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女生教材”,好嘗試尤需好教育者 網事熱評

央視網新聞 央視網新聞 2017-09-29

9月26日問世的上海小學版《花樣女孩》,是全國首本專為小學女生編寫的教科書,供滬上四、五年級學生選用。《花樣女孩》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責編張志筠說,去年8月,上教社出版了男生教材《小小男子漢》,如今,為小學男生和女生都配齊了性別教材,上海在全國是開先河的。

“小學女生教材”,好嘗試尤需好教育者 網事熱評

在傳統語境和社會現實裡,國人往往“談性色變”。對於孩子在這方面的好奇與疑問,也多是蜻蜓點水,敷衍了事。這樣的“慣性”,導致我國在性別教育及性教育方面,不僅質量良莠不齊,總體形勢更不容樂觀。如今,在“小學男生教材”出版一年後,全國首個“小學女生教材”也開始面世,其意義自然非同小可。

而從內容來看,該教材似乎也顯得更“接地氣”、更有含金量。據瞭解,全書以主題教育為切入,分為《我是女孩》、《美的追求》、《保護好自己》、《人際財富》、《愛心天使》、《擁抱未來》六個主題。不僅主題鮮明,層層遞進,更強調教育的貼近性,配圖和文字注重引導而非“說教”。看得出來,這套教材的策劃和編寫花費了不少心血,值得點贊。

不過,正如好馬配好鞍,一套好教材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產生良好的示範效應,同樣需要給其配備足夠優秀的教育者。這其中,教師的質量最關鍵,家長的角色認知和社會環境的支持,同樣不能缺席。

從媒體的報道可以知曉,過去,一些學校給學生教授生理心理、性教育課程的老師,多半並未經過專門、系統的培訓;甚至,一些老師是由兼職其他課程的老師“借調”而來。如此,老師自己對於知識都是懵的,怎麼能寄望他/她教好學生?因此,有了“小學女生教材”,更要有一批經過嚴格考核、紮實培訓的師資力量做支撐。否則,教材的使用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另一方面,家長自身的角色認知和社會支持力度如何,也很重要。眾所周知,教育並不是一個封閉的鏈條。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互有關聯,互相影響。事實上,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之外,學生更多的性別教育、性教育要從家庭和社會獲得。孩子在學校學習了新知識,多會回到家庭和社會上“消化”領悟。倘若家長對孩子的疑問擺冷臉、甩眼色,將很可能讓學校教育“前功盡棄”。因此,在積累一批優質師資的基礎上,學校或社會相關機構部門(比如公安、民政、婦聯、社區居委會)也應該創造條件,對學生家長進行性別教育及性教育方面的知識普及。而公安機關對於侵犯孩子的行為,更要長期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絕不手軟。

《“女童保護”2016年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案件的778人中,女童遭遇性侵人數為719人,佔92.42%。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這正折射出編寫“小學女生教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就如前文所述,有了專門的教材,只是跨出了第一步。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基本的自我保護知識,還要教會他們一旦遭受侵害該向誰尋求援助,避免“二次傷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性別教育和性教育沒有終點,學校、家庭和社會還需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形成合力,久久為功。(特約評論員 李松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