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友防跌倒,還有一項工作不可忽視

【編者按】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64歲以上的社區老年人每年跌倒發生率為28%~35%,70歲及以上人群為32%~42%,而居住在養老院的老年人跌倒發生率則更高。以往的文章我們多次強調從居室裝修、衣鞋選擇等方面來預防跌倒,本期將介紹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工作——藥物管理。

老年糖友防跌倒,還有一項工作不可忽視

跌倒會給老年人帶來一系列嚴重傷害甚至是死亡。2015年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死因監測結果顯示,我國≥65歲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為58.03/10萬,佔該年齡人群全部傷害致死原因的34.83%,是老年人首位傷害死因。此外,跌倒還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長期影響,害怕再次跌倒的心理會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活動能力、靈活性及獨立性。因此,預防跌倒,刻不容緩。

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因素很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幾乎每位老年人都有面臨的跌倒風險因素——藥物。這也是一個可調節的風險因素,藥物的種類、劑量以及多重用藥問題均可使患者的跌倒風險增加,所以我們需要加強對藥物的管理。

很多藥物可引起患者意識、精神、視覺、步態、平衡等方面出現異常,從而容易發生跌倒。可能引起跌倒的藥物主要包括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心血管類藥物、降糖藥物等(見表1)。

老年糖友防跌倒,還有一項工作不可忽視

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

鎮靜催眠藥 在與藥物相關的跌倒事件中,鎮靜催眠藥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是苯二氮䓬類藥物。易造成跌倒的原因主要為嗜睡、暈眩、精神混亂、認知受損、運動失調及延緩反應時間。

抗抑鬱藥 抗抑鬱藥潛在有錐體外系反應、運動不能、直立性低血壓、鎮靜及抗膽鹼作等不良反應,從而增加跌倒風險。其中,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的致跌倒風險儘管低於三環類抗抑鬱藥,但長期(超過半年)服用時骨折風險顯著增加,因此也需要關注跌倒風險。

抗精神病藥 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產生錐體外系反應、遲髮型運動障礙、抗膽鹼作用與認知障礙、直立性低血壓和鎮靜等不良反應,從而增加跌倒風險。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錐體外系反應比率較小。

抗癲癇藥 儘管癲癇本身可導致跌倒風險增加,但癲癇患者跌倒事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直接由癲癇發作所致。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才是更為常見的跌倒原因,如思維混亂、視物模糊、笨拙或步態不穩、眩暈、嗜睡、協調障礙、睏倦、共濟失調和震顫等,長期服用此類藥物還容易出現骨質丟失。

抗帕金森藥 擬多巴胺藥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而增加跌倒風險。

鎮痛藥 阿片類鎮痛藥可降低警覺或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和肌肉鬆弛,進而導致跌倒。

老年糖友防跌倒,還有一項工作不可忽視

心血管類藥物

降壓藥 心血管類藥物中最容易導致跌倒的一類藥物,包括了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α受體阻滯劑、噻嗪類利尿藥等,導致跌倒的主要原因為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減少腦部血流灌注、肌肉無力、暈眩等,尤其是在開始給藥或調整劑量時。有研究顯示,使用降壓藥物可導致患者在未來15天內發生嚴重跌倒的機率增加36%,但與15~90天之間的跌倒事件並無顯著相關性,在1~14天內加用其他藥物或增加藥物劑量也會增加跌倒風險。

強心藥 地高辛可通過引起突發心律失常、頭暈、精神障礙等不良反應增加跌倒風險。由於老年人對該藥耐受性較低,所以一定要注意減少用量。

降糖藥物

降糖藥除了可能導致低血糖而導致跌倒,有些藥物還具有頭暈、共濟失調、震顫等不良反應。因此,整個用藥期間都需要關注跌倒風險評估和預防。

其他藥物

某些抗組胺藥(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可引起鎮靜、嗜睡、疲倦、乏力、眩暈、頭痛、精神運動性損傷、視物模糊等症狀,老年人對此類藥物更為敏感。胃腸解痙藥(如阿托品、東莨菪鹼)也常引起眩暈、視力調節障礙、睏倦等問題。

多重用藥

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種慢性病,每天要使用四種甚至更多種藥物的情況非常普遍。研究顯示,跌倒風險會隨著使用藥物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老年糖友防跌倒,還有一項工作不可忽視

【應對】首先,我們應儘量選擇跌倒風險較低的藥物,比如降壓藥可選擇跌倒風險相對較低的鈣拮抗劑等藥物,降糖藥可選擇低血糖風險較低的藥物,鎮靜催眠藥選擇非苯二氮䓬類藥物,而且要注意調整用量,有些藥物還應避免長期使用,如抗抑鬱藥、鎮靜催眠藥。其次,老年患者應多接受健康教育,提高預防跌倒的防範意識,主動預防危險事件的發生,就用藥安全來說,由於因不同疾病要去不同科室就醫,患者要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所有藥物都主動告知醫生,並詢問醫生所開具的藥物有哪些不良反應,是否會增加跌倒風險。最後,有些藥物是必須要用的,當老年患者用了存在跌倒隱患的藥物後,儘量先臥床或坐位休息一段時間,減少活動,尤其是使用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最好先從臥位改為坐位,靜坐一會再起身活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