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墓園中黑色靠山牆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胸像浮雕,毛光宇攝

許士騏(1900.1—1993.11)是歙縣新路街人,歙縣世家東門許氏(明嘉靖天啟萬曆三朝元老、大學士坊主人許國所在家族)後裔。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明宮廷畫家林良、呂紀。妻子貝聿玿(1908- 2010.6),別署堅白樓主、紅蘋女史,齋號堅白樓、滋青閣等,出身蘇州名門望族貝氏家族。

許士騏先生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也是中國國畫界早期極少數的留洋學者之一。早在解放前就和徐悲鴻、汪亞塵等齊名。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1930年留學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德國德累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1947年,與吳湖帆等五十四人一起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鑑》編委。代表作品有《魚樂圖》、《黃嶽鬆峰》等。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關於他的條目是這樣寫的:“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遊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貝聿玿先生熱愛藝術,擅長繪畫和刺繡。她的山水畫受國畫大師鄭午昌、吳湖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師從吳湖帆先生成為“梅景書屋”的入室弟子後,研習臨摹中國曆代名畫,畫作處處傳遞著中國畫傳統筆墨、丘壑和氣韻的特色。1934年,貝先生與一些女性書畫創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婁詠芬等籌備了畫會與展覽,在上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對宗旨、章程或社約進行了明確規定,組織嚴密,非常完備。中國女子書畫會廣招會員,且於同年六月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了第一次展覽——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女子美術團體。她與丈夫合作出版《許士騏貝聿玿畫集》,被譽為“藝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繪畫展覽,併為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和安徽美術館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4年3月21日—4月11日,“梅景緣—貝聿玿作品回顧展”在上海市徐匯藝術館成功舉辦。

二、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與歙縣行知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許士騏先生也是老鄉和好友陶行知的忠實追隨者、同事與戰友,兩人之間有著數十年的友誼。當年陶行知初創南京曉莊師範時,他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任教一個多月,熱情支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上世紀30年代他也還應馮玉祥之請,和陶行知一起編《軍人千字課》。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時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常伴老友左右。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因突發腦溢血逝世。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許先生在殯儀館內當夜為陶先生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今據行知小學副校長許毓萍2017年8月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的文章《陶行知故里歙縣行知小學創校經過》介紹,1946年許士騏後回到家鄉歙縣,為紀念陶行知倡議籌辦學校,初名私立行知小學,1947年9月在新路街許氏祖屋先行開學,首任校長唐明性,招收貧窮農民子女,不收費用。翌年由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陳鶴琴設計藍圖,在歙縣問政山山麓營建的校舍完成,遷入新校舍。1948 年冬,被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和戰災兒童義養會接受為資助單位,每月資助300美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停止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得到充實、完善,由初小發展為完小,始終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是全國最早以行知命名的學校之一。

歙縣新路街97號為清代節孝祠遺址,西邊為節孝祠,其青磚燒製的貞節門坊上篆刻清順治至乾隆時期歙縣歷代節婦名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東邊是孝子祠(一說為東門許氏支祠),二進二層祠堂結構,祠內闢為行知堂。堂前為單步抬樑廊,上懸許士騏題“行知堂”牌匾,堂中懸掛陶行知先生彩色半身畫像一幅,上懸宋慶齡題“萬世師表”匾額,前後懸掛兩幅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作為楹聯。一說民國時期,孝祠曾闢為行知祠,為專門紀念陶行知先生所設。2006年6月7日,孝祠與節祠並稱節烈祠列入縣保單位。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墓園中黑色靠山牆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胸像浮雕,毛光宇攝

許士騏(1900.1—1993.11)是歙縣新路街人,歙縣世家東門許氏(明嘉靖天啟萬曆三朝元老、大學士坊主人許國所在家族)後裔。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明宮廷畫家林良、呂紀。妻子貝聿玿(1908- 2010.6),別署堅白樓主、紅蘋女史,齋號堅白樓、滋青閣等,出身蘇州名門望族貝氏家族。

許士騏先生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也是中國國畫界早期極少數的留洋學者之一。早在解放前就和徐悲鴻、汪亞塵等齊名。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1930年留學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德國德累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1947年,與吳湖帆等五十四人一起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鑑》編委。代表作品有《魚樂圖》、《黃嶽鬆峰》等。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關於他的條目是這樣寫的:“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遊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貝聿玿先生熱愛藝術,擅長繪畫和刺繡。她的山水畫受國畫大師鄭午昌、吳湖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師從吳湖帆先生成為“梅景書屋”的入室弟子後,研習臨摹中國曆代名畫,畫作處處傳遞著中國畫傳統筆墨、丘壑和氣韻的特色。1934年,貝先生與一些女性書畫創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婁詠芬等籌備了畫會與展覽,在上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對宗旨、章程或社約進行了明確規定,組織嚴密,非常完備。中國女子書畫會廣招會員,且於同年六月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了第一次展覽——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女子美術團體。她與丈夫合作出版《許士騏貝聿玿畫集》,被譽為“藝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繪畫展覽,併為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和安徽美術館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4年3月21日—4月11日,“梅景緣—貝聿玿作品回顧展”在上海市徐匯藝術館成功舉辦。

二、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與歙縣行知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許士騏先生也是老鄉和好友陶行知的忠實追隨者、同事與戰友,兩人之間有著數十年的友誼。當年陶行知初創南京曉莊師範時,他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任教一個多月,熱情支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上世紀30年代他也還應馮玉祥之請,和陶行知一起編《軍人千字課》。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時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常伴老友左右。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因突發腦溢血逝世。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許先生在殯儀館內當夜為陶先生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今據行知小學副校長許毓萍2017年8月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的文章《陶行知故里歙縣行知小學創校經過》介紹,1946年許士騏後回到家鄉歙縣,為紀念陶行知倡議籌辦學校,初名私立行知小學,1947年9月在新路街許氏祖屋先行開學,首任校長唐明性,招收貧窮農民子女,不收費用。翌年由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陳鶴琴設計藍圖,在歙縣問政山山麓營建的校舍完成,遷入新校舍。1948 年冬,被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和戰災兒童義養會接受為資助單位,每月資助300美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停止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得到充實、完善,由初小發展為完小,始終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是全國最早以行知命名的學校之一。

歙縣新路街97號為清代節孝祠遺址,西邊為節孝祠,其青磚燒製的貞節門坊上篆刻清順治至乾隆時期歙縣歷代節婦名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東邊是孝子祠(一說為東門許氏支祠),二進二層祠堂結構,祠內闢為行知堂。堂前為單步抬樑廊,上懸許士騏題“行知堂”牌匾,堂中懸掛陶行知先生彩色半身畫像一幅,上懸宋慶齡題“萬世師表”匾額,前後懸掛兩幅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作為楹聯。一說民國時期,孝祠曾闢為行知祠,為專門紀念陶行知先生所設。2006年6月7日,孝祠與節祠並稱節烈祠列入縣保單位。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新路街行知祠,毛光宇攝

祠內庭前植有兩株紫楠木,俗稱紅木,樟科,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一為日本陶行知研究專家齋藤秋男及夫人齋藤淑於1984年10月14日來歙所植,另一為16日陶行知兒子陶誠及夫人陳樹新所植。三十多年過去,均已亭亭如蓋。

文革後,許士騏先生積極參與陶行知研究事業,直至逝世。他歷任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曾任上海楊浦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九三學社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8月,歙縣行知小學遷往城東路82號,與該址上的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合併。

今查閱政協歙縣文史資料委員會於1997年編纂的《歙縣文史資料》第五輯,可以找到潘興撰寫的文章《徽師附小的誕生及其建國前的簡況》,該文根據退休老教師、歙縣行知小學原校長柯敦厚先生生前整理的教育資料來編寫。徽州師範附屬小學的前身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34年秋,歙縣籌備成立專科師範學校,定名為“安徽省立徽州師範學校”,首任校長江植棠。江校長為解決該校師範生的教育實習問題,於1936年寒假開始籌建附屬小學。1937年8月底組建了四所附小,鄉鎮有瀹潭簡小、琳村簡小和南溪南簡小,唯一在縣城的這所附屬小學是為紀念經學大師程瑤田而建,計劃在圭山腳下荷池程氏程瑤田祖宅附近(今歙縣中學操場一帶)購地新建,因抗戰爆發而中斷,經與濟陽江氏歙縣東關族族人協商,借用江氏總祠敘倫堂(即後來的徽師附小塗料廠)為臨時校址創建 “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瑤田小學,首任校長方立堂。1937年12月徽州師範學校遷至雄村,小學遷往豐隆嶺。1942年8月隨徽州師範學校遷歙北江村,其餘分部撤歸地方,新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46年8月又隨遷潭渡,徽師定名“省立歙縣師範學校”,江村附小和其餘兩所簡小撤歸地方,新建附屬小學,取消“瑤田”二字。1948年秋回遷縣城,租用小北街黃姓三間房屋辦學。1949年回遷原校址,1967年改名東方紅小學,劃歸徽城鎮領導,1980年複稱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000年兩校合併,沿用歙縣行知小學的校名。2001年被全國婦女聯合會和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2003年秋季,改為全日制六年制學校。

另外,安徽省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創辦於1980年10月,校址也在歙縣縣城原行知小學。1981年9月遷到歙縣桂林鎮殷家村。2003年5月,經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將歙縣教師進修學校搬回至縣城原行知小學校址,並於2004年7月遷入。其校名也是許先生生前旅居上海90多歲時所題,足見他與故鄉歙縣的聯繫密切,感情深厚。

2012年底,許唯物先生為了繼承父母遺願,也為繼續向故鄉奉獻愛心,以他父母的名字在該校設立了“許士騏·貝聿玿”教學獎。他堅持每年從退休金中拿出貳萬元,用於獎勵該校該年度優秀老師和學生,共設三個名目的獎項,即優秀學生獎、優秀學科年級獎和綜合提名獎,還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資助學,用於鼓勵該校優秀師生。

最近,據王仲奇次子王廣道的小兒子王宏焮(定居杭州)說起:“今年看了張小坡老師的《旅外徽州人與近代徽州社會變遷研究》一書才知道,1931年許士騏先生與我祖父王仲奇及黃賓虹、許世英一起擔任了上海徽寧小學校董。”

三、關於歙縣西幹山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的關係十分密切。 近期《新安晚報》記者採訪安徽省老報人鮑義來先生,曾說及他當年赴上海採訪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經過。鮑義來老師說,“交談中,常聽許老談起這位內弟貝聿銘——建築界的大師,夫婦二人洋溢著一臉自豪之情,彷彿讓我一起分享。”他還清楚地記得,夫婦家中擺放有貝聿銘的生活照以及設計的作品照。

鮑老師還認為,許士騏夫婦二人在歙縣西幹山的墓地“設計得很好,一別西幹山所有名人墓,佔地不大,風格獨特,伉儷二人的漢白玉浮雕鑲嵌在墓牆的左上方,右下方的墓碑寫著“公元一九九四年冬 畫家許士騏 貝聿玿伉儷之墓 弟 貝聿銘敬書”。墓碑前還有一張典雅石雕的供桌,桌前是一塊墓主人生平介紹的碑記。墓區透露出西洋元素,這也正符合墓主人許先生早年留學法國這一西學背景。

許唯物當時將整體方案和施工圖委託歙縣古典園林設計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程極悅(他父親生前的忘年交)親自設計,父母的漢白玉浮雕胸像委託外地雕塑家創作。程先生認為此類名人紀念性建築不亞於房屋建築的難度,就委託歙縣古典園林建築公司總經理洪畫遠(已故)主持施工,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的胡承恩先生參與了施工的整個過程。該墓園陵臺的雕塑牆整體為黑色花崗岩石質,鑲嵌漢白玉胸像浮雕,石工工作由張鬆奎等負責完成,墓道石子路上有十八塊蓮花青磚,取盛唐氣象,此磚是在徽州古建窯廠裡燒製的。1994年11月,墓園工程順利完成。

程極悅先生介紹他當初設計該紀念墓的理念是採用徽州傳統墓葬形式,加以創新,突出畫家夫婦的文學藝術氣質。塋地因山為陵,佈局分神道和陵臺兩區,串以軸線,圍以松柏,小中見大,鄉味濃郁,莊嚴中透著親切。神道以山下練江中河卵石築成,中鋪蓮紋地磚,徽州地方特色與盛唐裝飾相結合,散發出自由、豪放的藝術氣質。

許先生夫婦合墓用地不大,陵臺僅10平方米,分為供案和陵體兩個部分。前部供案具祭祀儀式感。後部陵體由臥碑和雕塑牆組成。臥碑鐫刻碑文,記錄逝者生平;蘑菇石砌築的牆體左嵌名家雕塑的逝者伉儷胸像浮雕,右嵌貝聿銘先生題寫的墓碑,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許先生沉穩睿智的性格。雕塑牆從徽州墓葬的靠山碑做法取得靈感,也符合風水學中的陰宅靠山之說(塋地後較空曠)。

黑色花崗岩砌成的徽派靠山牆風格的墓牆左上部鑲嵌著許氏夫婦漢白玉浮雕胸像,雕像栩栩如生,很有創意,也鮮活地表現了兩人的個性。玉出於石,石中產玉,我想,取漢白玉的寓意是高潔而非同凡俗,黑白相間,色澤端莊肅穆。許貝夫婦二人的漢白玉胸像緊緊相依,說明伉儷情深,琴瑟和鳴,人雖已去,其深厚的夫妻感情猶在人間,兩人又共同在文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現攜手長眠歙縣西幹山麓,面對練江緩緩流淌,臥聽松濤,與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大師、汪採白等大師為鄰,可謂安詳。

墓園裡通往墓區的石子路地上鑲嵌了十八塊蓮花紋青磚,取佛典釋迦摩尼佛誕生後走出七步就生出一朵蓮花,共十八朵青蓮的典故。佛語云,心安則步步生蓮,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蘊含清淨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寓意為吉祥美好,一塵不染,反映出許氏夫婦追慕高潔的氣節和風度。墓區栽種了松柏,寓意是萬年長青,墓道兩側密植高山杜鵑,常年鬱鬱蔥蔥。墓園小巧玲瓏,中西合璧,素雅而別緻,端莊大方,整體設計風格精緻而靈動出彩,較好契合夫婦二人氣質和性格。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墓園雖不是貝聿銘先生所設計,但是墓碑題字和碑記確為他所撰寫,是其手跡,該設計方案應也得到過貝先生的肯定。而且1997年他曾來過黟縣宏村考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當地徽派建築,可能曾到歙縣西幹山拜謁堂姐和堂姐夫紀念墓,也未可知呢。

該墓園工程設計者程極悅先生,1945年11月生,歙縣府城新南街人,出身歙縣城東荷池程氏(程瑤田家族),為民國時期歙縣著名木商程保勝子。2005年11月從歙縣文物局局長一職卸任。他與許士騏先生為詩畫方面的忘年交。2009年4月起程極悅應邀擔任徽州府衙修復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組組長、總設計師。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徽州府衙修復工程入選中國建築業協會公佈的2014—2015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第一批名單,即榮獲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

四、許士騏先生對徽州家鄉文物也十分關心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墓園中黑色靠山牆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胸像浮雕,毛光宇攝

許士騏(1900.1—1993.11)是歙縣新路街人,歙縣世家東門許氏(明嘉靖天啟萬曆三朝元老、大學士坊主人許國所在家族)後裔。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明宮廷畫家林良、呂紀。妻子貝聿玿(1908- 2010.6),別署堅白樓主、紅蘋女史,齋號堅白樓、滋青閣等,出身蘇州名門望族貝氏家族。

許士騏先生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也是中國國畫界早期極少數的留洋學者之一。早在解放前就和徐悲鴻、汪亞塵等齊名。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1930年留學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德國德累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1947年,與吳湖帆等五十四人一起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鑑》編委。代表作品有《魚樂圖》、《黃嶽鬆峰》等。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關於他的條目是這樣寫的:“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遊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貝聿玿先生熱愛藝術,擅長繪畫和刺繡。她的山水畫受國畫大師鄭午昌、吳湖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師從吳湖帆先生成為“梅景書屋”的入室弟子後,研習臨摹中國曆代名畫,畫作處處傳遞著中國畫傳統筆墨、丘壑和氣韻的特色。1934年,貝先生與一些女性書畫創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婁詠芬等籌備了畫會與展覽,在上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對宗旨、章程或社約進行了明確規定,組織嚴密,非常完備。中國女子書畫會廣招會員,且於同年六月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了第一次展覽——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女子美術團體。她與丈夫合作出版《許士騏貝聿玿畫集》,被譽為“藝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繪畫展覽,併為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和安徽美術館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4年3月21日—4月11日,“梅景緣—貝聿玿作品回顧展”在上海市徐匯藝術館成功舉辦。

二、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與歙縣行知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許士騏先生也是老鄉和好友陶行知的忠實追隨者、同事與戰友,兩人之間有著數十年的友誼。當年陶行知初創南京曉莊師範時,他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任教一個多月,熱情支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上世紀30年代他也還應馮玉祥之請,和陶行知一起編《軍人千字課》。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時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常伴老友左右。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因突發腦溢血逝世。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許先生在殯儀館內當夜為陶先生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今據行知小學副校長許毓萍2017年8月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的文章《陶行知故里歙縣行知小學創校經過》介紹,1946年許士騏後回到家鄉歙縣,為紀念陶行知倡議籌辦學校,初名私立行知小學,1947年9月在新路街許氏祖屋先行開學,首任校長唐明性,招收貧窮農民子女,不收費用。翌年由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陳鶴琴設計藍圖,在歙縣問政山山麓營建的校舍完成,遷入新校舍。1948 年冬,被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和戰災兒童義養會接受為資助單位,每月資助300美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停止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得到充實、完善,由初小發展為完小,始終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是全國最早以行知命名的學校之一。

歙縣新路街97號為清代節孝祠遺址,西邊為節孝祠,其青磚燒製的貞節門坊上篆刻清順治至乾隆時期歙縣歷代節婦名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東邊是孝子祠(一說為東門許氏支祠),二進二層祠堂結構,祠內闢為行知堂。堂前為單步抬樑廊,上懸許士騏題“行知堂”牌匾,堂中懸掛陶行知先生彩色半身畫像一幅,上懸宋慶齡題“萬世師表”匾額,前後懸掛兩幅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作為楹聯。一說民國時期,孝祠曾闢為行知祠,為專門紀念陶行知先生所設。2006年6月7日,孝祠與節祠並稱節烈祠列入縣保單位。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新路街行知祠,毛光宇攝

祠內庭前植有兩株紫楠木,俗稱紅木,樟科,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一為日本陶行知研究專家齋藤秋男及夫人齋藤淑於1984年10月14日來歙所植,另一為16日陶行知兒子陶誠及夫人陳樹新所植。三十多年過去,均已亭亭如蓋。

文革後,許士騏先生積極參與陶行知研究事業,直至逝世。他歷任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曾任上海楊浦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九三學社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8月,歙縣行知小學遷往城東路82號,與該址上的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合併。

今查閱政協歙縣文史資料委員會於1997年編纂的《歙縣文史資料》第五輯,可以找到潘興撰寫的文章《徽師附小的誕生及其建國前的簡況》,該文根據退休老教師、歙縣行知小學原校長柯敦厚先生生前整理的教育資料來編寫。徽州師範附屬小學的前身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34年秋,歙縣籌備成立專科師範學校,定名為“安徽省立徽州師範學校”,首任校長江植棠。江校長為解決該校師範生的教育實習問題,於1936年寒假開始籌建附屬小學。1937年8月底組建了四所附小,鄉鎮有瀹潭簡小、琳村簡小和南溪南簡小,唯一在縣城的這所附屬小學是為紀念經學大師程瑤田而建,計劃在圭山腳下荷池程氏程瑤田祖宅附近(今歙縣中學操場一帶)購地新建,因抗戰爆發而中斷,經與濟陽江氏歙縣東關族族人協商,借用江氏總祠敘倫堂(即後來的徽師附小塗料廠)為臨時校址創建 “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瑤田小學,首任校長方立堂。1937年12月徽州師範學校遷至雄村,小學遷往豐隆嶺。1942年8月隨徽州師範學校遷歙北江村,其餘分部撤歸地方,新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46年8月又隨遷潭渡,徽師定名“省立歙縣師範學校”,江村附小和其餘兩所簡小撤歸地方,新建附屬小學,取消“瑤田”二字。1948年秋回遷縣城,租用小北街黃姓三間房屋辦學。1949年回遷原校址,1967年改名東方紅小學,劃歸徽城鎮領導,1980年複稱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000年兩校合併,沿用歙縣行知小學的校名。2001年被全國婦女聯合會和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2003年秋季,改為全日制六年制學校。

另外,安徽省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創辦於1980年10月,校址也在歙縣縣城原行知小學。1981年9月遷到歙縣桂林鎮殷家村。2003年5月,經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將歙縣教師進修學校搬回至縣城原行知小學校址,並於2004年7月遷入。其校名也是許先生生前旅居上海90多歲時所題,足見他與故鄉歙縣的聯繫密切,感情深厚。

2012年底,許唯物先生為了繼承父母遺願,也為繼續向故鄉奉獻愛心,以他父母的名字在該校設立了“許士騏·貝聿玿”教學獎。他堅持每年從退休金中拿出貳萬元,用於獎勵該校該年度優秀老師和學生,共設三個名目的獎項,即優秀學生獎、優秀學科年級獎和綜合提名獎,還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資助學,用於鼓勵該校優秀師生。

最近,據王仲奇次子王廣道的小兒子王宏焮(定居杭州)說起:“今年看了張小坡老師的《旅外徽州人與近代徽州社會變遷研究》一書才知道,1931年許士騏先生與我祖父王仲奇及黃賓虹、許世英一起擔任了上海徽寧小學校董。”

三、關於歙縣西幹山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的關係十分密切。 近期《新安晚報》記者採訪安徽省老報人鮑義來先生,曾說及他當年赴上海採訪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經過。鮑義來老師說,“交談中,常聽許老談起這位內弟貝聿銘——建築界的大師,夫婦二人洋溢著一臉自豪之情,彷彿讓我一起分享。”他還清楚地記得,夫婦家中擺放有貝聿銘的生活照以及設計的作品照。

鮑老師還認為,許士騏夫婦二人在歙縣西幹山的墓地“設計得很好,一別西幹山所有名人墓,佔地不大,風格獨特,伉儷二人的漢白玉浮雕鑲嵌在墓牆的左上方,右下方的墓碑寫著“公元一九九四年冬 畫家許士騏 貝聿玿伉儷之墓 弟 貝聿銘敬書”。墓碑前還有一張典雅石雕的供桌,桌前是一塊墓主人生平介紹的碑記。墓區透露出西洋元素,這也正符合墓主人許先生早年留學法國這一西學背景。

許唯物當時將整體方案和施工圖委託歙縣古典園林設計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程極悅(他父親生前的忘年交)親自設計,父母的漢白玉浮雕胸像委託外地雕塑家創作。程先生認為此類名人紀念性建築不亞於房屋建築的難度,就委託歙縣古典園林建築公司總經理洪畫遠(已故)主持施工,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的胡承恩先生參與了施工的整個過程。該墓園陵臺的雕塑牆整體為黑色花崗岩石質,鑲嵌漢白玉胸像浮雕,石工工作由張鬆奎等負責完成,墓道石子路上有十八塊蓮花青磚,取盛唐氣象,此磚是在徽州古建窯廠裡燒製的。1994年11月,墓園工程順利完成。

程極悅先生介紹他當初設計該紀念墓的理念是採用徽州傳統墓葬形式,加以創新,突出畫家夫婦的文學藝術氣質。塋地因山為陵,佈局分神道和陵臺兩區,串以軸線,圍以松柏,小中見大,鄉味濃郁,莊嚴中透著親切。神道以山下練江中河卵石築成,中鋪蓮紋地磚,徽州地方特色與盛唐裝飾相結合,散發出自由、豪放的藝術氣質。

許先生夫婦合墓用地不大,陵臺僅10平方米,分為供案和陵體兩個部分。前部供案具祭祀儀式感。後部陵體由臥碑和雕塑牆組成。臥碑鐫刻碑文,記錄逝者生平;蘑菇石砌築的牆體左嵌名家雕塑的逝者伉儷胸像浮雕,右嵌貝聿銘先生題寫的墓碑,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許先生沉穩睿智的性格。雕塑牆從徽州墓葬的靠山碑做法取得靈感,也符合風水學中的陰宅靠山之說(塋地後較空曠)。

黑色花崗岩砌成的徽派靠山牆風格的墓牆左上部鑲嵌著許氏夫婦漢白玉浮雕胸像,雕像栩栩如生,很有創意,也鮮活地表現了兩人的個性。玉出於石,石中產玉,我想,取漢白玉的寓意是高潔而非同凡俗,黑白相間,色澤端莊肅穆。許貝夫婦二人的漢白玉胸像緊緊相依,說明伉儷情深,琴瑟和鳴,人雖已去,其深厚的夫妻感情猶在人間,兩人又共同在文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現攜手長眠歙縣西幹山麓,面對練江緩緩流淌,臥聽松濤,與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大師、汪採白等大師為鄰,可謂安詳。

墓園裡通往墓區的石子路地上鑲嵌了十八塊蓮花紋青磚,取佛典釋迦摩尼佛誕生後走出七步就生出一朵蓮花,共十八朵青蓮的典故。佛語云,心安則步步生蓮,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蘊含清淨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寓意為吉祥美好,一塵不染,反映出許氏夫婦追慕高潔的氣節和風度。墓區栽種了松柏,寓意是萬年長青,墓道兩側密植高山杜鵑,常年鬱鬱蔥蔥。墓園小巧玲瓏,中西合璧,素雅而別緻,端莊大方,整體設計風格精緻而靈動出彩,較好契合夫婦二人氣質和性格。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墓園雖不是貝聿銘先生所設計,但是墓碑題字和碑記確為他所撰寫,是其手跡,該設計方案應也得到過貝先生的肯定。而且1997年他曾來過黟縣宏村考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當地徽派建築,可能曾到歙縣西幹山拜謁堂姐和堂姐夫紀念墓,也未可知呢。

該墓園工程設計者程極悅先生,1945年11月生,歙縣府城新南街人,出身歙縣城東荷池程氏(程瑤田家族),為民國時期歙縣著名木商程保勝子。2005年11月從歙縣文物局局長一職卸任。他與許士騏先生為詩畫方面的忘年交。2009年4月起程極悅應邀擔任徽州府衙修復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組組長、總設計師。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徽州府衙修復工程入選中國建築業協會公佈的2014—2015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第一批名單,即榮獲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

四、許士騏先生對徽州家鄉文物也十分關心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太白樓隸書匾額,王紅春攝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墓園中黑色靠山牆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胸像浮雕,毛光宇攝

許士騏(1900.1—1993.11)是歙縣新路街人,歙縣世家東門許氏(明嘉靖天啟萬曆三朝元老、大學士坊主人許國所在家族)後裔。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明宮廷畫家林良、呂紀。妻子貝聿玿(1908- 2010.6),別署堅白樓主、紅蘋女史,齋號堅白樓、滋青閣等,出身蘇州名門望族貝氏家族。

許士騏先生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也是中國國畫界早期極少數的留洋學者之一。早在解放前就和徐悲鴻、汪亞塵等齊名。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1930年留學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德國德累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1947年,與吳湖帆等五十四人一起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鑑》編委。代表作品有《魚樂圖》、《黃嶽鬆峰》等。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關於他的條目是這樣寫的:“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遊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貝聿玿先生熱愛藝術,擅長繪畫和刺繡。她的山水畫受國畫大師鄭午昌、吳湖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師從吳湖帆先生成為“梅景書屋”的入室弟子後,研習臨摹中國曆代名畫,畫作處處傳遞著中國畫傳統筆墨、丘壑和氣韻的特色。1934年,貝先生與一些女性書畫創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婁詠芬等籌備了畫會與展覽,在上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對宗旨、章程或社約進行了明確規定,組織嚴密,非常完備。中國女子書畫會廣招會員,且於同年六月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了第一次展覽——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女子美術團體。她與丈夫合作出版《許士騏貝聿玿畫集》,被譽為“藝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繪畫展覽,併為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和安徽美術館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4年3月21日—4月11日,“梅景緣—貝聿玿作品回顧展”在上海市徐匯藝術館成功舉辦。

二、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與歙縣行知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許士騏先生也是老鄉和好友陶行知的忠實追隨者、同事與戰友,兩人之間有著數十年的友誼。當年陶行知初創南京曉莊師範時,他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任教一個多月,熱情支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上世紀30年代他也還應馮玉祥之請,和陶行知一起編《軍人千字課》。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時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常伴老友左右。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因突發腦溢血逝世。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許先生在殯儀館內當夜為陶先生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今據行知小學副校長許毓萍2017年8月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的文章《陶行知故里歙縣行知小學創校經過》介紹,1946年許士騏後回到家鄉歙縣,為紀念陶行知倡議籌辦學校,初名私立行知小學,1947年9月在新路街許氏祖屋先行開學,首任校長唐明性,招收貧窮農民子女,不收費用。翌年由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陳鶴琴設計藍圖,在歙縣問政山山麓營建的校舍完成,遷入新校舍。1948 年冬,被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和戰災兒童義養會接受為資助單位,每月資助300美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停止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得到充實、完善,由初小發展為完小,始終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是全國最早以行知命名的學校之一。

歙縣新路街97號為清代節孝祠遺址,西邊為節孝祠,其青磚燒製的貞節門坊上篆刻清順治至乾隆時期歙縣歷代節婦名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東邊是孝子祠(一說為東門許氏支祠),二進二層祠堂結構,祠內闢為行知堂。堂前為單步抬樑廊,上懸許士騏題“行知堂”牌匾,堂中懸掛陶行知先生彩色半身畫像一幅,上懸宋慶齡題“萬世師表”匾額,前後懸掛兩幅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作為楹聯。一說民國時期,孝祠曾闢為行知祠,為專門紀念陶行知先生所設。2006年6月7日,孝祠與節祠並稱節烈祠列入縣保單位。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新路街行知祠,毛光宇攝

祠內庭前植有兩株紫楠木,俗稱紅木,樟科,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一為日本陶行知研究專家齋藤秋男及夫人齋藤淑於1984年10月14日來歙所植,另一為16日陶行知兒子陶誠及夫人陳樹新所植。三十多年過去,均已亭亭如蓋。

文革後,許士騏先生積極參與陶行知研究事業,直至逝世。他歷任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曾任上海楊浦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九三學社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8月,歙縣行知小學遷往城東路82號,與該址上的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合併。

今查閱政協歙縣文史資料委員會於1997年編纂的《歙縣文史資料》第五輯,可以找到潘興撰寫的文章《徽師附小的誕生及其建國前的簡況》,該文根據退休老教師、歙縣行知小學原校長柯敦厚先生生前整理的教育資料來編寫。徽州師範附屬小學的前身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34年秋,歙縣籌備成立專科師範學校,定名為“安徽省立徽州師範學校”,首任校長江植棠。江校長為解決該校師範生的教育實習問題,於1936年寒假開始籌建附屬小學。1937年8月底組建了四所附小,鄉鎮有瀹潭簡小、琳村簡小和南溪南簡小,唯一在縣城的這所附屬小學是為紀念經學大師程瑤田而建,計劃在圭山腳下荷池程氏程瑤田祖宅附近(今歙縣中學操場一帶)購地新建,因抗戰爆發而中斷,經與濟陽江氏歙縣東關族族人協商,借用江氏總祠敘倫堂(即後來的徽師附小塗料廠)為臨時校址創建 “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瑤田小學,首任校長方立堂。1937年12月徽州師範學校遷至雄村,小學遷往豐隆嶺。1942年8月隨徽州師範學校遷歙北江村,其餘分部撤歸地方,新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46年8月又隨遷潭渡,徽師定名“省立歙縣師範學校”,江村附小和其餘兩所簡小撤歸地方,新建附屬小學,取消“瑤田”二字。1948年秋回遷縣城,租用小北街黃姓三間房屋辦學。1949年回遷原校址,1967年改名東方紅小學,劃歸徽城鎮領導,1980年複稱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000年兩校合併,沿用歙縣行知小學的校名。2001年被全國婦女聯合會和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2003年秋季,改為全日制六年制學校。

另外,安徽省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創辦於1980年10月,校址也在歙縣縣城原行知小學。1981年9月遷到歙縣桂林鎮殷家村。2003年5月,經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將歙縣教師進修學校搬回至縣城原行知小學校址,並於2004年7月遷入。其校名也是許先生生前旅居上海90多歲時所題,足見他與故鄉歙縣的聯繫密切,感情深厚。

2012年底,許唯物先生為了繼承父母遺願,也為繼續向故鄉奉獻愛心,以他父母的名字在該校設立了“許士騏·貝聿玿”教學獎。他堅持每年從退休金中拿出貳萬元,用於獎勵該校該年度優秀老師和學生,共設三個名目的獎項,即優秀學生獎、優秀學科年級獎和綜合提名獎,還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資助學,用於鼓勵該校優秀師生。

最近,據王仲奇次子王廣道的小兒子王宏焮(定居杭州)說起:“今年看了張小坡老師的《旅外徽州人與近代徽州社會變遷研究》一書才知道,1931年許士騏先生與我祖父王仲奇及黃賓虹、許世英一起擔任了上海徽寧小學校董。”

三、關於歙縣西幹山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的關係十分密切。 近期《新安晚報》記者採訪安徽省老報人鮑義來先生,曾說及他當年赴上海採訪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經過。鮑義來老師說,“交談中,常聽許老談起這位內弟貝聿銘——建築界的大師,夫婦二人洋溢著一臉自豪之情,彷彿讓我一起分享。”他還清楚地記得,夫婦家中擺放有貝聿銘的生活照以及設計的作品照。

鮑老師還認為,許士騏夫婦二人在歙縣西幹山的墓地“設計得很好,一別西幹山所有名人墓,佔地不大,風格獨特,伉儷二人的漢白玉浮雕鑲嵌在墓牆的左上方,右下方的墓碑寫著“公元一九九四年冬 畫家許士騏 貝聿玿伉儷之墓 弟 貝聿銘敬書”。墓碑前還有一張典雅石雕的供桌,桌前是一塊墓主人生平介紹的碑記。墓區透露出西洋元素,這也正符合墓主人許先生早年留學法國這一西學背景。

許唯物當時將整體方案和施工圖委託歙縣古典園林設計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程極悅(他父親生前的忘年交)親自設計,父母的漢白玉浮雕胸像委託外地雕塑家創作。程先生認為此類名人紀念性建築不亞於房屋建築的難度,就委託歙縣古典園林建築公司總經理洪畫遠(已故)主持施工,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的胡承恩先生參與了施工的整個過程。該墓園陵臺的雕塑牆整體為黑色花崗岩石質,鑲嵌漢白玉胸像浮雕,石工工作由張鬆奎等負責完成,墓道石子路上有十八塊蓮花青磚,取盛唐氣象,此磚是在徽州古建窯廠裡燒製的。1994年11月,墓園工程順利完成。

程極悅先生介紹他當初設計該紀念墓的理念是採用徽州傳統墓葬形式,加以創新,突出畫家夫婦的文學藝術氣質。塋地因山為陵,佈局分神道和陵臺兩區,串以軸線,圍以松柏,小中見大,鄉味濃郁,莊嚴中透著親切。神道以山下練江中河卵石築成,中鋪蓮紋地磚,徽州地方特色與盛唐裝飾相結合,散發出自由、豪放的藝術氣質。

許先生夫婦合墓用地不大,陵臺僅10平方米,分為供案和陵體兩個部分。前部供案具祭祀儀式感。後部陵體由臥碑和雕塑牆組成。臥碑鐫刻碑文,記錄逝者生平;蘑菇石砌築的牆體左嵌名家雕塑的逝者伉儷胸像浮雕,右嵌貝聿銘先生題寫的墓碑,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許先生沉穩睿智的性格。雕塑牆從徽州墓葬的靠山碑做法取得靈感,也符合風水學中的陰宅靠山之說(塋地後較空曠)。

黑色花崗岩砌成的徽派靠山牆風格的墓牆左上部鑲嵌著許氏夫婦漢白玉浮雕胸像,雕像栩栩如生,很有創意,也鮮活地表現了兩人的個性。玉出於石,石中產玉,我想,取漢白玉的寓意是高潔而非同凡俗,黑白相間,色澤端莊肅穆。許貝夫婦二人的漢白玉胸像緊緊相依,說明伉儷情深,琴瑟和鳴,人雖已去,其深厚的夫妻感情猶在人間,兩人又共同在文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現攜手長眠歙縣西幹山麓,面對練江緩緩流淌,臥聽松濤,與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大師、汪採白等大師為鄰,可謂安詳。

墓園裡通往墓區的石子路地上鑲嵌了十八塊蓮花紋青磚,取佛典釋迦摩尼佛誕生後走出七步就生出一朵蓮花,共十八朵青蓮的典故。佛語云,心安則步步生蓮,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蘊含清淨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寓意為吉祥美好,一塵不染,反映出許氏夫婦追慕高潔的氣節和風度。墓區栽種了松柏,寓意是萬年長青,墓道兩側密植高山杜鵑,常年鬱鬱蔥蔥。墓園小巧玲瓏,中西合璧,素雅而別緻,端莊大方,整體設計風格精緻而靈動出彩,較好契合夫婦二人氣質和性格。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墓園雖不是貝聿銘先生所設計,但是墓碑題字和碑記確為他所撰寫,是其手跡,該設計方案應也得到過貝先生的肯定。而且1997年他曾來過黟縣宏村考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當地徽派建築,可能曾到歙縣西幹山拜謁堂姐和堂姐夫紀念墓,也未可知呢。

該墓園工程設計者程極悅先生,1945年11月生,歙縣府城新南街人,出身歙縣城東荷池程氏(程瑤田家族),為民國時期歙縣著名木商程保勝子。2005年11月從歙縣文物局局長一職卸任。他與許士騏先生為詩畫方面的忘年交。2009年4月起程極悅應邀擔任徽州府衙修復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組組長、總設計師。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徽州府衙修復工程入選中國建築業協會公佈的2014—2015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第一批名單,即榮獲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

四、許士騏先生對徽州家鄉文物也十分關心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太白樓隸書匾額,王紅春攝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太白樓全景

1986年,時年八十七歲的許士騏先生欣然提筆為歙縣地標建築之一――河西橋頭古樸而素雅的太白樓題寫匾額,“歲次丙寅(1986年)仲春月,歙人許士騏題“太白樓”。有趣的是,這個“太白樓”的“太”字下為兩點,據許唯物介紹,他父親生前曾對歙縣太白樓做過詳細考證,可以斷定唐朝時李白確確實實來過歙縣,並在該樓前身的酒肆裡飲酒喝茶,此多一點即為確定的意思。

此樓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太白樓為二層二進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牆,歇山頂,高瓴重簷,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簷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

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河西祠記數方。

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著名畫家汪觀清所繪。現在懸掛者為原博物館工作人員鮑樹民的畫作。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後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迴廊皆設樓梯。後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現闢為李白紀念堂,陳列著有關李白生平的書籍和物品,還有摘自歙縣《東門許氏族譜》中的許宣平像。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墓園中黑色靠山牆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胸像浮雕,毛光宇攝

許士騏(1900.1—1993.11)是歙縣新路街人,歙縣世家東門許氏(明嘉靖天啟萬曆三朝元老、大學士坊主人許國所在家族)後裔。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明宮廷畫家林良、呂紀。妻子貝聿玿(1908- 2010.6),別署堅白樓主、紅蘋女史,齋號堅白樓、滋青閣等,出身蘇州名門望族貝氏家族。

許士騏先生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也是中國國畫界早期極少數的留洋學者之一。早在解放前就和徐悲鴻、汪亞塵等齊名。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1930年留學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德國德累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1947年,與吳湖帆等五十四人一起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鑑》編委。代表作品有《魚樂圖》、《黃嶽鬆峰》等。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關於他的條目是這樣寫的:“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遊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貝聿玿先生熱愛藝術,擅長繪畫和刺繡。她的山水畫受國畫大師鄭午昌、吳湖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師從吳湖帆先生成為“梅景書屋”的入室弟子後,研習臨摹中國曆代名畫,畫作處處傳遞著中國畫傳統筆墨、丘壑和氣韻的特色。1934年,貝先生與一些女性書畫創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婁詠芬等籌備了畫會與展覽,在上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對宗旨、章程或社約進行了明確規定,組織嚴密,非常完備。中國女子書畫會廣招會員,且於同年六月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了第一次展覽——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女子美術團體。她與丈夫合作出版《許士騏貝聿玿畫集》,被譽為“藝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繪畫展覽,併為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和安徽美術館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4年3月21日—4月11日,“梅景緣—貝聿玿作品回顧展”在上海市徐匯藝術館成功舉辦。

二、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與歙縣行知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許士騏先生也是老鄉和好友陶行知的忠實追隨者、同事與戰友,兩人之間有著數十年的友誼。當年陶行知初創南京曉莊師範時,他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任教一個多月,熱情支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上世紀30年代他也還應馮玉祥之請,和陶行知一起編《軍人千字課》。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時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常伴老友左右。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因突發腦溢血逝世。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許先生在殯儀館內當夜為陶先生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今據行知小學副校長許毓萍2017年8月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的文章《陶行知故里歙縣行知小學創校經過》介紹,1946年許士騏後回到家鄉歙縣,為紀念陶行知倡議籌辦學校,初名私立行知小學,1947年9月在新路街許氏祖屋先行開學,首任校長唐明性,招收貧窮農民子女,不收費用。翌年由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陳鶴琴設計藍圖,在歙縣問政山山麓營建的校舍完成,遷入新校舍。1948 年冬,被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和戰災兒童義養會接受為資助單位,每月資助300美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停止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得到充實、完善,由初小發展為完小,始終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是全國最早以行知命名的學校之一。

歙縣新路街97號為清代節孝祠遺址,西邊為節孝祠,其青磚燒製的貞節門坊上篆刻清順治至乾隆時期歙縣歷代節婦名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東邊是孝子祠(一說為東門許氏支祠),二進二層祠堂結構,祠內闢為行知堂。堂前為單步抬樑廊,上懸許士騏題“行知堂”牌匾,堂中懸掛陶行知先生彩色半身畫像一幅,上懸宋慶齡題“萬世師表”匾額,前後懸掛兩幅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作為楹聯。一說民國時期,孝祠曾闢為行知祠,為專門紀念陶行知先生所設。2006年6月7日,孝祠與節祠並稱節烈祠列入縣保單位。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新路街行知祠,毛光宇攝

祠內庭前植有兩株紫楠木,俗稱紅木,樟科,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一為日本陶行知研究專家齋藤秋男及夫人齋藤淑於1984年10月14日來歙所植,另一為16日陶行知兒子陶誠及夫人陳樹新所植。三十多年過去,均已亭亭如蓋。

文革後,許士騏先生積極參與陶行知研究事業,直至逝世。他歷任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曾任上海楊浦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九三學社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8月,歙縣行知小學遷往城東路82號,與該址上的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合併。

今查閱政協歙縣文史資料委員會於1997年編纂的《歙縣文史資料》第五輯,可以找到潘興撰寫的文章《徽師附小的誕生及其建國前的簡況》,該文根據退休老教師、歙縣行知小學原校長柯敦厚先生生前整理的教育資料來編寫。徽州師範附屬小學的前身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34年秋,歙縣籌備成立專科師範學校,定名為“安徽省立徽州師範學校”,首任校長江植棠。江校長為解決該校師範生的教育實習問題,於1936年寒假開始籌建附屬小學。1937年8月底組建了四所附小,鄉鎮有瀹潭簡小、琳村簡小和南溪南簡小,唯一在縣城的這所附屬小學是為紀念經學大師程瑤田而建,計劃在圭山腳下荷池程氏程瑤田祖宅附近(今歙縣中學操場一帶)購地新建,因抗戰爆發而中斷,經與濟陽江氏歙縣東關族族人協商,借用江氏總祠敘倫堂(即後來的徽師附小塗料廠)為臨時校址創建 “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瑤田小學,首任校長方立堂。1937年12月徽州師範學校遷至雄村,小學遷往豐隆嶺。1942年8月隨徽州師範學校遷歙北江村,其餘分部撤歸地方,新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46年8月又隨遷潭渡,徽師定名“省立歙縣師範學校”,江村附小和其餘兩所簡小撤歸地方,新建附屬小學,取消“瑤田”二字。1948年秋回遷縣城,租用小北街黃姓三間房屋辦學。1949年回遷原校址,1967年改名東方紅小學,劃歸徽城鎮領導,1980年複稱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000年兩校合併,沿用歙縣行知小學的校名。2001年被全國婦女聯合會和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2003年秋季,改為全日制六年制學校。

另外,安徽省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創辦於1980年10月,校址也在歙縣縣城原行知小學。1981年9月遷到歙縣桂林鎮殷家村。2003年5月,經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將歙縣教師進修學校搬回至縣城原行知小學校址,並於2004年7月遷入。其校名也是許先生生前旅居上海90多歲時所題,足見他與故鄉歙縣的聯繫密切,感情深厚。

2012年底,許唯物先生為了繼承父母遺願,也為繼續向故鄉奉獻愛心,以他父母的名字在該校設立了“許士騏·貝聿玿”教學獎。他堅持每年從退休金中拿出貳萬元,用於獎勵該校該年度優秀老師和學生,共設三個名目的獎項,即優秀學生獎、優秀學科年級獎和綜合提名獎,還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資助學,用於鼓勵該校優秀師生。

最近,據王仲奇次子王廣道的小兒子王宏焮(定居杭州)說起:“今年看了張小坡老師的《旅外徽州人與近代徽州社會變遷研究》一書才知道,1931年許士騏先生與我祖父王仲奇及黃賓虹、許世英一起擔任了上海徽寧小學校董。”

三、關於歙縣西幹山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的關係十分密切。 近期《新安晚報》記者採訪安徽省老報人鮑義來先生,曾說及他當年赴上海採訪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經過。鮑義來老師說,“交談中,常聽許老談起這位內弟貝聿銘——建築界的大師,夫婦二人洋溢著一臉自豪之情,彷彿讓我一起分享。”他還清楚地記得,夫婦家中擺放有貝聿銘的生活照以及設計的作品照。

鮑老師還認為,許士騏夫婦二人在歙縣西幹山的墓地“設計得很好,一別西幹山所有名人墓,佔地不大,風格獨特,伉儷二人的漢白玉浮雕鑲嵌在墓牆的左上方,右下方的墓碑寫著“公元一九九四年冬 畫家許士騏 貝聿玿伉儷之墓 弟 貝聿銘敬書”。墓碑前還有一張典雅石雕的供桌,桌前是一塊墓主人生平介紹的碑記。墓區透露出西洋元素,這也正符合墓主人許先生早年留學法國這一西學背景。

許唯物當時將整體方案和施工圖委託歙縣古典園林設計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程極悅(他父親生前的忘年交)親自設計,父母的漢白玉浮雕胸像委託外地雕塑家創作。程先生認為此類名人紀念性建築不亞於房屋建築的難度,就委託歙縣古典園林建築公司總經理洪畫遠(已故)主持施工,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的胡承恩先生參與了施工的整個過程。該墓園陵臺的雕塑牆整體為黑色花崗岩石質,鑲嵌漢白玉胸像浮雕,石工工作由張鬆奎等負責完成,墓道石子路上有十八塊蓮花青磚,取盛唐氣象,此磚是在徽州古建窯廠裡燒製的。1994年11月,墓園工程順利完成。

程極悅先生介紹他當初設計該紀念墓的理念是採用徽州傳統墓葬形式,加以創新,突出畫家夫婦的文學藝術氣質。塋地因山為陵,佈局分神道和陵臺兩區,串以軸線,圍以松柏,小中見大,鄉味濃郁,莊嚴中透著親切。神道以山下練江中河卵石築成,中鋪蓮紋地磚,徽州地方特色與盛唐裝飾相結合,散發出自由、豪放的藝術氣質。

許先生夫婦合墓用地不大,陵臺僅10平方米,分為供案和陵體兩個部分。前部供案具祭祀儀式感。後部陵體由臥碑和雕塑牆組成。臥碑鐫刻碑文,記錄逝者生平;蘑菇石砌築的牆體左嵌名家雕塑的逝者伉儷胸像浮雕,右嵌貝聿銘先生題寫的墓碑,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許先生沉穩睿智的性格。雕塑牆從徽州墓葬的靠山碑做法取得靈感,也符合風水學中的陰宅靠山之說(塋地後較空曠)。

黑色花崗岩砌成的徽派靠山牆風格的墓牆左上部鑲嵌著許氏夫婦漢白玉浮雕胸像,雕像栩栩如生,很有創意,也鮮活地表現了兩人的個性。玉出於石,石中產玉,我想,取漢白玉的寓意是高潔而非同凡俗,黑白相間,色澤端莊肅穆。許貝夫婦二人的漢白玉胸像緊緊相依,說明伉儷情深,琴瑟和鳴,人雖已去,其深厚的夫妻感情猶在人間,兩人又共同在文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現攜手長眠歙縣西幹山麓,面對練江緩緩流淌,臥聽松濤,與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大師、汪採白等大師為鄰,可謂安詳。

墓園裡通往墓區的石子路地上鑲嵌了十八塊蓮花紋青磚,取佛典釋迦摩尼佛誕生後走出七步就生出一朵蓮花,共十八朵青蓮的典故。佛語云,心安則步步生蓮,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蘊含清淨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寓意為吉祥美好,一塵不染,反映出許氏夫婦追慕高潔的氣節和風度。墓區栽種了松柏,寓意是萬年長青,墓道兩側密植高山杜鵑,常年鬱鬱蔥蔥。墓園小巧玲瓏,中西合璧,素雅而別緻,端莊大方,整體設計風格精緻而靈動出彩,較好契合夫婦二人氣質和性格。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墓園雖不是貝聿銘先生所設計,但是墓碑題字和碑記確為他所撰寫,是其手跡,該設計方案應也得到過貝先生的肯定。而且1997年他曾來過黟縣宏村考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當地徽派建築,可能曾到歙縣西幹山拜謁堂姐和堂姐夫紀念墓,也未可知呢。

該墓園工程設計者程極悅先生,1945年11月生,歙縣府城新南街人,出身歙縣城東荷池程氏(程瑤田家族),為民國時期歙縣著名木商程保勝子。2005年11月從歙縣文物局局長一職卸任。他與許士騏先生為詩畫方面的忘年交。2009年4月起程極悅應邀擔任徽州府衙修復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組組長、總設計師。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徽州府衙修復工程入選中國建築業協會公佈的2014—2015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第一批名單,即榮獲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

四、許士騏先生對徽州家鄉文物也十分關心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太白樓隸書匾額,王紅春攝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太白樓全景

1986年,時年八十七歲的許士騏先生欣然提筆為歙縣地標建築之一――河西橋頭古樸而素雅的太白樓題寫匾額,“歲次丙寅(1986年)仲春月,歙人許士騏題“太白樓”。有趣的是,這個“太白樓”的“太”字下為兩點,據許唯物介紹,他父親生前曾對歙縣太白樓做過詳細考證,可以斷定唐朝時李白確確實實來過歙縣,並在該樓前身的酒肆裡飲酒喝茶,此多一點即為確定的意思。

此樓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太白樓為二層二進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牆,歇山頂,高瓴重簷,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簷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

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河西祠記數方。

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著名畫家汪觀清所繪。現在懸掛者為原博物館工作人員鮑樹民的畫作。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後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迴廊皆設樓梯。後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現闢為李白紀念堂,陳列著有關李白生平的書籍和物品,還有摘自歙縣《東門許氏族譜》中的許宣平像。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太白樓前太平橋與古道全景,歙縣畫家畫作。

歙縣太白樓的馬頭牆和翹角飛簷相得益彰,為二層二進院一天井的傳統式樣。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這座太白樓於2006年6月7日列為縣保單位,作為全國四座太白樓之一,歷經2018年的大修,近日又增加外景燈光的設置,必將煥發出新的風采。

北宋的《太平廣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陽同華傳舍牆上讀得一首歙人許宣平寫的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顛。 靜夜玩明月,閒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讀罷,擊掌驚呼:“此仙人詩也”。遂來歙訪許宣平,幾經周折,卻與許翁失之交臂,雖遺憾不已,但來到西幹山麓,見山清水碧,風景宜人,陶醉不已,讚歎不止,即興留下詩一首:“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木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後人為紀念李白,將太平橋之下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碎月灘”。每當皓月當空,河水如銀,塔影橋身,風輕水吟,碧波攪碎月色,那真是一種極致之美。

國內有三座太白樓最為出名,安徽馬鞍山太白樓,安徽歙縣太白樓和山東濟寧太白樓。馬鞍山太白樓莊嚴輝煌,名氣也最大,歙縣太白樓古樸素雅,濟寧太白樓肅穆沉靜。遊客登上歙縣太白樓就可以飽覽歙縣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後人為紀念李白,將太平橋之下 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碎月灘”。每當皓月當空,河水如銀,塔影橋身,風輕水 吟,碧波攪碎月色,那是一種極致之美。現在的太白樓,是清代重修的,整個建築 分前後兩部分,前樓能依窗觀山水勝景;後樓是文人雅士會聚之所,樓廳設置為紀 念李白的廳堂。南門上“六水回瀾”的意思指太白樓地處豐樂、富資、布射、揚之、 練江、漸江六水匯合之處。北門上的“五峰拱秀”則是指樓西的五魁山有五座峰嵐。

"

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歙縣西幹山山麓,有一座小巧而別緻的歙縣民國時期旅外精英夫婦的紀念墓。1993年11月,歙縣籍學者、教育家、畫家許士騏先生病逝於上海。因生前十分眷戀故鄉,所以按照他的遺願,他和妻子(貝聿玿女史當時尚健在,2010年6月仙逝)將墓園定在了歙縣。

經歙縣政府部門特批,許氏夫婦的兒子許唯物先生於1994年底啟動他父母歙縣墓園的建設,貝聿玿先生遠在美國的堂弟——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為墓碑題字,並撰寫碑記。這座墓園陵檯面積僅10平方米,小巧而精緻。墓園從設計到施工,從浮雕到題字,無不對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精彩而傳奇的一生有所彰顯。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墓園,毛光宇攝

一、畫家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傳奇人生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墓園中黑色靠山牆上的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胸像浮雕,毛光宇攝

許士騏(1900.1—1993.11)是歙縣新路街人,歙縣世家東門許氏(明嘉靖天啟萬曆三朝元老、大學士坊主人許國所在家族)後裔。擅中國畫,並及書法。山水宗荊浩、關同、李唐,花鳥法明宮廷畫家林良、呂紀。妻子貝聿玿(1908- 2010.6),別署堅白樓主、紅蘋女史,齋號堅白樓、滋青閣等,出身蘇州名門望族貝氏家族。

許士騏先生是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也是中國國畫界早期極少數的留洋學者之一。早在解放前就和徐悲鴻、汪亞塵等齊名。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粉畫大師李超士,1930年留學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德國德累斯登衛生博物館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建築系和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育系教授。1947年,與吳湖帆等五十四人一起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鑑》編委。代表作品有《魚樂圖》、《黃嶽鬆峰》等。著有《人體解剖與造型美術之研究》等。

《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中關於他的條目是這樣寫的:“他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一九二O年進上海美專,並於一九三O年留學法國巴黎,歷遊英、德、比、意、波蘭、俄國等國,擅長花鳥和山水畫,工學皆能,墨彩傳神,取法青藤,八大山人兼及海上諸名家任伯年等。”這樣一位留洋學者,其畫依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無論工筆還是寫意畫,都擅長,尤以花鳥名聞天下,但都突出表現在“新”、“雅”、“美”的特點上。

貝聿玿先生熱愛藝術,擅長繪畫和刺繡。她的山水畫受國畫大師鄭午昌、吳湖帆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師從吳湖帆先生成為“梅景書屋”的入室弟子後,研習臨摹中國曆代名畫,畫作處處傳遞著中國畫傳統筆墨、丘壑和氣韻的特色。1934年,貝先生與一些女性書畫創作者,如何香凝、李秋君、婁詠芬等籌備了畫會與展覽,在上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對宗旨、章程或社約進行了明確規定,組織嚴密,非常完備。中國女子書畫會廣招會員,且於同年六月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了第一次展覽——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女子美術團體。她與丈夫合作出版《許士騏貝聿玿畫集》,被譽為“藝林奇葩”。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繪畫展覽,併為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和安徽美術館等收藏。1980年被汪道涵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4年3月21日—4月11日,“梅景緣—貝聿玿作品回顧展”在上海市徐匯藝術館成功舉辦。

二、許士騏貝聿玿夫婦與歙縣行知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許士騏先生也是老鄉和好友陶行知的忠實追隨者、同事與戰友,兩人之間有著數十年的友誼。當年陶行知初創南京曉莊師範時,他欣然應邀擔任學生指導教師,任教一個多月,熱情支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上世紀30年代他也還應馮玉祥之請,和陶行知一起編《軍人千字課》。陶行知晚年在上海組織民主活動時,許先生時任南京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常伴老友左右。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因突發腦溢血逝世。陶行知逝世時,受郭沫若委託,許先生在殯儀館內當夜為陶先生拓制面模、手模,供後人憑弔紀念。今據行知小學副校長許毓萍2017年8月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的文章《陶行知故里歙縣行知小學創校經過》介紹,1946年許士騏後回到家鄉歙縣,為紀念陶行知倡議籌辦學校,初名私立行知小學,1947年9月在新路街許氏祖屋先行開學,首任校長唐明性,招收貧窮農民子女,不收費用。翌年由中央大學教育系主任陳鶴琴設計藍圖,在歙縣問政山山麓營建的校舍完成,遷入新校舍。1948 年冬,被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和戰災兒童義養會接受為資助單位,每月資助300美元,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停止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得到充實、完善,由初小發展為完小,始終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是全國最早以行知命名的學校之一。

歙縣新路街97號為清代節孝祠遺址,西邊為節孝祠,其青磚燒製的貞節門坊上篆刻清順治至乾隆時期歙縣歷代節婦名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東邊是孝子祠(一說為東門許氏支祠),二進二層祠堂結構,祠內闢為行知堂。堂前為單步抬樑廊,上懸許士騏題“行知堂”牌匾,堂中懸掛陶行知先生彩色半身畫像一幅,上懸宋慶齡題“萬世師表”匾額,前後懸掛兩幅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和“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作為楹聯。一說民國時期,孝祠曾闢為行知祠,為專門紀念陶行知先生所設。2006年6月7日,孝祠與節祠並稱節烈祠列入縣保單位。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新路街行知祠,毛光宇攝

祠內庭前植有兩株紫楠木,俗稱紅木,樟科,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一為日本陶行知研究專家齋藤秋男及夫人齋藤淑於1984年10月14日來歙所植,另一為16日陶行知兒子陶誠及夫人陳樹新所植。三十多年過去,均已亭亭如蓋。

文革後,許士騏先生積極參與陶行知研究事業,直至逝世。他歷任中國陶行知基金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安畫派研究會顧問。他曾任上海楊浦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九三學社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8月,歙縣行知小學遷往城東路82號,與該址上的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合併。

今查閱政協歙縣文史資料委員會於1997年編纂的《歙縣文史資料》第五輯,可以找到潘興撰寫的文章《徽師附小的誕生及其建國前的簡況》,該文根據退休老教師、歙縣行知小學原校長柯敦厚先生生前整理的教育資料來編寫。徽州師範附屬小學的前身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34年秋,歙縣籌備成立專科師範學校,定名為“安徽省立徽州師範學校”,首任校長江植棠。江校長為解決該校師範生的教育實習問題,於1936年寒假開始籌建附屬小學。1937年8月底組建了四所附小,鄉鎮有瀹潭簡小、琳村簡小和南溪南簡小,唯一在縣城的這所附屬小學是為紀念經學大師程瑤田而建,計劃在圭山腳下荷池程氏程瑤田祖宅附近(今歙縣中學操場一帶)購地新建,因抗戰爆發而中斷,經與濟陽江氏歙縣東關族族人協商,借用江氏總祠敘倫堂(即後來的徽師附小塗料廠)為臨時校址創建 “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瑤田小學,首任校長方立堂。1937年12月徽州師範學校遷至雄村,小學遷往豐隆嶺。1942年8月隨徽州師範學校遷歙北江村,其餘分部撤歸地方,新建徽師附屬瑤田小學。1946年8月又隨遷潭渡,徽師定名“省立歙縣師範學校”,江村附小和其餘兩所簡小撤歸地方,新建附屬小學,取消“瑤田”二字。1948年秋回遷縣城,租用小北街黃姓三間房屋辦學。1949年回遷原校址,1967年改名東方紅小學,劃歸徽城鎮領導,1980年複稱安徽省徽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000年兩校合併,沿用歙縣行知小學的校名。2001年被全國婦女聯合會和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2003年秋季,改為全日制六年制學校。

另外,安徽省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創辦於1980年10月,校址也在歙縣縣城原行知小學。1981年9月遷到歙縣桂林鎮殷家村。2003年5月,經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將歙縣教師進修學校搬回至縣城原行知小學校址,並於2004年7月遷入。其校名也是許先生生前旅居上海90多歲時所題,足見他與故鄉歙縣的聯繫密切,感情深厚。

2012年底,許唯物先生為了繼承父母遺願,也為繼續向故鄉奉獻愛心,以他父母的名字在該校設立了“許士騏·貝聿玿”教學獎。他堅持每年從退休金中拿出貳萬元,用於獎勵該校該年度優秀老師和學生,共設三個名目的獎項,即優秀學生獎、優秀學科年級獎和綜合提名獎,還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資助學,用於鼓勵該校優秀師生。

最近,據王仲奇次子王廣道的小兒子王宏焮(定居杭州)說起:“今年看了張小坡老師的《旅外徽州人與近代徽州社會變遷研究》一書才知道,1931年許士騏先生與我祖父王仲奇及黃賓虹、許世英一起擔任了上海徽寧小學校董。”

三、關於歙縣西幹山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的關係十分密切。 近期《新安晚報》記者採訪安徽省老報人鮑義來先生,曾說及他當年赴上海採訪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的經過。鮑義來老師說,“交談中,常聽許老談起這位內弟貝聿銘——建築界的大師,夫婦二人洋溢著一臉自豪之情,彷彿讓我一起分享。”他還清楚地記得,夫婦家中擺放有貝聿銘的生活照以及設計的作品照。

鮑老師還認為,許士騏夫婦二人在歙縣西幹山的墓地“設計得很好,一別西幹山所有名人墓,佔地不大,風格獨特,伉儷二人的漢白玉浮雕鑲嵌在墓牆的左上方,右下方的墓碑寫著“公元一九九四年冬 畫家許士騏 貝聿玿伉儷之墓 弟 貝聿銘敬書”。墓碑前還有一張典雅石雕的供桌,桌前是一塊墓主人生平介紹的碑記。墓區透露出西洋元素,這也正符合墓主人許先生早年留學法國這一西學背景。

許唯物當時將整體方案和施工圖委託歙縣古典園林設計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程極悅(他父親生前的忘年交)親自設計,父母的漢白玉浮雕胸像委託外地雕塑家創作。程先生認為此類名人紀念性建築不亞於房屋建築的難度,就委託歙縣古典園林建築公司總經理洪畫遠(已故)主持施工,時任歙縣博物館館長的胡承恩先生參與了施工的整個過程。該墓園陵臺的雕塑牆整體為黑色花崗岩石質,鑲嵌漢白玉胸像浮雕,石工工作由張鬆奎等負責完成,墓道石子路上有十八塊蓮花青磚,取盛唐氣象,此磚是在徽州古建窯廠裡燒製的。1994年11月,墓園工程順利完成。

程極悅先生介紹他當初設計該紀念墓的理念是採用徽州傳統墓葬形式,加以創新,突出畫家夫婦的文學藝術氣質。塋地因山為陵,佈局分神道和陵臺兩區,串以軸線,圍以松柏,小中見大,鄉味濃郁,莊嚴中透著親切。神道以山下練江中河卵石築成,中鋪蓮紋地磚,徽州地方特色與盛唐裝飾相結合,散發出自由、豪放的藝術氣質。

許先生夫婦合墓用地不大,陵臺僅10平方米,分為供案和陵體兩個部分。前部供案具祭祀儀式感。後部陵體由臥碑和雕塑牆組成。臥碑鐫刻碑文,記錄逝者生平;蘑菇石砌築的牆體左嵌名家雕塑的逝者伉儷胸像浮雕,右嵌貝聿銘先生題寫的墓碑,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許先生沉穩睿智的性格。雕塑牆從徽州墓葬的靠山碑做法取得靈感,也符合風水學中的陰宅靠山之說(塋地後較空曠)。

黑色花崗岩砌成的徽派靠山牆風格的墓牆左上部鑲嵌著許氏夫婦漢白玉浮雕胸像,雕像栩栩如生,很有創意,也鮮活地表現了兩人的個性。玉出於石,石中產玉,我想,取漢白玉的寓意是高潔而非同凡俗,黑白相間,色澤端莊肅穆。許貝夫婦二人的漢白玉胸像緊緊相依,說明伉儷情深,琴瑟和鳴,人雖已去,其深厚的夫妻感情猶在人間,兩人又共同在文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現攜手長眠歙縣西幹山麓,面對練江緩緩流淌,臥聽松濤,與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大師、汪採白等大師為鄰,可謂安詳。

墓園裡通往墓區的石子路地上鑲嵌了十八塊蓮花紋青磚,取佛典釋迦摩尼佛誕生後走出七步就生出一朵蓮花,共十八朵青蓮的典故。佛語云,心安則步步生蓮,蓮花為佛教的象徵,蘊含清淨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寓意為吉祥美好,一塵不染,反映出許氏夫婦追慕高潔的氣節和風度。墓區栽種了松柏,寓意是萬年長青,墓道兩側密植高山杜鵑,常年鬱鬱蔥蔥。墓園小巧玲瓏,中西合璧,素雅而別緻,端莊大方,整體設計風格精緻而靈動出彩,較好契合夫婦二人氣質和性格。許士騏貝聿玿夫婦紀念墓墓園雖不是貝聿銘先生所設計,但是墓碑題字和碑記確為他所撰寫,是其手跡,該設計方案應也得到過貝先生的肯定。而且1997年他曾來過黟縣宏村考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當地徽派建築,可能曾到歙縣西幹山拜謁堂姐和堂姐夫紀念墓,也未可知呢。

該墓園工程設計者程極悅先生,1945年11月生,歙縣府城新南街人,出身歙縣城東荷池程氏(程瑤田家族),為民國時期歙縣著名木商程保勝子。2005年11月從歙縣文物局局長一職卸任。他與許士騏先生為詩畫方面的忘年交。2009年4月起程極悅應邀擔任徽州府衙修復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組組長、總設計師。該工程於2012年11月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徽州府衙修復工程入選中國建築業協會公佈的2014—2015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第一批名單,即榮獲全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

四、許士騏先生對徽州家鄉文物也十分關心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太白樓隸書匾額,王紅春攝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歙縣太白樓全景

1986年,時年八十七歲的許士騏先生欣然提筆為歙縣地標建築之一――河西橋頭古樸而素雅的太白樓題寫匾額,“歲次丙寅(1986年)仲春月,歙人許士騏題“太白樓”。有趣的是,這個“太白樓”的“太”字下為兩點,據許唯物介紹,他父親生前曾對歙縣太白樓做過詳細考證,可以斷定唐朝時李白確確實實來過歙縣,並在該樓前身的酒肆裡飲酒喝茶,此多一點即為確定的意思。

此樓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太白樓為二層二進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牆,歇山頂,高瓴重簷,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簷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

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河西祠記數方。

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著名畫家汪觀清所繪。現在懸掛者為原博物館工作人員鮑樹民的畫作。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後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迴廊皆設樓梯。後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現闢為李白紀念堂,陳列著有關李白生平的書籍和物品,還有摘自歙縣《東門許氏族譜》中的許宣平像。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太白樓前太平橋與古道全景,歙縣畫家畫作。

歙縣太白樓的馬頭牆和翹角飛簷相得益彰,為二層二進院一天井的傳統式樣。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這座太白樓於2006年6月7日列為縣保單位,作為全國四座太白樓之一,歷經2018年的大修,近日又增加外景燈光的設置,必將煥發出新的風采。

北宋的《太平廣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白一次在洛陽同華傳舍牆上讀得一首歙人許宣平寫的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顛。 靜夜玩明月,閒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讀罷,擊掌驚呼:“此仙人詩也”。遂來歙訪許宣平,幾經周折,卻與許翁失之交臂,雖遺憾不已,但來到西幹山麓,見山清水碧,風景宜人,陶醉不已,讚歎不止,即興留下詩一首:“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木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後人為紀念李白,將太平橋之下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碎月灘”。每當皓月當空,河水如銀,塔影橋身,風輕水吟,碧波攪碎月色,那真是一種極致之美。

國內有三座太白樓最為出名,安徽馬鞍山太白樓,安徽歙縣太白樓和山東濟寧太白樓。馬鞍山太白樓莊嚴輝煌,名氣也最大,歙縣太白樓古樸素雅,濟寧太白樓肅穆沉靜。遊客登上歙縣太白樓就可以飽覽歙縣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後人為紀念李白,將太平橋之下 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碎月灘”。每當皓月當空,河水如銀,塔影橋身,風輕水 吟,碧波攪碎月色,那是一種極致之美。現在的太白樓,是清代重修的,整個建築 分前後兩部分,前樓能依窗觀山水勝景;後樓是文人雅士會聚之所,樓廳設置為紀 念李白的廳堂。南門上“六水回瀾”的意思指太白樓地處豐樂、富資、布射、揚之、 練江、漸江六水匯合之處。北門上的“五峰拱秀”則是指樓西的五魁山有五座峰嵐。

歙縣籍畫家許士騏貝聿玿伉儷與徽州

較早的太白樓圖

(作者王紅春,是文發表於2019年第6期《徽州社會科學》,有修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