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的兒女為何流落馬場?

2014年1月13日,《我是落花生的女兒》作者、民國著名作家許地山之女許燕吉老人走完了她的曲折一生。“曾經風高浪急歷千苦,依然心平氣和對全生。”橫批是“豁達君子”,哥哥周苓仲為許燕吉題寫下如是輓聯。這也是哥哥周苓仲一生的寫照。

在民國的文壇上,有個與茅盾、葉聖陶、鄭振鐸等齊名的作家名叫許地山。也許,許地山的名字,在年輕一輩朋友的心中,是非常陌生的三個字,但是,提起他的一篇散文《落花生》,大家對他就有非常熟悉的印象了。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散文《落花生》就是出自許地山之手,後來,他的筆名叫落花生。許地山還是《小說月報》的創辦者之一,老舍的小說處女作《老張的哲學》就是他推薦給《小說月報》發表的,因而,被老舍視為自己文學創作的引路人。

一代文豪的兒女為何流落馬場?

1941年,許地山猝死於香港,這一年許燕吉只有八歲。不久日本人佔領香港,母親帶著周苓仲和許燕吉逃往內地,輾轉漂泊,流落於湖南、貴州等地。新中國成立後,許地山的兒子周苓仲,在1953年南京大學畢業後到了陝西西北軍政委員會、後來的農林廳工作。1958年下放到了柳林灘種馬場接受勞動改造,在馬場一干就是22年。

許地山之女許燕吉1954年從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畢業,後因“新生現行反革命”罪被判了6年,到1964年刑滿釋放時,她已經31歲。雖然結束了刑期,但是,她的頭上戴著右派的帽子。為了不連累母親,她選擇在河北第二女子監獄就業。1969年3月,全國進入戰備狀態,許燕吉被疏散到河北省新樂縣一個極其偏僻、貧困的小山村裡。

那段日子裡,為了生存下來,她拼命幹著又苦又累的農活,掙著微薄的工分,但卻依然無法果腹。後來,實在撐不下去了,她輾轉跑到陝西眉縣柳林灘種馬場(後更名為關中馬保種場)工作,投奔17年未見的哥哥周苓仲。並就此嫁給了馬場不遠一位目不識丁的老農。周苓仲在妹妹做出決定的那一天,一晚上都沒睡著,落花生的兒女都落難在這裡。許燕吉後面寫出了那本《我是落花生的女兒》,裡面就有馬場的往事。

在當時的環境下,偏僻的種馬場成為了周苓仲和許燕吉的避風港,儘管條件艱苦,還要忍受造反派的批鬥,但農民們的樸實給了周苓仲和許燕吉溫情的回憶。

一代文豪的兒女為何流落馬場?

據關中馬場的老工人回憶,周苓仲信奉基督教,堅強又寬容。他第一次到馬場時是騎馬來柳林灘馬場視察工作,穿著鋥亮的德國馬靴,黃鼎銘老場長還給他牽馬。幾年後再次來到馬場卻是接受改造,被分到馬場的草園,他還是總穿著皮靴,工人們親切地叫他周皮靴。那時候的周苓仲屬於管制對象,沒法參與更多的科技工作,但是在力所能及的幕後他一直默默主動地付出。建國後馬場進口的百餘匹俄羅斯重挽馬、阿爾登馬、卡拉巴依馬的外文馬匹檔案卡片都是他主動翻譯的。馬場最初是人工靠木頭槓桿垛草,效率低工作強度大,周苓仲就自己琢磨發明了電動皮帶傳送式的垛草機,給工人們解決了大問題。馬場當時的馬拴系時常有公馬跑脫的情況,他就琢磨找到原因發明了弧形槽口卡環,好栓又好解,工人們很佩服他。

一代文豪的兒女為何流落馬場?

文革時造反派批鬥周苓仲,一派打鬥完後另一派也得去打鬥他,不然就是不革命。一次,他被打得下巴脫臼,只能一隻手託著下巴開閉,一隻手拿著飯粒一點點送進嘴裡吞下去。所有這些遭遇,周苓仲從不辯解也從不對別人說,默默地獨自承受。

即便是那樣艱險的環境,周苓仲的回憶中仍帶著絲溫情:“我22年的馬場生活是個避風港,馬場地處偏僻……,這是幸事,也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哀。農民對我很好。他們不看你戴過什麼政治帽子,看的是你能不能幹,肯不肯幹,有沒有知識。農民很同情我。當地農民跟我說,老周,我要是你就活不下去了。但是我沒有覺得。”周苓仲在柳林灘種馬場工作了22年,平反後被調到陝西省家畜改良站,並當選了省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常委、臺盟陝西省副主委。十多年後周苓仲重返馬場故地,與老夥計配種員曹志忠重逢,還專門問了那個文革時差點打死他的那個人,曹志忠回答說,“人還在馬場,要見他嗎,我去叫。”周苓仲說,“你代我向他問好,我不見他了。”

(圖片、文字資料來源:關中馬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