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Q1財報,為何你看得到數字,看不到格局?

移動互聯網 微博 Twitter YouTube 夸克點評 2017-05-21

導讀:用Twitter+Instagram+YouTube描述不合理,這個階段,微博創新之快,已超越行業理解,還來不及總結商業模式。微博在格局上已甩開過往所謂對手。

微博Q1財報,為何你看得到數字,看不到格局?

文/王如晨 曾翩翩

受益Q1財報,微博(WB)美股股價前日差點漲瘋。不過,看到有人繼續用“第二春”一詞描繪微博財報效應,頓覺庸俗。我是最早予以它這一描述的。

微博Q1財報,為何你看得到數字,看不到格局?

我已不認同目前微博狀態屬“第二春”。這詞太輕,容易讓人認為,重新崛起更多出於“氣候”偶然,看不到背後創新努力。

2014年到2015年,微博復甦確實有關鍵外因刺激,尤其手機端出貨動力開始有所減弱,這背後既有人口紅利弱化原因,也有供給端無法滿足C端需求的背景。你可能說,這好像也不是有利於微博的外因。但我要說,2012年到2014年底,瘋狂的移動互聯網熱潮,驅動行業應用迎合各種碎片化需求,微博遭受了微信及諸多競品平臺的衝擊,一度落落寡歡。如今趨勢回調,微博的價值有利於業界重新觀照。

過去兩年,微博業績面確實不斷轉好。外部大勢依然延續。但我認為,2016年至今的財務面,才更能反映趨勢轉換之下,微博真正的創新。

略微展開一些論述。

最新一季數據,遠比它之前兩年的數據都更明確。財報顯示,2017年Q1,淨營收同比增長67%至1.992億美元;廣告和營銷營收同比增長71%至1.693億美元;歸屬微博的淨利同比增長561%至4690萬美元;月活用戶MAU增長了2700萬,達3.4億。這也創造IPO以來單季增幅的新高。微博已經超過當初曾不可一世的Twitter,成為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獨立社交媒體公司。

你關注到了強勁增幅。確實如此。但我更關注MAU數據變化。要知道,微博總用戶數並未大幅增長,月活增加了2700萬!說明微博平臺內部活力得以極大的提升。

微博Q1財報,為何你看得到數字,看不到格局?

我們能從許多層面為它的數據尤其MAU做注:微博內容呈現形式日益豐富,尤其全視頻形式開始成為平臺流量創造、廣告服務模式創新的驅動力;持續的垂直化動向;MCN持續入駐;用戶渠道下沉;雲計算、大數據技術支撐等。

但我覺得,這種羅列並不合理,因為微博是一個不可切割的系統,上述動作都只是它的局部創新。不從整體觀察微博,你會流於一個流行觀點的套路,那就是,微博等於“Twitter+Instagram+YouTube”。

形式上好像很迷人。但這觀點一點都不合理,它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將Twitter、Instagram、YouTube三家公司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微博。或者說,微博就是幾個模塊的集成。好像兩年多來的微博創新,就是複製了海外企業的服務,等於一個copy to china的集大成了。

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微博創新速度遠勝上述三家美國企業。

一是產品與解決方案創新。若你有心,會發現,微博每年都會有關鍵策略重大產品出臺。每季都有圍繞關鍵戰略的落地合作案。不說之前的,前年下半年以來,微博適應視頻化潮流、針對MCN與頭部用戶的政策激勵、體育賽事版權及IP開局,大幅提升了平臺影響力。

就算你將中國的微信、陌陌以及其他諸多帶有社交化風格的媒體平臺全部納入觀察,微博的創新密度也是很罕見的。

二是微博的創新不是機會主義風格,什麼熱抓什麼。2015年之後的創新,是一種系統創新、平臺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它著眼於一個龐大的生態構建。

Q1財報以及隨後分析師會議上透露出,微博已經不是單純的社交媒體概念,而是一個基於社交媒體的綜合的開放的數字營銷生態體系。我知道這個總結肯定也不完善,但比一直用“Twitter+Instagram+YouTube”來描述要好很多。

過去,它被無數次置於社交媒體維度、社交平臺維度,與競品對標。雖然它明顯一直擁有強烈的媒體屬性與開放優勢,但仍一度被視為“老邁”的象徵。這種對標並不合理。微博的概念,越來越不同於上面提到的國內外社交平臺概念。

這麼說吧。其他平臺,在獲取C端用戶層面,可能不遜微博。移動互聯網高速增長週期,甚至還讓它吃了不少苦頭。但移動端競逐達到一個均勢平衡週期後,各家成長的核心,已經開始更加側重生態構建。

以微博全面發力的視頻領域來說,它要做的,根本不是一個YouTube模式的視頻消費平臺,而是融匯視頻業產業鏈的生態體系。

在去年PGC打好基礎後,微博今年開始強化佈局UGC模式與版權視頻。僅僅體育領域就覆蓋了NBA、NFL、到西甲等多項全球頂級體育賽事的短視頻深度合作。它將過去過度“中心化”的視頻消費模式打破,開始構建各種碎片化場景。比如,春節期間微博與央視及多家衛視進行合作,春晚相關視頻在微博的總播放量竟然高達48億次。同時,光影秀、微博故事等UGC視頻產品也陸續上線。這將使用戶在微博上獲得更多獨家信息和獨特的社交體驗, 有利於微博進一步擴大用戶規模並提升粘性。

你能看出,微博幾乎能夠提供所有形態的視頻內容服務。而且,你再觀察它所匯聚的B端要素,也是許多獨立的價值鏈。而這背後,還有配套的商業化創新。

比如,視頻廣告方面,微博的商業化變現,將分為三個階段適配:

第一階段主要是投入到產品和內容方面,提升視頻用戶的規模;

第二階段,通過自有渠道,提升視頻客戶規模,鼓勵更多廣告主針對微博製作、投放互動性、傳播性更強的視頻廣告。這是當前階段的主要工作;

第三階段則是在微博裡創造更多的視頻廣告庫存,為視頻廣告主大規模商業變現創造先機。

老實說,Twitter、Instagram、YouTube以及本土的微信們,在各自維度上確實都有競爭力。部分平臺的體量、資本實力也遠勝微博。但在微博面前,它們更像一個個功能模塊,甚至像是微博平臺上的一個個SKU。

我並不看重微博2017年Q1財報利潤等數據,更看重微博對外展示的偌大想象空間。

“Twitter+Instagram+YouTube”的描述不合理,但透露出,這個階段,微博創新速度之快,已超越許多行業的理解,都還來不及總結它的商業模式。這恰恰說明,微博在格局上已遠遠甩開過往的所謂對手。

我覺得,老拿推特對標,反而矮化微博。當然,這裡面可能有微博管理層另外一重用心:微博在美國上市,與推特對標,能讓美國投資人看到自身創新與投資價值。畢竟,微博的運營重心、用戶群甚至客戶群主力都在中國,讓人家看到經營面非常不易。

當然也要提贏利與變現。我記得,2013年及以前,很多人老是嘲笑微博,說它空有巨大流量,貨幣化能力不強。如今,你能看到,從APP打開的一瞬到你關注的服務,幾乎每個環節,微博都有變現。我現在覺得,變現於微博來說,根本不是難題,它反而到了必須有意控制一下變現節奏的週期,進一步努力夯實B端供給,強化數據驅動力,提升技術服務能力,

之前,我一直說,微博是中國互聯網業罕見的具有生態價值的平臺。

今天我仍然說,某種程度上,它是“社交媒體領域的淘寶”。未來3到5年,微博如果演變為全球媒體化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的最大平臺,我一點都不會感到驚訝。

這是生態與格局的力量。

不過,褒揚微博,不等於說它已化解關鍵挑戰。其實它的壓力很大:

一、C端增量持續面臨壓力。這個階段,月活與日活雖然增長迅猛,但文章開頭提到,手機出貨放緩,互聯網驅動力重心開始轉移到供給端互聯網化。它意味著,微博總用戶數擴大增量,有不少壓力。我也斷言,一年後,月活與日活增幅不可能有如此大增幅。如果C端增量跟不上,微博平臺會面臨壓力。

當然,我們看到微博正在繼續化解這一挑戰。比如MCN持續入駐、UGC模式引入、渠道下沉等等,都會擴大增量。微博在興趣信息流領域應該有自己不錯的增長空間。但我仍然要說,人口基數就那麼大,上網人群也是,未來多年,C端增量始終會面臨壓力,這是行業整體的壓力。

二、微博還面臨入口半徑過窄壓力。

隨著平臺內容生態、產品、服務越來越多,微博客戶端變得越來越臃腫不堪。單一入口已很難適應挑戰。

這裡有個細節,作為例子,可能並不完全合理。微博APP體量早已超過60MB,跟京東APP一樣大,略遜淘寶APP。比微信以及其他幾個競品大許多。這個當然不能真正反映內部體量,但它一定會影響用戶與客戶體驗。它說明,微博整個公司的業務、組織架構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

技術當然能化解部分壓力。尤其是大數據、雲計算、智能搜索與精準推薦等,能實現所謂“千人千面”。但行業裡氾濫的“千人千面”的描述,遠不夠完善,技術也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

微博入口有優化、分層甚至孵化新的入口與平臺品牌的需要。

剛才說了,我一直視微博為少數真正具有生態價值的平臺,將它與淘寶類比,視為媒體型淘寶。在上述體驗壓力下,它會不會生成另一種形態的“天貓”甚至更多獨立的服務模塊,從而也形成一種類似阿里集團的“履帶戰略”?

這不是不可想象並落地實踐的。這不是為了生態而生態、為了入口而增加入口,它是基於客戶與用戶體驗需求。老實說,這個不是什麼技術問題、不是APP問題,入口問題與一個公司業務模式、組織管理深有關聯。我相信,它會推動微博生成更為有趣的一幕。

補一句,如果未來一到兩年,微博業務版圖與組織架構及人事方面發生關鍵變革,也請不要驚訝。

總之,2017年Q1財報,單從數據來說,雖然比與過往兩年季度財報出色,但我更關注數據背後,微博商業模式、生態構建以及強烈的格局意識。過去我說,微博有點粗糙,但我現在要說,一個創新密度如此大的週期,微博是要保持一種活潑的狀態,短期賺錢很好,但我更期待它展現更大的想象空間。

確實,此刻,我對2017年Q1透露出來的信息充滿樂觀。它最新的狀態,不是什麼“第二春”,它目前的形態,也不是什麼“Twitter+Instagram+YouTube”。

微博確實已經站在了一個更高的維度上,種種不太合理的詞彙描述,折射出這家公司的光輝前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