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安或為“江西填湖廣”首批江夏移民聚居地

舒安街分佈著不少這樣的古樟樹

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和“江西填湖廣”堪稱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移民的特殊案例。但兩次移民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先說說“湖廣填四川”。實際上,“湖廣填四川”在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南宋末年,北方的金人頻頻襲擾南宋政權,四川盆地的軍民浴血奮戰,成功阻止了金人的進入。蒙古崛起後,蒙古大軍試圖攻佔蜀中糧倉天府之國,川人再次奮起抗爭,前後三次大規模拉鋸戰爭,打了半個世紀,以至於“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此外,之前的宋金之戰中,宋軍也趁機打劫。到了元初,四川地區人口從一千萬銳減至區區60萬。元末,明玉珍加入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後陳友諒殺徐壽輝,明玉珍不服,又恐遭朱元璋報復,遂率十幾萬大軍入川,並自立為王,建立大夏政權(9年後被朱元璋所滅)。此後,湖北鄂東地區先後有近百萬人陸續移民四川,至洪武十四年,四川人口恢復到146萬,其中以湖北人為主。到1401年,四川人口達到約400萬。

第二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則發端於明末清初長達三十年的持續戰亂,前後發生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此後,持續的瘟疫再一次席捲四川,全蜀人口再一次將至60萬,而成都僅剩7萬人。清政府啟動“楚民實川”計劃,將湖北、湖南的農民整村強行遷入四川,還有的失地農民主動入川。在這些移民中,湖北又佔了絕大多數,其中尤以麻城人為甚。

本文的主旨是要說清楚“江西填湖廣”,因此,對上述不必贅述。

據史書記載,明朝初年至永樂十五年間,為彌補“湖廣填四川”後的人口虧空,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明王朝先後在五十多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向兩湖地區的移民,其中尤以朱元璋在位時為甚。據史料記載,在這些移民中,主要來自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佔到移民總數的九成,而僅江西移民就佔到其中的90%。據推算,在目前的兩湖人口中,其他省份和土著人口約為30—40%,而江西后裔佔到60—70%。

移民行進路線主要有兩條:移居湖南的移民主要沿陸路進湘,翻越贛江與湘江之間的幕阜山、武功山;而移居湖北的移民則主要沿水路向西,溯長江而上。早先的移民進入鄂東後,先大面積定居下來,成為入鄂的第一批移民,後期移民繼續向西,然後通過長江、漢水和棗陽、隨州的陸路向湖北其他地方擴散,擇平原、丘陵而居。因為是國家戰略的強制性移民,很多人不願意離開故土。早在“湖廣填四川”時,官府就對不願移民的人採取捆綁的強制手段,一路上在官兵的押解下風餐露宿,需要大小便時,由官兵解開綁住雙手的繩子,時間一長,解手便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並被江西移民沿用。

上述主要是交待移民背景,那麼,這個背景與舒安又有著怎麼的關聯呢?請注意鄂東二字。我們知道,舒安緊鄰鄂州、大冶、黃州,也就說,首批江西移民溯江西行達到鄂東地區後,首先沿江兩岸尋找適合耕種和居住之地,無論是從陸路還是水路,舒安都是江夏版圖內最近的地區,尤其是從樊口沿河南行,抵達梁子湖,也會首先登陸這塊梁子湖最大的半島。也就是說,江夏現在的人口中,舒安人是最早抵達的一批。理由有三:

其一,翻閱舒安徐河片區多個族譜,都有明確的洪武年間移民記載。因此,舒安人絕大部分由江西移民而來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

其二,在江夏南部地區的方言上,舒安方言與大冶、鄂州方言的發音更為接近,而且與鄂州梁子湖區的塗家堖鎮共同居住在同一個半島上,生活習性也非常相似。而湖泗方言則與咸寧方言更接近,與鄂州、大冶方言區別太大。

其三,目前,舒安地區,尤其是在許河片區,已發現大面積的古樟樹,有的自然村甚至分佈著四五株古樟樹,其中樹齡在600年以上的古樟樹十多株,年紀最大的約為750年左右,位於舒安街徐河村。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江夏區其他地區看不到數百年樹齡的古樟樹,而僅僅在舒安存在。推測為當年首批移民到達舒安後,種植了從故土帶來的香樟種子。我們知道,香樟樹為江西的省樹,這種樹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和福建東北部,而江西分佈最廣。舒安樟樹樹齡與移民年代恰好吻合。

"舒安或為“江西填湖廣”首批江夏移民聚居地

舒安街分佈著不少這樣的古樟樹

元末明初的“湖廣填四川”和“江西填湖廣”堪稱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移民的特殊案例。但兩次移民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先說說“湖廣填四川”。實際上,“湖廣填四川”在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南宋末年,北方的金人頻頻襲擾南宋政權,四川盆地的軍民浴血奮戰,成功阻止了金人的進入。蒙古崛起後,蒙古大軍試圖攻佔蜀中糧倉天府之國,川人再次奮起抗爭,前後三次大規模拉鋸戰爭,打了半個世紀,以至於“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此外,之前的宋金之戰中,宋軍也趁機打劫。到了元初,四川地區人口從一千萬銳減至區區60萬。元末,明玉珍加入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後陳友諒殺徐壽輝,明玉珍不服,又恐遭朱元璋報復,遂率十幾萬大軍入川,並自立為王,建立大夏政權(9年後被朱元璋所滅)。此後,湖北鄂東地區先後有近百萬人陸續移民四川,至洪武十四年,四川人口恢復到146萬,其中以湖北人為主。到1401年,四川人口達到約400萬。

第二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則發端於明末清初長達三十年的持續戰亂,前後發生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此後,持續的瘟疫再一次席捲四川,全蜀人口再一次將至60萬,而成都僅剩7萬人。清政府啟動“楚民實川”計劃,將湖北、湖南的農民整村強行遷入四川,還有的失地農民主動入川。在這些移民中,湖北又佔了絕大多數,其中尤以麻城人為甚。

本文的主旨是要說清楚“江西填湖廣”,因此,對上述不必贅述。

據史書記載,明朝初年至永樂十五年間,為彌補“湖廣填四川”後的人口虧空,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明王朝先後在五十多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向兩湖地區的移民,其中尤以朱元璋在位時為甚。據史料記載,在這些移民中,主要來自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佔到移民總數的九成,而僅江西移民就佔到其中的90%。據推算,在目前的兩湖人口中,其他省份和土著人口約為30—40%,而江西后裔佔到60—70%。

移民行進路線主要有兩條:移居湖南的移民主要沿陸路進湘,翻越贛江與湘江之間的幕阜山、武功山;而移居湖北的移民則主要沿水路向西,溯長江而上。早先的移民進入鄂東後,先大面積定居下來,成為入鄂的第一批移民,後期移民繼續向西,然後通過長江、漢水和棗陽、隨州的陸路向湖北其他地方擴散,擇平原、丘陵而居。因為是國家戰略的強制性移民,很多人不願意離開故土。早在“湖廣填四川”時,官府就對不願移民的人採取捆綁的強制手段,一路上在官兵的押解下風餐露宿,需要大小便時,由官兵解開綁住雙手的繩子,時間一長,解手便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並被江西移民沿用。

上述主要是交待移民背景,那麼,這個背景與舒安又有著怎麼的關聯呢?請注意鄂東二字。我們知道,舒安緊鄰鄂州、大冶、黃州,也就說,首批江西移民溯江西行達到鄂東地區後,首先沿江兩岸尋找適合耕種和居住之地,無論是從陸路還是水路,舒安都是江夏版圖內最近的地區,尤其是從樊口沿河南行,抵達梁子湖,也會首先登陸這塊梁子湖最大的半島。也就是說,江夏現在的人口中,舒安人是最早抵達的一批。理由有三:

其一,翻閱舒安徐河片區多個族譜,都有明確的洪武年間移民記載。因此,舒安人絕大部分由江西移民而來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

其二,在江夏南部地區的方言上,舒安方言與大冶、鄂州方言的發音更為接近,而且與鄂州梁子湖區的塗家堖鎮共同居住在同一個半島上,生活習性也非常相似。而湖泗方言則與咸寧方言更接近,與鄂州、大冶方言區別太大。

其三,目前,舒安地區,尤其是在許河片區,已發現大面積的古樟樹,有的自然村甚至分佈著四五株古樟樹,其中樹齡在600年以上的古樟樹十多株,年紀最大的約為750年左右,位於舒安街徐河村。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江夏區其他地區看不到數百年樹齡的古樟樹,而僅僅在舒安存在。推測為當年首批移民到達舒安後,種植了從故土帶來的香樟種子。我們知道,香樟樹為江西的省樹,這種樹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和福建東北部,而江西分佈最廣。舒安樟樹樹齡與移民年代恰好吻合。

舒安或為“江西填湖廣”首批江夏移民聚居地

這株古樟位於舒安街徐河村,樹齡大約為750年

我們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斷,當年,大批江西人移民到鄂東後,一部分人沿長江進入梁子湖地區,首批移民定居於舒安半島,然後逐步向江夏的其他地區開枝散葉,最終覆蓋江夏全境。最早達到舒安的移民將隨著攜帶的樟樹種子進行種植。還有一種可能。江西民間有女兒出嫁時,父母會為女兒陪嫁用香樟製作的木箱,因為香樟製作的木箱能防止蟲蛀,而江夏本土原本是沒有種植香樟習慣的,這批遵從傳統習俗的移民在運輸樟樹木材不易的情況下,便讓居留在江西的親友捎帶種子。

據舒安街很多老人將,舒安原先的老樟樹非常多,後來大辦鋼鐵時,許多古樹遭到人為的砍伐,如今的這些古樟樹都是倖存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