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演講 攝影 音樂 藝術 流行音樂 馬爾代夫 草莓 Qdaily深度報道 2019-04-03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2016 年 7 月 23 日,王村村在自己的微博上發了一條 4 分鐘的自拍視頻,標題是“這段視頻很無聊、沒笑點,發出來只是證明我試過了……”。視頻裡,他穿著葛優在《我愛我家》裡的同款碎花 T 恤,不停地舔手裡一根能遮住他嘴和下巴、被他嘲諷為“一輩子也舔不完”的棒棒糖,在間隙用一隻魚缸一樣大的高腳杯喝水,並稱它為“貴族專用水杯”。

剪輯時,舔的動作被用了快進模式,配著輕快的流行音樂。身後的時鐘顯示他從 23 點 40 舔到了凌晨 2點 33 分,但最終沒能把糖舔完。他顯然已經舌頭髮麻,但還是含混不清地說了一分多鐘話,包括最後一句“我是村村,希望你開心”,看上去浮誇又滑稽。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那時候王村村 24 歲,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上班兩年多,工資三、四千,和室友合租在天通苑。他同時作為視頻博主經營著“我叫王村村”的微博賬號,因為白天上班,經常在晚上回家後“報復性熬夜”錄視頻。

舔棒棒糖的視頻稱得上是他的第一條“爆款”,最終獲得了 1500 萬次播放量,並讓王村村的粉絲從 15 萬在一個月內漲到 200 萬。現在這條微博下的評論有 4.6 萬個,除了很多個“哈哈哈”,也有人留言說“你真是夠無聊的,但想了想自己也很無聊,看你舔了 4 分多鐘糖”。

兩年多後的今年 3 月,他在演講平臺“一席”上又講起了舔棒棒糖的事,並把這事稱為“古典主義無聊”。演講算是他對自己過去四年微博的內容總結,類似的“古典主義”還有給手機貼 200 多層膜、數一碗米里 16250 顆米粒、以及一顆草莓上的 289.2 顆草莓籽。“用我們專業領域的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沒事幹”,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古典主義”時期,“它們的特點是耗費時間,而且毫無意義”。

除了“古典主義”之外,他說自己還經歷過“現實主義無聊”、“魔幻現實主義無聊”和“浪漫主義無聊”幾個階段,聽上去像一部個人藝術史。在講這些事、包括進行總結時,臺下不停地爆發出笑聲。他在臺上有些緊張地把手背在身後,偶爾低頭看看地面,聲音和表情都變化不大,還反問周圍的人,“這裡,有什麼好笑的?”

不過他的“無聊”確實逐漸變化著。

有一部分“無聊”源於細微觀察。他曾把一個石榴的 90 顆籽剝出來,像對待寶石一樣用鑷子夾起來,逐顆測量尺寸、觀察“切工”,在桌上以相同的間隔排成 6 行、15 列,並拍照上傳到微博。他用這個來舉辦“石榴籽選美大賽”,邀請網友在微博下面投出“最美石榴籽”。據他描述,他當時把微博下面 537 條評論逐個篩選統計,最終選出了一顆,儘管那顆的獨特之處微小到在被囫圇吃掉的時候可以忽略不計。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還有一部分“現實主義”則更像是生活裡的機靈創意,大概是因為與剛需無關而被他嘲諷為“無聊”。比如他在家設計了一套收納倉儲系統,把當初沒舔完的棒棒糖、葛優同款 T恤、或者沒吃完的乾果、以及用過的手機真空密封,並打上條形碼,像在超市裡一樣通過機器掃碼錄入計算機的“庫存管理系統”。再或者,他偶然收到賣別墅的廣告推送,羨慕其中的泳池又覺得變富遙遙無期,就把出租屋裡的 0.7 米寬、1.7米長的浴缸砸掉,自己貼瓷磚、安射燈,在其中浮潛拍照,並給泳池起名“馬爾代夫”。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這次演講果然讓王村村第二次因為“無聊”出名了。儘管他現在的微博粉絲數已經有 348 萬,這次的幾千轉發和他之前的“爆款”比似乎算不上什麼。微博評論的內容已經不再是當初佔多數的“哈哈哈哈”,而大多是對他在演講裡說的“在有限的條件下儘可能靠近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讚賞,也有人認為他“把無聊做成了有趣的藝術”。

演講視頻發出後的一週我們見到了王村村。他穿戴著黑衣黑帽,笑得不多,聲音平靜低沉,偶爾會被咖啡館的嘈雜聲淹沒。在那一週裡,他幾乎每天都和媒體接觸,認為“有人願意記錄自己做的事情挺酷的”,還提及媒體報道可能會讓爸媽對他多點理解,“我爸有時會擔心我在做傳銷”。但他提防有媒體想把他當作特定群體的代表、或者給他貼上標籤:“我就一個 27 歲的人,你想把我放得多大,我是說,能被放多大?”

他似乎並不像演講的時候能享受自己過去的成果、以及輕鬆帶動現場氛圍的魅力,而是處在重重矛盾中。他好幾次談及“真正應該火的是‘一席’上演講的其他人,他們真的在為社會做貢獻”、“可能自己內心也沒有很瞧得起自己做的事”;“不希望讓小孩看到網紅賺錢而想成為網紅、因為科學家窮而嫌棄科學家”,但又“真的喜歡幹現在手頭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算有機會成為科學家,還是想成為現在我這樣的……可能不太正經、不太安分”。

作為一名網紅,他好像不是很喜歡“網紅”。

王村村的本名當然不叫王村村,他不願意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和浴缸、石榴籽、草莓籽以及舔糖一樣,“王村村”是一個符號,是一組“因為無聊所以有趣”的集合,也是折射某一些互聯網情緒的聚焦點。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王村村在 2015 年 2 月註冊微博賬號的時候就想把它做成營銷號,在那之前他很少用微博。當時他從法國一家商學院的研究生班上退學,算上本科已經在那讀了 4 年書。

父親的建材生意出現問題、再讀下去家裡可能無法負擔費用是退學的直接原因。課程的內容也讓他感覺疲倦,因為他每次回國都看到互聯網快速改變著周圍人的生活,從打車、支付到閱讀,但是學校的課程很少涉及這些。

2014 年末,他寒假回到家鄉重慶,想和四、五個高中同學合夥創業——當時的設想是做一個資訊類的 APP ,認為在人的時間有限、能閱讀的內容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篩選內容是有市場的。為了給當時還沒成型的產品積累用戶,他註冊了微博,認準了流量,“先有粉絲再說”。

吸粉的過程似乎沒什麼新奇,王村村把這稱為“賬號建設”:他先是花 10 天時間想了些他認為能吸粉的“基礎內容”,包括傢俱設計推薦、更像是段子的詩歌、以及他養一隻名為“糯米”的薩摩耶犬的心路歷程。搶網紅博主熱門並獲取流量是第二步——好幾天不停刷新當時流行的“回憶專用小馬甲”、“天才小熊貓”等博主的熱門微博,跟著這些內容寫段子。最後,他花了 70 塊在淘寶上買了一萬五千名殭屍粉,在一個月內如願獲得了三萬五千多個粉絲。

在這過程中,由於時間變動和組織鬆散,和朋友們的創業計劃逐漸不再被提及,不過“我叫王村村”的微博賬號留了下來。2015 年 7 月,王村村離開重慶,開始了“北漂”生活,在廣告公司寫文案、做策劃。每月和室友平攤的 1000 元房租能佔他收入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錢剛夠吃飯,“買泡麵要看清是 2 塊 3 還是 2 塊 4,怕拿錯”。

運營微博成了每天下班後的業餘活動,晚上在上面“搞點事情”讓生活變得沒那麼枯燥,經濟拮据可能也是原因。三萬五千多個粉絲停了半年沒什麼起色,王村村把這歸結為“產品定位出了問題”,需要再找一個領域,吸引新的粉絲。

他找到的定位就是“無聊”,因為判定這個“領域”在微博上是個空缺,“反正沒人做,管他市場有多大,先把坑佔住再說”;“無聊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因為大家有太多事想做但懶得去做、或者不能去做。我就是代替他們去做這些事”。明確了這點之後,他決定在微博上給自己貼上“最無聊的人”的標籤,之前的內容統統放棄。

“我與網友的戰爭”系列就這樣誕生了,這算是他“古典主義無聊”的開始。 2016 年 4 月 8 日,王村村發出了自己花六個小時數一碗米中米粒數的視頻,由頭就是網友的一次找茬——他之前微博上發了一首詩,有一句是“一碗米有一萬八千多顆”,數據來自網絡。當時有人留言問“你怎麼知道就是這麼多?”,而王村村回覆“我不會認輸的”,並真的數米、拍視頻,配上大片中戰爭場景的配樂。這其實是給“無聊的事”加上了互動模式,以吸引流量和粉絲。

在那之前,他也發過自己用吸管編織的星星和其他手工的圖片,有人留言說“給你幾根鋼筋,你是不是能編出個鳥巢?”。他跑去找學建築的同學,查資料研究“鳥巢”體育場的結構,用鐵絲搭了個模型出來,拍照上傳。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王村村對那時候自己的“網感”挺自信,覺得“無聊”模式就像是小時候從家通往村口唯一的路,“只要一直走肯定能走到”——“專注無聊”,定位明確,不斷填充內容,總有一天會火,“雖然不知道是哪一天”。

那天還真的來了。2016 年 7月 23 日晚上,他把前一天錄的舔棒棒糖視頻發出之後,像往常一樣刷微博看有沒有大 V 幫轉,結果傳播速度快得有點出乎他的意料:視頻發出的時間接近凌晨,半小時就有 5、6 千轉發量,並且很快破萬。他回憶起當晚的情緒變化,“當然感覺挺爽的,但也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這麼個東西為啥火成這樣”,並且按時睡覺了,“第二天還要上班”。現在看來,除了預見過“這一天會來”之外,情緒平靜的原因還有那時候的內容幾乎沒有成本、也很少有他的創意和審美,“沒有額外的壓力”。

他模糊地回想起自己那時候因此有些膨脹,“對新知識少了一點謙卑”,並且對突如其來的關注度“感覺爽”。他知道自己的一條微博會獲得很多轉發和留言,就因此有一次只發了一個逗號,最終也獲得了幾千轉發。但他還是急忙向我自嘲,“唉,住在天通苑能有多膨脹,難道我能是天通苑一哥?”

這個高潮點還是給王村村帶來一些穩定的廣告收入,除了能“夠生活”,還能給母親打錢。2016 年 10 月,他被請去參加新浪微博舉辦的“微博 V 影響力峰會”,在那裡做了《如何把一個號做火》的演講,並被評為“十大影響力幽默博主”之一。獲得同一個獎項的還有“關愛智障兒童成長”、“冷笑話精選”等,他們的微博認證信息多是“搞笑博主”。在那個演講上,他說自己已經經歷運營微博賬號的“初期”和“上升期”,下一步該是有穩定商業模式的“成熟期”。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焦慮在這個時候到來了。原創視頻成了當時王村村相對固定的更博形式,除了“戰爭”系列,還開始做美食主題的“村食記”,不過形式和內容都簡單,更像是在維持當初立下的“無聊”人設。這種不提升成本、創意不多、日復一日又沒有變化的維持運營開始真的讓他感覺無聊;另外,按照他自己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的預測,無論內容好壞,總有審美週期。如果就這麼運營下去,“成熟期”之後應該就是“衰退期”。

在廣告公司的工作薪酬起色不大,兩年裡漲了 1000 元。做營銷策劃時,他向公司提議過幾次多投入成本做原創視頻,“畢竟視頻的風口已經來了”,但是沒能如願。 2017 年 4 月,王村村從公司辭職,並在那前後賣掉了父母在老家給自己留的房子。5 月到 10 月,他只發了 4 條微博,成為了“失蹤人口”。

“去村口的路已經走完了”,他說,“然後有很多新的選擇,但是沒有參考的對象,反而不知道要怎麼走了”。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王村村堅持把自己定義成“做創意的”,“和別的人都不一樣”是他提及最多的事。

把老家的房子賣掉之後,他手頭暫時有了一筆錢,從後來在高碑店每月 1200 元的出租房搬出,換到了一間 30 平方米的單人公寓。在同一樓層的幾家住戶裡,只有他的門前一左一右立著兩隻石獅子,一隻正臥、一隻側臥;門上貼著一副只有門把手長的春聯,中間貼“福”的位置貼的是“村”。這套陳設在是王村村 2018 年初添置的,當時正和對面鄰居較勁“誰家看起來更體面”,一度把家裡的 wifi 名稱改成了“大戶人家”,用來跟鄰居喊話。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他沒跟鄰居正面交流過,倒是鄰居後來找到了他的微博,有一天私信他說自己準備離開北京。王村村跑去花店買了一棵向日葵,插在鄰居的門上,又在那天把 wifi 的名字改成了“種點瓜子路上吃”。

房間裡有點凌亂。書櫃上擺著當年“幽默博主”的獎盃,周圍放著他用來收納的“倉儲系統”中真空包裝的物件。有一件是一隻巴掌大的玩具熊和一樣大小的棉被——鄰居搬走時回贈了他一支棉花,王村村把棉花摘下來彈成了一床小棉被,留作紀念。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真空袋裡還有三顆沒吃完的桂圓,當被問及“留這個幹嗎”時,王村村看上去有點惱火,“留下吃啊”,他說,“桂圓乾就不能吃了嗎?”他撓了撓頭,回想起女友時常問他為什麼在手機裡留些沒有人物的照片,“又不好看”。“我就覺得,這是留下了我的一瞬間時間啊朋友,它幹嗎需要好看呢?”

衛生間的“馬爾代夫泳池”已經面目全非,只能看見邊緣的藍色瓷磚。“泳池”其他的部分被填滿了土,在 2018 年 11 月種上了水稻,現在已經比人要高;儘管看上去有一半已經變黃枯萎,但還是瀰漫著植物的氣息。“水稻快死了,焦慮”,王村村在一旁說,“長勢好的時候,真是挺喜歡待在旁邊的,有大自然的感覺”。水稻的上方有一排模仿太陽光的燈,浴缸周圍布著不少開關和電線,那是測量二氧化碳濃度、土壤酸鹼度等數據的儀器。洗澡用的淋浴噴頭被掛在浴缸外面,離水稻有一步的距離。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在開始種水稻的時候,他在微博上說的話好像還在跟網友進行“戰爭”:網友找茬說“有本事自己種大米”,於是決定動手。其實王村村的最初設想要複雜一些,是做一個“轉基因水稻的全過程”——能改變基因片段,讓水稻苗的形狀、長寬從開始就看上去不一樣,然後再真正做一碗轉基因大米,“擺出來問問自己敢吃不敢吃”。他感覺這是一個很藝術的問題,但是又意識到這是個敏感話題。出於謹慎,他在家種了正常水稻,把自己育苗、耕田的照片上傳,告訴網友說自己按時起床給水稻開燈,享受農民的作息和快樂。

能看出王村村的創意和機靈不全跟他在網絡上的人設有關係,橫行的各色想法總是不時冒出來。走在路上,他指著街邊的人行道,說這裡時常有車停下擋道。“這不對”,他說,“我就想哪天能趁夜裡找工人用水泥把車封起來,然後給居委會打電話,告訴他這裡有違章建築”。他還回憶起有一段時間,室內流行棉花做的雲狀裝飾,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有個什麼好玩的,在房間裡造一朵能下雨的雲才酷”。

2017 年 12 月,消失近半年後,王村村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名為“多少個氣球能把一頭豬吊起來?”的視頻,能看出拍攝和剪輯都做得更精細。這也是源於他更早時候的好奇,“消失”期間他大概做了預算,在重慶的一座山上僱了策劃公司找來群眾、訂了氦氣、買下一頭豬,花了 4 個半小時打出了一萬多隻彩色的氦氣球。

在回憶起這個視頻的製作過程時,他能記起計算氦氣和氣球量的細節、拍攝結束之後自己看著氣球感到被治癒的心境,以及在好奇已久、一直渴望實現這個場景時問自己的話:“這事能幹嗎?能幹。幹!”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豬最終因為逃跑而沒能被成功吊起來,不過這成了當時王村村的“迴歸之作”,是王村村喜歡的“浪漫主義無聊”。從這裡開始,他發出的幾條視頻更像科學小發明、或者傳統工藝的手工教程,儘管用他自己的話說,它們有時候“不太正經”或者“無聊”:例如用磁懸浮的原理讓泡麵、汽車擺件和檯燈懸浮;在家種空心菜並徒手打鍋;用產生高壓電場的特斯拉線圈遠距離點亮熒光燈。其中的技術都是通過熟人和網絡現學,這導致發視頻的速度比以前慢了很多。

他覺得這些事情算是“酷”,能看得出他在這時候達到了自洽。他也用“酷”形容過美國的紀錄片《絕對好奇(curiosity)》——在其中的一集裡,節目組為了研究飛機墜毀,買了一架波音飛機讓它墜入沙漠、並全程拍攝。“希望自己的小孩未來能看這樣讓他們有好奇心的東西”,他好幾次提起自己未來的孩子,“也希望做出的視頻能拿出來給他(她)看……棒棒糖那樣的視頻,我是不想拿出來的”。

“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網紅”王村村的生活悖論:“我確實需要觀眾……但我不是在表演”

很難說如果沒有網絡和社交媒體,王村村會是什麼樣。從博流量求生計、到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他探索自己的興趣和人格與走紅同步進行,而且沒停止地把它們一一呈現在互聯網上。就像他當初總結“如何把一個號做火”時說的,“需要(在微博上)不斷強化自身人格……但是這些人格不是虛構的,都是在我本人的人格里找的”。

“我可能確實需要觀眾”,他說。儘管沒有互聯網的生活已經無從假設,但他想了幾十秒鐘還是說,“但我好像一直都是這樣一個人……我一定不是在表演,何必呢?”

矛盾還是在他的生活中發生著。見面之後的第二天,他接連發來好幾條微信。

他提起了現在做科技視頻成本高昂,現實生活壓力挺大,因為不賺錢而得不到認可,“我不知道為什麼,不會賺錢就幾乎等於沒用”。“我最近在掙扎,我覺得可能今年也會做一些流量的東西……這個時代正確的打開方式可能是像咪蒙那樣,不要管什麼內容對不對,先抓住流量,那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對的”。

他厭倦重複,每發出過一個創意就覺得“事情已經結束、要找新的東西”。他說過好幾次想要做有“審美”的視頻,需要在乎內容、在乎未來的孩子看到好的東西,“是人的本能”;但又認為這“就像是螳臂當車,擋的是流量這輛大車,它蠶食著你感興趣的一切”。

他準備給自己死去的水稻辦個葬禮,並給我看了他自制的墓碑,墓誌銘寫的是“畝產一萬斤”。“希望它下輩子別做水稻了”,他說,“水稻講的是產量,大家把你當糧食,長得好看是沒用的。”他認為做棵森林裡的樹比較好,“不用總被評價和比較存在的意義。水稻這樣,是有點慘”。

題圖、文內圖片若未經特殊說明,均由王村村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