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老子《道德經》開篇便向世人闡述了“無”的大思想,即: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認為“無”才是世間萬物最好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常在“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比如說,房子因為有了空間的存在,才有了使用價值;玻璃杯因為有其空心部分,我們才能用它來盛水等等。

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長短經》也說:“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即: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之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預五音,卻能作為五音的統帥。掌握了君道真諦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負責的具體事情,才可以成為文武百官的主人。

所以說,“無”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就像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所不為”;又如鬼谷子先生所說的“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做人的最高藝術,就是無恩無怨!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曾國藩在咸豐八年12月份,給家人寫了一封信,信中最後一句便是:“古人言今日之恩竇即異日之怨門,其理深矣。”大概意思就是說:今日的恩情就是將來的怨恨,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刻!

這句話是曾國藩的有感而發,但也適合普通大眾,因為很多時候的“恩”往往到了最後便轉換成了“怨”!

民間有句俗語,說得非常好:“鬥米恩,擔米仇”,你本來只是想幫人,行善積德,但因為對方貪得無厭,養成了習慣,不懂得感恩,最後還將你當成了仇人,真是叫個傷人又傷心。估計很多人都有“養虎為患”的痛苦經歷,為什麼好心對人,反而換來了怨恨?但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當初若沒有貪圖恩德或虛名的念想,也不至於淪落如此。

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你的十句話中有九句都是正確的,只因為其中一句話不對就會立刻被人指責;你的十次計謀中有九次成功了,這也不一定有功勞,但如果你有一次失敗,就會有許多非議洶洶而來。這便是人性中的弱點之一——求全責備!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寧可保持沉默,寧可表現得笨拙些,也不自作聰明,只為避免招致他人怨恨!

大家都知道要多行善積德,多積累好的名聲,但熟不知,“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真正的功勞不是爭來的,因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真正的美德不是靠讓人感恩而得來的,而是像空氣和水一樣,必不可少,不拘泥於形式,但又能做到不招致他人怨恨。

正如老子所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美好的德行和偉大的功業,都是在“無”中成就的!

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處世奇書《菜根譚》雲:“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意思就是說:怨恨會由於行善而更加明顯,可見行善並不一定使人都讚美,所以與其讓人感恩懷德,不如讓人把讚美和埋怨都忘掉:仇恨會由於恩惠產生,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不如把恩惠與仇恨兩者都消除。

恩裡由來生害,得意時須早回頭;恩惠太過有可能造成禍害,得意之時不要貪戀當急流勇退。所以說,做人的最高藝術,要懂得不求恩,不享恩,繼而不招怨,這便是無恩無怨!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無恩無怨!

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如何做到無恩無怨呢?

第一: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菜根譚》

對待他人好時,不可傾盡所有,要多留一手,要不然一旦你失去了價值,或者不能再幫助他人時,也更容易招致他人怨恨。所以說,看透不說透,點到為止,不濃不淡的處世方式,可以讓恩和禮延綿不絕,繼而維持人與人之間無厭之心!

第二: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菜根譚》

我對他人有恩惠,不能老是記在心裡,而我對人犯了錯誤,則一定要牢記,以求他人真正的原諒;別人對有恩惠,我則永世難忘,但是他人對我的仇怨則需要忘得一乾二淨。自己的恩惠,不可戀戀不忘;他人的怨仇,相忘於江湖;做到了這兩點,才能真正的無恩無怨,達到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恩無怨

古人云:“處世而欲人感恩,便為斂怨之道”,為人處世的時候,如果一心想要謀求他人感恩,這便是招致日後怨恨的方式。所以,我們與其後面“有怨”,不如前面就“無恩”,無恩便無怨,無怨便無悔!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大家想要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國學知識,可以去琢磨君的首頁專欄查看!

今日話題:

您是怎麼理解“無”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