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亞洲,五色交輝

作者:廣州日報評論員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共聚一堂,共襄盛舉,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鑑步入新的境界。

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這裡曾誕生《詩經》《論語》《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等名篇經典,曾創造楔形文字、地圖、玻璃、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等偉大發明。廣袤無垠的大地上,長城、麥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吳哥窟等恢宏建築巍峨而立,沉吟著交相輝映、美美與共的文明史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自古以來,亞洲先民們便開始了交往交流、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陸上,駝鈴在風中迴響;海上,帆影向四方遊弋。“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景,見證著亞洲文明的一次次交融、碰撞。跨越文明的對話中,具有動詞意義的“跨”字,既是文明在兩者或多方之間的旅行,亦是“之間”對“之內”的重構。於是,文明差異得以敞開交流互鑑的無限可能。歷史告訴我們,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多溝通、多對話、多協商,就能以互鑑超越衝突,以交流打破隔閡。

今天的亞洲,擁有全世界67%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一帶一路”“兩廊一圈”“歐亞經濟聯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鑑的途徑,亞洲文明也在自身內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發展壯大。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亞洲各國更應攜手共進,邁向更加開放、包容、多樣的命運共同體,努力把亞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需要多樣化渠道。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不只有一種色彩,絢麗多姿的亞洲文明不只有一種面相。對話能產生怎樣的力量,取決於我們的目光可觸及怎樣的深度廣度。文明交流互鑑是對等的、平等的,更是多元的、多向的。從歷史到未來,從國家到民間,從政治、軍事到經濟、文化,不囿一處地拓寬渠道、擴大領域,文明交流互鑑才能由局部及至整體,由表面及至內裡,由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

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需要多層次平臺。國之交在民相親,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在於民心相通。本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除議程之外,還將在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等地,舉辦美食節、電影展等配套活動。新穎的主題、生動的形式,一系列覆蓋不同領域、群體的對話平臺漸次鋪開。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的廣州,更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藉助多層次、多維度的國際平臺,向亞洲和世界展現中華文化魅力,讓老城市煥發盎然生機。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滋養和引領。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一場平等對話、相互啟迪的文明盛宴,是一次凝聚共識、團結力量的重大機遇。以此為始,同心勠力,多彩亞洲勢必讓世界為之驚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