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24小時不回微信者,立刻刪除!

劉興亮:24小時不回微信者,立刻刪除!

聽聞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先生說,二十四小時內不回郵件的高管,立刻開除。不是當事人,不知在其位者作何感想。推想,反應不外乎兩種:

一,感覺這行政手法過於苛刻,以勢或理壓人,嚴刑峻法不近人情;

二,企業龐大,凡事牽一髮而動全身,耽誤一分鐘都可釀成大錯,何況二十四小時政令不通,理不容情。

企業管理需要組織,組織要求效率,效率在於時間。職位越高,責任越大,疏忽與怠惰都可能導致損失。良好的職業習慣意味著對自身工作事無鉅細的關注,否則就是失察。人情總有怠惰的一面,以制度約束行為就成為必要。身居要職者,要將工作做好,必須做到明斷適機,要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商機絕不待人。

那正確的時間在哪裡呢?就在當下,眼前。它不可能在昨天,更不會在二十四小時之後。

你如果以懶散的姿勢面對峻急的業務,勢必把事情搞砸,走人也在所難免。時間意味著變化,任何事情的不可逆轉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問題因時間耽擱了,那它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想要重來一次是不可能的。

然而,就不能有特殊情況嗎,確實沒時間回郵件,多年的兢兢業業毀於一次理由充足的疏忽,是否太過絕對。倘若有人攤上小概率事件,想必也有小概率的處理手法,這時候需要安心處逆,順受其果。

無論工作或生活,人都在「做人」和「處事」。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做人會決定處事的方法,處事會影響做人的局面。工作上疏忽怠惰,生活中必然散漫成習。

人與事是一致的,做人好而處事難,或者做事強而人不堪,必有一面是假象。因果相稱,內外相偕。你長成這副模樣,難不成要整容公司負責?

劉強東的二十四小時重在企業的時效。這是針對事的,但事又歸屬於人。說來說去,還是人的問題,是人與人的關係問題,溝通和交往問題,成本和產出問題。

受此啟發,我想到周圍的朋友,交往中總有些人希望別人及時迴應他,自己卻置他人的感受於不顧。所以我決定,對那些二十四小時不回微信的朋友,直接刪除。你又不是臣妾,憑什麼總是做不到?

劉興亮:24小時不回微信者,立刻刪除!

或許有人會質疑,京東是巨無霸企業,必須考慮溝通成本和時效性,你一個生活中的個體,有什麼天大的事情要上綱上線?

那我就把你的行為從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來亮三點:

▣ 左一點:人之間的交往是有成本的。

無論什麼樣的機緣,能夠交往的朋友都會彼此為對方承擔一定的「社會成本」。兩人共赴一場宴會,彼此探討人生問題,共同謀劃事業或未來,哪怕僅僅是在微信上互相關注和點贊。

這一切,都需要付出物質的、時間的、情感的成本。你懶得理我,就意味著我要承擔更多的成本。屢屢如是,我就不願意了,只好從我的版面上將你抹去。

▣ 右一點:人情是需要合理的。

人心會產生各種慾念,喜怒哀樂都是情。可是,情必須在理中,不講理的情必然傷情,不合情的理總要誤事。友情比之愛情親情似乎不夠熾烈或深沉,卻也醇厚溫暖。但友情也需要栽培,如果過度消耗,而不去澆灌培養,它會逐漸褪色,直至接近於無。

如果你不去栽培彼此的友情,總讓我剃頭挑子一頭熱,遲早得失衡。二十四小時不回我的微信,如果不是手機丟了,你叫我作何感想。這不合理啊!

▣ 下一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一個人做事從不站在對方的角度,不能設身處地,一味從自己出發,那就意味著他是絕對正確的。但我不認為我的朋友中間有這樣的聖人,你只是不在乎我。你不回我的微信,就意味著我也可以不回你的微信。

既然彼此全不合拍,不如散了的好。以前抱怨其實也是為你好,多經歷幾次,你就會懂得珍惜。毛病改了重新來過我們還是好朋友。

人生受時間限制。捨近求遠或泥於過往都是佯作生活。現在、此刻、這一瞬間才是可知可感的真實。做事也是如此,現在的事情做不好,惘論將來;做人亦復如是,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必屬自私。這樣的朋友,刪了也省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