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訊通:微診所搭建醫療閉環、參與基層家庭醫生簽約及後續服務

醫療改革 人工智能 動脈網 2017-05-10

2017年,動脈網策劃了以“向下的力量——尋找中國基層醫療最佳實踐案例”為主題的案例徵集活動。5月17日、18日,將在成都舉辦由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促進會主辦,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基層醫療創新實踐論壇”,面向全產業徵集“中國基層醫療最佳實踐案例”,圍繞《2017中國基層醫療創新實踐報告》發佈,從產業政策、技術演進、商業模式、產業合作等角度探討基層醫療產業發展趨勢,分享優秀的基層醫療實踐案例。

醫訊通:微診所搭建醫療閉環、參與基層家庭醫生簽約及後續服務

在以分級分診、家庭醫生、醫養結合等為代表的國家新醫改政策版圖上,在2030年健康中國規劃中,基層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同時,基層也是中國醫療體系最為薄弱的地方,表現出來不僅是缺乏設備和條件,更重要的是以全科醫生為代表的基層合格醫療人才的短缺。

醫訊通創始人蔡俊放先生和他的團隊,長期以來紮根基層謀發展,經過近8年的努力,在不斷的實踐、試錯、各方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了以“微診所”為操作單元,通過“家庭醫生”輔助系統進行電子化簽約及實現簽約後服務的新模式,主要針對基層慢性病的管理和防治,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基層醫療衛生實際的商業化產品。

動脈網(wechat:vcbeat)採訪了蔡俊放,下面來聽一聽他對基層互聯網醫療創業的經驗和感觸。

應用信息技術緩解醫患矛盾

醫訊通始於2010年,當時社會醫患矛盾突出,政府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來促進醫改,緩解醫患矛盾。為此,醫訊通與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政府的主導下,利用短信服務參與到衛生信息化建設中,並且還成為了河南省五大醫療信息化中心之一:醫患溝通中心,這就是醫訊通平臺的最早的雛形。

作為河南省衛計委官方立項的項目,在政府的支持下,醫訊通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短短一年就獲得了16萬註冊醫務人員,醫生髮布的博文有近50萬篇,諮詢服務更是秒回。

醫訊通最初主要通過輕問診、醫生髮表文章等方式加強醫患溝通互動。雖然擁有了河南大量的醫生資源,但是如何將醫生資源更好的利用,商業模式如何產生,是醫訊通獲得初期發展後重點考慮的問題。

微診所搭建醫療閉環

醫訊通團隊一直堅持認為,醫改無論怎麼進行,醫生都是最主要的因素。那麼,搭建起醫療閉環,將醫訊通擁有的龐大醫生資源有效地組織利用起來,在平臺上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輕問診上,是醫訊通的唯一方向。

為達到醫療閉環的目的,2014年,醫訊通創造性的提出了微診所的概念,將醫院內部的生態系統移植到醫訊通平臺上。微診所參考了醫院內醫生團隊的組建方法,設立了所長和成員的角色。所長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組織高、中、低不同級別的醫生,進行工作分配、患者分配,還可以根據需要,組織跨地域、跨專業的醫生組成一個多學科多地區服務的團隊。微診所所長還可以依託平臺,按照醫訊通平臺設立的服務流程和管理規範進行收益獲取和利益分配。

基於微診所模式,2014年,醫訊通獲得了專業基金的A輪投資,對醫訊通而言,除了獲得資金的支持,還得到了基金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專家的指導,以及他們在這個醫療健康領域的產業資源,對於醫訊通的成長來說彌足珍貴。

在資本支持下,醫訊通迅速整合了一批河南省線下醫院、藥企等資源,在微診所上實現了電子處方,檢查、雙向轉診、遠程會診、手術聯絡等服務的閉環,微診所之間實現了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轉診。

微診所模式激發了醫生的積極性,電子處方單、轉診單、檢查單三單在微診所的流轉量逐漸攀升。2016年的上半年醫訊通完成醫療服務閉環後,激活了原有的部分醫生,形成了4000個左右的微診所,活躍的醫生有1萬多名。

參與基層家庭醫生簽約及後續服務

隨著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代表的新醫改向縱深發展,醫訊通平臺運作優勢和整合在線上的豐富的醫療資源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醫訊通在微診所團隊服務模式基礎上,迅速、針對性開發了家庭醫生輔助系統,並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輔助政府落實家庭醫生簽約及後續服務的工作。

家庭醫生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慢病患者,企業如何參與其中,做好慢病預防和控制的同時並獲得收入呢?在談到這些問題時,蔡俊放先講述了醫改的核心,講述了慢病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影響。

我們知道最早的疾病譜都是感染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所以整個醫療體系的建設主要是以醫院為中心,以治療為中心。這就是現行的體制,而產業鏈的搭建也是圍繞這個體制,開發各種治療產品,開發藥物,手術器械等,通過供應鏈條進入到醫院。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15年,人預期壽命延長5年,按此計算到了2050年人的預期壽命要接近110-120歲。在發達國家,除預期壽命外,大家更關注的是健康壽命,比如北京人均壽命81歲,但是北京人的健康壽命只有59歲左右,慢病狀態有22年之久。但是在日本這些發達的國家,健康壽命與預期壽命差距,僅有8到10年。

一方面是平均壽命延長,非健康壽命也變長,另一方面更大的問題是我們現在的醫療體制不適應這種老齡化的變化。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中國的現狀是每年1000萬死亡人群中,80%是死於慢病,醫療費用的75%到80%用於慢病。這是國家不可承受之重,所以醫療體制的改革,就是要改變現在以醫院為中心、以治療為中心,轉變到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結合,統一針對慢病進行管理和防治。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發揮家庭醫生作用。

這樣的防控體系只能建在基層,醫訊通慢病管理體系是建起一個遍佈於基層的服務網絡。基層醫生通過醫訊通“微診所”組成團隊,實現了縣鄉村一體化,建立區域醫療服務體系,為患者建立慢病管理信息,提供健康評估、治療評估、指導、諮詢;

在專家的指導下,為患者建立有效的教育和依從性管理的模式。當患者病情變化,基層醫生不能處理或需要指導時,可以通過微診所向其他醫生請求指導,必要時還可進行實時互聯及高清視頻獲得清晰、快速的醫生遠程指導。如果患者病情需要醫療服務,基層醫生還可為患者提供綠色通道、合作醫院檢查、快速轉診、電子處方等醫療信息服務。

醫訊通的收入模式

建立慢病防治體系都是政府應該做的,醫訊通作為一個商業公司參與其中,商業模式在哪?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哪兒?如果打破醫院治療為中心,通過這個體系如何盈利呢?

首先,醫訊通對患者是有選擇的。目前選擇了肝炎、腫瘤術後康復、慢阻肺、糖尿病及其併發症、高血壓及其併發症這五大類慢病作為目標。我們知道,僅河南省高血壓的患病人數就有2500萬人。在這個人群中,醫訊通又把基層慢病患者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經濟條件比較好,受教育程度較好的人,他了解疾病後,可以按照醫生的引導儘快進行檢查治療,願意自費,這類人群一般有1/3,是主要針對的人群。第二類是貧困人口,是配合政府做的,醫訊通負責提供服務,河南省扶貧基金會和政府共同負擔貧困人口能夠得到有效治療所產生的費用。第三類非常依賴於醫保、新農合,自費意願低,這部分人群醫訊通暫時放在後一步解決,目前僅解決兩端的人。

至於商業模式,醫訊通目前做的工作就是通過服務網絡,把應該得到服務的而沒有得到的服務,也就是增量服務提供給醫療主體,從醫療主體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效益中分成。

蔡俊放認為要想做好慢病管理,各方共贏,一定要基於建立一個新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一個開放於社會和產業的體系,醫訊通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往往一些線上問診的企業,談到營收時都三緘其口。但是基於醫訊通清晰的商業模式,在回答動脈網記者這個問題時,蔡俊放敢說:“醫訊通在微診所上線幾個月後,一共實現了5000多萬的交易,都是醫生提供醫療服務而產生的,同時醫生也受益匪淺。數據顯示,村、鄉一級的醫生,通過微診所提供醫療服務,實現了30%~50%的收入提升。”

2017年方向,區域慢病中心、人工智能、大數據

目前,醫訊通正在藉助區域慢病管理中心這個實體模式與當地政府簽約,並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協調省及縣域衛生、民政、人社、財政等各職能部門,及動員社會資源參與,建立區域的慢性病防治和管理體系。

區域慢病管理中心是從法律上、組織上固化區域項目的常設機構。在區域慢病管理中心框架下,將利用“醫訊通”運作管理優勢,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效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各司其責和監管有序的組織形式。

目前,醫訊通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主要用於2017年18個縣域的拓展,以及在醫訊通積累的大量醫療數據的基礎上,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所突破,完成智能診斷、智能培訓的產品設計,輔助基層醫生提高水平。

更多互聯網醫療資訊 請關注動脈網wechat:vcbeat

關注後,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詞(如:人工智能、基因檢測),即可獲得相關獨家前沿資訊文章!

關注後推薦閱讀:

1、360健康陳華談“新零售”,醫藥電商要這樣玩

2、醫療AI的王者榮耀:史上首次醫療人機巔峰對決,終極決戰已啟動

3、基層醫療企業已經收穫了60億融資,投資大佬們還有2000億資金待投,他們在等誰?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

醫訊通:微診所搭建醫療閉環、參與基層家庭醫生簽約及後續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