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沂蒙山

厲彥林

回顧黨的歷史,緬懷革命先輩,我們自然會想起井岡山、大別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區。尤其是沂蒙山區,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聲名鵲起,令人刮目相看,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彌足寶貴。

厲彥林散文欣賞之《感悟沂蒙山》

2011年“七一”前後,我先後兩次到山東省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沂蒙革命老區接受黨性教育,探尋中國共產黨興旺發達的祕密。7月19日,我們冒雨來到孟良崮烈士陵園,沿著蒼松翠柏掩映的石階拾級而上,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並在英烈亭前舉起右手,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言,拉開謁拜沂蒙山的序幕,虔誠地走進紅色課堂,深情地緬懷革命烈士,洗濯心靈,朝聖這片紅色的土地。

沂蒙山,從大海浴盆裡橫空出世,縱八百里、橫八百里,曾用甘洌的乳汁為戰爭淬火,用獨輪車碾碎精良的美式大炮。這是英雄輩出的土地,產生了諸多英雄兒女、英雄傳說、英雄故事和英雄勳章。

沂蒙山,一般指沂山山系與蒙山山系的總稱,主要分佈在今臨沂市境內。臨沂歷史悠久,古稱琅琊、沂州。地貌類型多樣,融合北國的粗獷陽剛與南國的柔曼風韻。北部是綿延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無際的平原。地方誌中記載:“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轄區內較大山頭800餘座,蒙山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沂山有“東泰山”之稱,位居五鎮之首。馬鬃山、羽山、天寶山、文峰山、甲子山、銀雀山、馬陵山、蒙陰山、蒼山、艾山等,都以獨特的雄奇、勝蹟、史事、人物、傳說、物產聞名遐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東山”就是蒙山,李白、杜甫同遊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千古佳句。蒙山沂水養育了一代代淳樸堅韌、性格倔強、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一曲《沂蒙山小調》,唱紅了沂蒙山區,風靡齊魯大地,感動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沂蒙山區的代名詞。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聽到那悠揚動聽的旋律、親切感人的歌詞,對沂蒙山敬仰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厲彥林散文欣賞之《感悟沂蒙山》

沂蒙山,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繁衍著古老東夷民族一支優秀的分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納蒙山之靈氣,汲沂水之膏澤,在苦難中站立,在逆境中奮起,養育了許多優秀的後裔。蒙恬和孟良、焦讚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諸葛亮、劉勰、王羲之、顏真卿,短短几百年的時間,聳立起了四座奇異的文化高峰,可謂文韜武略、雄才大功。這裡更是哺育和催生中國革命的搖籃,上演過諸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和革命故事,那許多情節催人淚下,肝腸寸斷,讓人感動、感嘆、感激,敬佩、敬仰、敬畏。

“沂蒙山”,這個名稱明確響亮地提出來,始於黨中央、毛主席對115師東進的指示:“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抗日鬥爭進入殘酷的戰略相持階段,為領導晉、冀、魯、豫等華北地區的抗日鬥爭,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相繼在這裡成立,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一步步發展壯大,立下赫赫戰功,從而揭開了山東等華北地區抗日鬥爭的新紀元。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陳毅、粟裕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留下工作戰鬥的足跡。沂蒙山根據地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根據地之一、抗日殺敵的堅固堡壘,素有“華東小延安”的美譽。毛主席曾經說過:“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抗戰勝利後,山東抗日武裝幾乎全部開赴東北,搶佔東北戰略要地,奠定解放戰爭的第一塊基石。沂蒙山成為華東地區的指揮樞紐,為中央實施“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方針,產生了重要作用。陳毅元帥曾深情地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厲彥林散文欣賞之《感悟沂蒙山》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深情意長……”沂蒙山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每一座山頭都燃起抗戰的烽火,每一個村莊都舉起抗戰的旗幟,每個人都拿起抗戰的武器。這片貧困閉塞的山地上,善良質樸的沂蒙百姓愛黨、愛軍隊。“一粒米,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這種大仁、大義、大愛,屬於沂蒙人民,屬於組織和發動沂蒙人民的中國共產黨,更屬於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就是在抗戰最困苦、最艱難的危急時刻,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熱血譜寫出了《跟著共產黨走》這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歌曲。諸葛亮和“紅嫂”都因戰爭而名揚天下,時代相隔千年,但成功的奧祕都是智慧和奉獻。那天,幾位老戰士肅立無名烈士墓前,攜手高唱著雄壯的抗日戰歌,悼念戰友,追溯腥風血雨的歲月。我也憶起電影《南征北戰》《紅日》中那氣勢恢宏、壯觀慘烈的場面。

------刊登在《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2年12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