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0期,原文標題《我不追求與世隔絕,把手機隔絕就夠了》

文/楊璐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0期,原文標題《我不追求與世隔絕,把手機隔絕就夠了》

文/楊璐

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印度尼西亞當地年輕人在街邊玩手機(視覺中國供圖)

我專門買了一個鎖手機的盒子,它後來落滿了灰。等我因為要寫這篇文章重新想起它的存在時,已經沒了蹤影。它就像我心血來潮買過的那些完全沒用的東西一樣,被我媽扔進了雜貨間。

去年秋天,為了寫睡眠的封面文章,我在朋友圈徵集採訪線索。我的朋友馮錚說,他覺得很多人的睡眠和焦慮問題都跟手機成癮有關係。“我主要覺得,當你放下手機,生活會特別不一樣。”馮錚當時跟我講。馮錚是個特別有想法的人,很早就有個微博大號“紐約吃貨”,對社交媒體的玩法輕車熟路,為了傳播他這個理念,馮錚還在微博上搞過“放下手機24小時”的活動,就是說從週六中午到週日中午,參加活動的人遠離手機,感受生活。

除了這個活動,馮錚還找到一個叫做“Kitchen Safe”的盒子鎖手機。這個盒子用的是時間鎖,就是你把手機放進去,調好開鎖的時間,不到時間打不開,除非把盒子砸碎了。馮錚每天晚上10點把手機放進盒子裡,那個時候已經沒什麼必須馬上處理的信息,然後就看看書,自然就睡覺了。睡眠質量也變好了。

馮錚還沒把這件事講完,我就從淘寶上搜到一家海淘店,下單買了一個,489元。馮錚說,他在朋友圈裡推薦過這個東西,但是響應者寥寥,畢竟價格不便宜。

我為什麼有這麼大勁頭呢?

理智上,我很早就對智能手機警惕了。我讀過一本書叫《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意思是說,互聯網的消息推送、超鏈接和多媒體呈現方式不斷地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頻繁地打斷我們的思路,讓我們沒辦法深度思考。更可怕的是,人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互聯網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和接收方式,不僅讓人有意識地思維中斷,還會讓人在潛意識裡思維中斷,就是以後再也沒辦法進行深入思考了。

我從事的工作是一個必須依賴深度思考的工作。我被這個工作吸引也是因為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思考能力,並以此為樂的人。這樣的研究結論實在驚悚。我又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按照基因檢測的結果我攜帶了8個更易焦慮基因中的5個,是人群中佔比稀少的,更容易焦慮的人。焦慮其實是一種恐懼,任何事情我都會想一個最壞的結果。《淺薄》裡寫,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把記憶外包給搜索引擎,反正想用到什麼可以隨時上網查找。但我自從看了這樣一本書後,我甚至背過一段時間的詩詞,刻意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我也一直堅持做採訪筆記,我有錄音文稿,很少用,寫稿主要依靠採訪筆記和記憶。這在從前是工作習慣,現在也是恐慌記憶力變差。

《淺薄》出版於2010年,這個年份後來反覆被回憶,因為那一年蘋果推出了iPhone 4,被看作是移動互聯網的開端。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智能手機對生活的碎片化影響愈演愈烈。PC機時代,你要坐在電腦前才會受到彈窗和超鏈接的影響,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是隨身攜帶的,短信、微信、郵件、APP的消息推送等等每天此起彼伏地打斷你。

猶嫌不足。我的不少選題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知道衡量產品好壞的重要指標是日活高和黏性高,這就需要借鑑人類上癮的心理機制來設計。有一本書叫《欲罷不能》,它的中文副標題雖然叫“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可如果看封面上的英文標題,其實就是“那些讓我們上癮的技術和生意”。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也就是說生理結構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上癮的可能性。它的原理是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偶然刺激到了,分泌了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當你再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快感中樞就讓你的大腦去學習,以便可以重複獲得這種愉快。然後,大腦就對做這件事產生期待,再然後就是渴望,也就上癮了。

產品經理們把上癮的生理過程應用在產品設計上,它甚至都不算商業陰謀。有一個比較新的學術研究方向叫做“遊戲化”,就是讓人們像沉迷遊戲一樣愛上目標事物。我從前做《王者榮耀》選題的時候採訪過國內遊戲研究學者劉夢霏,她覺得“螞蟻森林”和“微信讀書”就是很典型的遊戲化產品。《欲罷不能》裡把“令人沉迷”的手段總結出來。它要有誘人深入的目標,讓人在初期嚐到一些甜頭;有及時的反饋,比如說《王者榮耀》裡每次攻擊時的聲音就是最典型的一種,挑戰逐漸升級;有懸念;最後就是社交互動,比如說點贊。

“有錢能使鬼推磨”,每年有那麼多資本、那麼多聰明人投入到依託於智能手機的各種項目裡,這種上癮設計肯定會被又頻繁又嫻熟地使用。不信可以用上癮的原理和步驟去對應那些讓你愛不釋手的APP,一定能發現精心設計的蹤跡。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0期,原文標題《我不追求與世隔絕,把手機隔絕就夠了》

文/楊璐

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印度尼西亞當地年輕人在街邊玩手機(視覺中國供圖)

我專門買了一個鎖手機的盒子,它後來落滿了灰。等我因為要寫這篇文章重新想起它的存在時,已經沒了蹤影。它就像我心血來潮買過的那些完全沒用的東西一樣,被我媽扔進了雜貨間。

去年秋天,為了寫睡眠的封面文章,我在朋友圈徵集採訪線索。我的朋友馮錚說,他覺得很多人的睡眠和焦慮問題都跟手機成癮有關係。“我主要覺得,當你放下手機,生活會特別不一樣。”馮錚當時跟我講。馮錚是個特別有想法的人,很早就有個微博大號“紐約吃貨”,對社交媒體的玩法輕車熟路,為了傳播他這個理念,馮錚還在微博上搞過“放下手機24小時”的活動,就是說從週六中午到週日中午,參加活動的人遠離手機,感受生活。

除了這個活動,馮錚還找到一個叫做“Kitchen Safe”的盒子鎖手機。這個盒子用的是時間鎖,就是你把手機放進去,調好開鎖的時間,不到時間打不開,除非把盒子砸碎了。馮錚每天晚上10點把手機放進盒子裡,那個時候已經沒什麼必須馬上處理的信息,然後就看看書,自然就睡覺了。睡眠質量也變好了。

馮錚還沒把這件事講完,我就從淘寶上搜到一家海淘店,下單買了一個,489元。馮錚說,他在朋友圈裡推薦過這個東西,但是響應者寥寥,畢竟價格不便宜。

我為什麼有這麼大勁頭呢?

理智上,我很早就對智能手機警惕了。我讀過一本書叫《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意思是說,互聯網的消息推送、超鏈接和多媒體呈現方式不斷地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頻繁地打斷我們的思路,讓我們沒辦法深度思考。更可怕的是,人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互聯網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和接收方式,不僅讓人有意識地思維中斷,還會讓人在潛意識裡思維中斷,就是以後再也沒辦法進行深入思考了。

我從事的工作是一個必須依賴深度思考的工作。我被這個工作吸引也是因為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思考能力,並以此為樂的人。這樣的研究結論實在驚悚。我又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按照基因檢測的結果我攜帶了8個更易焦慮基因中的5個,是人群中佔比稀少的,更容易焦慮的人。焦慮其實是一種恐懼,任何事情我都會想一個最壞的結果。《淺薄》裡寫,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把記憶外包給搜索引擎,反正想用到什麼可以隨時上網查找。但我自從看了這樣一本書後,我甚至背過一段時間的詩詞,刻意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我也一直堅持做採訪筆記,我有錄音文稿,很少用,寫稿主要依靠採訪筆記和記憶。這在從前是工作習慣,現在也是恐慌記憶力變差。

《淺薄》出版於2010年,這個年份後來反覆被回憶,因為那一年蘋果推出了iPhone 4,被看作是移動互聯網的開端。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智能手機對生活的碎片化影響愈演愈烈。PC機時代,你要坐在電腦前才會受到彈窗和超鏈接的影響,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是隨身攜帶的,短信、微信、郵件、APP的消息推送等等每天此起彼伏地打斷你。

猶嫌不足。我的不少選題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知道衡量產品好壞的重要指標是日活高和黏性高,這就需要借鑑人類上癮的心理機制來設計。有一本書叫《欲罷不能》,它的中文副標題雖然叫“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可如果看封面上的英文標題,其實就是“那些讓我們上癮的技術和生意”。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也就是說生理結構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上癮的可能性。它的原理是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偶然刺激到了,分泌了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當你再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快感中樞就讓你的大腦去學習,以便可以重複獲得這種愉快。然後,大腦就對做這件事產生期待,再然後就是渴望,也就上癮了。

產品經理們把上癮的生理過程應用在產品設計上,它甚至都不算商業陰謀。有一個比較新的學術研究方向叫做“遊戲化”,就是讓人們像沉迷遊戲一樣愛上目標事物。我從前做《王者榮耀》選題的時候採訪過國內遊戲研究學者劉夢霏,她覺得“螞蟻森林”和“微信讀書”就是很典型的遊戲化產品。《欲罷不能》裡把“令人沉迷”的手段總結出來。它要有誘人深入的目標,讓人在初期嚐到一些甜頭;有及時的反饋,比如說《王者榮耀》裡每次攻擊時的聲音就是最典型的一種,挑戰逐漸升級;有懸念;最後就是社交互動,比如說點贊。

“有錢能使鬼推磨”,每年有那麼多資本、那麼多聰明人投入到依託於智能手機的各種項目裡,這種上癮設計肯定會被又頻繁又嫻熟地使用。不信可以用上癮的原理和步驟去對應那些讓你愛不釋手的APP,一定能發現精心設計的蹤跡。

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香港街頭聚在一起玩手機的年輕人(視覺中國供圖)

有這些知識儲備之後再去看智能手機,我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就把它想象成吸收智力和注意力的黑洞。

Kitchen Safe很快就寄到我家了。它最貴的地方是盒蓋,上面有個圓形大按鈕,旋轉它的時候,顯示屏上就告訴你上鎖的時間,調好後往下一按,盒子就鎖上了。盒子裡還放了一封創始人寫的信的複印件,他說自己是一個愛吃甜食的人,無論巧克力餅乾藏在任何能想到的地方,最後都能被他吃掉。他需要一個既能吃餅乾,又能避免不斷被誘惑的方法,於是發明了這個盒子。這個盒子被《早安美國》報道過,因為在美國,消費者除了用它戒甜食,也用來戒酒、戒除藥物依賴等,很多人會寫信給創始人講述自己成癮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盒子太好了,至今還是去年我買的最成功的東西之一。它的設計很簡單,以中國的製造水平和產品思路,完全可以把它做到很低的價格,然後本地化。馮錚當時已經去了“順為資本”做投資副總裁,順為資本跟小米生態鏈是緊密協同的,在我看來,他要做這件事,錢、工廠、銷售渠道都在手邊。馮錚卻說,這個盒子就算是從489元降到99元,買它的人也是非常小眾的人群。這個跟錢沒關係,因為“戒除慾望是違反人性的行為”。我想想也真是這麼回事,錢都投到按照上癮行為設計的產品裡了嘛,那些是符合人性、撩撥人性的。

就算不討論到人性這麼深刻的層面,智能手機在當今中國,特別是在“北上廣深杭”這樣節奏快、力爭上游的城市,還真不是像巧克力一樣,是個說鎖起來就能鎖起來的東西。身在職場的馮錚從前在美國工作過,對比美中兩國的環境,他說,美國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特別開,下班之後老闆是不可能去找員工的。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都在拼搏,大家不是在反思工作佔用的時間太多,而是擔心錯過一個機會。把手機鎖起來,萬一晚上老闆突然想起我呢?中國現在不是“太多了”的階段,而是還不夠,所以,中國最流行的是自我提升產品,是滿足慾望的工具。

我其實對馮錚的這個判斷沒什麼感觸,可當我把Kitchen Safe發到朋友圈時,大家的反應震驚了我。留言中,果然只有很少的人是像我一樣認可這個盒子的。就像馮錚說的那樣,大部分人擔心來電話接不到怎麼辦。還有人留言說,這個盒子不應該是我用,而是應該買一個給我們主編李鴻谷,鎖上他的手機。

實際上,我雖然是個寫新聞的記者,工作12年來卻從沒遇到過晚上10點以後需要我馬上出發去採訪的那種事件。前面我說過,理智上自己早就警惕智能手機了。加上“理智上”這個限定詞,是因為我的真實生活裡,除非調到飛行模式,其他時間差不多能做到電話響一聲就接起來,微信秒回,我的手機就像長在我手心裡一樣。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0期,原文標題《我不追求與世隔絕,把手機隔絕就夠了》

文/楊璐

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印度尼西亞當地年輕人在街邊玩手機(視覺中國供圖)

我專門買了一個鎖手機的盒子,它後來落滿了灰。等我因為要寫這篇文章重新想起它的存在時,已經沒了蹤影。它就像我心血來潮買過的那些完全沒用的東西一樣,被我媽扔進了雜貨間。

去年秋天,為了寫睡眠的封面文章,我在朋友圈徵集採訪線索。我的朋友馮錚說,他覺得很多人的睡眠和焦慮問題都跟手機成癮有關係。“我主要覺得,當你放下手機,生活會特別不一樣。”馮錚當時跟我講。馮錚是個特別有想法的人,很早就有個微博大號“紐約吃貨”,對社交媒體的玩法輕車熟路,為了傳播他這個理念,馮錚還在微博上搞過“放下手機24小時”的活動,就是說從週六中午到週日中午,參加活動的人遠離手機,感受生活。

除了這個活動,馮錚還找到一個叫做“Kitchen Safe”的盒子鎖手機。這個盒子用的是時間鎖,就是你把手機放進去,調好開鎖的時間,不到時間打不開,除非把盒子砸碎了。馮錚每天晚上10點把手機放進盒子裡,那個時候已經沒什麼必須馬上處理的信息,然後就看看書,自然就睡覺了。睡眠質量也變好了。

馮錚還沒把這件事講完,我就從淘寶上搜到一家海淘店,下單買了一個,489元。馮錚說,他在朋友圈裡推薦過這個東西,但是響應者寥寥,畢竟價格不便宜。

我為什麼有這麼大勁頭呢?

理智上,我很早就對智能手機警惕了。我讀過一本書叫《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意思是說,互聯網的消息推送、超鏈接和多媒體呈現方式不斷地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頻繁地打斷我們的思路,讓我們沒辦法深度思考。更可怕的是,人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互聯網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和接收方式,不僅讓人有意識地思維中斷,還會讓人在潛意識裡思維中斷,就是以後再也沒辦法進行深入思考了。

我從事的工作是一個必須依賴深度思考的工作。我被這個工作吸引也是因為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思考能力,並以此為樂的人。這樣的研究結論實在驚悚。我又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按照基因檢測的結果我攜帶了8個更易焦慮基因中的5個,是人群中佔比稀少的,更容易焦慮的人。焦慮其實是一種恐懼,任何事情我都會想一個最壞的結果。《淺薄》裡寫,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把記憶外包給搜索引擎,反正想用到什麼可以隨時上網查找。但我自從看了這樣一本書後,我甚至背過一段時間的詩詞,刻意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我也一直堅持做採訪筆記,我有錄音文稿,很少用,寫稿主要依靠採訪筆記和記憶。這在從前是工作習慣,現在也是恐慌記憶力變差。

《淺薄》出版於2010年,這個年份後來反覆被回憶,因為那一年蘋果推出了iPhone 4,被看作是移動互聯網的開端。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智能手機對生活的碎片化影響愈演愈烈。PC機時代,你要坐在電腦前才會受到彈窗和超鏈接的影響,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是隨身攜帶的,短信、微信、郵件、APP的消息推送等等每天此起彼伏地打斷你。

猶嫌不足。我的不少選題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知道衡量產品好壞的重要指標是日活高和黏性高,這就需要借鑑人類上癮的心理機制來設計。有一本書叫《欲罷不能》,它的中文副標題雖然叫“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可如果看封面上的英文標題,其實就是“那些讓我們上癮的技術和生意”。

上癮的根源是大腦中有一塊叫做快感中樞的區域,也就是說生理結構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上癮的可能性。它的原理是當人們偶然做一件事的時候,快感中樞被偶然刺激到了,分泌了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當你再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快感中樞就讓你的大腦去學習,以便可以重複獲得這種愉快。然後,大腦就對做這件事產生期待,再然後就是渴望,也就上癮了。

產品經理們把上癮的生理過程應用在產品設計上,它甚至都不算商業陰謀。有一個比較新的學術研究方向叫做“遊戲化”,就是讓人們像沉迷遊戲一樣愛上目標事物。我從前做《王者榮耀》選題的時候採訪過國內遊戲研究學者劉夢霏,她覺得“螞蟻森林”和“微信讀書”就是很典型的遊戲化產品。《欲罷不能》裡把“令人沉迷”的手段總結出來。它要有誘人深入的目標,讓人在初期嚐到一些甜頭;有及時的反饋,比如說《王者榮耀》裡每次攻擊時的聲音就是最典型的一種,挑戰逐漸升級;有懸念;最後就是社交互動,比如說點贊。

“有錢能使鬼推磨”,每年有那麼多資本、那麼多聰明人投入到依託於智能手機的各種項目裡,這種上癮設計肯定會被又頻繁又嫻熟地使用。不信可以用上癮的原理和步驟去對應那些讓你愛不釋手的APP,一定能發現精心設計的蹤跡。

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香港街頭聚在一起玩手機的年輕人(視覺中國供圖)

有這些知識儲備之後再去看智能手機,我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就把它想象成吸收智力和注意力的黑洞。

Kitchen Safe很快就寄到我家了。它最貴的地方是盒蓋,上面有個圓形大按鈕,旋轉它的時候,顯示屏上就告訴你上鎖的時間,調好後往下一按,盒子就鎖上了。盒子裡還放了一封創始人寫的信的複印件,他說自己是一個愛吃甜食的人,無論巧克力餅乾藏在任何能想到的地方,最後都能被他吃掉。他需要一個既能吃餅乾,又能避免不斷被誘惑的方法,於是發明了這個盒子。這個盒子被《早安美國》報道過,因為在美國,消費者除了用它戒甜食,也用來戒酒、戒除藥物依賴等,很多人會寫信給創始人講述自己成癮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盒子太好了,至今還是去年我買的最成功的東西之一。它的設計很簡單,以中國的製造水平和產品思路,完全可以把它做到很低的價格,然後本地化。馮錚當時已經去了“順為資本”做投資副總裁,順為資本跟小米生態鏈是緊密協同的,在我看來,他要做這件事,錢、工廠、銷售渠道都在手邊。馮錚卻說,這個盒子就算是從489元降到99元,買它的人也是非常小眾的人群。這個跟錢沒關係,因為“戒除慾望是違反人性的行為”。我想想也真是這麼回事,錢都投到按照上癮行為設計的產品裡了嘛,那些是符合人性、撩撥人性的。

就算不討論到人性這麼深刻的層面,智能手機在當今中國,特別是在“北上廣深杭”這樣節奏快、力爭上游的城市,還真不是像巧克力一樣,是個說鎖起來就能鎖起來的東西。身在職場的馮錚從前在美國工作過,對比美中兩國的環境,他說,美國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特別開,下班之後老闆是不可能去找員工的。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都在拼搏,大家不是在反思工作佔用的時間太多,而是擔心錯過一個機會。把手機鎖起來,萬一晚上老闆突然想起我呢?中國現在不是“太多了”的階段,而是還不夠,所以,中國最流行的是自我提升產品,是滿足慾望的工具。

我其實對馮錚的這個判斷沒什麼感觸,可當我把Kitchen Safe發到朋友圈時,大家的反應震驚了我。留言中,果然只有很少的人是像我一樣認可這個盒子的。就像馮錚說的那樣,大部分人擔心來電話接不到怎麼辦。還有人留言說,這個盒子不應該是我用,而是應該買一個給我們主編李鴻谷,鎖上他的手機。

實際上,我雖然是個寫新聞的記者,工作12年來卻從沒遇到過晚上10點以後需要我馬上出發去採訪的那種事件。前面我說過,理智上自己早就警惕智能手機了。加上“理智上”這個限定詞,是因為我的真實生活裡,除非調到飛行模式,其他時間差不多能做到電話響一聲就接起來,微信秒回,我的手機就像長在我手心裡一樣。

放下手機24小時,你能做到嗎?要跟手機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說的就是我,根本不需要產品經理們處心積慮地按照上癮機制來撩撥我。我的手機裡使用時間最長的兩個模塊,一個是所有跟購物相關的APP,一個是微信。我本來就是一個愛逛街的人,不出差的時候,經常逛到商場下班才罷休。我很熟悉商場裡的員工通道,因為閉店音樂攆不走我,大門鎖了,我就跟著商場櫃姐們一起從員工通道出來。

逛街就是我主要的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商場營業時間限制,沒有必須走去商場的物理限制,它就成了一件只能依靠我自己的意志力去節制的事情。在我眼裡每一個APP就是一家虛擬的商場。跟線下的同質化不一樣,電商已經很垂直了,有天貓這樣綜合性的APP,有主打性價比的APP,有海淘APP,它還能分出日韓和歐美的不同優勢,有獨立設計師、買手店類型的APP,有家居禮品類APP,有賣茶壺、茶杯等手工藝品的APP。我連買房子的APP都裝了三個。

逛街的輔助活動還有看商品資訊,從前我都是買《ELLE》《時尚芭莎》等。其實沒有很多容量,因為在這幾本時尚雜誌投廣告的都是已經進入中國的品牌,每一季的新品、製作的廣告也就只有那些。移動互聯網時代不一樣,有更多的碎片化內容生產,那些沒有進入中國的品牌,甚至在國外也屬於小眾的品牌被時尚博主們作為內容挖掘,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小紅書、微博、微信公眾號裡。比如,去年剛剛被引入中國的香水品牌歐瓏,如果是從前,只能看到時尚雜誌裡的廣告和編輯推薦,可現在單單小紅書一個平臺上的筆記就有5528篇。我看不完5000篇,可是看到第幾百篇是個常態,這些背後都是使用手機的時間。

聊天是另一個本來就已經佔用我的大量時間,又繼續被智能手機放大的事情。我的話特別多,初一開學第一天的早自習,我就被要求站在講臺前念檢討書。因為我在前一天的開學典禮上跟左右兩邊的同學從頭說到尾。老師說,如果我媽在開學第一天不去學校,如果我不寫檢討,就別想上學了。記得端莊嚴厲的班主任用手指戳著我的頭說,你都不知道人家叫什麼名字,有什麼話可講的!

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話變少這種事發生。從前還要約人出來見面或者打電話,那都是線性的交流,微信變成了多任務處理。我有1946位聯繫人,常態是同時跟多個人聊不同的話題,空當還能在朋友圈留個言,在各種微信群裡插一句嘴。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大概多巴胺過剩,因為毫無緣由的心就能飄起來,或者思緒奔騰,跟誰都能聊兩句,聊天的內容絕大部分還都是閒扯。

問題是我的工作其實節奏非常快,又不坐班,這造成沒有強制性的工作時間。對於本來就沒有時間管理習慣,也沒有自控力的我來講,就糊成了一攤泥。我花了大量時間在瀏覽購物信息和閒扯上,還要花大量時間看資料、想怎麼寫文章才能勝任每一個選題。它們把我的生活擠佔得全無空白,讓我連片刻的喘息都沒有。我沒有時間約真正重要的人出來享受生活,沒有時間做運動,更沒有時間看書和電影。都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人們每天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但對我來講不是這樣的,我讀的書、看的電影和演出比移動互聯網初期少多了。

Kitchen Safe就是在這樣一個我已經被移動互聯網信息填脹得快爆炸的時候,來到我的生活的。晚上11點,我把手機扔進盒子裡,設置上鎖10小時,按下按鈕,立刻就覺得內心安寧了。我覺得特別神奇,根本不需要去荒郊野外追求平靜,只要把手機隔絕起來,它所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所以,我至今依舊推薦那些苦惱於智能手機佔據生活,造成焦慮和失眠的朋友可以買這個盒子,跟“逃離北上廣”相比,它的可操作性強多了。

那麼,我的Kitchen Safe為什麼淪落進雜貨間呢?

本性本就難移。再加上智能手機像個全能的生活助手,除去購物和聊天,現在甚至連空調和空氣淨化器都用手機控制。線下世界爭相接入移動互聯網,這種智能化也許是極大的進步,但高度的集中也帶來煩惱。這是另外一個龐大的話題了。回到鎖手機這件事上,再買一個不裝聊天和購物APP的手機就可以了。iPhone的新系統雖然可以設置限制屏幕使用的時間,可只要手機在手,隨時可以把限制消除,還是時間鎖最牢靠。我的盒子現在雖然落滿了灰,我依舊堅持不要沉迷於智能手機的主張,要跟它搶時間,把生活搶回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