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被告,匿名聊聊被封,匿名社交的樹洞裡藏著什麼?

移動互聯網 軟件 蘋果公司 風投 新芽NewSeed 2017-05-21

最近兩則關於“匿名”的新聞,將“匿名社交”這個已經死去近兩年的概念,再次拉回到公眾視線。

一則來自摩拜單車,因知乎網友“匿名爆料”,將知乎告上法庭。昨晚媒體爆出消息,因認為網絡問答社區知乎網上發表的帖子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將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知乎”網站經營者)訴至法院,並索賠10萬元。

一則來自微信“匿名聊聊”小程序,用戶只需輸入3位聊天口令,就能跟分享小程序碼的朋友匿名聊天。昨天,這個小程序在朋友圈瘋狂發酵,僅用4小時,其PV就從數千衝至40多萬(來源:愛範兒)。然而,在今晨三四點鐘,該小程序就因涉嫌誘導分享而被封禁。

匿名用戶被告,匿名聊聊被封,匿名社交的樹洞裡藏著什麼?

繞得過的姓名,繞不過的生理曲線

2014年初,一款“現象級”APP轟動硅谷,匿名社交APP鼻祖Secret,自上架以來9個月內估值突破1億美金,在最鼎盛時期,Secret在巴西、瑞典、以色列、墨西哥等8個國家App Store下載榜名列第一。然而9個月後,這款擁有1500萬用戶的APP宣佈關閉。

國內與之對標的匿名社交APP無祕,也在2014年引爆社交圈。無祕一上線便迅速躍居蘋果免費社交軟件下載榜第一名,用戶迅速破千萬,產品上線兩個月後就獲得數千萬美元融資。然而此後,無祕便逐漸遠離了大眾視野,也再無可查的融資消息。

和無祕有著同樣命運的還有抱抱、平行世界、吱吱密語、友祕等一系列匿名社交應用湧現,在經歷了最初的用戶暴漲後逐漸轉型或銷聲匿跡。這便是匿名社交的生理曲線。和匿名聊聊一樣,短時間內迅速吸引用戶和流量,之後又迅速失血乾癟。

無祕創始人林承仁曾對這一規律做出解釋:匿名社交慢慢降溫的一個原因,是大家在最開始時期望看到內幕和爆料,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戶,但當沒有這麼多爆料內容時,用戶會覺得沒有想看的東西了,粘性就會降低。

由於匿名,用戶對應用的粘性並不高,而吸引他們的往往是吐槽和八卦心理。於是在定位為“社交”的應用裡,社交不再重要,內容成為核心競爭力。匿名吐槽和爆料,滿足了一部分人抒發負面心理又不必對言論負責的需求,也滿足了一大部分人的八卦心理。Secret的一個長期用戶便稱,他喜歡看八卦消息,當它們消失不見時,他就停止使用Secret。“八卦消息可能是一個汙水池,但許多人喜歡。”

這些聽起來讓人有點小激動的內容都啥?雷鋒網曾總結道:“刷一刷匿名社交APP,5條消息裡有1條在罵老闆,1條說自己陷入暗戀,2條說自己空虛寂寞冷,還有2條說自己被小三。”

小心!樹洞裡住著個別有用心的人!

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內容,如果說給樹洞,也許激不起回聲。但網絡的樹洞裡,保不準住著別有用心的人。

在匿名爆料者中,有一群“朝陽群眾”。去年年末,他們在創投圈激起的巨浪還猶在眼前。

2016年聖誕前夕,“朝陽區南群眾”舉報保利俱樂部等三家娛樂場所涉黃,在警方突擊查抄的同時,一份“涉黃人員”名單在網上瘋傳。名單中的幾個關鍵詞“某直播平臺網紅”、“著名投資人”、“天使投資人”等,引發了吃瓜群眾的無限遐想。

於是,莫名中槍的互聯網、創投圈大佬和知名網紅紛紛在微博、朋友圈“報平安”,平安夜成了真正的平安夜。

匿名用戶被告,匿名聊聊被封,匿名社交的樹洞裡藏著什麼?匿名用戶被告,匿名聊聊被封,匿名社交的樹洞裡藏著什麼?

匿名使得爆料人不必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於是這些內容中也同時混雜了造謠誹謗、侵犯他人隱私等滿滿惡意。過度的言論自由就可能引發法律問題。於是有了胡瑋煒起訴知乎平臺,試圖找出那個匿名的用戶。

匿名的隱患,實名就不存在了嗎?

一面是匿名帶來的輿論隱患,一面是大刀闊斧的實名制改革。

微博加V認證、淘寶實名開店、微信綁定手機號……互聯網公司紛紛採取實名制,控制匿名引發的法律風險。5月11日,百度也通過官方微信發佈公告,稱將在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出臺前,完成百度用戶的實名認證。此後,百度用戶在登陸百度網盤,或在百度貼吧評論、發帖,都需要實名。知乎也在《關於摩拜單車創始人起訴知乎的聲明》中稱,將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進一步強化帳號實名認證。

匿名制看似是對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然而一直伴隨匿名社交應用的,是對這種“保護”安全性的質疑。無祕就曾被曝數據洩露,意味著爆料者的信息能夠被外界獲取。隨後其團隊迴應並無此事。

國外匿名社交軟件Whisper也遇到過類似情況。《衛報》記者報Whisper員工利用室內地理定位工具來追蹤各種消息和特定Whisper用戶。這些特定的用戶被確認具有“新聞價值”,包括軍隊成員、政府人員以及來自雅虎或是迪士尼的員工。隨後Whisper出面否認。

匿名用戶對於隱私保護的需求,原因很好理解,而匿名爆料造成的對他人隱私的侵犯,在實名制後將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實名制的安全性同樣面臨質疑。

一方面,數據黑產蓬勃發展,互聯網公司時常被曝用戶數據洩露,黑市上個人信息正明碼標價,用戶擔心個人信息隨時有暴露的風險。

另一方面,凡經過必留下痕跡,實名後,那些你瀏覽過的奇奇怪怪的東西,會將你的隱私暴露得更加徹底。

匿名是一個馬甲,我們穿著它度過了互聯網發展的最初十年,實名制後,匿名社交是否會變成歷史?Secret正是Facebook實行實名制後誕生的。無論如何,實名制將引導網絡行為趨向文明和規範,營造綠色的網絡環境,而匿名社交,也許不過是換個馬甲重新出現。

*本文為新芽NewSeed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註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眾號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文章評論區聯繫授權。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