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馬連良是這麼在上海灘一炮打響的!

戲曲 馬連良 上海灘 譚鑫培 阮小七 團結報黨派e家 2018-11-28
原來馬連良是這麼在上海灘一炮打響的!

《打魚殺家》中馬連良飾蕭恩

上海灘一炮打響

1922 年春,上海“亦舞臺”來京約角兒,想請馬連良去大上海, 跟白牡丹(荀慧生藝名)合作唱上一期。馬連良1919 年從福建歸來之後,三年來一直在京潛心研習京劇藝術,不遺餘力。如今有人約他去上海演出,對他來說可是關係個人前途的大事,自己不敢擅自作主,於是前往“富社”,向師父葉先生討教。葉春善師父聽愛徒說完上海約角兒之事後,心裡為弟子高興,知道馬連良的“機會”來了,是該出去歷練歷練了。可這上海的戲並不比北京好唱,行內一直有“京朝派”與“海派”之說。

馬連良此次來上海“亦舞臺”演出,主要是與白牡丹合作。此時白牡丹在上海已經非常紅了,如無生旦合作的對兒戲,一般是白牡丹唱“大軸兒”,馬連良則演“壓軸兒”。從十七歲“倒倉”開始,馬連良的變聲期持續長達五年之久,嗓音一直沒有恢復到正工老生應有的“正宮調”水準,甚至連次之的“六字調”都沒有,只有“扒字調”。所以,馬連良此次安排的戲碼多以唱、念、做兼而有之的劇目為主,不敢上演太多以大段唱功為主的劇目,以便保護嗓子,不能用“過”了。

三天打炮戲十分重要,戲班人常言:“唱得好新角打炮,唱不好炮打新角。”因戴著“獨出心裁唱做鬚生”的頭銜,馬連良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精心安排了三天的打炮戲。

第一天是譚派名劇《瓊林宴》。自從譚鑫培於1915 年最後一次在滬演出後,就沒能再來上海,滬上觀眾盼“老譚”如大旱而望雲霓,平時只有靠老譚留下的幾張唱片“解渴”。《瓊林宴》是譚鑫培唱做並重的拿手好戲,馬連良這位“唱做鬚生”是否稱職,觀眾心中不免打個問號。馬連良從一挑臺簾出場開始,無論是唱腔、唸白、身段、手勢和臺步無一不“譚”,而且扮像和做派上還透著一股雅緻和帥氣。觀眾頓覺大飽眼福,心中的問號瞬間打消,大呼過癮,紛紛讚歎“真有老譚的味兒”,頭天打炮圓圓滿滿。

第二天,與白牡丹合作上演《南天門》,年紀輕輕的馬連良扮演老家人曹福,頗有滄桑之感,獨具譚賈遺風。劇評家蘇少卿言道:“面上似罩一層愁雲慘霧,所謂臉上有戲,先勝人一籌……綜觀全劇,唱做無一不妙,大有觀止之嘆,尤妙在表情做派,有層次有分際,行與福化,追譚而繼賈,舍斯人莫屬矣。”

第三天炮戲是老譚代表作《珠簾寨》,亦舞臺出現了少有的景象,樓上樓下座無虛席滿坑滿谷。來晚了沒座位的,只得站坐在舞臺上面的兩側觀看。由於上臺看戲的人太多,本來在側幕邊上的樂隊不得不移至舞臺後部的正中。臺上作為裝飾的底幕和佈景等,也不得不臨時撤下。演出盛況空前火爆,馬連良在上海灘一炮打響。

三天的譚派名劇唱下來,觀眾盛讚,簡直就是“老譚加蜜”。但是馬連良是否是譚派傳人,還必須要看他的《打魚殺家》。原來,不久前上海劇評界曾就蕭恩腳底下穿什麼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謂之“鞋靴之爭”。馮小隱一派認為該穿“魚鱗靸鞋”,蘇少卿一派認為該穿“薄底快靴”,雙方都以當年譚鑫培的某次演出為依據。馬連良初到上海,如果處理不慎,就會失去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劇評家的支持。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一時讓人束手無策。有些想看熱鬧的人半開玩笑地說道,馬連良只好一隻腳穿靸鞋,一隻腳穿快靴了,才能誰也不得罪。

3 月8 日,馬連良首貼《打魚殺家》,客滿牌高懸,不少觀眾是衝著蕭恩的鞋來的。馬連良卻不慌不忙心中有數地開始了演出,行舟打魚一場穿鞋,清早草堂時穿靴,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成功地化解了這一紛爭。頓時引起了輿論界的極大興趣,舒舍予在《申報》上發表《評馬連良》一文,高度評價了馬連良解決紛爭的智慧頭腦,為馬的“兩不偏袒,各得勝利”而喝彩,同時明確表示:“餘意此劇蕭恩,打魚固當用鞋,而以後正不妨用靴耳!”

接著貼演允文允武的名劇《南陽關》。戲中觀眾一句一個好,給了馬連良極大的鼓舞,而他也特別卯上,回報觀眾。在演到伍雲召頭場下臺前,唱完了“伍保與爺傳令號”一句之後,馬連良走向下場門,把《雅觀樓》裡小生“耍令旗”的一個動作,化用到這裡。把令旗從下場門向上高高一扔,令旗在半空中劃了一道拋物線,飄向上場門,上場門有人穩接令旗,頓時顯得舞臺上新穎、俏皮、乾淨、利落。這個“噱頭”使得太及時了,非常符合上海觀眾的欣賞習慣,誰也沒想到這個“京朝派”的小老生還能有如此“絕活兒”,臺下一下子就炸了窩。馬連良這一招因地制宜的即興發揮,為他爭取了上海的觀眾。若在北京可不敢輕易發揮,觀眾不但不認,還可能落下“灑狗血”(京劇術語:臺上過於賣弄技巧)之嫌。

此次馬連良在上海演出,真正讓他大紅的不是上述譚派劇目,反倒是他繼承賈派的拿手好戲《四進士》。這出連臺本戲在北京分四天演完,考慮到上海的特殊情況,決定在一個週末,分日夜兩場演完,第一場演到“二公堂”打住。“打住”後馬連良回到後臺,有些同事已經卸了妝,準備回家。這時管事的匆匆跑過來說,大夥兒先都別走,前臺熱鬧了!

原來,觀眾看了馬連良的宋士傑後大呼過癮意猶未盡,一見大幕拉上了,才明白要想接著看下半部,必須晚上再來。他們高喊實在等不及晚上再看,一個個群情振奮,拍手擊掌,強烈要求馬上加演下半部的戲。儘管管事的再三解釋,但是大家就是不走,情緒遏制不住。劇場方面沒有辦法,只得與馬連良商量加演。大幕重新拉開,才使觀眾高漲的情緒穩定下來,一個個心滿意足後,高挑拇指稱讚不已。

此後,馬連良貼演了不少唱做並重的劇目,如《烏龍院》、《失空斬》、《定軍山》、《清官冊》等。貼一出,滿一出,續演一期之後,又續一期,“亦舞臺”方面多次挽留,連續演出四個月。馬連良首次上海之行可謂大獲成功,滿載而歸。(馬 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