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不是中了邪,而是受到了心理暗示

簡單實用心理學,用一種新視角解讀你和你的生活

在百家講壇上,于丹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吉姆·吉爾伯特,是英國著名的網球明星,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曾經陪著有心臟病的媽媽一起去看牙醫。吉姆本以為,她只要等一會兒就可以跟著媽媽回家了。不幸的是,在拔牙時疼痛的刺激下,吉姆媽媽的心臟病被引發,死在了手術椅上。

四十年來,母親死亡的陰影一直在吉姆的心裡揮之不去。即便如此,吉姆也從沒有去看過心理醫生,糾正自己害怕牙醫這一心理問題。所以。哪怕是在吉姆牙疼的時候,她也從來沒有看過牙醫。

後來有一次,吉姆的牙病實在將她折磨得受不了了,她才在家人的百般勸說之下,請了一個牙醫到家裡來給她看牙。誰知道,當牙醫在整理手術需要的器械時,就發現吉姆已經停止呼吸了。

在旁人看來,事情非常詭異,吉姆的就像“中邪”了一樣——和四十年前的母親一樣死在了牙醫跟前。

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是的。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中邪”這回事,那隻不過是心理暗示的另一個名字。

吉姆其實是死在了一個跟隨了她四十年的念頭之下。

心理學:你不是中了邪,而是受到了心理暗示

什麼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指的是用間接或者含蓄的方法,使人們接受某種信念或者按照某種方式行動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加利福尼亞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傑根·路易士博士就曾說過:人類除了語言,還能使用70萬種以上的信號來交流意識。

反過來說,我們所受到的心理暗示,也是花樣繁多的。

比如,單單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成語,裡面就有許多是關於心理暗示的:

“望梅止渴”、“畫餅充飢”、“杯弓蛇影”、“做賊心虛”、“草木皆兵”……

再比如,回想一下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你有沒有過類似下面的這些經歷呢?

明明看中一條短裙,最後買回家的卻是一條連衣裙;

看完廣告之後,覺得廣告中的商品是自己必須擁有的;

翻開書本閱讀,卻看不進去書中的知識點。

有時候我們會在心裡嘀咕:

我這是中了邪嗎?

不然怎麼會買了那麼多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

做了那麼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

我怎麼就連自己都無法控制了呢?

其實,

我們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行為,是因為我們和吉姆一樣,受到了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暗示

在生活中,心理暗示隨處可見,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選擇,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心理學:你不是中了邪,而是受到了心理暗示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受到哪些有意無意的心理暗示呢?

1、環境的暗示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肌膚觸到的……

我們身處的每一處環境,都能夠給予我們各種暗示。

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中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綠色的環境能使人心跳減速產生安全舒適的感覺,紅色的環境能使人心跳加速產生興奮感,灰暗的環境容易使人抑鬱,黑色的環境容易讓人有壓迫感。

同一重量同一色系,顏色深淺不同的兩個箱子,人們會覺得顏色深的箱子看起來比顏色深的重。這或許就是為什麼紙箱大都設計成淺褐色,而保險櫃則大多設計成黑色之類的深顏色。

當一個人在電影院裡剛看完一場關於“勇敢”主題的電影,受到藝術主題的暗示,他接下來可能會傾向於表現得更加勇敢。

當一個人從上升的扶手電梯走出來,他可能會受到“上升”的暗示,更加容易答應把錢投向電梯扶手旁邊的捐款箱。

一個充滿噪音的環境容易使人焦慮煩躁,變得莫名地煩躁不安。

當然,不同的人受到環境暗示的程度是不同的。

不過,如果你發覺自己家裡或者辦公室裡的氣氛不夠和諧,那就要留意它是否對你造成了某種負面的暗示。如果有,就要設法調整自己的心態。當然,更好不受影響的方法就是遠離不和諧的環境。

比如說,在嘈雜的宿舍裡,你沒辦法靜下心學習,覺得自己沒辦法“進入狀態”。因為室友打遊戲的聲音、聊電話的聲音都暗示你這是一個休閒場所。與其時刻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書本,你更好的選擇或許是去安靜的圖書館學習。

2、精神狀態

在一次實驗中,心理學家告知死囚,將要在他身上做過一個使其放血而死的實驗。犯人知道這是他死前能對人類做的一點有益的事,表示願意這樣做。

實驗時,死囚躺在一張小床上,另一隻手伸到隔壁的房間裡。死囚能聽到醫生和護士在隔壁房間做實驗準備發出的聲音,也能聽到護士在他的手臂上用刀尖刺破皮膚放血。當“血”滴滿三瓶瓶子的時候,死囚已經休克。滿五瓶的時候,他已經死亡。

實際上,護士並沒有刺破他的皮膚。滴在瓶子裡的“血”,也不過是實驗人員事先水而已。但是死囚死亡的症狀,卻和放血而死一模一樣。

除了這個實驗中的死囚,我們在一些癌症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

有些癌症患者明明還有好幾年的壽命,但他們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後,卻早早就撒手人寰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是被自己的心理暗示“嚇死”的。

心理醫生在研究中發現,人在意識模糊和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容易被暗示。此外,容易興奮和容易衝動的人、比較感性和比較敏感的人、意志力較弱的人,都更容易被暗示。

像洗腦者常用的手段,就是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不斷向一個人灌輸信息。這個人在大腦疲憊、思維混亂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地被洗腦者暗示,接受洗腦者灌輸的信念。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般不會遇到這麼極端的情況。

不過,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不妨在試著在清晨起床的時候反觀一下自己內心的念頭。

有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清晨起床後第一時間的選擇,是內心深處最想要的是最真實的。

因為起床後的第一時間人們受到的信息干擾最少,自己內心的想法最強烈,這種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是最客觀的。

心理學:你不是中了邪,而是受到了心理暗示

3、自主思考

生活在如今這個生產相對過剩、鼓勵消費的社會中,商家的營銷暗示更是無處不在。

美國一家經典名車拍賣機構曾在調查中發現,從1995年到2000年拍賣的近1500輛名車來看,連續兩輛汽車的拍賣價格出現了某種規律。如果前一輛汽車的最高競價比後一輛高一倍或兩倍,那麼後一輛的最高競價就會比起拍價平均高出近四成。

簡單來說就是,當消費者在一家店鋪中看到它最顯眼的商品較貴時,會把它當成是這家店鋪定位的暗示。消費者在接下來的採購中,都會不知不覺將其他商品的價格和這個商品的價格比較。

此外,在日益發達的網絡上,媒體的引導對我們引發的暗示同樣數不勝數:

“女人一定要對自己好,不然就會有人花你的錢、睡你的老公、打你的娃。”

“二十歲時喜歡的連衣裙,四十歲穿上已經沒有意義了。”

“不給孩子報早教班,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每天,我們都會在網絡上瀏覽大量的訊息。這些訊息看似免費而便利,極大滿足了我們的求知慾。

但是,量大又良莠不齊的信息同樣也會讓我們應付不暇,神經緊繃。

長期以往,我們就有可能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假思索地一味接受媒體傳輸給我們的訊息。

同一信息的頻繁輸入會形成條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聽到鈴鐺就流口水。

穿什麼樣的衣服、用什麼品牌的手機、養哪種寵物、選擇何種類型的伴侶……

許多時候,你以為你是在自主選擇,實際上,你是被各種各樣的暗示操縱了。

對於映入眼中的網絡信息,我們不妨先持著懷疑態度去觀察。確認後事實如此之後,再去接受它們。

信息越多,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我們掌握了更多真相。

有所取捨,或許才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4、旁觀者清

1630年,荷蘭人培育出顏色和花型都十分獨特的鬱金香品種,引發了一場瘋狂的全民鬱金香熱潮。人們紛紛變賣土地,房屋,首飾,傢俱去換取鬱金香的種子,瘋狂的局面將鬱金香的價格屢屢推向新高。

直到1653年11月的一天,一位外來的對鬱金香熱潮毫不知情的水手,以為鬱金香是洋蔥頭。水手因為好奇它的味道,就撿起了一顆鬱金香種子,兩三口便吃了下去。水手的舉動被傳開後,眾人紛紛從一場持續幾十年的美夢中驚醒過來。人們開始大量拋售鬱金香,泡沫開始破裂,當時許多人因此破產。

這種盲目的心理,也是暗示的從眾性。

在群體中,人類天生具有和他人保持一致性的基本心理。在暗示的作用下,人們甚至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去接受別人的觀點。

這也是為什麼魔術表演中魔術師會找“托兒”給自己阻力、商家會找“托兒”在店門口排長龍給自己增加人氣的原因。

遇到懷疑自己可能被暗示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從第三者角度思考:

這件事情、這個觀念的最大受益者是誰?

它是別人暗示你從口袋裡把自己的錢掏出來放到他的口袋嗎?

這個東西是你喜歡的、是你想要的、是適合你的麼?

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多與自己小圈子外的信息進行對比。

知道了其中的差異所在,有助於你更加理智地思考。

5、權威的力量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馬謖錯失街亭之後,和文官以及2500名士兵守在西城。而此時,司馬懿正率領15萬大軍蜂擁而來。

諸葛亮讓士兵扮成百姓的模樣在城門灑水掃街,自己則帶著兩個小書童在城上撫琴談笑。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見諸葛亮如此淡定,認為其中必有埋伏,轉而撤退。

就這樣,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諸葛亮用空城計迷惑了司馬懿。

許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對手的強大。

而是對手光是表現出自信,就已經引發了我們的心理暗示,讓我們焦慮不安了。

在潛意識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放下了對客觀的評判,接受自己所喜歡、信任或者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

當父母總是說自己的孩子“他就是愛哭”,孩子受到了這樣的暗示,會認為這就是真實的自己,越來越愛哭。

當老師對一個孩子說,“你永遠都那麼笨,及格分數都拿不到”,那麼孩子就會對學習越來越心灰意冷。

心理學:你不是中了邪,而是受到了心理暗示

以上各種心理暗示,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反覆出現。

看完這些,你有沒有聯想起自己受過的某一次暗示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