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世界的運轉從不考慮個人的意志。如果誰和戀人分開了,這個世界本該為他凝滯不動。

——杜魯門·卡波特

1

“人質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頭呢,對吧?”

——趕在下班前到銀行取錢,卻好巧不巧遭遇搶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鈔票,還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調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過,人雖愚蠢卻不自知,這也不算罪過。”

——約談的少年和監護人關係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號稱出門旅行的母親遲遲未歸、一向厭惡爵士樂的父親大聲播放薩克斯豪邁的曲調。

3

“為了失戀的我,這附近的世界停止運轉了!”

——那對夫妻看似親密,女士卻沒有戴婚戒。還有那個抓著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號耳機的青年,看文庫本的年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兩個小時了。

4

“最早的婚姻維持了七年,然後是五年,現在則是三年,世上本來就有那樣的活法,僅此而已。”

——把女兒放在中間,讓父親和母親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強求的一方會用力,而真正為女兒考慮的人一定會因為愛惜女兒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難逃追究,熊打人總不會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裡,身體周圍的聲音彷彿流水,有時冰冷,有時暖和。喧鬧的大街是一條水聲轟鳴的濁流,而深夜寂靜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陣內似乎很不一樣,連我的導盲犬都沒有對他搖起尾巴。忽然,一陣不安襲向我的心頭。我向左邊轉過臉:你真的是陣內嗎?


陣內是伊阪幸太郎《孩子們》一書當中的主人公。


"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世界的運轉從不考慮個人的意志。如果誰和戀人分開了,這個世界本該為他凝滯不動。

——杜魯門·卡波特

1

“人質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頭呢,對吧?”

——趕在下班前到銀行取錢,卻好巧不巧遭遇搶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鈔票,還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調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過,人雖愚蠢卻不自知,這也不算罪過。”

——約談的少年和監護人關係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號稱出門旅行的母親遲遲未歸、一向厭惡爵士樂的父親大聲播放薩克斯豪邁的曲調。

3

“為了失戀的我,這附近的世界停止運轉了!”

——那對夫妻看似親密,女士卻沒有戴婚戒。還有那個抓著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號耳機的青年,看文庫本的年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兩個小時了。

4

“最早的婚姻維持了七年,然後是五年,現在則是三年,世上本來就有那樣的活法,僅此而已。”

——把女兒放在中間,讓父親和母親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強求的一方會用力,而真正為女兒考慮的人一定會因為愛惜女兒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難逃追究,熊打人總不會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裡,身體周圍的聲音彷彿流水,有時冰冷,有時暖和。喧鬧的大街是一條水聲轟鳴的濁流,而深夜寂靜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陣內似乎很不一樣,連我的導盲犬都沒有對他搖起尾巴。忽然,一陣不安襲向我的心頭。我向左邊轉過臉:你真的是陣內嗎?


陣內是伊阪幸太郎《孩子們》一書當中的主人公。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一向熱衷於用文字的架構去模糊情節的先後和人物的關係。在大量第一人稱敘述的交織當中,主人公陣內的形象被漸漸勾勒出來。就好像從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窺探、去挖掘一樣——你總會想,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這個陣內是真實的他嗎?

一個家庭法院裡專門負責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調查官。

應該是怎樣的大人呢?


在人們的想象當中,做一個合乎社會規則的成年人,或許就意味著犧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的期待當中,做一個有資格教育未成年人、讓他們懸崖勒馬的“訓導員”更應當如此。然而,調查官陣內卻帶著他跳脫於常理之外的真實人設站到我們面前。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相信人生可以從一張白紙重新開始,相信孩童時光的天真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

陣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和漫畫書盜竊犯、以惡作劇敲詐為樂的高中女生、以及他們荒唐透頂的家長打交道的調查官,他的人生信條可以說是再正確不過了。麻煩就麻煩在,他似乎沒有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

這是一個會步步逼近持槍劫匪,自信滿滿地宣告“你們拿的都是假玩意兒”,然後嚴肅地請求“讓我彈彈吉他”的怪人。

"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世界的運轉從不考慮個人的意志。如果誰和戀人分開了,這個世界本該為他凝滯不動。

——杜魯門·卡波特

1

“人質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頭呢,對吧?”

——趕在下班前到銀行取錢,卻好巧不巧遭遇搶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鈔票,還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調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過,人雖愚蠢卻不自知,這也不算罪過。”

——約談的少年和監護人關係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號稱出門旅行的母親遲遲未歸、一向厭惡爵士樂的父親大聲播放薩克斯豪邁的曲調。

3

“為了失戀的我,這附近的世界停止運轉了!”

——那對夫妻看似親密,女士卻沒有戴婚戒。還有那個抓著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號耳機的青年,看文庫本的年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兩個小時了。

4

“最早的婚姻維持了七年,然後是五年,現在則是三年,世上本來就有那樣的活法,僅此而已。”

——把女兒放在中間,讓父親和母親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強求的一方會用力,而真正為女兒考慮的人一定會因為愛惜女兒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難逃追究,熊打人總不會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裡,身體周圍的聲音彷彿流水,有時冰冷,有時暖和。喧鬧的大街是一條水聲轟鳴的濁流,而深夜寂靜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陣內似乎很不一樣,連我的導盲犬都沒有對他搖起尾巴。忽然,一陣不安襲向我的心頭。我向左邊轉過臉:你真的是陣內嗎?


陣內是伊阪幸太郎《孩子們》一書當中的主人公。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一向熱衷於用文字的架構去模糊情節的先後和人物的關係。在大量第一人稱敘述的交織當中,主人公陣內的形象被漸漸勾勒出來。就好像從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窺探、去挖掘一樣——你總會想,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這個陣內是真實的他嗎?

一個家庭法院裡專門負責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調查官。

應該是怎樣的大人呢?


在人們的想象當中,做一個合乎社會規則的成年人,或許就意味著犧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的期待當中,做一個有資格教育未成年人、讓他們懸崖勒馬的“訓導員”更應當如此。然而,調查官陣內卻帶著他跳脫於常理之外的真實人設站到我們面前。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相信人生可以從一張白紙重新開始,相信孩童時光的天真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

陣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和漫畫書盜竊犯、以惡作劇敲詐為樂的高中女生、以及他們荒唐透頂的家長打交道的調查官,他的人生信條可以說是再正確不過了。麻煩就麻煩在,他似乎沒有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

這是一個會步步逼近持槍劫匪,自信滿滿地宣告“你們拿的都是假玩意兒”,然後嚴肅地請求“讓我彈彈吉他”的怪人。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曾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形象是小偷黑澤,其次就是陣內。

這兩個角色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寫照。無論是詼諧戲謔的說話方式、荒誕不羈的推理思維,還是那種我行我素的處世步調,都像是伊阪本人信步走來,用自己的筆告訴更多的“孩子們”:不要怕,我們都是孩子;或許我們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我們一定不能做個壞孩子。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都塞進了伊阪滿滿的童心。在大量詼諧的口頭語、雙關語和看似輕飄飄又無厘頭的情節之中散亂著各種伏線,直到最後才一口氣收緊打結。他的蝴蝶結打得十分漂亮,讓人不僅帶著滿足感收下這份驚喜大禮,還感嘆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成年人是多麼幸運的事。

不喜歡他的人會覺得伊阪有不少毛病:比如文字過於隨意,情節有點幼稚,說好的嚴肅推理、反思社會呢?怎麼總是這樣怪誕的綁架案?而喜歡他的人只會想:啊,這個人是我的玩伴,是和我同行的、一個有趣的靈魂,僅此而已。

負責少年案件的調查官,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孩子們》當中,伊阪藉由不同的出場人物表達了他自己的觀點。上司說,要在通達法律的同時,又能將法律擱在一邊來和孩子對話。同事說,我們是孩子們唯一的盟友。而陣內說,調查官就是“藏起手槍的牧師”,雖說必要的時候也會拿起手槍,他更願意做一個傾聽者,傾聽每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

這樣的大人,又怎麼會被世界所欺騙呢?

"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世界的運轉從不考慮個人的意志。如果誰和戀人分開了,這個世界本該為他凝滯不動。

——杜魯門·卡波特

1

“人質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頭呢,對吧?”

——趕在下班前到銀行取錢,卻好巧不巧遭遇搶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鈔票,還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調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過,人雖愚蠢卻不自知,這也不算罪過。”

——約談的少年和監護人關係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號稱出門旅行的母親遲遲未歸、一向厭惡爵士樂的父親大聲播放薩克斯豪邁的曲調。

3

“為了失戀的我,這附近的世界停止運轉了!”

——那對夫妻看似親密,女士卻沒有戴婚戒。還有那個抓著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號耳機的青年,看文庫本的年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兩個小時了。

4

“最早的婚姻維持了七年,然後是五年,現在則是三年,世上本來就有那樣的活法,僅此而已。”

——把女兒放在中間,讓父親和母親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強求的一方會用力,而真正為女兒考慮的人一定會因為愛惜女兒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難逃追究,熊打人總不會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裡,身體周圍的聲音彷彿流水,有時冰冷,有時暖和。喧鬧的大街是一條水聲轟鳴的濁流,而深夜寂靜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陣內似乎很不一樣,連我的導盲犬都沒有對他搖起尾巴。忽然,一陣不安襲向我的心頭。我向左邊轉過臉:你真的是陣內嗎?


陣內是伊阪幸太郎《孩子們》一書當中的主人公。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一向熱衷於用文字的架構去模糊情節的先後和人物的關係。在大量第一人稱敘述的交織當中,主人公陣內的形象被漸漸勾勒出來。就好像從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窺探、去挖掘一樣——你總會想,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這個陣內是真實的他嗎?

一個家庭法院裡專門負責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調查官。

應該是怎樣的大人呢?


在人們的想象當中,做一個合乎社會規則的成年人,或許就意味著犧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的期待當中,做一個有資格教育未成年人、讓他們懸崖勒馬的“訓導員”更應當如此。然而,調查官陣內卻帶著他跳脫於常理之外的真實人設站到我們面前。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相信人生可以從一張白紙重新開始,相信孩童時光的天真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

陣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和漫畫書盜竊犯、以惡作劇敲詐為樂的高中女生、以及他們荒唐透頂的家長打交道的調查官,他的人生信條可以說是再正確不過了。麻煩就麻煩在,他似乎沒有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

這是一個會步步逼近持槍劫匪,自信滿滿地宣告“你們拿的都是假玩意兒”,然後嚴肅地請求“讓我彈彈吉他”的怪人。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曾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形象是小偷黑澤,其次就是陣內。

這兩個角色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寫照。無論是詼諧戲謔的說話方式、荒誕不羈的推理思維,還是那種我行我素的處世步調,都像是伊阪本人信步走來,用自己的筆告訴更多的“孩子們”:不要怕,我們都是孩子;或許我們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我們一定不能做個壞孩子。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都塞進了伊阪滿滿的童心。在大量詼諧的口頭語、雙關語和看似輕飄飄又無厘頭的情節之中散亂著各種伏線,直到最後才一口氣收緊打結。他的蝴蝶結打得十分漂亮,讓人不僅帶著滿足感收下這份驚喜大禮,還感嘆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成年人是多麼幸運的事。

不喜歡他的人會覺得伊阪有不少毛病:比如文字過於隨意,情節有點幼稚,說好的嚴肅推理、反思社會呢?怎麼總是這樣怪誕的綁架案?而喜歡他的人只會想:啊,這個人是我的玩伴,是和我同行的、一個有趣的靈魂,僅此而已。

負責少年案件的調查官,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孩子們》當中,伊阪藉由不同的出場人物表達了他自己的觀點。上司說,要在通達法律的同時,又能將法律擱在一邊來和孩子對話。同事說,我們是孩子們唯一的盟友。而陣內說,調查官就是“藏起手槍的牧師”,雖說必要的時候也會拿起手槍,他更願意做一個傾聽者,傾聽每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

這樣的大人,又怎麼會被世界所欺騙呢?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幸太郎,是誰?

法學院畢業的“模範宅男”,父親在銀座開畫廊,自己則是個彷彿永遠不會老去的娃娃臉。

與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並列為三大日本當紅推理小說作家,名作《死神的精確度》影視改編版由金城武主演,《金色夢鄉》電影則由雅人叔聯手香川叔相愛相殺。出道即獲“新潮推理俱樂部賞”,此後更是橫掃各大書店文藝部門,在日本推理界的“後起之秀”當中頗為耀眼。

即便如此,給伊阪作品貼上“推理”的標籤,其實是不太合適的。真相從來都不是伊阪追尋的終點,也不是什麼起點——他不愛拷問人性,不指責也不控訴。再不堪的案件,在他筆下也不顯悲涼。

這裡就像是天才藝術家信筆勾畫一個漂浮在現實之外的世界:這裡有他愛的搖滾樂,夾雜著電流聲的披頭士是他的底色;這裡有一本正經地胡說的正反派,小人物不經意間唸叨著大道理;這裡散亂著無數鏡之碎片,每個或直接或間接的當事人的聲音重疊在一起,伏線交錯,最終被“一網打盡”。

"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世界的運轉從不考慮個人的意志。如果誰和戀人分開了,這個世界本該為他凝滯不動。

——杜魯門·卡波特

1

“人質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頭呢,對吧?”

——趕在下班前到銀行取錢,卻好巧不巧遭遇搶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鈔票,還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調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過,人雖愚蠢卻不自知,這也不算罪過。”

——約談的少年和監護人關係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號稱出門旅行的母親遲遲未歸、一向厭惡爵士樂的父親大聲播放薩克斯豪邁的曲調。

3

“為了失戀的我,這附近的世界停止運轉了!”

——那對夫妻看似親密,女士卻沒有戴婚戒。還有那個抓著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號耳機的青年,看文庫本的年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兩個小時了。

4

“最早的婚姻維持了七年,然後是五年,現在則是三年,世上本來就有那樣的活法,僅此而已。”

——把女兒放在中間,讓父親和母親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強求的一方會用力,而真正為女兒考慮的人一定會因為愛惜女兒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難逃追究,熊打人總不會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裡,身體周圍的聲音彷彿流水,有時冰冷,有時暖和。喧鬧的大街是一條水聲轟鳴的濁流,而深夜寂靜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陣內似乎很不一樣,連我的導盲犬都沒有對他搖起尾巴。忽然,一陣不安襲向我的心頭。我向左邊轉過臉:你真的是陣內嗎?


陣內是伊阪幸太郎《孩子們》一書當中的主人公。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一向熱衷於用文字的架構去模糊情節的先後和人物的關係。在大量第一人稱敘述的交織當中,主人公陣內的形象被漸漸勾勒出來。就好像從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窺探、去挖掘一樣——你總會想,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這個陣內是真實的他嗎?

一個家庭法院裡專門負責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調查官。

應該是怎樣的大人呢?


在人們的想象當中,做一個合乎社會規則的成年人,或許就意味著犧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的期待當中,做一個有資格教育未成年人、讓他們懸崖勒馬的“訓導員”更應當如此。然而,調查官陣內卻帶著他跳脫於常理之外的真實人設站到我們面前。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相信人生可以從一張白紙重新開始,相信孩童時光的天真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

陣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和漫畫書盜竊犯、以惡作劇敲詐為樂的高中女生、以及他們荒唐透頂的家長打交道的調查官,他的人生信條可以說是再正確不過了。麻煩就麻煩在,他似乎沒有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

這是一個會步步逼近持槍劫匪,自信滿滿地宣告“你們拿的都是假玩意兒”,然後嚴肅地請求“讓我彈彈吉他”的怪人。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曾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形象是小偷黑澤,其次就是陣內。

這兩個角色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寫照。無論是詼諧戲謔的說話方式、荒誕不羈的推理思維,還是那種我行我素的處世步調,都像是伊阪本人信步走來,用自己的筆告訴更多的“孩子們”:不要怕,我們都是孩子;或許我們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我們一定不能做個壞孩子。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都塞進了伊阪滿滿的童心。在大量詼諧的口頭語、雙關語和看似輕飄飄又無厘頭的情節之中散亂著各種伏線,直到最後才一口氣收緊打結。他的蝴蝶結打得十分漂亮,讓人不僅帶著滿足感收下這份驚喜大禮,還感嘆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成年人是多麼幸運的事。

不喜歡他的人會覺得伊阪有不少毛病:比如文字過於隨意,情節有點幼稚,說好的嚴肅推理、反思社會呢?怎麼總是這樣怪誕的綁架案?而喜歡他的人只會想:啊,這個人是我的玩伴,是和我同行的、一個有趣的靈魂,僅此而已。

負責少年案件的調查官,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孩子們》當中,伊阪藉由不同的出場人物表達了他自己的觀點。上司說,要在通達法律的同時,又能將法律擱在一邊來和孩子對話。同事說,我們是孩子們唯一的盟友。而陣內說,調查官就是“藏起手槍的牧師”,雖說必要的時候也會拿起手槍,他更願意做一個傾聽者,傾聽每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

這樣的大人,又怎麼會被世界所欺騙呢?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幸太郎,是誰?

法學院畢業的“模範宅男”,父親在銀座開畫廊,自己則是個彷彿永遠不會老去的娃娃臉。

與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並列為三大日本當紅推理小說作家,名作《死神的精確度》影視改編版由金城武主演,《金色夢鄉》電影則由雅人叔聯手香川叔相愛相殺。出道即獲“新潮推理俱樂部賞”,此後更是橫掃各大書店文藝部門,在日本推理界的“後起之秀”當中頗為耀眼。

即便如此,給伊阪作品貼上“推理”的標籤,其實是不太合適的。真相從來都不是伊阪追尋的終點,也不是什麼起點——他不愛拷問人性,不指責也不控訴。再不堪的案件,在他筆下也不顯悲涼。

這裡就像是天才藝術家信筆勾畫一個漂浮在現實之外的世界:這裡有他愛的搖滾樂,夾雜著電流聲的披頭士是他的底色;這裡有一本正經地胡說的正反派,小人物不經意間唸叨著大道理;這裡散亂著無數鏡之碎片,每個或直接或間接的當事人的聲音重疊在一起,伏線交錯,最終被“一網打盡”。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被問及代表作之一《金色夢鄉》的創作初衷時,伊阪這樣說道:

我習慣以悲觀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對於描寫一個美好圓滿的結局有些許牴觸心理。同時,我也不想寫讓讀者心情沉重灰暗的東西。於是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決定去寫“在悲觀的舞臺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即使五度入圍直木獎又鎩羽而歸,依然堅持幻想拯救地球。

這樣的伊阪幸太郎,從來都是一個忠實於自我的寫作者。

如果用東野圭吾和伊阪幸太郎作比,前者就像是月亮,而後者則是太陽。

在某乎搜索“伊阪幸太郎”,看到這樣一則有趣的回答:

“反正我每看一本東野圭吾之後要看三本伊阪幸太郎來中和致鬱感。看完《白夜行》之後要抱著《金色夢鄉》睡才能緩解心塞感。所以《幻夜》我看完簡介就撕了。庫存的伊阪用完了。”

伊阪作品的基調是溫暖的,正如《金色夢鄉》一樣溫暖的金黃色。他喜歡用孩童的筆觸去描繪他所看到的世界,不刻意、也不用力,只是不緊不慢地將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鋪陳開來。而無論是喜歡他短小輕快的文風、還是贊同他純真治癒的眼光,“伊阪流”的讀者們都會在這本《孩子們》當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你喜歡伊阪幸太郎嗎?



"

在世上一切事物中,最讓人傷感的,莫過於世界的運轉從不考慮個人的意志。如果誰和戀人分開了,這個世界本該為他凝滯不動。

——杜魯門·卡波特

1

“人質也可能在面具下面吐舌頭呢,對吧?”

——趕在下班前到銀行取錢,卻好巧不巧遭遇搶劫。劫匪只拿了一沓鈔票,還勒令所有人戴上幼稚的卡通面具。

2

“調查官先生,你太笨了。不過,人雖愚蠢卻不自知,這也不算罪過。”

——約談的少年和監護人關係僵硬,豪宅中人人古怪:號稱出門旅行的母親遲遲未歸、一向厭惡爵士樂的父親大聲播放薩克斯豪邁的曲調。

3

“為了失戀的我,這附近的世界停止運轉了!”

——那對夫妻看似親密,女士卻沒有戴婚戒。還有那個抓著皮包的中年男子,戴大號耳機的青年,看文庫本的年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兩個小時了。

4

“最早的婚姻維持了七年,然後是五年,現在則是三年,世上本來就有那樣的活法,僅此而已。”

——把女兒放在中間,讓父親和母親朝各自的方向拼命拉,強求的一方會用力,而真正為女兒考慮的人一定會因為愛惜女兒而先放手。

5

人打人難逃追究,熊打人總不會有事吧?”

——在我的世界裡,身體周圍的聲音彷彿流水,有時冰冷,有時暖和。喧鬧的大街是一條水聲轟鳴的濁流,而深夜寂靜的人行道就好像流水淙淙的小溪。

今天的陣內似乎很不一樣,連我的導盲犬都沒有對他搖起尾巴。忽然,一陣不安襲向我的心頭。我向左邊轉過臉:你真的是陣內嗎?


陣內是伊阪幸太郎《孩子們》一書當中的主人公。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一向熱衷於用文字的架構去模糊情節的先後和人物的關係。在大量第一人稱敘述的交織當中,主人公陣內的形象被漸漸勾勒出來。就好像從他人的眼、他人的口中去窺探、去挖掘一樣——你總會想,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這個陣內是真實的他嗎?

一個家庭法院裡專門負責青少年犯罪事件的調查官。

應該是怎樣的大人呢?


在人們的想象當中,做一個合乎社會規則的成年人,或許就意味著犧牲自己身上的童真。在那些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的期待當中,做一個有資格教育未成年人、讓他們懸崖勒馬的“訓導員”更應當如此。然而,調查官陣內卻帶著他跳脫於常理之外的真實人設站到我們面前。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相信人生可以從一張白紙重新開始,相信孩童時光的天真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

陣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和漫畫書盜竊犯、以惡作劇敲詐為樂的高中女生、以及他們荒唐透頂的家長打交道的調查官,他的人生信條可以說是再正確不過了。麻煩就麻煩在,他似乎沒有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

這是一個會步步逼近持槍劫匪,自信滿滿地宣告“你們拿的都是假玩意兒”,然後嚴肅地請求“讓我彈彈吉他”的怪人。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曾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形象是小偷黑澤,其次就是陣內。

這兩個角色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他本人的寫照。無論是詼諧戲謔的說話方式、荒誕不羈的推理思維,還是那種我行我素的處世步調,都像是伊阪本人信步走來,用自己的筆告訴更多的“孩子們”:不要怕,我們都是孩子;或許我們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我們一定不能做個壞孩子。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都塞進了伊阪滿滿的童心。在大量詼諧的口頭語、雙關語和看似輕飄飄又無厘頭的情節之中散亂著各種伏線,直到最後才一口氣收緊打結。他的蝴蝶結打得十分漂亮,讓人不僅帶著滿足感收下這份驚喜大禮,還感嘆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成年人是多麼幸運的事。

不喜歡他的人會覺得伊阪有不少毛病:比如文字過於隨意,情節有點幼稚,說好的嚴肅推理、反思社會呢?怎麼總是這樣怪誕的綁架案?而喜歡他的人只會想:啊,這個人是我的玩伴,是和我同行的、一個有趣的靈魂,僅此而已。

負責少年案件的調查官,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孩子們》當中,伊阪藉由不同的出場人物表達了他自己的觀點。上司說,要在通達法律的同時,又能將法律擱在一邊來和孩子對話。同事說,我們是孩子們唯一的盟友。而陣內說,調查官就是“藏起手槍的牧師”,雖說必要的時候也會拿起手槍,他更願意做一個傾聽者,傾聽每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

這樣的大人,又怎麼會被世界所欺騙呢?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伊阪幸太郎,是誰?

法學院畢業的“模範宅男”,父親在銀座開畫廊,自己則是個彷彿永遠不會老去的娃娃臉。

與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並列為三大日本當紅推理小說作家,名作《死神的精確度》影視改編版由金城武主演,《金色夢鄉》電影則由雅人叔聯手香川叔相愛相殺。出道即獲“新潮推理俱樂部賞”,此後更是橫掃各大書店文藝部門,在日本推理界的“後起之秀”當中頗為耀眼。

即便如此,給伊阪作品貼上“推理”的標籤,其實是不太合適的。真相從來都不是伊阪追尋的終點,也不是什麼起點——他不愛拷問人性,不指責也不控訴。再不堪的案件,在他筆下也不顯悲涼。

這裡就像是天才藝術家信筆勾畫一個漂浮在現實之外的世界:這裡有他愛的搖滾樂,夾雜著電流聲的披頭士是他的底色;這裡有一本正經地胡說的正反派,小人物不經意間唸叨著大道理;這裡散亂著無數鏡之碎片,每個或直接或間接的當事人的聲音重疊在一起,伏線交錯,最終被“一網打盡”。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被問及代表作之一《金色夢鄉》的創作初衷時,伊阪這樣說道:

我習慣以悲觀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對於描寫一個美好圓滿的結局有些許牴觸心理。同時,我也不想寫讓讀者心情沉重灰暗的東西。於是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決定去寫“在悲觀的舞臺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即使五度入圍直木獎又鎩羽而歸,依然堅持幻想拯救地球。

這樣的伊阪幸太郎,從來都是一個忠實於自我的寫作者。

如果用東野圭吾和伊阪幸太郎作比,前者就像是月亮,而後者則是太陽。

在某乎搜索“伊阪幸太郎”,看到這樣一則有趣的回答:

“反正我每看一本東野圭吾之後要看三本伊阪幸太郎來中和致鬱感。看完《白夜行》之後要抱著《金色夢鄉》睡才能緩解心塞感。所以《幻夜》我看完簡介就撕了。庫存的伊阪用完了。”

伊阪作品的基調是溫暖的,正如《金色夢鄉》一樣溫暖的金黃色。他喜歡用孩童的筆觸去描繪他所看到的世界,不刻意、也不用力,只是不緊不慢地將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鋪陳開來。而無論是喜歡他短小輕快的文風、還是贊同他純真治癒的眼光,“伊阪流”的讀者們都會在這本《孩子們》當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你喜歡伊阪幸太郎嗎?



每看1本東野圭吾,要看3本伊阪幸太郎來治癒

《孩子們》

[日]伊阪幸太郎 著

黃真 譯

請等一下,讓我的人生重新從一張白紙開始!

一本與青春、奇蹟有關的小說。《孩子們》直擊難以捉摸的現代社會與人,犀利得恰到好處。如果在21世紀寫《罪與罰》,恐怕就要像《孩子們》這樣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