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屬於山西省太原市,地處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樑地帶。號稱太原之北大門,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2500多年的歷史賦予了陽曲深厚的人文底蘊,郭子儀、狄仁傑、傅山、以及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的書寫者馬文蔚等英才輩出,華國鋒曾出任陽曲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先後被評為“全省衛生縣城”、“全省文物先進縣”、“省級園林縣城”等。

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一、

春秋屬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孫祁盈觸法,晉國六卿(範氏、中行氏 、智氏、趙氏、魏氏、韓氏)依法誅祁盈,由大夫魏獻子(舒)治理政務,並分原祁氏之田為 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首、盂等七邑。據考,晉盂邑即為今大盂一帶。但當時的縣 邑為將私田收為公田,並派大夫管理,非後世郡縣制度之概念。

戰國時,在今黃寨鎮黃寨村東置狼孟,為趙邑。《讀史方輿紀要》載:“狼孟縣,俗名黃 頭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黃頭寨即今黃寨村,至今遺址尚存。

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以郡統縣,置狼孟縣,隸屬太原郡。

西漢復置盂縣。漢初,以太原郡21縣和雁門郡轄縣改置韓國,後改置為代國,文帝劉 恆二年(前178),分代國為代、太原兩國,時陽曲為狼孟(今縣境黃寨鎮黃寨村東)、盂(今縣 境大盂一帶)、汾陽(今縣境西北)三縣地。先後隸屬韓國、代國、太原國。武帝元鼎三年(前 114),廢除代國,復置太原郡。時狼孟縣、盂縣、汾陽縣均隸屬於幷州刺史部太原郡。

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不二寺

新莽時改狼孟縣為狼調縣。

東漢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建武十四年(38),廢太原國復置太原郡。期間, 廢汾陽縣。狼調縣、盂縣先後屬太原國、太原郡。

漢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陽曲縣(在今定襄縣境內)荒廢,曹操遷陽曲縣民於今太原市 北郊區陽曲鎮一帶新置陽曲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陽曲鎮“漢時陽曲故治也”。 陽曲縣與狼調縣、盂縣同屬太原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太康五年(284),復置太原郡。陽曲縣、狼調縣 、盂縣同屬之。

東晉廢盂縣,改狼調縣為狼孟縣。 北魏廢狼孟縣併入陽曲縣,隸屬肆州永安郡。北周時改屬肆州雁門郡。

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紅峗山

二、

隋唐兩代分合頻繁。隋開皇初年,文帝以姓楊惡其曲名,改陽曲縣為陽直縣, 十六年(596)更名為汾陽縣,並分置盂縣。大業初又廢盂縣併入汾陽縣,大業末改汾陽為陽 直縣,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東黃水鎮故縣村。義寧(618)初,分陽 直縣地在今縣境凌井店一帶置撫城縣。陽直縣、撫城縣同屬太原郡。

唐武德初,改撫城縣為烏河縣。三年(620),分陽直縣地置汾陽縣。七年(624),廢陽直 縣,改汾陽縣為陽曲縣,並在今東黃水鎮西、南、北洛陰村一帶分置洛陰縣。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將州、縣加以並省,烏河縣併入盂縣(今盂縣),洛陰縣併入陽曲 縣。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一帶蘇農部落少數民族內遷,置燕然縣,八年(63 4),僑置於陽曲境內(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併入陽曲縣。自此,縣境統稱陽曲 縣。唐初屬幷州太原郡,開元十一年(723)後屬太原府。

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三藏寺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北漢降宋,太宗惡晉陽人民負隅頑抗,毀晉陽城,降太原府為 幷州軍事,移幷州治於縣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會” ,將州治從榆次遷至縣南唐明鎮,並遷縣治於太原城西郭外。熙寧三年(1070),廢平晉縣入 陽曲縣。政和五年(1115),復置平晉縣。

金天會年間,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地方行政。太原為府,陽曲縣治移入府城,為太原 府治所在地,屬河東北路太原府。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實行中書省、路、州、縣四級建制,陽曲縣先後屬太原路、冀寧 路,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年間,廢冀寧路,復置太原府,並承襲元制,設山西為行中書省(後改為山西都指 揮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駐陽曲縣城。

清襲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為山西行省,以陽曲縣城為省會,並保留太原府建置, 治所均在陽曲縣城。太原府隸一州八縣,陽曲縣為府直隸縣,縣治所駐縣前街(今太原市縣 前街)。

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青龍古鎮

三、

中華民國初,廢除府、直隸州、州的建置,裁府留縣,實行省、縣兩 級建置,後又於省、縣之間增設道的建置,以道轄縣,陽曲屬冀寧道,省直轄縣,縣衙駐府 城皇華館(今太原)。

民國16年(1927),廢道。陽曲縣為山西省會、一等縣。

民國26年(1937)10月,山西全省劃為7個行政區(政治區),陽曲縣屬第四區。11月,日本 侵略軍侵佔太原,民國陽曲縣政權移駐河口鎮,皇華館改駐日偽陽曲縣政權,並在今黃寨 鎮黃寨村設陽曲辦事處。同年12月,晉察冀邊區陽曲縣抗日民主聯合政府成立,駐楊興村, 隸屬山西省第一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

民國27年(1938),閻錫山調整行政區劃,陽曲縣改屬第八行政區。9月,晉察冀邊區陽曲 縣抗日民主聯合政府被迫取消。

1940年2月,以同蒲鐵路為界,鐵路東成立晉察冀陽曲縣抗日民主縣佐公署(習稱 東陽曲縣),同年改稱東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今溫川鄉麻黃溝,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一專 署。鐵路西成立晉綏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習稱西陽曲縣),縣政府駐今古交市閣上鄉獅子村 ,隸屬晉西北第八專署。次年,西陽曲縣劃歸晉西北第三專區。

1942年9月,東陽曲縣東部地區與盂縣西部地區合併成立盂(縣)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 縣政府先後駐溫川鄉麻黃溝和盂縣銅爐,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一專署。10月,西陽曲縣改屬晉 西北第八專署。

1943年1月,在東黃水、黃寨、侯村、小返等地組建東陽曲縣中心區抗日民主政府。次年2 月,改為東陽曲縣抗日民主縣佐公署,駐今東黃水鎮馬駝村,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一專署。秋 ,晉察冀邊區第一專署改稱第二專署,東陽曲縣抗日民主縣佐公署和盂(縣)陽(曲)縣抗日民 主政府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二專署。

1945年2月,東陽曲縣抗日民主縣佐公署改為東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凌井店鄉凌井店 村,隸屬晉察冀邊區第二專署。西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今古交市閣上鄉獅子村(9 月後,西陽曲縣政府先後改駐今古交市解家灘、縣境西莊鄉官莊村),隸屬晉綏邊區呂梁行 署第八專署。至此,陽曲縣境內出現西陽曲縣、東陽曲縣、盂(縣)陽(曲)縣三個抗日民主政 府並存的局面。

山西陽曲縣----史稱三晉首邑

同年8月,民國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市,民國陽曲縣政府仍駐皇華館。9月,撤銷盂(縣) 陽(曲)縣建制,原盂(縣)陽(曲)縣所轄地區歸東陽曲縣管轄,縣政府先後駐凌井店、石槽、 賈莊、楊家掌、北溫川等村,隸屬冀晉區第二專署。

日偽時期,恢復道制,陽曲縣屬偽雁門道,道尹公署駐榆次,陽曲縣仍為一等縣。

1948年8月,經華北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晉中行署。東、西陽曲縣民主政府合併, 成立陽曲縣人民政府,治所在今縣境高村鄉辛莊村。同年11月2日,黃寨解放,3日,陽曲縣 人民政府遷到黃寨村,隸屬晉中行署第一專署。次年3月,晉中行署與太原市人民政府合併 ,陽曲縣改屬太原行署第一專署。4月24日,縣城(今太原城)解放,陽曲縣人民政府接管小 組隨軍入城,在皇華館接管民國陽曲縣政府。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陽曲縣改屬忻縣 專署。1958年,陽曲縣劃歸太原市。此後,陽曲縣建置歸屬再無變化。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