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助推家庭醫生走進千家萬戶

醫療改革 民生 時政 長城網 2017-04-18

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如何用中國的辦法破解這道難題?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突破口,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成為今年深化醫改的“重頭戲”。(4月14日《人民日報》)

有句俗話叫,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說起尋醫看病,很多人都有痛苦的經歷:看病難,看病貴,恐怕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身體有恙,打個電話,讓家庭醫生直接上門服務。這樣的現象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普遍。他們區別於醫院門診,注重提供私密、細緻、耐心的服務。如今,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過去,有的群眾提到看病就醫,就感覺是件難事。如今,實行醫生直接與家庭健康簽約後,只要身體不適,可以隨時給家庭醫生打電話,家庭醫生也會上門隨訪,家庭醫生已成為公認的“健康守門人”。居民選擇家庭醫生就診或轉診後,就可享有優先預約就診、慢病長處方、延伸處方等“大禮包”,使簽約居民享受“多快好省”的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居民看病嚐到了甜頭,讓居民看病治療有了方向,為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奠定基礎。

2016年,國務院醫改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在一些較早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方式的城市,卻遇到了群眾參與熱情不高乃至難以推進的尷尬。究其原因,主要是認識和觀念上的誤區作怪,加之在醫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群眾難免對簽約醫生缺乏信任。要打開家庭醫生“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需要相關部門對家庭醫生“平民化”進行廣泛的普及宣傳,讓群眾認識和感受到專業家庭醫生惠民便民的善意,用優質服務和優惠政策吸引居民積極參與簽約。

社會地位不高、職業前景不佳、收入水平偏低,這是基層家庭醫生面臨的普遍問題。很多醫生出診還要爬山路、開摩托,條件很艱苦,付出和收益亟待一個平衡。醫生數量少、缺乏有效激勵機制,“招人難,留人難”成了各地基層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一道難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重要的一環是要考慮到基層全科醫生的權益,從注入政策動力、完善保障機制等方面入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強簽約醫生隊伍建設,建立相應激勵機制,提高其積極性,切實保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正常化運行,讓家庭醫生真正承擔起居民健康“守護人”的職責。只有保障簽約全覆蓋,醫生幹活才更有勁頭。家庭醫生隊伍更穩定,才能更好的服務於群眾,也才能為我國家庭醫生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家庭醫生何時才能到我家?據報道,2016年,河北省分級診療試點全面鋪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序啟動。京津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合作已達260多家。今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覆蓋率達到60%。承接京津優質醫療資源轉移,在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推動“院院”聯合、引進優勢專科、開展共建共管。可見,家庭醫生正在走入百姓家。但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人人擁有家庭醫生的夢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配合、多策並舉,穩步、科學推進,家庭醫生式服務才能夠真正服務到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