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著:(意)米凱萊·科森蒂諾;(意)魯傑洛·斯坦格里尼

譯:賈雷


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航行中的德國海軍“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其後是“馮·德·坦恩”號



1916 年5 月31 日,15 時48 分,英德戰列巡洋艦開始相互炮擊,日德蘭海戰爆發。約16:10分,德艦“馮· 德· 坦恩”號的2 枚280 毫米炮彈擊中了“不倦”號的艦艉上層建築,緊接著艏樓和前艦橋又各被命中一彈,兩枚炮彈似乎安裝的都是瞬發引信,命中即炸。大約30 秒鐘後,一場巨大的爆炸令“不倦”號猛烈搖晃起來,一片片烈焰和一團濃郁的黑煙將該艦完全吞沒。“不倦”號的艦身迅速傾斜,然後傾覆沉沒,艦上共有1107 名官兵隨艦同沉,一艘德國驅逐艦幾小時後從海中只救起了兩名倖存者。


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英“不倦”號戰列巡洋艦在被德艦“馮·德·坦恩”號的炮火多次命中





1908 年開工的“馮·德·坦恩”號是德國海軍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

“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

1906 年5 月底,駐倫敦的德國海軍武官柯爾珀(Coerper)上尉向柏林報告,英國最新式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即將建成,英國海軍由此將在無畏艦的建設上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一情報對德國海軍的“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來說來得太遲,此時對該艦的設計進行修改已然來不及了,但及時地影響了作為德國海軍1907 年度造艦計劃的一部分的“F 號大型巡洋艦”(該型艦後來被命名為“馮 · 德 · 坦恩”號)的設計。

在德國,當時正在對未來戰列線式戰艦的特性和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著激辯和論戰,而來自英國的消息也成了這場論戰的一部分。一方面,以提爾皮茨為代表的一部分人主張保持戰列艦和“大型巡洋艦”之間的差異,對後者來說,它可以以犧牲裝甲防護為代價,換取航速和火力的提升。與之相對,由德皇威廉二世支持的另一派則主張將這兩種類型的軍艦融合為一種“快速戰列艦”。他們認為戰列巡洋艦不僅要從事偵察、破交和打擊同類敵艦的任務,還應當在戰列線中與戰列艦並肩戰鬥。這些不同的意見還涉及怎樣在武器、航速和裝甲之間的諸多折中方案中做出選擇,而這些選擇反過來又影響軍艦的排水量和造價。後一個問題特別微妙,因為德國海軍部提交的關於建造新艦的提案必須經國會討論和批准方可執行。


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主要技術特點

“馮· 德· 坦恩”號戰列巡洋艦的艏樓長度佔到了艦體全長的三分之一,舯部裝有兩座煙囪。該艦的上層建築分為兩塊,其一位於前煙囪和艦艏主炮塔之間,其二位於後煙囪和後主炮塔之間。這也是該艦外觀上的一個鮮明特點。武備、防護和航速的提升,使該艦性能大大優於“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

“馮· 德· 坦恩”號的設計排水量為19370 公噸,其各部分噸位分配為:艦體6004 公噸,裝甲6201 公噸,武備(含彈藥)2096 噸,主機2805 公噸,各種設備設施1220 公噸,剩餘1044 噸中大部分為攜帶的燃煤。

主機

“馮· 德· 坦恩”號戰列巡洋艦配備了18 臺舒爾茨式燃煤鍋爐,安裝在5 間鍋爐艙內。鍋爐壓力達到16 個標準大氣壓(235 磅/ 平方英寸)時產生的高壓蒸汽被送入兩組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內,渦輪機驅動4 根推進軸,每根都裝有一具直徑3.6 米的三葉螺旋槳。這種蒸汽輪機+4 主軸的主機形式對德國海軍來說無疑是一個新事物,但也相當複雜。一道縱向的隔艙壁將前後輪機艙分隔為不同的艙室,從而提高了在任何一側進水時輪機的生存力和連續運轉能力。

“馮· 德· 坦恩”號的主機設計功率為42000 軸馬力,可以在主軸轉速300 轉/ 分狀態下提供24.5 節航速。但在航速測試中,主軸轉速和最高航速都大大超過了設計值。“馮·德·坦恩”號以324 轉/ 分的主軸轉速跑出了27.4 節的最高航速,主機輸出功率也達到了79007軸馬力。該艦的設計載煤量為1000 公噸,最大載煤量2600 公噸。續航力為2550 英里/22.5節和4400 英里/14 節。


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裝甲防護

由於在設計上被要求能夠正面迎戰敵戰列艦,使得“馮· 德· 坦恩”號的裝甲防護尤為強悍和全面,這一點遠遠優於英國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由克虜伯滲碳鋼板製成的主裝甲帶自前主炮塔座延伸至後部上層建築,厚250 毫米,寬125 釐米,其中水線以下寬度為35 釐米。主裝甲帶厚度向上逐漸變薄,在上層甲板處減至150 毫米,在裝甲帶下緣處減至160 毫米。水線下裝甲帶寬度為160 釐米。

該艦的艦體裝甲盒兩端由厚度為170—120 毫米的水密隔艙壁封閉,而火炮甲板處的舷側裝甲厚度為150 毫米,並輔之以20 毫米厚的防彈隔艙壁。在主裝甲帶之外,厚度降低到100 毫米的側裝甲向後方延伸,並在距艦艉約12 米處被一道100 毫米厚的艙壁所封閉,艦艏方向的側裝甲厚度為80 毫米。前司令塔側面裝甲厚250 毫米,頂部厚80 毫米;後司令塔側面裝甲厚200 毫米,頂部厚50 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厚230 毫米,側面厚180 毫米,頂部裝甲厚90 毫米。主炮塔炮塔座的裝甲厚度在230—170 毫米之間,位置高於主裝甲帶,但炮塔座裝甲在主裝甲帶和炮塔側裝甲後方的部分的厚度急劇減至30 毫米,這是“馮· 德· 坦恩”號在防護上的主要缺陷,這一缺陷在後來的實戰中也得到了證明。

“馮· 德· 坦恩”號的水平防護由厚度為25 毫米的中層甲板提供,中層甲板位於艦體裝甲盒內,側邊有50 毫米厚的傾斜段。在主裝甲帶範圍之外,水平裝甲的厚度在50—75毫米之間。艦體水下部分的防護由水密隔艙壁和延伸長度達到艦體全長75% 的雙層艦底提供。一道30 毫米厚的防魚雷艙壁在長度與艦體裝甲盒相當的主裝甲帶內延伸了約4 米。防魚雷艙壁與外層裝甲之間的空間由另一道較薄的縱向艙壁分為兩半,裡面裝滿了煤炭,這樣就為艦體提供了更多的保護。

“馮· 德· 坦恩”號最初還裝備了防魚雷網,但事實證明這些網完全無用,於是在1916年年底被拆除。

武器裝備

“馮· 德· 坦恩”號的主火力由8 門安裝在4 座C/07 型雙聯裝主炮塔內的45 倍徑280 毫米艦炮組成。前主炮塔(“A”炮塔)和後主炮塔(“C”炮塔)各一座,沿艦體中心線佈置;另有兩座主炮塔在艦體舯部呈階梯形交錯設置,左右舷各一座,右舷炮塔稱為“B”炮塔,左舷炮塔稱為“D”炮塔。 這種主炮塔布局方式可以使“馮 · 德 · 坦恩”號在每一舷側大約75° 的寬闊射界範圍內集中全部8 門主炮火力。前主炮塔內主炮的炮身軸線高於水線9.9米,其他主炮炮身軸線高於水線7.75米。主炮塔旋轉由電機驅動,主炮仰俯由液壓控制。每座主炮塔約重430 噸,炮塔戰鬥室和下方的揚彈機均為炮塔旋轉組件的一部分。前主炮塔和舯部主炮塔的發射藥庫都設在炮彈庫上方,而後主炮塔的發射藥庫和炮彈庫的位置卻正相反。

“馮· 德· 坦恩”號的280 毫米主炮仰俯角為-6°— +20°,最大射程18900 米。1915 年多格爾沙洲之戰後,其最大射程被提升到了20400 米。該炮在發射彈重302 千克的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850 米/ 秒,炮口動能109.1 兆焦,可在12000 米距離上貫穿200 毫米厚的鋼裝甲。該炮的最高射速為3 發/ 分,舷側齊射(8 門炮)時的彈丸投射總重量為2416 千克。8門炮共備彈660 發,分儲於4 個炮彈庫內(每門炮備彈165 發)。發射藥分兩種,一種是由雙層絲綢包裹的26 千克重的前裝藥,另一種為存放於黃銅藥筒內的79 千克主裝藥。


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艦上的主、副火控站分別位於前、後司令塔內,均可執行火控指揮,火控站頂部安裝有蔡司體視式測距儀(Zeiss stereoscopic range finders),火控指揮人員居於火控站上層,另外還有若干部較小的測距儀安裝於全艦多處。1914 年後,“馮· 德· 坦恩”號又在前桅上加裝了一個自帶測距儀的鳥巢式火控指揮位。各火控站與甲板下一間帶有裝甲保護的火炮中央射擊指揮室相連,在這裡,一名軍官從各司令塔內的火控站接收到目標信息,然後通過語音、電話和(或)機電中繼器向各主炮塔下達各種射擊指令。

該艦的次級火力為10 門安裝在MPL C/06 型單裝炮架上的45 倍徑150 毫米炮廓炮。每門副炮重15.8 噸,炮身軸線高於水線4.3 米。副炮最初的仰俯角為-10°— +19°,最大射程13500 米。1915 年多格爾沙洲之戰後,其最大仰角提高到了27°,最大射程也相應增加到了16800 米。該炮在發射彈重45.3 千克的高爆彈時炮口初速為835 米/ 秒。每門炮備彈150 發,射速為7 發/ 分。

為抵禦敵方魚雷艇和驅逐艦的襲擊,“馮· 德· 坦恩”號最初還裝備了16 門安裝在MPL C/06 型旋轉炮架上的45 倍徑88 毫米海軍炮。這些火炮每4 門編為一組,分別安裝在前後上層建築內、艏樓甲板前端的炮廓內,以及主甲板後端。88 毫米炮的數量後來減少到12 門,1916 年被全部拆除。與此同時,兩門使用MPL C/13 型單裝炮架的88 毫米高射炮被安裝上艦,這種高炮的最大仰角為70°,設於後甲板室的頂部。88 毫米副炮在25° 仰角時最大射程為10700 米,每發完整的炮彈重15 千克,其中高爆彈彈丸自重10 千克,射速高達15 發/ 分。副炮組共備彈3200 發,每門炮200 發。“馮· 德· 坦恩”號還裝備了4 具450 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艦體前、後部各裝一具,在“A”炮塔前方的舷側裝有兩具,全艦共備雷11 條。

在德國投降後,該艦於1918 年11 月24 日被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 年6 月21 日,“馮· 德· 坦恩”號戰列巡洋艦由其艦員鑿沉。1930 年12 月,該艦被打撈出水,1931—1934 年在羅賽斯港作為廢船解體。

誰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本文節選自《英國和德國戰列巡洋艦:技術發展與作戰運用》


曾在日德蘭海戰中立下首功的德國首艘戰列巡洋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