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河的藝術人生

戲曲 豫劇 藝術人生 藝術 大話戲壇 2017-06-22

劉忠河的藝術人生

豫東紅臉王劉忠河老師

提起劉忠河在中原大地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十二歲學藝,傳唱豫劇六十年,雖年過七十,每年仍有二百多場演出,業餘時間教弟子學習,他就像輪船上的陀螺旋轉不停。他氣息十足地告訴記者:啥時候爬不上舞臺啥時候算!

十月十三號晌午我們來到劉忠河家,他熱情地接待我們,誰也不相信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他身材高挑,體格勻稱,外相灑脫,滿臉紅潤,情神飽滿,看上去大約五十來歲。劉忠河性格開朗,話語間常常帶著笑聲。他興奮地說:今年一到十月已下鄉演出二百多場,跑遍周邊十幾個縣,老百姓很喜歡豫劇,不少人一邊聽還一邊跟著唱。

劉忠河的家鄉是商丘黃河故道的一個村莊——大劉莊。1943年臘月的一天,大雪紛飛,滴水成冰,一支抗日隊伍急需轉移,一個女戰士無法帶走出生三個月又生病的嬰兒,就交給一個老大娘收養,老人養不起,後由做小生意劉鴻卿收養,起名叫劉忠河。不久,劉忠河八歲的時候,平困和操勞,養母早早病逝了,劉忠河跟著養父來到商丘市謀生,少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遭到繼母的多少虐待他不忍心說下去。劉忠河從小酷愛豫劇,經常在街頭聽說書唱戲,自己也能唱幾段。十三歲那年,商丘市豫劇團收演員,劉忠河神奇般的錄取了,從此開始裡他的戲劇人生。

劉忠河的藝術人生

劉忠河劇照

1957年,河南省戲曲學校招生,劉忠河家境貧寒,加上繼母刁難,衣衫襤褸,難以出門,好心的劇團姐妹送給他一雙皮鞋和一條褲子,皮鞋號大,劉忠河前後塞上棉花,褲子是一條‘偏開門’的女褲,劉忠河用一根麻線縫上口子,又穿上老師傅送給他的一件舊上衣,背上幾個窩頭上了路。三年戲校學習,劉忠和如飢似渴,他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十分珍惜,早起晚睡,勤學苦練,喊嗓,壓腿、扎駕基本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百折不撓,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員之一。

學成歸來,劉忠河夜以繼日地排戲,如《南海長城》《朝陽溝》《平原作戰》《磐石灣》等,英俊的扮相、優美嗓音、卓越的演技,統分展示了他身後的功底,轟動豫東地區。1963年,有他主演的《社長的女兒》,一舉成功,在上海公演,深受歡迎,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上海戲劇節的藝術家們也給與高度評價。後來由他主演的《黛諾》,在蘇魯豫皖引起轟動,在江蘇徐州公演時,受到羅瑞卿和楊得志的高度讚賞。《黛諾》錄製後,在河南全省播放。文革期間,劉忠河受到不公正的打擊,扣上一定“只專不紅”的帽子,限制他的演出,由於劉忠河演技出眾,無人替代,觀眾強烈要求他出來演戲,劇團領導也不得不讓他出來演戲,他塑造許多共產黨人的形象,感人至深。

劉忠河跟妻子胡秀蘭的戀愛,也充滿傳奇色彩。胡秀蘭是一個鐵路工人的女兒,是商丘市劇團最小的演員之一。從小就喜歡劉忠河哥哥,她跟劉忠河相識、相知、相愛走了一段極不平凡的道路。劉忠河個大,食量也大,常常吃不飽,餓著肚子演出,胡秀蘭就把每天省下來一張張小饃票偷偷塞進劉忠河的口袋裡,劉忠河每每吃到胡秀蘭給他的饃票領來的黑窩頭,眼裡就唰唰掉淚,一邊吃一邊哭。失去母愛的劉忠河,從小又收到繼母的冷落和虐待,姑娘的體貼,使他深深感到了人間的溫暖,危難真情,患難之交,劉忠河看到了做人的希望,自己給自己鼓勁,一定做一個最優秀的演員,不能辜負姑娘的一片心,不能辜負養我成人黃河故道,不能辜負黨的教育和培養。胡秀蘭為寬慰劉忠河,見他哭,就笑著說:一個大老爺們,一個小黑窩頭就把你哄哭了,真沒出息!可姑娘說吧,把臉扭到一邊去,也掉下深情眼淚!

劉忠河跟胡秀蘭一九六九年結婚,夫妻倆恩恩愛愛,相互體貼,不但事業有成,還生下兩個可愛的女兒。

劉忠河的藝術人生

劉忠河劇照

文革以後,為劉忠河有了更為廣闊的戲劇平臺。1977年10月,在上演《十五貫》時,他吸收豫劇前輩唐玉成吐字飽滿清晰、唱腔沉實穩重的唱腔經驗,結合自身的嗓音特點,剛柔相濟,渾厚朴實,形成自身的聲音特色,一炮走紅,連續上演96場,場場爆滿,創造了中國戲劇舞臺奇蹟。在《十五貫》上演以後,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來信像雪片一樣飛來,紛紛讚賞劉忠河戲唱得好。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創新改造而成,因河南省簡稱豫,因而叫豫劇。河南豫劇在傳承過程中,形成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和沙河調不同地域風格的四大流派。其中豫東調輻射面積最大,幾乎影響中原中東部地區。以後幾十年,劉忠河精心挖掘豫東調傳人唐玉成的唱腔特色,又把豫東各類說唱藝人的演唱特點柔和進去,深入調查中東部地區觀眾的口味,創造出說中有唱、唱中有說、旋律緊奏流暢、聯板疊唱、一氣呵成的藝術特色,使豫東調的唱腔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劉忠河主演了《轅門斬子》《打金枝》《三哭殿》《血濺烏紗》《穆桂英下山》《朱元璋斬胥》《三打金枝》《血戰睢陽》《反陽河》《清風亭》等劇目,在演唱過程中,劉忠河還吸收了祥符調陳素真的唱法和精妙的做工,借鑑崔蘭田藝術大師的鼻音和低音的唱腔特點以及以靜襯動的做派,形成新的豫東調風格。

商丘豫劇團書記方俊濤同志評價說:劉忠河充分運用襯字、搶板、閃板、垛句和寒顫的唱腔技巧的同時,還自創大波音、輕鼻音來裝飾唱腔,使唱腔蒼勁中不乏渾厚,樸實中又含瀟灑,時如黃河奔騰,時如春蠶吐絲,時如行雲流水,時如珠落玉盤。戲曲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燈光的綜合性藝術,更是語言的藝術,劉忠河高度重視豫劇語言的精煉和口語化,唱腔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在他嘴裡都是千錘百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接受。

劉忠河一直保持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他告訴記者,神聖的藝術,一定要有認真的態度,對舞臺上的每一個細節,他都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劉忠和認為,觀眾雖不能說出一齣戲好和不好的道理,單能感覺出味道,聽戲像喝白開水,嚼不出味道來,誰也不願聽。

劉忠河是國家一級演員,榮獲各種戲曲大獎,成了戲劇“大腕”,可謂大紅大紫。劉忠河隊頭上的光環,看得很平淡,有人提起來,他就擺擺手,一笑了之。劉忠河從不擺架子,既像一個長者,又像一個大哥,待人溫和可親。和大家相處和一家人一樣。他常說:驢大馬大值錢,人大了不值一個錢,我是農民的兒子,吃農民的飯,穿農民的衣,我不給農民唱戲誰給農民唱戲,農民願聽我就唱,農民高興我也高興。劉忠河七十隊歲了,每年主要時間都是在鄉下演出,吃住跟老百姓在一起,從不做小車住賓館,他指著一個鋪蓋卷高興的說:這就是我的賓館。在鄉下演出,他從不搞特殊化,跟大家一起吃大鍋飯,有時趕不上飯時,就啃幾個凉饃了事。炊事員開玩笑說:劉忠河比頭豬還好養!劉忠河也笑著說:有啥吃啥,從不拱豬盆。他語重心長地告訴記者:一輩子從來沒感到別人對不起自己!

為了豫劇後繼有人,劉忠河嘔心瀝血培育新人,他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著亡。要求弟子,在繼承老師藝術特點的情況下,要發展創新,走自己的路。他不但教弟子精心學藝,最重要的叫弟子學做人,一看人品,二看藝術,人品不正,就是一肚子戲也沒人聽。劉忠河先後接收近四十多名弟子,如:劉小河、劉金河、小忠河、劉少河、劉珍河等,已經形成豫東調“劉派”藝術群體,不少弟子已露頭角,活躍在中原各地的戲劇舞臺上!(文/張樹國 辛如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