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戲曲 秦腔 音樂 崑曲 明朝 環球長安客 2018-12-04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種之一。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秦腔中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各門角色都有拿手的唱段和技巧,風格獨特。秦腔的臉譜色彩鮮明,線條粗獷,講究大方、乾淨、莊重。

陝西有句老話: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共吼秦腔。在作家賈平凹筆下,“秦腔如烈酒,五味雜陳,不可一飲而盡。”

慷慨激昂,蒼勁悲壯,氣勢磅礴,不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黃土地的千年風情神韻。

秦腔劇目繁多,現存傳統、創作、改編劇目3000餘本,題材豐富多彩。《血淚仇》《三滴血》《竇娥冤》《五典坡》《周仁回府》《遊西湖》《趙氏孤兒》《火焰駒》《千古一帝》等均是其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秦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八百里秦川之地籟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當你坐火車由南而北,轟隆隆渡過黃河,進入西岸,你看到蒼茫的黃土平原似乎沒有盡頭,偶爾一處木椽架構的土屋在已遠去時,你才恍然記起,明白了那應該就是人居住的地方了。一路上刷刷而過的樹,無一例外地高聳入雲,在粗壯枝幹的對比下,葉片小得蕭條,卻能迎風翻卷而不凋落。在兩個站點之間,你見到的風景是如此的單調,卻讓你的心愈來愈靜,愈來愈沉,驀然間,一段高亢雄壯、揪心裂腸的秦腔在你心中響起,你咂摸出了其中三昧——這地理上的一起一伏一長一短,不就是秦腔的旋律?原來秦腔就是這八百里秦川的地籟啊!

時至今日,別的劇種已經衝出家門,走向國際,但秦腔仍然是死不離窩,可能在西北的幾個地方還有些市場,也已經荒腔走板、正音難尋了,更加衝不出面東而立的潼關。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崑曲,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走向西方劇壇。梅蘭芳先生曾攜《鐵冠圖》《牡丹亭》等崑曲摺子戲赴紐約百老匯和莫斯科國立大劇院輪番演出,崑曲開始受到西方觀眾喜愛。美國戲劇評論家斯達克•揚(Stark Yong)認為,梅蘭芳的演出讓他看到了崑曲的“美、雅緻和崇高”。改革開放後,崑曲海外演出漸趨活躍。江蘇省崑劇院、蘇州崑劇院曾多次赴歐美日演出,參加了“西柏林世界地平線藝術節”“巴黎秋季藝術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藝術盛會。特別是蘇州崑劇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多次赴海外演出,受到西方世界的熱捧。

比之崑曲更為古老的劇種秦腔,面對一派花團錦簇、隱有復興之象的崑曲,頗顯得窮苦落寞。這與它嚴重的鄉土觀念有關,根植於八百里秦川大地上的秦人,將滄桑與厚重、蒼涼與悍勇鬱積於胸,形成一股豪邁粗獷之氣,訴諸於曲調,即成音韻鏗鏘、情懷激昂的秦腔唱腔。秦腔的短處和它的長處一樣突出,因而,對待秦腔,愛者如痴如狂,恨者厭惡至極。外地人——尤其是鍾靈毓秀的江南人士,聽慣了曼聲低吟的崑曲,最害怕秦腔的震撼。問其對秦腔的感受,要麼支吾其詞,要麼委婉地說“唱得有勁”,要麼直率地說“大喊大叫”,可見聽者不喜。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藝術的歷史淵源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藝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由陝西豐厚的歷史文化多元積澱而成。綜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斷定,秦腔是在明代初年的洪武、永樂年間醞釀聲腔,至明代成化、正德年間基本形成劇種特色,並完成了作為戲曲劇種的全部因素,在萬曆年間及以後的歷史中逐漸向全國輻射,並不斷髮展,在和當地的民間俗樂及地域方言結合之後,逐步形成了遍佈全國的梆子腔系統。雖然現在還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秦腔是在明代初年形成基本聲腔系統,在明代中後期基本形成劇種的全部因素,但是據戲曲史學界的近百年考證和研究,“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是中國梆子腔系統的活化石”這一點已達成共識,至今還找不出任何一個地方劇種有比秦腔更為古老的歷史和有案可查的事實根據。

從唱腔板式、表演程式、樂器形制、劇目內涵和劇目數量等方面的豐富性中,我們可以窺見秦腔藝術歷史及發展 的全貌。

在秦腔藝術之前,中國戲曲主要為元雜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和崑曲。這些中國古老的戲曲形式多是以古老的詞、曲牌音樂為唱腔音樂,即便是崑曲,也仍然遵循著依曲填詞的模式。因此,唱腔被嚴格地控制和限定在曲牌的音樂節奏之中。而刊行於明代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近年在浙江紹興發現的傳奇劇目《缽中蓮》第十四出所標明的“西秦腔二犯”唱腔,則是典型的現代秦腔板式[二六板] 。它已初步具備了板腔體聲腔初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上下對偶,並作為一個音樂單位的基本格局。“西調”“西曲”在明清之際是陝西以外的人對源於陝西的民間小調的普遍稱謂,“西曲”“西調”則是形成秦腔之前的民間小曲,故“西秦腔”一詞就成為浙東一帶對來自西北地區的特別稱謂。這說明秦腔在明代萬曆以前就已經形成,並在萬曆年間隨著山陝商人的商業活動就已經傳到了浙江。那麼,秦腔在本土的形成時間,必定更早。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唱腔是以[二六板]為基本音樂節奏的上下句式結構,這在秦腔出現以前是沒有過的現象。秦腔的七字句、十字句,以及最基本的唱腔板式[二六板],均根據流傳於陝西一帶的民間小曲“勸善調”演化而來。而“勸善調”則為明清以前陝西廣大農村廟會、迎神賽社活動中最廣泛的宗教宣傳樣式,是一種參與性廣泛的群眾性廣場娛樂文化形式。這與此前的元雜劇、宋元南戲、崑曲多為文人學士按曲牌填詞的戲曲樣式絕然不同。因為屬於廣場藝術,所以在演出形式和伴奏樂器等方面,強化了板鼓的暴烈和以梆子按拍擊節的現場效果。即使在廣場演出,也可以聲震四野。故秦腔又稱為“梆子”“桄桄”“桄桄亂彈”

清代乾隆年間四川學者李調元在《劇話》中記載:“俗傳錢氏《綴白裘》外集,由‘秦腔’,始於陝西,以梆子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綴白裘》為明清傳奇摺子戲專輯,外集為俗曲特輯。其中第六輯所選《搬場拐妻》特別註明為“西秦腔”,雖然是長短句式的曲牌體與對偶句式的板腔體兼而有之,但因用梆子擊節,足以證明它仍然是以梆子為主奏樂器的梆子腔。這與明代萬曆年間《缽中蓮》一劇中所用的三段“西秦腔二犯”也是以七字上下對偶句式為主的板腔體式結構是一致的,這同樣足以證明秦腔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經形成了以梆子擊節的完整的板腔體音樂形制。

秦腔音樂在基本板式[二六板]的基礎上,根據劇目內容和情感類別,又可劃分為 “歡音”(花音)和“苦音”(哭音)兩種聲腔和六大唱板。歡音歡樂、明快、剛健、有力,善於表現歡快喜悅、爽朗熱烈的情感;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易於表現悲憤、悽楚、懷念的感情。其板路有[慢板][二六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彩腔”非常豐富,有[麻鞋底][三滴水][哭腔][苦中樂]等多種。在花臉唱腔中,還運用了獨具一格的“犟音”用以烘托人物氣勢,藝術特點比較獨特。

秦腔音樂傳統悠久,早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樂隊編制。傳統的秦腔樂隊編制一般為:武樂隊幹鼓、暴鼓、牙板、梆子、鐃鈸、小鑼、勾鑼;文樂隊板胡、笛子、二胡、三絃、琵琶、低胡。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是我國戲曲中現存保留行當類別最多、最為豐富的劇種之一。在傳統秦腔中,根據人物的身份、性格,生行可分為官衣生、道袍生、貧生,老生、小生(文武小生);旦行可分為正旦、青衣、閨門旦、小旦、花旦、刀馬旦,老旦、彩旦淨行可分為大淨(銅錘花臉)、毛淨(架子花臉),醜行可分為大丑、小丑、文丑、武丑、老醜等。總的來說,可概括為四生、六旦、二淨、四醜,且各行都形成了各具特色唱腔板式和程式化表演體系。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秦腔的幾個傳統劇目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說到秦腔的傳統劇目,首推《三滴血》。《三滴血》由享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易俗社劇作家範紫東編寫而成,於1917年創排、1919年首演至今,已有百年曆史。

提起《三滴血》,西安人都不陌生,在小時候陪爺爺奶奶聽過的收音機裡,在廣場公園聽到的幾句戲詞裡,也在秦腔劇院的精彩演繹裡。一部《三滴血》,早已成為三秦父老的家鄉情結和文化符號,段段唱腔都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三滴血》取材於《閱微草堂筆記》,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滴血認親”的故事。該劇塑造了一個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主觀、教條的思維方法。自創排上演以來,易俗社帶著該劇走遍大江南北,深受各地戲迷喜愛。伴隨百年易俗社的傳承延續,《三滴血》迄今也已經傳承了七代演員,久演不衰,成就了易俗社一大批藝術家,該劇也成為易俗社的經典保留劇目和秦腔標誌性符號。2009年,西安秦腔劇院曾邀請老藝術家,為易俗社演員惠敏莉、李洪剛、王宏義、韓利霞、陳超武、朱海娥、李東鋒等復排該劇,讓眾演員們在秦腔藝術的領域更上一層樓;2018年春,第20期傳承班學員入社排演的第一部大戲“青春版”《三滴血》,又讓一批青年演員粉墨登場、躍然舞臺,讓秦腔迷體味到時代更迭中永恆不變的經典魅力。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除了《三滴血》,秦腔還有許多經典好劇,如《火焰駒》《白玉鈿》《遊西湖》等。

《火焰駒》是清代傑出的劇作家李芳桂所作,李芳桂亦稱李十三,著有十大本三折傳世劇作。《火焰駒》又名《賣水記》,講述了一個弘揚忠孝節義的故事。話說北宋時,朝廷有奸臣王朝,他誣告大臣李綏長子李彥榮,說其在邊關投敵。於是,李家被滿門抄封,李綏被關入天牢。無奈,李綏次子李彥貴投奔未婚岳父黃璋。誰知,黃家見風使舵,拒不認親。李彥貴流落大街賣水,被其未婚妻黃桂英發現,通過丫環相約花園見面,試圖贈金濟困。誰知卻被家人聽見報告給了黃璋得知。黃璋大怒,設計殺死丫環,嫁禍李彥貴,李彥貴被定為死罪。販馬義士艾謙得知,乘火焰駒急赴邊關報訊。李彥榮還朝,冤情得雪,全家大團圓。

這部戲以情節曲折見長,自改編為秦腔後,就受到人們的熱情追捧。在陝西秦腔中,這部戲以生旦為主要演員,重點突出了《遊園》《賣水》《打路》這幾個主要情節。尤其是《賣水》,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此劇流傳久遠,版本眾多,現除演出本戲外,其中《賣水》《打路》《祭樁》等折戲亦經常單獨演出,《表花》《賞景》更是膾炙人口的馳名唱段。1958年此劇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後,影響更大。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吼不了秦腔的怎能稱老陝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近幾年,受出生人口增加、出省人口迴流、西安市戶籍新政等多重因素影響,陝西省常住人口規模持續擴大,“新西安人”或“新陝西人”不斷融入。但且不說這些“新西安人”不是老陝,在本土出生、成長的新一代,又有幾人能稱得上是醇正的老陝?吼不了秦腔的,怎能稱老陝?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的場面再難感受,但“三千萬秦人齊咥biáng biáng面”還是有可能看一看甚至體驗一番的。

秦腔之式微,是社會發展之必然;而秦腔之保護和傳承,也是一種必然。對秦腔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不斷髮掘、不斷研究、不斷髮展,以適應市場化、專業化的需要。

文章選自《長安客》9月刊 | “非遺“欄目

“非遺”欄目是紙上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每期推介一個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歡迎來稿。

推薦閱讀《八百里秦川》

一卷在手

“迷途”無憂

帶你走遍整個陝西

古老而又神奇的人文景緻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