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小夥腦卒中35歲患者心梗 老年病逼近青島年輕人

心血管病 中風 糖尿病 高血壓 神經科學 青島新聞網 2018-12-05

中風、帕金森、痛風、糖尿病、高血壓、心梗……這些被人們稱為“老年病”的疾病,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身體活動不足或缺乏運動鍛鍊,不合理飲食導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逐年增加,這正是多種慢性病的高危因素,正是“老年病”低齡化的元凶。

案例1 20歲小夥腦卒中險喪命

近日,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接診了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一位腦卒中 (中風)患者。小張20歲出頭,從外地來青闖蕩。剛參加工作第三天,小張在單位突發言語含糊、雙眼向右凝視、左側肢體無力,摔倒在地,有中風症狀,被同事送至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醫院腦病科主治醫師李成君通過症狀、體徵和發病特點綜合評估,患者符合靜脈溶栓條件,遂開通綠色通道,實施靜脈溶栓治療。考慮到患者是急性大腦中動脈堵塞,僅依靠靜脈溶栓治療,血管開通的可能性小,於是聯繫上級高級卒中中心,並立即把患者轉送至市立醫院實施橋接血管內治療。經多院聯合搶救,小張脫離生命危險。

卒中也就是中風,分為腦梗死和腦出血,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為腦血管病,是最常見的重大慢性疾病。中國卒中學會數據顯示:我國每12秒鐘就有一人發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於卒中,每年新發腦血管病患者約270萬,且呈持續上升趨勢。

專家說法

“卒中過去發病年齡多在60歲以上。如今,45歲以下的成人發生的卒中約佔全部卒中的5-15%。近些年,卒中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二三十歲的青年發病案例越來越多。”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腦病科主任高思山介紹,病因方面,青年卒中除具有卒中常見的傳統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不良生活習慣等。以外,病因呈現多樣化,如偏頭痛、頸動脈夾層、卵圓孔未閉、藥物濫用、遺傳因素、先天性血管畸形以及女性的妊娠和產褥期等,其中,偏頭痛、吸菸和口服避孕藥是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的三大危險因素。高思山主任提醒,青年人生活和工作壓力大,高熱量飲食、熬夜及缺少體育鍛煉等不健康生活習慣,均是導致青年卒中的危險因素,因此,減壓和加強體育鍛煉是重要的預防措施。此外,在年輕人中加強戒菸限酒教育,提高青年對高血壓危害的認識,也尤為重要。

案例2 9歲女孩糖尿病引起併發症

9歲的女孩體重只有40斤,瘦得讓人心疼。一開始,女孩每天都要喝三四升水,晚上要起來上六七趟廁所,而且體重明顯下降,但家人沒有在意。沒想到孩子突然出現嘔吐、嗜睡症狀,被送到市婦女兒童醫院時,血糖高得儀器都測不出來了,並嚴重脫水。市婦女兒童醫院診斷,孩子患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中的高血糖高滲狀態合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專家說法

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呈現出低齡化趨勢。自2011年建科以來,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重症監護室已經收治了30餘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兒,年齡從新生兒到13歲不等。這名9歲的女孩是兒童重症監護室收治的第一例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患兒。高血糖高滲狀態是一種好發於老年人、後果危重的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一般發病年齡在60歲以上。醫生提醒,兒童糖尿病起病隱匿,很難早期發現,而且發病急,往往等到患兒出現酮症酸中毒時,才發現早已患糖尿病。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下降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狀。此外,孩子還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嚴重的還伴有精神萎靡、呼吸深、呼氣帶有爛蘋果酮體氣味等。一旦孩子發生以上症狀,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監測血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案例3 帕金森不再是老年人專屬

誰也想不到,17歲的少年小順得了被稱為“老年病”的帕金森,正值花樣年華的他走起路來總是左右搖擺。“他被這個病折磨6年了。”2012年,小順在青大附院確診為青年帕金森病患者,發病原因疑為基因突變。這幾年,小順很樂觀地配合治療,並於2014年在很多好心人的幫助下做了腦起搏器手術,術後改善很好。現在,他可以幫著媽媽幹些家務,並在網上學習疾病恢復的專業知識,在網上也結識了很多帕金森患者。小順最大的願望是自學完高中課程,為其他患者多創作一些勵志的文章,鼓舞大家共同抗帕。

專家說法

“以前,帕金森病被叫成‘老年病’,因為病號清一色的都是老年人,但現在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了。目前,青島帕金森病中青年患者逐年增多,初步統計,65歲以下的早髮型患者已經達到了20%以上。”青大附院神經內科主任謝安木說,帕金森病以65歲為界限,65歲以下的患者為早髮型,65歲以上患者為晚髮型。謝安木說,熬夜、情緒不穩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高營養,都是帕金森病發病人群趨於年輕化的原因。根據這兩年接診的情況看,現在兩類極端的人群發病率很高:一類是腦力勞動者,他們思慮過度,生活壓力大,發病率很高;另一類是生活水平比較低、平時過度勞累的體力勞動者,他們容易出現早衰,再加上醫學科普知識匱乏,有可能患上帕金森病。

“想要預防帕金森病有四條需要謹記。”謝安木說,首先是良好的心理狀態;其次是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第三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結構和習慣,飲食要清淡,少吃紅肉多吃魚肉等,吸菸、喝酒一定要控制,喜歡喝咖啡的也要控制量;最後,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做相符的運動,比如老年人每天可進行半小時的中小運動量鍛鍊,如跳廣場舞、打太極拳、戶外散步等,年輕人可以進行慢跑等運動。

案例4 45歲患者痛風已有15年

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風溼病門診接診了一名45歲的患者,痛風病史已經15年。他體格偏胖,因為跑業務,經常在酒場應酬,痛風發作頻率越來越高,一個月有時會發作兩次,雙手雙足關節逐漸形成痛風結石,逐漸累及雙側耳廓,腎臟也長滿結石。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風溼病門診主治醫師萬健為患者制訂了合理的飲食計劃,嚴格限制嘌呤食物的攝入,加強功能鍛鍊,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使症狀明顯得到控制。10多年前,痛風一般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患的一種“老年病”,且發病率相對較低,一般發病多為男性,年齡相對集中在四五十歲。如今,痛風越來越年輕化了,20歲左右就痛風的大有人在。痛風主要發病原因為體內尿酸長期增高,飲食習慣不合理,長期酗酒、食用高嘌呤食物,出現代謝異常。

專家說法

萬健分析認為,老年人群發病一般多為腎功能衰退導致代謝功能下降,尿酸增高。現在很多20歲至40歲的人存在生活作息不合理,飲食不規律、酗酒、肥胖等問題,且飲食中高嘌呤物質增加,導致了痛風在年輕人群中逐漸出現高發趨勢。在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風溼病門診,每100位就診的痛風患者中,會出現10-20例年輕患者。

萬健提醒廣大市民:要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和大量進食高嘌呤食物,嚴格戒酒,多喝鹼性飲料;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勞累、精神緊張、寒冷潮溼、關節損傷等誘發因素;防止肥胖,保持理想體重,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慢性腎病等原發病的人群應積極治療原發病;中年以上普通人群每年做健康檢查,並注意檢測血液的尿酸濃度,特別是對有痛風家族史、肥胖以及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者定期檢查血尿酸,以期儘早發現高尿酸血癥,及時診斷和治療。

案例5 胖孩子急需“減壓”

記者在島城多家醫院採訪發現,高血壓如今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也有升高的趨勢,而最小的病號只有5歲。一名9歲孩子身高1.4米,體重60公斤,患上了高血壓,家長向醫生請教如何幫兒子“減壓”。“孩子小時候有點兒‘嬰兒肥’,後來體重一直沒有降下來。家裡老人說了,孩子胖點是好事,顯得福相。”家人對於孩子的肥胖沒有在意。孩子特別愛吃零食和肉食。經醫生確認,孩子患上了高血壓,家人沒有高血壓病史,因此排除了遺傳因素,導致患病最大的可能性是太胖了,飲食不規律,又缺乏鍛鍊。孩子肥胖是影響血壓的一個因素,因此家長應該控制孩子體重。青大附院兒保科還曾經接診一名5歲的男孩,他因為營養過剩,體重嚴重超標,竟然達到了50公斤,他平時坐公交車都站不穩,經常感覺到很勞累。家人也被孩子的肥胖嚇到了,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孩子血壓高得嚇人,同時還患上了脂肪肝等慢性病。

專家說法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不少孩子過度食用高熱量食物,導致飲食結構不合理。這種高油脂高鹽分的攝入會加重人體的代謝負擔,對各個器官和系統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劉福頌表示,另一方面,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豐富,近幾年青少年對運動的關注度也在逐漸降低,再加上飲食的不合理,就導致了他們出現能量的積累。同時熬夜等壞習慣也會引發生活節律的改變、增加機體壓力,人體對血壓的調控也就會下降。對於許多上班族來說,工作、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等,導致高血壓低齡化加劇。

案例6 35歲患者突發急性心肌梗塞

日前,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急診科接診一名“突發胸痛、胸悶”的患者,該患者為男性,35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在急診科給予心電圖檢查,考慮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心內科醫生第一時間趕到搶救現場,為患者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打通閉塞血管,挽救瀕死的心肌。經過急診PCI術後,目前該患者已康復出院。

專家說法

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謝善冰醫生介紹,心肌梗死正在不斷年輕化,特別是最近5年來增勢明顯,80後急性心梗患者已經佔到了三成。現在很多年輕人愛抽菸、喜食肥甘厚膩的食物,宅在家裡不愛動,肥胖,常常熬到凌晨二三點才睡。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心梗頻頻“突襲”的原因。

謝善冰說,相比老年人,年輕人突發心梗更容易出現猝死情況。因為老年人血管的狹窄狀態是逐漸形成的,他們的心臟已經初步適應了缺血。年輕人的心梗則是斑塊突然脫落造成堵塞,一旦發病,血管完全閉塞,血流中斷,心肌梗死麵積會更大,極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發生猝死。有研究顯示,25歲到40歲的心梗病人,死亡率高達70%。

觀點 中青年群體敲響警鐘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健身的老年人越來越多,遠超中青年群體。而與此對應的另一種狀況則是,因運動缺乏,“老年病”正呈低齡化趨勢。這種狀況應引起中青年群體警醒,強身健體,不僅要有主動健身的意識,更要見諸行動。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調查,目前我國大多數居民,尤其是中青年群體,身體活動不足或缺乏運動鍛鍊,不合理飲食導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逐年增加,這正是多種慢性病的高危因素,正是“老年病”低齡化的元凶。 在上述“老年病”的致病因素中,社會、心理、行為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狀況從改善逐漸變為過剩或失去平衡;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競爭激化,導致人們心情較緊張和體力活動機會減少。這些情況使人發生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可能性較以往增多;如果再加上吸菸、酗酒和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習慣,人體的免疫與調節功能也會下降,為一些疾病的發生留下可乘之機。而中年人在以上這些方面承受的負擔最重,這也是老年病年輕化的原因。

在年輕和自覺健康時,就做好如何遠離老年病的打算。生活上注意規律性;心理上學會樂觀、開朗、豁達大度,不過分計較得失;工作上注意勞逸結合,善於放鬆和休息娛樂,重視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飲食上注意適度營養,防止肥胖,戒菸節酒。這些實際上是最為簡便有效的預防措施。(記者 劉海龍 通訊員 逄世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