大了會恨我……當媽的這點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個疏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最後一章,兒子安德烈寫他母親嚴格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糾結。他是這麼說的:

“母親和我最大的歧異在於,我只在乎好玩,她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彈鋼琴,在母親面前假裝練琴練了八年,其實根本沒練,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親說游泳重要,所以我總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體育館,好幾次,我走到的時候,游泳課已經下課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頑皮的孩子。琴彈得不好,泳遊得不精,我也沒法倒過來'指控'她說,'當年我小,你應該強迫我啊',因為我記得那麼清楚,當年她就說,'好,現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長大以後不要倒過來埋怨我沒強迫你喔。'

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用她的語言來說,'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跟我接觸的德國人總是說,'安德烈的思想和舉止特別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謝我的母親。”

原來,所有的孩子都會與父母“拔河”。可是孩子再調皮,再叛逆,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已經深深刻在他們的骨子裡了。我們所糾結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有時光機,我們去看看十年後孩子的樣子,我們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就是這樣一部“時光機”,因為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間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強烈推薦媽媽們看看。

文|元元媽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間,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追蹤了他們的成長軌跡。然後剪輯成了5集的紀錄片——《零零後》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雖然樣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幾戶中產階級家庭中,但十年的這個時間軸已經足夠長,長到讓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影響。

孩子生來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愛獨處;有人富主見,有人喜追隨。家庭教育,進一步讓他們成為了不同的人。有點遺憾的是,教育是條單行線,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許當初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所以,追溯這十年在孩子身上發生的事,能夠提前引起我們的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才最適合孩子?這裡說三個片子裡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獨處,是每個孩子的權力


故事開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園——芭學園內。這所學園裡,有調皮搗蛋的男孩於錫坤,有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小女孩一一,還有富有主見的男孩嘉陽。

我最想說的是一一。一一是個很特別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堆沙包,她卻一個人坐著看書,或者在房間裡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圓圓的,難得的是即使是獨處,她的眼神裡也沒有迷茫和孤獨,而是充滿了自我愉悅的安然和淡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連園長大李老師都說,她獨處的時候,看上去很高貴。但大李老師還是擔心,未來一一會很難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所以大李老師一直試圖鼓勵孩子多和小朋友玩兒,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大李老師問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先不要想媽媽,可以嗎?”一一低著頭,回答:“不想跟小朋友玩兒。”

“那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師問。一一搖頭,語氣堅定:“我不想!”

大李老師:“我覺得你應有個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師:“在很久很久以後,你需要一個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頭。

“那你以後結婚呢?”大李老師追問。“我有權力這樣。”一一猶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說。

“結婚的時候就要和另外一個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嗎?”大李老師追問。“我想要一個……結婚的那種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結婚啊!”大李老師還是繞在這個邏輯裡。“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哭了起來。

說出結婚、獨處都是自己的權力,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應該強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歲。是獨處,讓她具備了超越同齡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起前幾天,元元吃獼猴桃想自己剝皮,不小心把汁水滴得到處都是。元爸生氣了,把獼猴桃都收走,元元大哭。我誤以為元元又在玩食物,跟他講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給爸爸道歉,他沉默著就是不說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說:剛剛我是想要剝皮,不是要玩……原來,他是因為認為自己沒錯才不願服從,而不是倔強難以溝通。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有時候我們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邏輯去灌輸孩子,去講大道理,卻會鎩羽而歸、十分挫敗,甚至給孩子打上“難管教”的標籤。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想法啊。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強迫著幹自己不願意乾的事,還打上“為你好”的標籤,是不是也很痛苦?

好在一一有願意保護她天性的爸爸媽媽。一一媽媽說,當老師說一一不太合群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愛獨處的個性啊。老師建議她帶著一一多串門,一一媽媽也試過,但改變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順其自然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10年後,鏡頭再度對準快上中學的一一,她依然還是那個沉靜、靦腆,有些內向的女孩。她已經明白了自己應該融入集體的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在集體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當年那個小小的,有勇氣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獨處能讓自己開心,所以也很重要。”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其實,一個會獨處、能自我愉悅的孩子,很難得不是嗎?當孩子獨處的時候,請不要破壞他獨有的那個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媽媽


芭學園裡,小朋友們的鞋子常常不知所蹤,直到一個小小身影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

他叫於錫坤,是個無論何時都停不下來的男孩。把垃圾桶掀開,把足球、鞋子扔進比他還高的垃圾桶裡;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鋪了一地;在家裡,他把掛麵放在盆子裡點燃……調皮得太讓人頭疼了吧?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幸運的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錫坤媽媽,都願意保護錫坤這種愛探索的天性。

其實這個階段是錫坤的空間敏感期,他會不停地探索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為此,幼兒園專門空出了一段時間讓錫坤自己探索。錫坤媽媽也表示理解,她說,只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後慢慢會發展好。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鏡頭轉到10年後,錫坤靠在出租車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滿著迷茫。從前那個活潑好動、樂於探索的孩子不見了。他要去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樣,參加夏令營、上臺表演魔術、在家裡的科學實驗室裡招待朋友……而這些,這些都是媽媽的建議。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錫坤的媽媽總是提前為孩子想到了一切。錫坤說,長大想當科學家,錫坤媽媽立刻想到,科學家會不會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裡佈置了一個科學實驗室,讓錫坤邀請朋友來玩,還給錫坤報名參加了夏令營,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

錫坤坐上夏令營大巴之前,媽媽還反覆跟他確認:我跟你強調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複一遍?快點。“要換衣、要疊被子,要……不要罵人。”錫坤回答得有些無奈。

錫坤說自己喜歡變魔術,媽媽又擔憂了:有這個興趣愛好挺好的,但變魔術會不會以後比較難養活自己?在她的鼓勵下,錫坤要在夏令營的朋友們面前表演魔術,錫坤不想上臺,和媽媽對峙起來,一邊大哭一邊離開,又走回來,最終無奈地上臺表演。魔術表演失敗了,但錫坤媽媽說:“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是有用的。”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前那個眼神裡有亮光的錫坤,變得無助而百無聊賴,處處表現出需要媽媽幫助的樣子。也許錫坤長大會變成一個“媽寶”,誰知道呢?

你問,錫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裡,反正沒有出現在鏡頭裡過。我們只看到了忙裡忙外操心著一切的媽媽。錫坤媽媽自己都意識到管得太多:“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的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就出事兒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為了錫坤,媽媽已經犧牲了很多,在他調皮搗蛋的時候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為了孩子學習心理學,甚至辭掉了工作……但有時候,媽媽們要學習的並不是僅僅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是如何放手、如何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浪。別讓母愛,透不過氣。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裡


芭學園裡,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萌萌。小的時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媽媽的一個,一想起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委屈大哭,引來全班同學的集體嗚咽。

鏡頭切到十年後,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們玩耍,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更不願意陪妹妹玩。萌萌還說,妹妹可以變成小星星飛回去嗎?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對我失望,我也想有時光機,能回到小時候,但我相信這個願望肯定不會實現。”萌萌自己說。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萌萌爸給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媽說到她就會哽咽,“我現在還能想起她小時候一些事情,很乖……”爸爸在一旁笑得很尷尬。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從什麼時候起,萌萌變得“叛逆”?答案在家庭裡,在生活中。萌萌11歲的時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一個妹妹,覺得妹妹很“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父母想出了絕招,就是送她一個耳機,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鐘。爸爸說,只要她願意陪妹妹玩,每半年送她一臺耳機都可以。萌萌陪了,卻陪得很不耐煩。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柚子的到來讓萌萌不再專享父母的寵愛。現在,父母沉浸在養育柚子的喜悅中,而對於萌萌,父母更多隻剩下了學業上的指導。父親帶萌萌去上奧數班,太難,萌萌迷茫地抓耳撓腮。

即使全家出去遊輪旅行,萌萌都和小夥伴在一起,而爸爸老是和媽媽,帶著柚柚走在後面,看上去,爸爸媽媽和柚柚才像是一家人,而萌萌是個局外人。萌萌媽的朋友說:“難怪人家萌萌心裡不舒服。”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回過頭來,夫妻倆才發現,萌萌小時候,夫妻倆總對她的表現不滿意,處處都十分嚴苛,是對孩子太挑剔了。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十年,跟蹤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真的出乎意料


對待柚子,爸爸的育兒理念在發生轉變。夫妻倆打算順應孩子的天性,只希望她簡單快樂地成長,即使孩子躺在地上玩沙子,他們也不再幹涉。但萌萌和家人的隔閡,不知道何時才能補回來了。

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父母的陪伴和傾聽應該如影隨形。如果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一定是父母有做得不好之處,千萬別武斷地把孩子的情緒,推給“叛逆期”

真的,育兒沒有大道理,一切都在生活中,潤物無聲。

瓜媽最後說:

育兒是條單行線,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我們才能知道當初的做法正確與否。對於每一個不同的孩子,世上沒有統一的答案告訴你,到底如何養育是對的,但永遠記住一點:傾聽孩子、尊重孩子,不要強迫孩子按照你希望的樣子去發展。哪怕他的個性與你再不同, 最終生活的道路與你想象的十萬八千里,只要他能成為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那麼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與媽媽們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