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國務院政治軍事局發佈“美國與印度的安全合作”情況簡報,指出印度在美國“印太構想”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國將進一步推動美印軍貿易和更大範圍的安全合作。

簡報顯示,2008年以來,累計向印度出口了150多億美元的武器。2016年,美國把印度列為重要防務合作伙伴;2018年又授予印度美國戰略貿易許可(STA-1)地位,成為繼日本和韓國之後第三個獲得該待遇的亞洲國家。

事實上,近十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大力推動與印度的防務合作,包括出售武器、放寬技術轉讓、開展軍工合作等。但這次的簡報明確提出,美國對印軍售和安全合作旨在提升印度的軍事實力,保衛在“印太地區”的共同利益。雖然把美國對印度的軍事合作用“印太戰略”重新包裝,試圖賦予新的含義,但美國對印軍售和安全合作的根本原因並沒有改變。

首先是搶佔印度日益增長的軍火市場。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武器進口國,並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在繼續維持從俄羅斯進口武器的傳統的同時,印度不斷拓展武器來源渠道,轉向美國、法國和以色列等國購買武器,這讓印度武器市場的競爭加劇。武器出口是美國獲取經濟利益和戰略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擴大對印度武器出口,不僅可以獲得經濟利益,還可以將戰略競爭對手俄羅斯排擠出印度市場,從而讓印度在戰略上更加親美遠俄。為了贏得競爭優勢,美國不斷放寬對印度的武器和軍事技術出口管制,還同意美國軍工企業在印度聯合生產部分先進武器。

莫迪2014年上臺以來,大力推動“印度製造”戰略,吸引美國軍工企業在印度聯合生產武器,不僅有助於印度發展製造業,還可以從長遠上幫忙印度實現主要武器裝備的國產化。然而,特朗普上臺後,其“製造業迴歸”政策和“印度製造”相悖。美國雖然放寬向印度的技術轉讓,但根本上還是想賣武器,而印度想用市場換技術,通過聯合生產最終實現自主生產。這種矛盾增加了美國軍工企業在印度聯合生產武器裝備的不確定性。

對於印度來講,雖然從美國進口了一些先進武器,積極開展跟美國的軍工及軍事技術合作,但不會把美國作為唯一的合作對象。過去幾十年,印度主要向前蘇聯及俄羅斯購買武器裝備,很多軍事技術人員和軍官都在俄羅斯接受培訓,印度在技術上做不到用其它國家的武器替換俄製武器。從戰略互信上看,印俄關係經歷歷史檢驗,雙方也沒有現實利益衝突,在印度戰略界看來,俄羅斯遠比美國可靠。即使在俄羅斯之外尋求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印度也不會把雞蛋放在美國一個籃子裡,轉而向法國、以色列和英國等購買武器,這不僅可以讓印度有更多選擇,還可以提高印度在採購武器時的議價能力。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再三施加強大壓力並許諾提供優惠待遇,但印度仍然堅持向俄羅斯購買S-400導彈。

美國在經濟上也不是一個可靠的夥伴。莫迪上臺後,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要務,希望推動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承接更多的國際產業轉移。作為一個相對弱的國家,印度希望維護聯合國和WTO等國際多邊機制的權威,然而特朗普政府卻採取了種種逆全球化的政策,不斷損害國際多邊機制的權威。在雙邊經貿關係上,美國先是對印度的鋼鋁製品增加關稅,在印度服從美國要求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的情況下,最近又取消印度貿易普惠制待遇,雖然涉及利益並不是很大,但顯示了特朗普政府對印度不尊重。考慮到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的貿易摩擦,甚至考慮對澳大利亞下手,印度自然會注意到美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夥伴。

美國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拉攏印度配合其“印太戰略”以牽制中國。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發佈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標誌著“印太戰略”正式取代“亞太再平衡”成為美國防範中國的新戰略。“印太戰略”把印度放在了重要位置,此次的簡報中還特別提到了“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rilateral mechanism)加強軍事能力建設。然而,作為一個地區大國和潛在的全球大國,印度堅持“戰略自主”,用印度的利益和訴求來塑造“印太”,不會支持僅服務美國利益的“印太”,利用印度牽制中國的意圖要落空。(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