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養魚,我們是認真的!

轉自:野彩拍賣網 野彩那點兒事兒

小編按:本文作者通過嚴謹的數據,告訴我們野彩到底在野外吃什麼,它們旱季吃什麼?雨季吃什麼?它們喜歡躲在什麼樣的庇護所?它們喜歡多少條組成一個小組?它們在哪裡繁殖?什麼時候繁殖?到底是什麼原因在刺激它們繁殖?它們一年繁殖幾次?.............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

野生七彩盤麗魚(鱸形目:麗魚科)

威廉姆 G.R. 克朗姆頓

野生七彩神仙魚是一種當地常見的熱帶觀賞魚,它們大多生活在亞馬遜流域的低地,例如洪泛平原的湖泊和被洪水淹沒的樹林裡。野彩的這些棲息地有著極強的季節特性。無論是它們能吃到的食物,躲藏的地方,水中的溶氧以及天敵和寄生蟲等等,都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劇烈的波動。絕大多數的野彩生態學表現方面受到了這些波動的影響。這篇文章主要報道野生七彩的個體生態學。野彩主要以藻類,有機碎屑,植物和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在高水位的時候,它們會單獨或小群地在被淹沒的樹林裡覓食。在低水位的時候,它們會在湖邊倒下的大樹的樹冠裡成群地大量聚集。野彩的繁殖期一般在洪汛發生的初期,這樣才能保證它們的子代能在下一個枯水期前就長成健壯的個體。野彩每年都會產卵繁殖,它們在一年內就已性成熟。野彩會看護自己產的卵和照顧孵化出來的幼苗。野彩產卵的時間和/或孵化的存活率可能會受到洪水水位波動的影響。

介紹

野彩按照它們的棲息地可以分為兩個或三個物種。野彩因為它們亮麗的顏色,不同尋常的圓盤似的外形以及複雜有趣的習性,成為備受歡迎的熱帶觀賞魚,關於野彩出口的國際貿易也因此活躍起來。儘管後來有許多文獻描述了野彩在水族箱中如何養殖以及關於野彩的細胞遺傳學,野彩的分類,從屬等。但鮮有文獻提及野彩的生態學和生活史。

野彩所棲息的季節性洪泛平原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和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亞馬遜河每年的典型漲落幅度為6-12米,這使得洪泛平原的生物經受著各種劇烈的外在條件的波動,例如食物和庇護所的供應、掠食者和寄生蟲的密度以及水質的物理和化學參數例如溶氧量等。瞭解魚類如何適應這些條件的不斷變化對了解亞馬遜河低地流域的魚類多樣性至關重要。

過去的20年,我們對季節性洪水如何影響亞馬遜洪泛平原魚類的多樣性,生態學以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魚類對低氧做出的適應性生理變化是魚類對潮漲潮落這種生活演化出適應性的最好解釋。洪泛平原的魚類的食譜和能量來源也都相對地被廣為人知。同樣,魚類的分佈和遷移會隨著溶氧濃度和食物供應發生變化時而隨之改變,這一點也被大量的文章報道。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亞馬遜流域的魚類生態學絕大部分是在描述廣泛的生態範圍,很少有詳細介紹單一物種的生命史。只有極少數物種有過類似的詳細介紹,例如著名的大蓋巨脂鯉。

(小編按:這個大蓋巨脂鯉,去巴西時,當地人請小編吃過幾次,這個魚的味道太美味了,是當地人請客吃飯的最高規格了,當地人叫它:登巴戈,據說最大能長到近1米,吃樹上掉落的堅果,所以肉質非常肥美,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小編在聖塔倫菜場拍的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漁夫去店裡買的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肚腩最好吃,好似吃紅燒肉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一段視頻截圖

目前的迫切需求是對亞馬遜流域的一些特定物種,特別是那些具有商業價值的物種例如野彩等,進行額外的自然生態研究。本文的目的是闡述這個物種的生活史、行為、生理學和解剖學傷的多樣性是如何適應亞馬遜流域的不斷變化的。重點主要在三個方面:食譜,繁殖生態學以及社會結構。

通過對水族箱的觀察可以瞭解繁殖生態學的一些方面。就像其他慈鯛科的魚,野彩會組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偶模式,由雙親同時照顧它們的子代(Matthaeus, 1992)。在所有魚類中,野彩和黑雲在撫養子代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它們餵食剛孵化的魚苗吃它們體表分泌的粘液。這種粘液,也被稱為“野彩的奶”,是從野彩父母的體表滲出高營養物質,顯然這對幼苗的生長是必不可少的。野彩的繁殖生物學以往沒有文獻記載,本文著重探討洪汛週期對野彩的產卵和生活史的影響。

野彩是新熱帶地區的慈鯛科魚類中唯一一種在低水位期間,會數百隻個體幾乎一動不動地聚集在一起的魚類。當地漁夫稱這些聚集在一起的野彩為“群落”。野彩群落一般躲在參差不齊的樹木殘骸中(當地人叫做‘鹿角’),例如湖泊的沿岸的纏繞在一起的樹枝和倒下的大樹的樹根,但野彩在高水位時就分散到被季節性洪水淹沒的森林中去了。本文介紹了低水位時野彩群體的規模,種群結構和實際群居的位置,以及討論了它們可能起到的作用。

野彩屬於南美慈鯛科,同樣生活在亞馬遜低地的洪泛平原系統中還有另外幾種高身慈鯛科的魚,例如:短鯛,黑雲,神仙魚以及畫眉等。

野彩到底分成幾類一直是個被爭論的話題。Schultz於1960年出版了關於野彩分類的第一版,根據體色分成兩大類:沿整個亞馬遜軸線伊薩河下游的均紋盤麗魚以及尼格羅河,阿巴卡西斯河和特隆貝塔斯河流域的黑格爾盤麗魚。同時,他把均紋盤麗魚根據體色分成了三個亞種:綠盤麗魚(俗稱綠彩-主要分佈於亞馬遜上游的南岸),藍盤麗魚(俗稱藍彩-主要分佈於亞馬遜河上游的北岸)以及褐盤麗魚(俗稱棕彩-主要分佈於亞馬遜河下游)。在許多水族文獻裡關於野彩的顏色隨著地域而發生變化的報道也相當多。基於體色和分生組織數據(分生組織數據是指魚類的可數結構(如肌節、脊椎動物、鰭線)。這些特徵是物種和種群分化最常用的特徵之一),Kullander支持Schultz的觀點,即將野彩分為兩個種群,但他不同意把均紋盤麗魚分成三個亞種。

基於線粒體DNA序列數據的研究,Ready等人得出結論,野彩由兩種完全不同的種群組成:盤麗魚和一種新的種群:S.tarzoo。之前所有的綠彩和藍彩都被歸於盤麗魚,Purus Arch西部的被歸於S.tarzoo。Tarzoo盤麗魚最初是由Lyons於1959年“描述”為“tarzoo野彩”,這種盤麗魚來自於哥倫比亞/巴西邊境的萊特西亞(儘管Lyons同時發佈了一份免責聲明,聲稱他關於此野彩的描述不屬於官方言論)。所有的位於普魯斯拱門(the Purus Arch)東部的野彩都被Ready歸於均紋盤麗魚類。其中包括了Kullander定義的均紋盤麗魚以及之前所有被叫做盤麗魚的種群。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亞馬遜河是自西向東蜿蜒流經整個南美洲最終注入大西洋。但最新研究表明,在亙古時代,它是自東往西流淌的,中間有段時間它同時朝兩個方向流淌。

大約一億年前,白堊紀中葉,那時地球還是恐龍的天下,南美洲和非洲開始彼此離開對方。兩大洲分裂形成的裂縫,在南美洲東海岸形成一個凸起的高地,使得亞馬遜河水改變方向,河水和沉積物奔向大陸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南美洲的中部形成一個垂直的皺褶,也就是被後人稱為普魯斯拱門的小山脈,它的山脊最終把亞馬遜河一分為二,使得河水一部分向東流向大西洋,一部分向西流向正在成長中的安第斯山脈。到了白堊紀末期,安第斯山脈越長越高,最終逼著亞馬遜河水返流到普魯斯拱門。最終,來自安第斯山脈的沉積物填滿了普魯斯拱門和安第斯山脈之間的空隙,河水衝破拱門,暢通無阻地向東流去。此時,東部的高地已被侵蝕殆盡,亞馬遜河從此可以自由地流入大西洋。)

Bleher也用了線粒體DNA序列數據去分析野彩的種群之間的關係,卻得出了和Ready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爭論的焦點是三個明顯不同的品種:盤麗魚(黑格爾),綠盤麗魚(綠彩)和褐盤麗魚(棕彩和藍彩)。這三種野彩,只有綠彩是位於普魯斯拱門的西側。棕彩和藍彩分佈十分廣泛,從亞馬遜河口一直到這個種屬所處最西端的地方,也就是伊薩河的下游。他們認為黑格爾的主要分佈在尼格羅河,一部分在亞馬遜中部的北岸支流以及阿巴卡西斯河(馬德拉河下游),並報道了黑格爾於棕彩以及藍彩之間範圍廣泛的雜交現象。

因此,在亞馬遜上游,對於野彩種類的數量上存在著分歧(包括泰妃地區,關於這裡有不少的研究報告)Ready認為在普魯斯拱門的西部只有一種野彩,而Bleher認為有兩種:綠彩(主要在南岸支流),棕彩和藍彩(主要在北岸支流)。在這個階段,也許沒有足夠的基因證據去解決分歧。Bleher沒有蒐集到普魯斯拱門西部的任何北岸的藍彩組織樣品。Ready僅僅從伊薩河下游的採樣了一個北岸的種群,無法將其與南岸支流的綠彩種群區分開來。這些不確定性只有寄希望於將來的系統性學術研究來解決了。


一種生活在亞馬遜洪泛平原的慈鯛科魚的生態學和生活史(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