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

豐鎬遺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遺址,長安縣灃河兩岸,豐京在西岸,鎬京在東岸。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約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作豐邑,周武王作鎬京,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止,近300年間,豐、鎬兩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遺址的發掘為全面研究和認識西周文化奠定了基礎。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豐鎬遺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遺址,長安縣灃河兩岸,豐京在西岸,鎬京在東岸。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約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作豐邑,周武王作鎬京,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止,近300年間,豐、鎬兩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遺址的發掘為全面研究和認識西周文化奠定了基礎。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

豐鎬遺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遺址,長安縣灃河兩岸,豐京在西岸,鎬京在東岸。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約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作豐邑,周武王作鎬京,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止,近300年間,豐、鎬兩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遺址的發掘為全面研究和認識西周文化奠定了基礎。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

豐鎬遺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遺址,長安縣灃河兩岸,豐京在西岸,鎬京在東岸。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約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作豐邑,周武王作鎬京,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止,近300年間,豐、鎬兩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遺址的發掘為全面研究和認識西周文化奠定了基礎。196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西周豐鎬遺址

 【豐鎬遺址相關資料】豐鎬遺址1933年調查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在馬王村、洛水村、客省莊等地有夯土建築基址,客省莊附近的10餘座基址,多數在100平方米上下,其中4號基址的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雖然基址破壞嚴重,但從宏大的規模,附近出有排水設施和西周板瓦等來看,當初應是大貴族的住宅。此外,豐鎬遺址中還發現陶窯、鑄銅用的陶範及製作骨器的遺存,其中有些應是手工業作坊遺址。在張家坡、客省莊及普渡村等地發現了墓葬,以及祔葬的車馬坑、馬坑、牛坑等,總數有1000餘座。1984年在張家坡發掘 3座大、中型墓,其中的157 號墓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所出銅器有井叔銘文,發掘者認為是井叔的墓葬,位於其兩側的是井叔妻室的墓。中型墓主發生先天性風疹而致畸形。診斷根據接觸風疹病人史和典型臨床表現。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和漆器。少數墓中有殉人。遺址內還多次出土銅器窖藏,如1961年在張家坡村東發現銅器53 件,有銘文的32件;1973年 在馬王村發現銅器25件,有銘文的10件。在新旺村附近,1967、1973、1982年也3次發現銅器窖藏 。所出銅器是研究西周歷史的寶貴資料。

1933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43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兩次沿灃河進行過考古調查。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門設立豐鎬考古工作隊,長期開展西周豐、鎬兩京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其考古工作大體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30年代開始至50年代初期,重點調查了灃河流域水系、地貌及西周遺址分佈情況,大體確定了豐鎬兩京的方位;第二階段,從50年代中期開始至70年代末期,是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階段,工作地點主要在灃西的客省莊和張家坡,揭露面積幾萬平方米,發現了夯土基址、房子、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車馬坑等遺蹟,獲取了許多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全面認識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內涵,確立西周遺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礎;第三階段,80年代初至今,主要是全面普探、重點發掘階段。在灃西張家坡、客省莊、馬王村、新旺村、灃東花園村、洛水村、普渡村等地,發現了許多夯土基址、制骨作坊、陶窯、墓葬、車馬坑,併發掘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最大的收穫是發掘了西周重要貴族井叔的家族墓地。

豐京位於灃河中游西岸,東界灃河,西界靈沼河,北至郿鄠嶺崗地北緣,即今客省莊村北至海家坡一線,南到石榴村至魯坡頭,面積約 8~10平方公里,是一處南北狹長,四面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在這個區域內,西周遺址和墓葬比較密集。位於豐京東北部的客省莊、馬王村是一片瀕臨灃河的高地,目前,已發現西周大型夯土基址14處。夯土基址建築群的西部還發現幾處西周貴族的居址。雖然現在尚無文字資料可以確認這裡是西周王室的宮殿、宗廟區,但可以肯定,是豐京內重要的建築地點。豐京南部的新旺村、馮村也是一片較為平坦的高地,先後 4次出土西周窖藏青銅器,可能也是豐京內西周重要貴族的居址。位於豐京西北部的張家坡崗地,東西約600米,南北約400米,西周初期作居址使用,西周早期以後,成為豐京區域內最大的一處公共墓地,現已發現西周墓葬3000餘座。

鎬京位於灃河東岸,商周時期的西北界臨灃水,東界古潏水,南近洨河,是一處四面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因遭漢代上林苑、昆明池的破壞,近年來雖有一些重要遺蹟被發現,但範圍和總體佈局仍不明晰。根據考古調查,漢昆明池以北的斗門鎮、花園村、上泉村、下泉村、普渡村、洛水村、白家莊等地西周遺蹟很豐富,總面積約 5平方公里,可能是鎬京的中心區域。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在北臨灃河的高陽原較低的階地上曾發現10處西周夯土建築。在洛水村西和普渡村北還發現有製陶作坊遺址和大型夯土基址,斗門鎮則發現西周窖穴、灰坑和大批窖藏青銅器。另在花園村北至普渡村東高地上,在約 5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探出數百座西周墓葬和車馬坑,長甶盉、禽鼎、方鼎、簋、伯姜鼎均出土於此。

灃西張家坡西周居址分為早晚兩期。出土的陶器有較大差異。早期以黑色和紅色磨光陶為主,紋飾多印紋,器類以錐足聯襠鬲、盆、折肩罐、簋、尊為主。晚期以灰色和紅褐色陶為主,基本不見磨光陶,紋飾多弦紋和篦紋,器類以足跟疙瘩狀袋足鬲、矮足仿銅鬲、深腹盂、圓肩弦紋罐、淺腹盆、圜底甕為主,很少見簋、尊。早期相當於文王居豐至成康之際,晚期相當於穆王至西周末年。灃東洛水村、白家莊西周居址分為3期,早期大致和灃西早期相當或略晚,中期和晚期約當灃西晚期。

西周墓葬大致可分作 4期。第一期陶器以高領袋足鬲和磨光圓肩罐或折肩罐為主,時代約當文王作邑於豐之時。第二期陶器有錐足聯襠鬲、折肩罐、深腹簋、盆等,一些墓葬還出土了成組青銅禮器,時代為西周早期,約從武王到昭王前後。一、二期墓葬常設腰坑,坑內殉狗架,墓葬中殉人,殉牲現象較多,用於陪葬的車馬坑也多屬這一時期。第三期墓葬陶器有聯襠鬲、仿銅陶鬲、深腹簋、折肩罐、粗把假腹豆等,有一些墓中還出土了成組成列青銅禮器和玉器。時代約當西周中期,即穆王至夷王時期。第四期墓葬陶器有足跟疙瘩狀袋足鬲、仿銅陶鬲、高柄豆、深腹盂、弦紋罐、圜底甕等。時代約當西周晚期,即厲王、宣王、幽王時期。三、四期墓葬中基本不見人殉現象,形制較大的墓葬多陪葬有馬坑。

鎬京遺址的西周遺存可分為 3期。陶器中尊僅見於早期,圈足盤和三足罐見於中期,甑見於晚期。各期器物的器形和特徵與豐京遺址所出者相同。

豐鎬兩京已發現夯土建築基址近30處,往往數座建築連成群體。這些建築均有較深的夯土基槽。夯土臺基、屋頂施瓦,牆面塗白灰,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客省莊 1~5 號夯土基址的年代都是從西周中期開始使用,至西周晚期夷、厲之際遭到譭棄。四號夯土基址平面呈T字形,座北朝南,東西長 61.5米,南北最寬處35.5米,是迄今發現的西周中期最大的高臺式夯土基址。建築群體的周圍發現有西周時期道路、小面積池沼、用陶管鋪設的排水設施,周圍有大量周瓦殘片。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一號建築基址東西長45米,南北寬25米,是一座面南坐北的高臺建築。基址中發現大量瓦、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和殘破的陶器。小型房屋均是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面呈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有一條坡形或階梯狀的通道將住室分成兩半,屋內有灶坑,早期的居住面比較平整且經火焙燒。房屋附近常有窖穴、灰坑、水井等。窖穴為圓形袋狀,底較平,灰坑多橢圓形,底不平。當時,不少窖穴和灰坑也被當作房屋使用。水井有圓形和長方形兩類,井壁有對稱的腳窩,深 9米以上。

陶窯已發現20餘座,分為橫式窯和豎式窯兩類,窯室都呈圓拱形。洛水村的陶窯為豎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下面,窯箅上有數個圓孔形的火道。客省莊的陶窯為橫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前方,是一筒狀甬道,窯室周壁有環形火道和一條分火道。窯前有供操作的場地。

出土遺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骨、角、蚌製品、原始瓷器及裝飾品。斧、錛、鑿、錘、鏟、鐮、刀等生產工具,多為石制或蚌制,銅鏟僅發現一件;生活用具多為陶製,有鬲、甗、鼎、甑、簋、豆、盂、罐等,出土的瓦長45釐米,寬30釐米,表面或背面有瓦釘或瓦環;銅禮器出於窖藏和墓葬,有 200餘件,其中有銘文的50餘件。新旺村出土的銅鼎重80餘千克,應為王室或大貴族使用的重器。同一地方出土的盂,有銘文49字,記載周王內宮后妃遴選宮人宮婢之事。馬王村出土有許國國君(鄦男)嫁女的媵器。灃東下泉村出土的多友鼎,銘文長達 277字,記載西周厲、宣之際周人與狁之間的戰爭。這些銅器大都發現在居住遺址或其附近,同一個窖內出土的銅器有的非一家所作,少數年代較早,大都是西周中晚期的器物,可以推測大概是由於西周末年犬戎之亂時埋入地下的,對於探索豐鎬兩京的佈局和西周歷史的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材料。另外,還出土 2片刻字卜骨,有人認為所刻的字是易卦中的卦象,也有人認為是已經失傳的文字。

已發掘的墓葬總數達千餘座。依形制可分為3類:第一類為帶墓道的大墓,包括帶一條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和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這類大墓的周圍多有數座車馬坑、馬坑陪葬,墓葬的主人應為畿內公卿或侯伯,張家坡墓地中幾代井叔的墓葬都屬此類。第二類為土坑豎穴墓,數量最多。早期墓坑狹長,有腰坑,晚期墓坑寬短,少見腰坑。第三類為偏洞洞室墓,有土坑豎穴墓道,一側挖出偏洞墓室。此類墓數量較少,其形制反映出西周文化與甘青地區青銅文化的密切關係。西周多為仰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一般放在頭前2層臺上。早期大、中型墓中有殉人。

發現的墓葬及附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約400座。其中除少數出自普渡村外,餘均在張家坡及客省莊。墓葬多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數為俯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多放在頭前、棺內或棺槨之間,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頭前二層臺上或容器內。早期墓有殉人,一般1人,多則殉3人。

車馬坑有方形、扇形、長方形3種。前兩種都埋1車2馬,長方形豎穴中埋2車4馬、2車6馬或3車8馬。車箱下常有殉人;馬坑多長方形豎穴,內埋馬2匹;牛坑為圓形或長方形,內埋牛1頭。

張家坡西周墓地發現有幾座墓葬聚葬的現象,或墓葬並列,或頭頭相對,或頭足相對,或成方折形排列。這些墓葬規模相近,隨葬器物組合相仿,墓主可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車馬坑形狀有方形、扇形、長方形 3種,一般是一車二馬,有的四車八馬,大都有一名殉葬輿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