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的戰列巡洋艦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戰列艦曾是世界各大海軍的主力作戰艦艇。猛烈火力與厚重裝甲在帶來強大戰鬥能力的同時,也使得戰列艦排水量很大,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戰列艦都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作戰艦艇。

20世紀初,由於蒸汽輪機的效率低下,排水量巨大的戰列艦普遍航速較低。為獲得更大的動力提高航速,必須在戰列艦上安裝體積、重量更大的蒸汽輪機,並設計更加厚重的防護裝甲,反過來更會拖累戰艦航速,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死循環。


曇花一現的戰列巡洋艦


英國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為跳出這一死循環,當時有人提出一種設計概念,即採用戰列艦級別的火力,減少裝甲防護以減輕重量,使航速能夠超過戰列艦達到巡洋艦的水平,這就是戰列巡洋艦的雛形。簡單說,戰列巡洋艦將戰列艦的強大火力與巡洋艦的高航速結合起來,火力比巡洋艦強,航速比戰列艦高,兼有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優勢。

戰列巡洋艦的主導設計思想,就是利用高航速和大口徑艦炮攻擊航速相對較高但艦炮口徑較小的巡洋艦。在遇到敵方戰列艦時,戰列巡洋艦可以依靠高航速迅速撤離。戰列巡洋艦因裝備有戰列艦級別的艦炮,也可以加入戰列線,同己方戰列艦一起與敵方戰列艦展開炮戰。


曇花一現的戰列巡洋艦


德國海軍“塞得利茨”號戰列巡洋艦

如果說“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之間的全面較量,那麼發生於“日德蘭海戰”之前、1915年1月24日的“多格爾沙洲海戰”,則是戰列巡洋艦之間的首次對決。此次海戰,德國海軍“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被擊沉,“塞得利茨”號戰列巡洋艦受重傷,德國海軍傷亡1034人。英國海軍只有“獅”號戰列巡洋艦遭重創,死15人,傷80人,英方取得勝利。

英德雙方的戰列巡洋艦也參加了“日德蘭海戰”,但絕大部分都被擊沉。反觀參戰雙方的戰列艦,除一艘德國老式戰列艦外,沒有一艘戰列艦被擊沉。由此可見,相比巡洋艦,戰列巡洋艦雖然有很大優勢,但在面對裝甲防護良好、火力強大的戰列艦時,戰場生存能力堪憂。英國在同一時期建造的該國最後一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在服役21年後,就是因為裝甲防護薄弱,被納粹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主炮擊穿甲板裝甲,引爆彈藥庫,艦體斷裂沉沒。


曇花一現的戰列巡洋艦


“塞得利茨”號被擊穿的主炮炮塔

20世紀30年代,隨著高輸出功率的蒸汽渦輪機技術的出現,戰列艦也擁有了與巡洋艦同樣的高航速。例如,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設計建造的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最高航速已經達到27節(1節=1.852千米/小時),基本與同時期的巡洋艦持平。美國20世紀30年代末設計建造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在初期試航時曾跑出33節的高速。戰列艦在火力、防護力、機動力3個方面的均衡發展,使得戰列巡洋艦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在誕生20餘年後,戰列巡洋艦逐漸淡出海戰戰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