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大陸均衡政策從確立開始,最先一百多年的敵人主要是法國,尤其是霸氣無雙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不過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發揮了作用,使法國總是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遏制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幻想。

等到18世紀末拿破崙上臺後,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並依靠西班牙民眾自發組成的游擊隊和俄羅斯的廣袤國土拖垮了法軍,把拿破崙趕下了臺。

此後,英國的目標又變成新崛起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還有奧地利、普魯士,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沙俄,擊碎了沙皇俄國的霸權夢。

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並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此時歐洲進入了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國和奧地利於1879年結盟,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而由於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導致法俄兩國日漸接近,最終於1892年簽定協約。這回,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無處下手了,在背後扶持誰,都容易養虎為患。於是,此時的英國另闢蹊徑,採取了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大陸均衡政策從確立開始,最先一百多年的敵人主要是法國,尤其是霸氣無雙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不過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發揮了作用,使法國總是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遏制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幻想。

等到18世紀末拿破崙上臺後,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並依靠西班牙民眾自發組成的游擊隊和俄羅斯的廣袤國土拖垮了法軍,把拿破崙趕下了臺。

此後,英國的目標又變成新崛起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還有奧地利、普魯士,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沙俄,擊碎了沙皇俄國的霸權夢。

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並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此時歐洲進入了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國和奧地利於1879年結盟,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而由於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導致法俄兩國日漸接近,最終於1892年簽定協約。這回,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無處下手了,在背後扶持誰,都容易養虎為患。於是,此時的英國另闢蹊徑,採取了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自由黨領袖格拉斯頓於1880年成為英國首相後,提出了一個策略: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協調斡旋,以建立所謂的“協調的歐洲”,同時避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跟誰都不承擔義務,保持自由之身,見機而行!這條政策就叫做“光榮孤立”。其實,“光榮孤立”這個名詞,是由一位訪問英國的加拿大國會議員所提出的,以讚揚英國不干預歐洲大陸事務。

“光榮孤立”政策是在英國勢力特別強大時“大陸均勢”政策的具體體現,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英國外交“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指導思想。

不過,實際上英國並沒有能夠維持這種孤立。尤其在分食中國這塊“肥肉”的問題上,英國的孤立使自己成了看客。而日本認為只有與一個歐洲強國結盟,才能確立它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最後,兩國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正式結束了英國的光榮孤立。

隨後,英法於1904年簽訂摯誠協定,1907年又建立英俄同盟,最終在歐洲形成了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是一戰前的歐洲態勢。

一戰後,歐洲與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德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法國一時成為歐洲大陸上的強國。而英國繼續實行“均衡”政策,在德國賠款等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扶德抑法”的做法,牽制法國。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大陸均衡政策從確立開始,最先一百多年的敵人主要是法國,尤其是霸氣無雙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不過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發揮了作用,使法國總是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遏制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幻想。

等到18世紀末拿破崙上臺後,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並依靠西班牙民眾自發組成的游擊隊和俄羅斯的廣袤國土拖垮了法軍,把拿破崙趕下了臺。

此後,英國的目標又變成新崛起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還有奧地利、普魯士,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沙俄,擊碎了沙皇俄國的霸權夢。

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並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此時歐洲進入了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國和奧地利於1879年結盟,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而由於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導致法俄兩國日漸接近,最終於1892年簽定協約。這回,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無處下手了,在背後扶持誰,都容易養虎為患。於是,此時的英國另闢蹊徑,採取了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自由黨領袖格拉斯頓於1880年成為英國首相後,提出了一個策略: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協調斡旋,以建立所謂的“協調的歐洲”,同時避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跟誰都不承擔義務,保持自由之身,見機而行!這條政策就叫做“光榮孤立”。其實,“光榮孤立”這個名詞,是由一位訪問英國的加拿大國會議員所提出的,以讚揚英國不干預歐洲大陸事務。

“光榮孤立”政策是在英國勢力特別強大時“大陸均勢”政策的具體體現,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英國外交“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指導思想。

不過,實際上英國並沒有能夠維持這種孤立。尤其在分食中國這塊“肥肉”的問題上,英國的孤立使自己成了看客。而日本認為只有與一個歐洲強國結盟,才能確立它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最後,兩國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正式結束了英國的光榮孤立。

隨後,英法於1904年簽訂摯誠協定,1907年又建立英俄同盟,最終在歐洲形成了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是一戰前的歐洲態勢。

一戰後,歐洲與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德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法國一時成為歐洲大陸上的強國。而英國繼續實行“均衡”政策,在德國賠款等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扶德抑法”的做法,牽制法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上臺,在歐洲侵略擴張,英國為確保在歐洲的利益,在二戰前採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極力將禍水東引至蘇聯的綏靖政策,這實際上也是大陸均衡思想的體現。

巴黎和會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僅其他歐洲小國,就連昔日的歐洲霸主法國,都迅速在納粹德國的鐵蹄下淪陷。英國雖然靠著海峽的隔斷沒有失陷,並在德軍飛機的狂轟亂炸下堅持下來,但在歐洲、北非和亞洲戰場的連連失利,使他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只能淪為美國的小弟。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和意大利經濟殘破,不但要支付大量戰爭賠款,還要受人管制。英國、法國雖為戰勝國,但實力也大不如戰前。戰後的歐洲,在經濟上要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在政治和軍事上受制於北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蘇進行“冷戰”,在全球範圍內爭奪霸權,而歐洲成了它們爭奪的焦點和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西歐各國不願成為美、蘇爭霸的犧牲品,但要靠單個國家的力量又無法和美、蘇抗衡,於是,歐洲大陸的幾個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痛定思痛,決定停止近千年的征戰,各國聯合起來,以維護他們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大家一拍即合,很快行動起來。1949年,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成立了“歐洲委員會”,其宗旨是“保護和加強多元民主及人權,促進歐洲文化的同一性”。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大陸均衡政策從確立開始,最先一百多年的敵人主要是法國,尤其是霸氣無雙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不過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發揮了作用,使法國總是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遏制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幻想。

等到18世紀末拿破崙上臺後,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並依靠西班牙民眾自發組成的游擊隊和俄羅斯的廣袤國土拖垮了法軍,把拿破崙趕下了臺。

此後,英國的目標又變成新崛起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還有奧地利、普魯士,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沙俄,擊碎了沙皇俄國的霸權夢。

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並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此時歐洲進入了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國和奧地利於1879年結盟,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而由於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導致法俄兩國日漸接近,最終於1892年簽定協約。這回,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無處下手了,在背後扶持誰,都容易養虎為患。於是,此時的英國另闢蹊徑,採取了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自由黨領袖格拉斯頓於1880年成為英國首相後,提出了一個策略: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協調斡旋,以建立所謂的“協調的歐洲”,同時避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跟誰都不承擔義務,保持自由之身,見機而行!這條政策就叫做“光榮孤立”。其實,“光榮孤立”這個名詞,是由一位訪問英國的加拿大國會議員所提出的,以讚揚英國不干預歐洲大陸事務。

“光榮孤立”政策是在英國勢力特別強大時“大陸均勢”政策的具體體現,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英國外交“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指導思想。

不過,實際上英國並沒有能夠維持這種孤立。尤其在分食中國這塊“肥肉”的問題上,英國的孤立使自己成了看客。而日本認為只有與一個歐洲強國結盟,才能確立它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最後,兩國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正式結束了英國的光榮孤立。

隨後,英法於1904年簽訂摯誠協定,1907年又建立英俄同盟,最終在歐洲形成了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是一戰前的歐洲態勢。

一戰後,歐洲與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德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法國一時成為歐洲大陸上的強國。而英國繼續實行“均衡”政策,在德國賠款等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扶德抑法”的做法,牽制法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上臺,在歐洲侵略擴張,英國為確保在歐洲的利益,在二戰前採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極力將禍水東引至蘇聯的綏靖政策,這實際上也是大陸均衡思想的體現。

巴黎和會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僅其他歐洲小國,就連昔日的歐洲霸主法國,都迅速在納粹德國的鐵蹄下淪陷。英國雖然靠著海峽的隔斷沒有失陷,並在德軍飛機的狂轟亂炸下堅持下來,但在歐洲、北非和亞洲戰場的連連失利,使他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只能淪為美國的小弟。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和意大利經濟殘破,不但要支付大量戰爭賠款,還要受人管制。英國、法國雖為戰勝國,但實力也大不如戰前。戰後的歐洲,在經濟上要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在政治和軍事上受制於北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蘇進行“冷戰”,在全球範圍內爭奪霸權,而歐洲成了它們爭奪的焦點和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西歐各國不願成為美、蘇爭霸的犧牲品,但要靠單個國家的力量又無法和美、蘇抗衡,於是,歐洲大陸的幾個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痛定思痛,決定停止近千年的征戰,各國聯合起來,以維護他們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大家一拍即合,很快行動起來。1949年,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成立了“歐洲委員會”,其宗旨是“保護和加強多元民主及人權,促進歐洲文化的同一性”。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為促進歐洲的聯合,經濟學家、國際政治活動家莫內莫內與當時任法國外長的舒曼一起提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1950年,法國和聯邦德國首先成立了聯合機構,統一管理兩國的煤礦和鋼鐵產業。作為曾經的仇敵,歐陸經濟最發達的兩國,從此綁在了一架戰車上。很快,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也都加入。歐洲向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莫內和舒曼作為歐洲一體化的創始人,一起被譽為“歐洲之父”。

其實,二戰後,丘吉爾曾極力倡導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因此,西歐六國最初並沒有忘記英國,曾邀請英國加入,共圖歐洲的美好前途,但卻被英國拒絕了。

英國雖然在戰後大力鼓動歐洲聯合,但是英國所說的歐洲合眾國,只是歐洲大陸國家的合眾國,英國是不包括在內的。

英國之所以沒有在最初加入歐共體,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因素,也跟其傳承數百年的“大陸均衡”政策的慣性思維有關。

英國的政治文化與歐洲大陸文化有所不同。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議會主權”已經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因而,英國人本能地反對任何超國家權力的機構,反對出讓國家主權。

英國是歐洲唯一在二戰中沒有遭受外敵蹂躪的國家,雖然損失也很慘重,但還是比其他歐洲國家強很多,並沒有抱團取暖的念頭。

政治上,二戰三巨頭的地位使英國大大增強了在戰後國際舞臺上發揮影響力的信心。加之英國與美國關係獨特,認為其他歐洲國家都是二流國家,打心眼裡不願意與它們結盟。

再者,英國打算依靠廣闊的殖民地和英聯邦發達國家,在美國和歐洲之間自成一家,而不甘心僅僅當一個共同體的成員。

正是基於這些考慮,當六國邀請英國加入歐共體時,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不僅毫不客氣地拒絕了,而且還想方設法拆臺,不願意歐洲國家抱團爬到自己頭上。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大陸均衡政策從確立開始,最先一百多年的敵人主要是法國,尤其是霸氣無雙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不過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發揮了作用,使法國總是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遏制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幻想。

等到18世紀末拿破崙上臺後,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並依靠西班牙民眾自發組成的游擊隊和俄羅斯的廣袤國土拖垮了法軍,把拿破崙趕下了臺。

此後,英國的目標又變成新崛起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還有奧地利、普魯士,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沙俄,擊碎了沙皇俄國的霸權夢。

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並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此時歐洲進入了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國和奧地利於1879年結盟,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而由於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導致法俄兩國日漸接近,最終於1892年簽定協約。這回,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無處下手了,在背後扶持誰,都容易養虎為患。於是,此時的英國另闢蹊徑,採取了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自由黨領袖格拉斯頓於1880年成為英國首相後,提出了一個策略: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協調斡旋,以建立所謂的“協調的歐洲”,同時避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跟誰都不承擔義務,保持自由之身,見機而行!這條政策就叫做“光榮孤立”。其實,“光榮孤立”這個名詞,是由一位訪問英國的加拿大國會議員所提出的,以讚揚英國不干預歐洲大陸事務。

“光榮孤立”政策是在英國勢力特別強大時“大陸均勢”政策的具體體現,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英國外交“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指導思想。

不過,實際上英國並沒有能夠維持這種孤立。尤其在分食中國這塊“肥肉”的問題上,英國的孤立使自己成了看客。而日本認為只有與一個歐洲強國結盟,才能確立它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最後,兩國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正式結束了英國的光榮孤立。

隨後,英法於1904年簽訂摯誠協定,1907年又建立英俄同盟,最終在歐洲形成了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是一戰前的歐洲態勢。

一戰後,歐洲與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德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法國一時成為歐洲大陸上的強國。而英國繼續實行“均衡”政策,在德國賠款等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扶德抑法”的做法,牽制法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上臺,在歐洲侵略擴張,英國為確保在歐洲的利益,在二戰前採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極力將禍水東引至蘇聯的綏靖政策,這實際上也是大陸均衡思想的體現。

巴黎和會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僅其他歐洲小國,就連昔日的歐洲霸主法國,都迅速在納粹德國的鐵蹄下淪陷。英國雖然靠著海峽的隔斷沒有失陷,並在德軍飛機的狂轟亂炸下堅持下來,但在歐洲、北非和亞洲戰場的連連失利,使他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只能淪為美國的小弟。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和意大利經濟殘破,不但要支付大量戰爭賠款,還要受人管制。英國、法國雖為戰勝國,但實力也大不如戰前。戰後的歐洲,在經濟上要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在政治和軍事上受制於北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蘇進行“冷戰”,在全球範圍內爭奪霸權,而歐洲成了它們爭奪的焦點和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西歐各國不願成為美、蘇爭霸的犧牲品,但要靠單個國家的力量又無法和美、蘇抗衡,於是,歐洲大陸的幾個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痛定思痛,決定停止近千年的征戰,各國聯合起來,以維護他們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大家一拍即合,很快行動起來。1949年,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成立了“歐洲委員會”,其宗旨是“保護和加強多元民主及人權,促進歐洲文化的同一性”。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為促進歐洲的聯合,經濟學家、國際政治活動家莫內莫內與當時任法國外長的舒曼一起提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1950年,法國和聯邦德國首先成立了聯合機構,統一管理兩國的煤礦和鋼鐵產業。作為曾經的仇敵,歐陸經濟最發達的兩國,從此綁在了一架戰車上。很快,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也都加入。歐洲向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莫內和舒曼作為歐洲一體化的創始人,一起被譽為“歐洲之父”。

其實,二戰後,丘吉爾曾極力倡導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因此,西歐六國最初並沒有忘記英國,曾邀請英國加入,共圖歐洲的美好前途,但卻被英國拒絕了。

英國雖然在戰後大力鼓動歐洲聯合,但是英國所說的歐洲合眾國,只是歐洲大陸國家的合眾國,英國是不包括在內的。

英國之所以沒有在最初加入歐共體,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因素,也跟其傳承數百年的“大陸均衡”政策的慣性思維有關。

英國的政治文化與歐洲大陸文化有所不同。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議會主權”已經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因而,英國人本能地反對任何超國家權力的機構,反對出讓國家主權。

英國是歐洲唯一在二戰中沒有遭受外敵蹂躪的國家,雖然損失也很慘重,但還是比其他歐洲國家強很多,並沒有抱團取暖的念頭。

政治上,二戰三巨頭的地位使英國大大增強了在戰後國際舞臺上發揮影響力的信心。加之英國與美國關係獨特,認為其他歐洲國家都是二流國家,打心眼裡不願意與它們結盟。

再者,英國打算依靠廣闊的殖民地和英聯邦發達國家,在美國和歐洲之間自成一家,而不甘心僅僅當一個共同體的成員。

正是基於這些考慮,當六國邀請英國加入歐共體時,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不僅毫不客氣地拒絕了,而且還想方設法拆臺,不願意歐洲國家抱團爬到自己頭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但地球缺了誰都照樣轉。西歐六國1965年簽了一個《布魯塞爾條約》,把前面建立的3個共同體合併成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當聽說六國成立了歐洲共同體的時候,英國大吃一驚。沒想到這些二戰中的敵對國家真能抱成一團。如果不想點辦法,自己真的要永遠的“光榮孤立”了。

你們不帶我玩,我自己玩!於是,英國於1960年1月聯合瑞典、丹麥、挪威、瑞士、奧地利和葡萄牙組成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以此與歐共體相抗衡。但由於人口少,地理位置分散,經濟差,英國牽頭的貿易聯盟趨於崩潰。

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為了不被歐洲孤立,為了扭轉日趨下降的國際地位,1961年英國提出申請加入歐共體,由於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反對而擱淺。二戰末期,在討論歐洲前景時,丘吉爾曾經盛氣凌人的對戴高樂說:“在大海和你之間,我將始終選擇大海。”現在,戴高樂終於有機會對英國說不了。

1967年7月英國第二次申請加入歐共體,戴高樂以英國經濟狀況不好為藉口,再次拒絕了英國。英國認識到,只要戴高樂在位,英國就沒有加入歐共體的可能。

1969年,英國終於等來了機會。這一年戴高樂下臺,蓬皮杜繼任法國總統。英國通往歐共體大道上的絆腳石終於被搬走了。1973年1月1日英國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成為歐共體的正式成員。1992年,歐共體各國簽署《歐洲聯盟條約》,歐共體變成了“歐盟”。

"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5月24日強忍淚水宣佈辭職,在未能兌現帶領英國退出歐盟承諾的情況下黯然離場。而她的前任卡梅倫,同樣因為脫歐問題而辭職。這樣,在脫歐問題上,英國已經連續折了兩位首相。面對脫歐困局,特雷莎·梅的繼任者將會如何解局,全世界都在關注。

其實,在脫歐問題上鬧得如此不可開交,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分不開。相對於德、法等其他歐洲強國,島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千年來英國獨具一格的外交策略——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卡梅倫

列位看官別誤會,英國的所謂光榮孤立,並不是孤立自己,而是聯合歐洲大陸上的弱者,孤立強者,這才是英國外交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大陸均勢”政策,也被稱為大陸均衡政策。幾百年來,這個政策始終貫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軍事外交史,並被忠實的執行,所謂光榮孤立,只不過是均衡政策的一個表現而已。

隨著二戰結束,歐洲一體化來臨,英國人彷彿淡忘了“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但130多年後,擁有“光榮孤立”傳統的英國民眾,終於通過一場公投,重新回到孤立狀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強忍淚水的特雷莎·梅

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開始,英國王室擁有了大片歐洲大陸領土。可是等到15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打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幾乎全部丟失,聯絡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紐帶,幾乎就此割裂。

從此,面對各強國在歐洲大陸內爭霸,英國人選擇坐在海峽對面看熱鬧,這樣不僅能消耗各國的實力,也會拖住他們向海洋邁進的腳步。這樣,英國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飛揚了。另一方面,英國又著眼於防範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一家獨大,如果歐洲統一,英國的地位就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甚至可能被征服。

於是,為了維護在歐洲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出了“大陸均勢”外交政策,通俗的講,就是使用各種計謀和手段,反對某一大國謀求歐洲大陸霸權,平衡各方勢力,使歐洲列強彼此牽制,英國從中漁利。可見,英國人從幾百年前開始,就巴不得歐洲四分五裂,最不喜歡看到歐洲鐵板一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大陸均衡政策從確立開始,最先一百多年的敵人主要是法國,尤其是霸氣無雙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不過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發揮了作用,使法國總是處於以少打多的局面,遏制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幻想。

等到18世紀末拿破崙上臺後,英國先後組織和領導了七次反法同盟,並依靠西班牙民眾自發組成的游擊隊和俄羅斯的廣袤國土拖垮了法軍,把拿破崙趕下了臺。

此後,英國的目標又變成新崛起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還有奧地利、普魯士,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沙俄,擊碎了沙皇俄國的霸權夢。

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並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海上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

而此時歐洲進入了大國紛紛結盟爭霸的時代。德國和奧地利於1879年結盟,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而由於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導致法俄兩國日漸接近,最終於1892年簽定協約。這回,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無處下手了,在背後扶持誰,都容易養虎為患。於是,此時的英國另闢蹊徑,採取了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的立場,這個立場,就是所謂的“光榮孤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自由黨領袖格拉斯頓於1880年成為英國首相後,提出了一個策略: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協調斡旋,以建立所謂的“協調的歐洲”,同時避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跟誰都不承擔義務,保持自由之身,見機而行!這條政策就叫做“光榮孤立”。其實,“光榮孤立”這個名詞,是由一位訪問英國的加拿大國會議員所提出的,以讚揚英國不干預歐洲大陸事務。

“光榮孤立”政策是在英國勢力特別強大時“大陸均勢”政策的具體體現,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體現了英國外交“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指導思想。

不過,實際上英國並沒有能夠維持這種孤立。尤其在分食中國這塊“肥肉”的問題上,英國的孤立使自己成了看客。而日本認為只有與一個歐洲強國結盟,才能確立它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最後,兩國於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正式結束了英國的光榮孤立。

隨後,英法於1904年簽訂摯誠協定,1907年又建立英俄同盟,最終在歐洲形成了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是一戰前的歐洲態勢。

一戰後,歐洲與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德國戰敗;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法國一時成為歐洲大陸上的強國。而英國繼續實行“均衡”政策,在德國賠款等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扶德抑法”的做法,牽制法國。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上臺,在歐洲侵略擴張,英國為確保在歐洲的利益,在二戰前採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極力將禍水東引至蘇聯的綏靖政策,這實際上也是大陸均衡思想的體現。

巴黎和會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僅其他歐洲小國,就連昔日的歐洲霸主法國,都迅速在納粹德國的鐵蹄下淪陷。英國雖然靠著海峽的隔斷沒有失陷,並在德軍飛機的狂轟亂炸下堅持下來,但在歐洲、北非和亞洲戰場的連連失利,使他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只能淪為美國的小弟。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和意大利經濟殘破,不但要支付大量戰爭賠款,還要受人管制。英國、法國雖為戰勝國,但實力也大不如戰前。戰後的歐洲,在經濟上要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在政治和軍事上受制於北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蘇進行“冷戰”,在全球範圍內爭奪霸權,而歐洲成了它們爭奪的焦點和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西歐各國不願成為美、蘇爭霸的犧牲品,但要靠單個國家的力量又無法和美、蘇抗衡,於是,歐洲大陸的幾個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痛定思痛,決定停止近千年的征戰,各國聯合起來,以維護他們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大家一拍即合,很快行動起來。1949年,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成立了“歐洲委員會”,其宗旨是“保護和加強多元民主及人權,促進歐洲文化的同一性”。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為促進歐洲的聯合,經濟學家、國際政治活動家莫內莫內與當時任法國外長的舒曼一起提出了“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1950年,法國和聯邦德國首先成立了聯合機構,統一管理兩國的煤礦和鋼鐵產業。作為曾經的仇敵,歐陸經濟最發達的兩國,從此綁在了一架戰車上。很快,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也都加入。歐洲向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莫內和舒曼作為歐洲一體化的創始人,一起被譽為“歐洲之父”。

其實,二戰後,丘吉爾曾極力倡導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因此,西歐六國最初並沒有忘記英國,曾邀請英國加入,共圖歐洲的美好前途,但卻被英國拒絕了。

英國雖然在戰後大力鼓動歐洲聯合,但是英國所說的歐洲合眾國,只是歐洲大陸國家的合眾國,英國是不包括在內的。

英國之所以沒有在最初加入歐共體,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因素,也跟其傳承數百年的“大陸均衡”政策的慣性思維有關。

英國的政治文化與歐洲大陸文化有所不同。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議會主權”已經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因而,英國人本能地反對任何超國家權力的機構,反對出讓國家主權。

英國是歐洲唯一在二戰中沒有遭受外敵蹂躪的國家,雖然損失也很慘重,但還是比其他歐洲國家強很多,並沒有抱團取暖的念頭。

政治上,二戰三巨頭的地位使英國大大增強了在戰後國際舞臺上發揮影響力的信心。加之英國與美國關係獨特,認為其他歐洲國家都是二流國家,打心眼裡不願意與它們結盟。

再者,英國打算依靠廣闊的殖民地和英聯邦發達國家,在美國和歐洲之間自成一家,而不甘心僅僅當一個共同體的成員。

正是基於這些考慮,當六國邀請英國加入歐共體時,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不僅毫不客氣地拒絕了,而且還想方設法拆臺,不願意歐洲國家抱團爬到自己頭上。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但地球缺了誰都照樣轉。西歐六國1965年簽了一個《布魯塞爾條約》,把前面建立的3個共同體合併成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當聽說六國成立了歐洲共同體的時候,英國大吃一驚。沒想到這些二戰中的敵對國家真能抱成一團。如果不想點辦法,自己真的要永遠的“光榮孤立”了。

你們不帶我玩,我自己玩!於是,英國於1960年1月聯合瑞典、丹麥、挪威、瑞士、奧地利和葡萄牙組成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以此與歐共體相抗衡。但由於人口少,地理位置分散,經濟差,英國牽頭的貿易聯盟趨於崩潰。

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為了不被歐洲孤立,為了扭轉日趨下降的國際地位,1961年英國提出申請加入歐共體,由於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反對而擱淺。二戰末期,在討論歐洲前景時,丘吉爾曾經盛氣凌人的對戴高樂說:“在大海和你之間,我將始終選擇大海。”現在,戴高樂終於有機會對英國說不了。

1967年7月英國第二次申請加入歐共體,戴高樂以英國經濟狀況不好為藉口,再次拒絕了英國。英國認識到,只要戴高樂在位,英國就沒有加入歐共體的可能。

1969年,英國終於等來了機會。這一年戴高樂下臺,蓬皮杜繼任法國總統。英國通往歐共體大道上的絆腳石終於被搬走了。1973年1月1日英國和丹麥、愛爾蘭一起成為歐共體的正式成員。1992年,歐共體各國簽署《歐洲聯盟條約》,歐共體變成了“歐盟”。

兩個英國首相折在了脫歐上——英國人為啥要脫歐?原來是根上來的

但在這樣一個大團結的圈子裡,英國人始終有些不太合群。畢竟,過去自由散漫慣了,加之自己曾經是世界的老大,如今淪落到與一群被自己“均衡”了幾百年的國家為伍,豈能甘心?於是,加入歐共體近五十年後,這個老帝國還是把自己從歐洲大陸孤立了出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