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1864年7月,在經過14年抗爭後,太平天國在吉字營的炮聲中崩潰,李秀成、幼天王、洪仁玕等核心領導相繼被俘虜,而後處死。對於曾經縱橫華夏大地,一度將大清推向滅亡邊緣的太平天國最終失敗之原因,眾說紛紜。其中,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是一個重要原因,大夥都承認。在這場內鬥中,兩萬多太平軍精幹力量殞命,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走的走,死的死,大傷天國元氣,勝敗之勢就此逆轉。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對於這場事變爆發之原因,歷來爭論頗多,莫衷一是。在此,筆者就暫且採納李秀成之說法。其在《自述》中說:“東王威逼太甚,此三人積怒於心……北翼二人同心,一怒於東……翼與北王密議!”說的是,北王、翼王對楊秀清仗勢欺人之做法非常不滿,共同商議除掉他。

北王、翼王都是開國元勳,而且還帶著全族參加革命,可謂是“毀家紓難”,其貢獻不可謂不大。在馮雲山“軍師負責制”之政體設計下,洪秀全只是“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手中也沒兵權,沒直屬部隊。楊秀清,爵位東王,擔任正軍師一職,是太平天國實際掌舵者,擁有實權。此外,東殿集團勢力強大,軍政各要職無不是楊秀清的人擔任。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在楊秀清掌握實權之情況下,韋昌輝、石達開密謀誅殺楊秀清,勢必會引起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波,將天國推向絕境。試想,如果東王死後,東殿人馬拒絕服從北殿、翼殿號召,而是起兵靖難,那結果將會如何,必定是災難性的。那麼,北王、翼王在商議“誅楊行動”時,可否料到事態會擴大化?他們是否考慮過當事態擴大時如何去制止這場災難事件持續惡化?一起來看看。

對於兩位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化”,筆者認為,確實考慮到,這一點勿用質疑。1856年,太平天國確實打了不少勝仗,先是在樟樹鎮擊敗湘軍陸師主力,將曾國藩、周鳳山圍困在南昌孤城;後則是摧毀“江北大營”、“江南大營”,解除長達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圍。不過,清軍有生力量被殲滅不多,實力尚存,若是沒有繼續加以攻擊,必定會死灰復燃,成為天國掘墓人。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當時,胡林翼、李續賓圍攻武昌,在魯家港大破太平軍水師,石達開不得不再次掛帥西征,雙方處於相持狀態。張國樑則收拾“江南大營”殘部,在金壇與秦日綱作戰,互有勝負,打得難分難解。湘軍水師則駐紮南京城外之觀音橋,密切注視著城內之一舉一動。可以說,若是太平軍稍有不慎,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北王和翼王都是一代梟雄,對此時之戰略環境相當清楚,他們不可能天真到認為清軍已經不再成為勁敵,可以隨便將其吊打之地步。此外,忠王李秀成在《自述書》中明確說到:“只殺東王一人,及兄弟仨,輔清、原清,除此之外,皆不得多殺”。可以說,北王、翼王雖然對東王不滿,但還是有所剋制,並沒想過要將事態擴大化。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1856年9月,北王韋昌輝接到密詔後,帶著3000精銳星夜兼程趕回天京,在陳承瑢的配合下,順利進城,而後衝進東王府,解決了楊秀清。根據《金陵續記》記載,楊秀清死後,韋昌輝開始斬草除根,東王54個王娘以及服侍楊秀清而懷孕的侍女均被殺害,其餘婦女則放走。可以說,韋昌輝此時還是比較理性,殺人也是有選擇性,並未殃及無辜。那麼,為何後來事態卻擴大化了呢?以致兩萬餘精幹力量死於非命,讓天國元氣大傷。

對於這問題,長期以來,大夥都說是因為韋昌輝公報私仇,地主階級出身的他因為時常受到楊秀清欺負,此時終於發出一聲怒吼。這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並不能說明根本問題。要知道,韋昌輝可是帶著全族、全部家產鬧革命,韋十一、韋以德等兄弟均陣亡於疆場,弟弟韋俊還被圍困在武昌,形勢異常不妙。換句話說,如果此時內鬥持續惡化,對他有何好處?所以,韋昌輝後來濫殺無辜,應該有更深層次原因。那麼,這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問題很簡單,即是“無奈”。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按照李秀成《自述書》之說法,韋昌輝、秦日綱等是“奉詔勤王”,也就是說誅殺楊秀清是得到天王認可的,或者說是天王有意誅殺楊秀清,但手中沒有直屬部隊,只好讓石、韋、秦等回京“勤王”。不過,有意思的是,當韋昌輝率北殿將士衝進東王府,將楊秀清斬首時,洪秀全卻並未出來表態,也沒有公佈聖旨,說他們是回來“勤王”,東王犯上作亂,死有餘辜。沒有聖旨,問題就麻煩了,韋昌輝處境很尬尬,儼然就是劊子手,挑起內部衝突的“反賊”。

楊秀清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一股勢力,即是東殿集團,太平天國最大、最強實力派,其成員把持各個要職。戶部尚書吉成子、吏部尚書傅學賢等人,仗著楊秀清之勢力,平時就不怎麼把韋昌輝、石達開放在眼裡。此時,天王又沒密詔,他們必定會認為是韋昌輝誅殺楊秀清,北王就是主謀,是禍首。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他們必定會與韋昌輝大幹一場。如此一來,事態擴大化就不可避免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楊秀清死後,傅學賢打著為東王“復仇”之旗幟,率東殿士兵與韋昌輝在天京大戰。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韋昌輝雖然誅殺了楊秀清,但京師都是東殿人馬,其數量、戰鬥力遠超自己所帶來之3000精銳。若不是燕王秦日綱在關鍵時刻投入戰鬥,韋昌輝估計搞不定傅學賢。有意思的是,韋昌輝與傅學賢大戰之時,洪秀全也沒發佈“詔書”,這無疑將北王推向了風口浪尖,成了亂臣賊子。事變接近尾聲時,石達開從武昌前線趕回“勸阻”。這就有意思了,為何翼王偏偏這時趕回來,之前幹嘛去了?對於這問題,韋昌輝不想知道,也可以容忍他失約。因為,他不需要,他需要的是石達開能夠表明態度,站在自己這邊。

但是,翼王石達開下車伊始,就立刻指責韋昌輝濫殺無辜,說他違背了之前“約定”。我們可以想象下韋昌輝此時處境,沒有天王“密詔”,自己現在就是天國軍民眼中的“劊子手”、“叛徒”、“亂臣賊子”,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好不容易等來了隊友石達開,兩者平時關係很不錯,而且還都是帶著全族鬧革命的主。韋昌輝本以為石達開會支持自己,改善下目前的被動處境。可誰知,石達開卻劈頭蓋臉地痛責自己,這無疑是火上澆油。

石達開、韋昌輝密謀誅殺楊秀清時,可否考慮過防止事態擴大?

既沒有天王“密詔”,又沒有隊友“支持”,韋昌輝如同一隻孤狼,隨時都有可能被周圍的“對手”吞噬。為此,韋昌輝只好放手一搏,否則自己必定成為此次事變的“替罪羊”,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屠戮翼王府、圍攻天王府,此等瘋狂行動就此上演,再次將本已停息的“天京事變”推向第二次高潮。

總而言之,韋昌輝、石達開在密謀“誅楊”時,確實考慮過要防止事態擴大化,要穩定天國大局。不過,由於天王沒有下“詔書”,“誅楊行動”便缺少了合理性、合法性。如此一來,東殿集團必定不服,事態擴大不可避免。試想,若是楊秀清死後,天王立刻頒佈聖旨,將事變合法化,誰還敢掀起腥風大浪呢?那麼,為何天王沒表態呢?歡迎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