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

▾ 點擊收聽 ▾

本文大約1700字,閱讀需要8分鐘

會說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是需要高超且精妙的處理方式的。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唯有不爭,才能獲取人生的智慧。糊塗,作為一門生活的必修課,其智慧正在於此。

糊塗是教人凡事退一步,不去硬碰對手的鋒芒,然後找準時機,以退為進。大智若愚之人往往最具智慧,他們通於世故,洞悉人性,逐漸成為社會中的“人精”,表面上似乎什麼都不知道,但心裡卻比誰都清楚。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這是老祖宗教我們的涉世之道。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在道家。”即便是許多中國人積極入世,心裡也藏著個退隱的夢:一朝功成名就,便散發弄扁舟、乘槎浮海去,做個逍遙自在的漁樵隱士,跟子孫說說舊日輝煌,跟故友笑談古今功業,於願足矣。這樣的道家精神恰好能用明代奇書《菜根譚》裡的話來詮釋:“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此乃君子的學問。

1

抱朴守拙,是立身處世的救命法寶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被稱為最會做人的姑娘,在榮國府這個人口眾多、人際關係複雜的環境裡,薛寶釵卻能左右逢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處世藝術贏得了榮國府上下的交口稱讚。

薛寶釵在日常處事時深得抱朴守拙的神髓。第二十二回,賈元春從宮裡送出來個燈謎,除了迎春和賈環,大家都猜出了賈妃出的燈謎,可見燈謎之簡單,寶釵卻故作思量狀,表示燈謎“難猜”,這正是寶釵一貫抱朴守拙、韜光養晦的作風。

在她看來 ,一下子猜著顯得娘娘出的謎語沒水平 。於是她經過一番思量,遵太監之囑 ,暗暗地將謎底恭寫在紙上後讓娘娘自驗 ,這樣即給足娘娘面子又讓娘娘感知到自己的聰穎。

在賈府複雜的人際交織中,薛寶釵選擇守拙,明哲保身。莊子雲:“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行於世,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愚昧來收斂自己,有時候,抱朴守拙,才是立身處世的良方。

2

抱朴守拙,是不逞利口不論人短

很多時候,懂得閉嘴也是一門學問。俗話說,禍從口出,因說話遭禍者,不在少數。究其因,無非愛逞利齒,愛論人長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以為與對方關係融洽,就表現的肆無忌憚,最終致千古之恨。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

相傳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小時候一起長大的張三來京城想討個一官半職。張三一見朱元璋便熱淚盈眶的連呼“八哥”,不是被衛兵攔住,差點就想衝上去與皇帝擁抱。朱元璋皺了皺眉頭,念在兒時的情分上,就順口問了一句:“別來無恙?”不料張三打開話匣子,就收不住了:“八哥,你現在真是八面威風啊!當初我們一起替人家放牛,不知捱了地主多少鞭子;我們一起要飯,受了多少謾罵、侮辱!記得有一次,我們躲在蘆花叢裡,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竹罐裡煮,還沒煮爛,幾個人就急吼吼地搶著吃了起來,把罐子也打破了……”張三話還沒說完,坐在金鑾殿上的朱元璋早已怒氣沖天,大喝一聲,下令馬上將張三推出去斬了。

朱元璋身份已今時不同往日,張三卻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說話不留餘地,揭了皇帝的瘡疤,導致禍從口出。

所以,為人處世,萬不可忘記“禍從口出”之戒。生人面前要循規守矩,熟人面前要分清場合,不管生人熟人,最終以讓對方舒服為標準,對方自然你才不彆扭。

3

抱朴守拙,是從容謹慎

《菜根譚》有言:“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憤世失機者,必執拗之人。”但凡能建大功立大業的人,都是謙虛圓融靈活應變之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機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執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見的人。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抱朴守拙”

做人的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凌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時候也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的,這就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君子與其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本性,而這蘊涵其間的智慧大概便是“抱朴守拙”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拙誠學堂(zhuochengWH)”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