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
"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在沙龍裡,大家一起探討溝通之道,一個媽媽說:她感覺和孩子說話老是“踩不到點上”,孩子總是高興而來,生氣而歸。她自己對此狀況也很無語。我請她講一個例子,她說:我女兒暑假想去旅遊,我問她:你想去哪玩?女兒回答:日本。於是我說:好,那我就下個月給你定一個(旅行團)。結果她女兒很不高興。

我問她:你女兒不可能自己去吧?她才十歲。你一起去嗎?她回答:去,我們一家,加上姥姥姥爺都去。我很好奇的問她:那你為什麼說“給你定一個”,讓我感覺好像是單獨給她報一個旅行團似的。

我的問話讓這位媽媽笑了,她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去。而且女兒其實也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去。反正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就那樣回答了。說完,她又補充了一句:我說話經常讓她不高興,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了…..

事實上,親子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很多來向我諮詢的人都提到一點:“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她們因此沮喪而懊惱。今天我們就簡單談一談“溝通”這個話題。

1. 溝通中70%是情緒,30%是內容

這個溝通定律適合任何溝通。在社會溝通中,人們常常動用自己強大的“情緒反應抑制機制”,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因情緒而引發矛盾(衝突)的機率較小——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非絕對的事實。因為很多情緒實際上是被刻意壓抑了,但是它們並沒有真正消失,所以還會在看不見的地方施加著無形的影響。

在親子關係中,或者說在家庭生活中,人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這時候人際溝通更多的受到“感覺”的影響,也就是情緒的支配

明白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自己常常將關注點關注於“對方具體說了什麼”(內容)上,卻忽視了每個人都常常受情緒影響,產生情緒反應的事實,這就造成是溝通不暢的重要原因。

"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在沙龍裡,大家一起探討溝通之道,一個媽媽說:她感覺和孩子說話老是“踩不到點上”,孩子總是高興而來,生氣而歸。她自己對此狀況也很無語。我請她講一個例子,她說:我女兒暑假想去旅遊,我問她:你想去哪玩?女兒回答:日本。於是我說:好,那我就下個月給你定一個(旅行團)。結果她女兒很不高興。

我問她:你女兒不可能自己去吧?她才十歲。你一起去嗎?她回答:去,我們一家,加上姥姥姥爺都去。我很好奇的問她:那你為什麼說“給你定一個”,讓我感覺好像是單獨給她報一個旅行團似的。

我的問話讓這位媽媽笑了,她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去。而且女兒其實也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去。反正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就那樣回答了。說完,她又補充了一句:我說話經常讓她不高興,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了…..

事實上,親子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很多來向我諮詢的人都提到一點:“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她們因此沮喪而懊惱。今天我們就簡單談一談“溝通”這個話題。

1. 溝通中70%是情緒,30%是內容

這個溝通定律適合任何溝通。在社會溝通中,人們常常動用自己強大的“情緒反應抑制機制”,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因情緒而引發矛盾(衝突)的機率較小——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非絕對的事實。因為很多情緒實際上是被刻意壓抑了,但是它們並沒有真正消失,所以還會在看不見的地方施加著無形的影響。

在親子關係中,或者說在家庭生活中,人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這時候人際溝通更多的受到“感覺”的影響,也就是情緒的支配

明白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自己常常將關注點關注於“對方具體說了什麼”(內容)上,卻忽視了每個人都常常受情緒影響,產生情緒反應的事實,這就造成是溝通不暢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舉個例子,文中媽媽問孩子:你暑假想去哪玩?孩子回答:想去日本。——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提到自己想去的理想目的地,心中是喜悅的、充滿希望的。帶著這樣的情緒,她希望聽到的迴應是怎樣的?這個希望,往往是潛意識裡的,也就是她自己不明確,但是如果對方沒有按照她的期望回答,她就會產生失望的情緒。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她一定是希望得到一種對她自己情緒的迴應,即也希望媽媽的回答是積極的、對此感興趣的語氣。

但是媽媽的回答是:哦,那我下個月給你定一個。媽媽的回答,問題在哪?答案是她的回答,完全是針對於“具體事”的,沒有對對方情緒的迴應。即她對孩子(潛意識裡)的期待、渴望引起共鳴的“情感需求”沒有反應,只單純了表達了對具體事件的處置結果。自然,這樣的回答不會讓孩子滿意——這種滿意,不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

在家庭關係中,我們溝通時對另一方對自己情感方面的迴應要求一般都很高,這是因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更看重的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當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引發懊惱、孤獨、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反應。

我們常說一句話“家,是講情的地方,而非講理的地方”,這句話其實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和溝通中的原則同出一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昨晚妻子失眠,和老公抱怨:昨天晚上我又失眠了。這個時候,妻子想得到的是來自丈夫的關心、共情,她需要的也許並非是具體解決什麼事,而是一種情感反饋。如果這個時候丈夫回答:“早就跟你說讓你吃點中藥調理一下,你也不聽。”——那麼妻子的反應是很失望,因為這個回答完全不是她所期待的。如果丈夫回答:“要不再去醫院看一下吧”——這個時候,妻子會感覺好一點,因為起碼丈夫“看到”了她的困擾,並且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意見。如果丈夫回答:“那你昨天沒休息好,今天一定很難受吧?要不咱們去醫院檢查一下?”——那這個時候妻子就會覺得很溫暖,因為她的“難受”被丈夫共情了,而且丈夫還表達了想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

人是感受性動物,感受,是人的本能,所以,剔除感受,只講道理,或者只講具體事的溝通,會使溝通結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在沙龍裡,大家一起探討溝通之道,一個媽媽說:她感覺和孩子說話老是“踩不到點上”,孩子總是高興而來,生氣而歸。她自己對此狀況也很無語。我請她講一個例子,她說:我女兒暑假想去旅遊,我問她:你想去哪玩?女兒回答:日本。於是我說:好,那我就下個月給你定一個(旅行團)。結果她女兒很不高興。

我問她:你女兒不可能自己去吧?她才十歲。你一起去嗎?她回答:去,我們一家,加上姥姥姥爺都去。我很好奇的問她:那你為什麼說“給你定一個”,讓我感覺好像是單獨給她報一個旅行團似的。

我的問話讓這位媽媽笑了,她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去。而且女兒其實也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去。反正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就那樣回答了。說完,她又補充了一句:我說話經常讓她不高興,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了…..

事實上,親子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很多來向我諮詢的人都提到一點:“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她們因此沮喪而懊惱。今天我們就簡單談一談“溝通”這個話題。

1. 溝通中70%是情緒,30%是內容

這個溝通定律適合任何溝通。在社會溝通中,人們常常動用自己強大的“情緒反應抑制機制”,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因情緒而引發矛盾(衝突)的機率較小——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非絕對的事實。因為很多情緒實際上是被刻意壓抑了,但是它們並沒有真正消失,所以還會在看不見的地方施加著無形的影響。

在親子關係中,或者說在家庭生活中,人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這時候人際溝通更多的受到“感覺”的影響,也就是情緒的支配

明白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自己常常將關注點關注於“對方具體說了什麼”(內容)上,卻忽視了每個人都常常受情緒影響,產生情緒反應的事實,這就造成是溝通不暢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舉個例子,文中媽媽問孩子:你暑假想去哪玩?孩子回答:想去日本。——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提到自己想去的理想目的地,心中是喜悅的、充滿希望的。帶著這樣的情緒,她希望聽到的迴應是怎樣的?這個希望,往往是潛意識裡的,也就是她自己不明確,但是如果對方沒有按照她的期望回答,她就會產生失望的情緒。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她一定是希望得到一種對她自己情緒的迴應,即也希望媽媽的回答是積極的、對此感興趣的語氣。

但是媽媽的回答是:哦,那我下個月給你定一個。媽媽的回答,問題在哪?答案是她的回答,完全是針對於“具體事”的,沒有對對方情緒的迴應。即她對孩子(潛意識裡)的期待、渴望引起共鳴的“情感需求”沒有反應,只單純了表達了對具體事件的處置結果。自然,這樣的回答不會讓孩子滿意——這種滿意,不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

在家庭關係中,我們溝通時對另一方對自己情感方面的迴應要求一般都很高,這是因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更看重的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當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引發懊惱、孤獨、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反應。

我們常說一句話“家,是講情的地方,而非講理的地方”,這句話其實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和溝通中的原則同出一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昨晚妻子失眠,和老公抱怨:昨天晚上我又失眠了。這個時候,妻子想得到的是來自丈夫的關心、共情,她需要的也許並非是具體解決什麼事,而是一種情感反饋。如果這個時候丈夫回答:“早就跟你說讓你吃點中藥調理一下,你也不聽。”——那麼妻子的反應是很失望,因為這個回答完全不是她所期待的。如果丈夫回答:“要不再去醫院看一下吧”——這個時候,妻子會感覺好一點,因為起碼丈夫“看到”了她的困擾,並且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意見。如果丈夫回答:“那你昨天沒休息好,今天一定很難受吧?要不咱們去醫院檢查一下?”——那這個時候妻子就會覺得很溫暖,因為她的“難受”被丈夫共情了,而且丈夫還表達了想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

人是感受性動物,感受,是人的本能,所以,剔除感受,只講道理,或者只講具體事的溝通,會使溝通結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2.看懂對方“表達”背後的真正需求

這一點在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正如前文所說,很多時候,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的內容上,很容易忽略對方在“肉眼可見的語言表達”背後,還隱藏著什麼心理訴求

所以,如何做到看懂對方表達背後的需求?答案是同理心。用心理學的語言,叫做“共情”。

①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它原本用於心理治療方面,它最初的意思是指“諮詢師要有能夠體驗別人內心的能力”。現在這個概念被廣泛應用,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是否擁有共情能力或者一個人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溝通的質量

共情這個詞說出來很容易,它本身的含義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卻很難做到。很多人深陷“我很想理解對方,但就是get不到ta的點”的窘境。所以,我們除了從字面上深刻的理解這個詞,還必須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共情?

第一,有意識的嘗試共情

從“從未共情”到遊刃有餘的共情,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覺察自己以前在溝通中經常忽略共情對方,而專注於表達(輸出)自己觀點的問題。所謂“覺察即療愈”,只有先對自己的“弱點”有所覺察,所以才能有所改變。

第二,共情的要點不在於同情對方,而在於“換位思考”的理解對方

共情的本質,是從對方角度為對方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並將這種理解的信號傳遞給對方。但是很多人往往錯誤的認為和對方一起“賣慘”就是共情,這樣做常會造成“過度共情”的局面。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跟諮詢師說:我遭遇了出軌。如果這個時候諮詢師說:你真是太慘了。這種情況就屬於過度共情。

第三,學會傾聽

傾聽指能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在溝通中,不止是語言本身的傳遞,更是整個狀態的傳遞,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來自於身體語言

“傾聽”本身,不僅是指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音量的大小、語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等)。不僅如此,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

會傾聽的要求:全神貫注,不打斷對方講話,不做價值判斷,努力體驗對方的感受,及時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反饋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能否做到“傾聽”的狀態,非常關鍵。很多時候,父母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敷衍、漫不經心的狀態都會極大的刺傷孩子,引發孩子失望和憤怒的情緒。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才能真正進入到共情環節。能夠共情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能夠讀懂對方的重要方面。

② 去“自我中心”

想要實現對對方語言背後真實需要的解讀,需要“去自我中心”。它和共情緊密聯繫,也是決定“能否看懂對方”的關鍵所在。

我們常說“知己難求”,被看到並被讀懂,是每個人的核心需要,這種需要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更為明顯——顯然,我們在潛意識裡都知道,想要讓社會上的人理解我們很難,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這種需要投向自己信賴的家人身上。

凡是和孩子溝通不暢的人,都有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它是一種人格的特質。

自我中心,簡單說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凡事不由自主的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訴求。有的人認為自我中心嚴重的人是自私——這實際上是一種“貼標籤”的說法,的確,它表現出來的狀態,確實和“自私”比較相似。但是我們更要說明的是: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特質,在大多數時候,是不由自主的“自動化反應”,而不是主觀故意的“自私”——恰恰相反,它往往很難自我覺察。

怎麼覺察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自己的思維,是否經常有“我覺得”“我認為”,“我估計”,“我感覺”這樣的模式。如果自己經常不自覺的以“我”為出發點思考問題,就是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

舉一個例子。一個媽媽帶兩個孩子去吃麻辣燙,她把做好的麻辣燙放在了桌子上,讓兩個孩子先吃。這時,她發現,兒子將碗裡的麻辣燙分出了一些給妹妹,剩下的準備自己吃掉。她對此非常憤怒,她認為兒子很“自私”,加上她本身就對兒子的“胖”懷有潛意思的惱火和敵意,所以她想當然的認為,兒子的行為是想“又想多吃多佔”,於是她非常生氣的和兒子說:你為什麼要把那個碗放在自己面前吃?你知不知道,那是大家的?

“碗裡的東西是大家一起吃的”——這是媽媽的認知,她基於這個觀點,認為兒子“獨佔”是自私的行為,並因此產生了憤怒的情緒。

事實如何呢?事實是:她不經意的將盛滿麻辣燙的碗放在了兒子面前,而以前在家裡,她給兒子樹立的規則是“你只能吃你眼前碗裡的東西”,所以,兒子默認為放在他眼前的這碗麻辣燙是屬於他自己的。

事實上,兒子不但不“自私”,反而還很“慷慨”,他將“自己的”東西還分給了妹妹一份。然而“自我中心”的媽媽,則完全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帶著對兒子的偏見,給兒子扣上了“自私”的標籤。不僅如此,她全覺察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全是兒子的錯。

自我中心的父母習慣於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往往缺少耐心,會帶給孩子很多憋悶、委屈、壓抑、憤怒等情緒,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心理。

所以,如果想實現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當家長的人,必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去自我中心。

"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在沙龍裡,大家一起探討溝通之道,一個媽媽說:她感覺和孩子說話老是“踩不到點上”,孩子總是高興而來,生氣而歸。她自己對此狀況也很無語。我請她講一個例子,她說:我女兒暑假想去旅遊,我問她:你想去哪玩?女兒回答:日本。於是我說:好,那我就下個月給你定一個(旅行團)。結果她女兒很不高興。

我問她:你女兒不可能自己去吧?她才十歲。你一起去嗎?她回答:去,我們一家,加上姥姥姥爺都去。我很好奇的問她:那你為什麼說“給你定一個”,讓我感覺好像是單獨給她報一個旅行團似的。

我的問話讓這位媽媽笑了,她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去。而且女兒其實也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去。反正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就那樣回答了。說完,她又補充了一句:我說話經常讓她不高興,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了…..

事實上,親子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很多來向我諮詢的人都提到一點:“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她們因此沮喪而懊惱。今天我們就簡單談一談“溝通”這個話題。

1. 溝通中70%是情緒,30%是內容

這個溝通定律適合任何溝通。在社會溝通中,人們常常動用自己強大的“情緒反應抑制機制”,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因情緒而引發矛盾(衝突)的機率較小——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非絕對的事實。因為很多情緒實際上是被刻意壓抑了,但是它們並沒有真正消失,所以還會在看不見的地方施加著無形的影響。

在親子關係中,或者說在家庭生活中,人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這時候人際溝通更多的受到“感覺”的影響,也就是情緒的支配

明白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自己常常將關注點關注於“對方具體說了什麼”(內容)上,卻忽視了每個人都常常受情緒影響,產生情緒反應的事實,這就造成是溝通不暢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舉個例子,文中媽媽問孩子:你暑假想去哪玩?孩子回答:想去日本。——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提到自己想去的理想目的地,心中是喜悅的、充滿希望的。帶著這樣的情緒,她希望聽到的迴應是怎樣的?這個希望,往往是潛意識裡的,也就是她自己不明確,但是如果對方沒有按照她的期望回答,她就會產生失望的情緒。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她一定是希望得到一種對她自己情緒的迴應,即也希望媽媽的回答是積極的、對此感興趣的語氣。

但是媽媽的回答是:哦,那我下個月給你定一個。媽媽的回答,問題在哪?答案是她的回答,完全是針對於“具體事”的,沒有對對方情緒的迴應。即她對孩子(潛意識裡)的期待、渴望引起共鳴的“情感需求”沒有反應,只單純了表達了對具體事件的處置結果。自然,這樣的回答不會讓孩子滿意——這種滿意,不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

在家庭關係中,我們溝通時對另一方對自己情感方面的迴應要求一般都很高,這是因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更看重的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當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引發懊惱、孤獨、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反應。

我們常說一句話“家,是講情的地方,而非講理的地方”,這句話其實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和溝通中的原則同出一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昨晚妻子失眠,和老公抱怨:昨天晚上我又失眠了。這個時候,妻子想得到的是來自丈夫的關心、共情,她需要的也許並非是具體解決什麼事,而是一種情感反饋。如果這個時候丈夫回答:“早就跟你說讓你吃點中藥調理一下,你也不聽。”——那麼妻子的反應是很失望,因為這個回答完全不是她所期待的。如果丈夫回答:“要不再去醫院看一下吧”——這個時候,妻子會感覺好一點,因為起碼丈夫“看到”了她的困擾,並且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意見。如果丈夫回答:“那你昨天沒休息好,今天一定很難受吧?要不咱們去醫院檢查一下?”——那這個時候妻子就會覺得很溫暖,因為她的“難受”被丈夫共情了,而且丈夫還表達了想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

人是感受性動物,感受,是人的本能,所以,剔除感受,只講道理,或者只講具體事的溝通,會使溝通結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2.看懂對方“表達”背後的真正需求

這一點在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正如前文所說,很多時候,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的內容上,很容易忽略對方在“肉眼可見的語言表達”背後,還隱藏著什麼心理訴求

所以,如何做到看懂對方表達背後的需求?答案是同理心。用心理學的語言,叫做“共情”。

①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它原本用於心理治療方面,它最初的意思是指“諮詢師要有能夠體驗別人內心的能力”。現在這個概念被廣泛應用,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是否擁有共情能力或者一個人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溝通的質量

共情這個詞說出來很容易,它本身的含義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卻很難做到。很多人深陷“我很想理解對方,但就是get不到ta的點”的窘境。所以,我們除了從字面上深刻的理解這個詞,還必須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共情?

第一,有意識的嘗試共情

從“從未共情”到遊刃有餘的共情,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覺察自己以前在溝通中經常忽略共情對方,而專注於表達(輸出)自己觀點的問題。所謂“覺察即療愈”,只有先對自己的“弱點”有所覺察,所以才能有所改變。

第二,共情的要點不在於同情對方,而在於“換位思考”的理解對方

共情的本質,是從對方角度為對方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並將這種理解的信號傳遞給對方。但是很多人往往錯誤的認為和對方一起“賣慘”就是共情,這樣做常會造成“過度共情”的局面。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跟諮詢師說:我遭遇了出軌。如果這個時候諮詢師說:你真是太慘了。這種情況就屬於過度共情。

第三,學會傾聽

傾聽指能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在溝通中,不止是語言本身的傳遞,更是整個狀態的傳遞,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來自於身體語言

“傾聽”本身,不僅是指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音量的大小、語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等)。不僅如此,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

會傾聽的要求:全神貫注,不打斷對方講話,不做價值判斷,努力體驗對方的感受,及時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反饋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能否做到“傾聽”的狀態,非常關鍵。很多時候,父母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敷衍、漫不經心的狀態都會極大的刺傷孩子,引發孩子失望和憤怒的情緒。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才能真正進入到共情環節。能夠共情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能夠讀懂對方的重要方面。

② 去“自我中心”

想要實現對對方語言背後真實需要的解讀,需要“去自我中心”。它和共情緊密聯繫,也是決定“能否看懂對方”的關鍵所在。

我們常說“知己難求”,被看到並被讀懂,是每個人的核心需要,這種需要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更為明顯——顯然,我們在潛意識裡都知道,想要讓社會上的人理解我們很難,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這種需要投向自己信賴的家人身上。

凡是和孩子溝通不暢的人,都有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它是一種人格的特質。

自我中心,簡單說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凡事不由自主的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訴求。有的人認為自我中心嚴重的人是自私——這實際上是一種“貼標籤”的說法,的確,它表現出來的狀態,確實和“自私”比較相似。但是我們更要說明的是: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特質,在大多數時候,是不由自主的“自動化反應”,而不是主觀故意的“自私”——恰恰相反,它往往很難自我覺察。

怎麼覺察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自己的思維,是否經常有“我覺得”“我認為”,“我估計”,“我感覺”這樣的模式。如果自己經常不自覺的以“我”為出發點思考問題,就是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

舉一個例子。一個媽媽帶兩個孩子去吃麻辣燙,她把做好的麻辣燙放在了桌子上,讓兩個孩子先吃。這時,她發現,兒子將碗裡的麻辣燙分出了一些給妹妹,剩下的準備自己吃掉。她對此非常憤怒,她認為兒子很“自私”,加上她本身就對兒子的“胖”懷有潛意思的惱火和敵意,所以她想當然的認為,兒子的行為是想“又想多吃多佔”,於是她非常生氣的和兒子說:你為什麼要把那個碗放在自己面前吃?你知不知道,那是大家的?

“碗裡的東西是大家一起吃的”——這是媽媽的認知,她基於這個觀點,認為兒子“獨佔”是自私的行為,並因此產生了憤怒的情緒。

事實如何呢?事實是:她不經意的將盛滿麻辣燙的碗放在了兒子面前,而以前在家裡,她給兒子樹立的規則是“你只能吃你眼前碗裡的東西”,所以,兒子默認為放在他眼前的這碗麻辣燙是屬於他自己的。

事實上,兒子不但不“自私”,反而還很“慷慨”,他將“自己的”東西還分給了妹妹一份。然而“自我中心”的媽媽,則完全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帶著對兒子的偏見,給兒子扣上了“自私”的標籤。不僅如此,她全覺察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全是兒子的錯。

自我中心的父母習慣於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往往缺少耐心,會帶給孩子很多憋悶、委屈、壓抑、憤怒等情緒,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心理。

所以,如果想實現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當家長的人,必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去自我中心。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③ 表達尊重。

尊重包括:

(1) 尊重對方的個性及能力而不是憑自己的感情用事。

(2) 接納對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選擇或決定,而不是評論或試圖替其做決定。

(3) 善意理解對方的觀點及行為,而不是簡單採取排斥的態度。

(4) 以尊重並且恭敬的態度表達自己與對方不同的觀點。

(5) 不做價值判斷,尊重對方的選擇。

在尊重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價值中立的原則,價值中立的意思,就是不隨意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判。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經常使用“對錯”為判斷標準對孩子進行評判。這種評判,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隱含的。但無論哪種,都會導致“溝通不暢”的結果。

比如,孩子想去日本旅行。假設媽媽本身對這個目的地是不贊成的,她的內心就會有評判,並因此發出否定的評判聲音。如果媽媽直接表達這種評判性的態度,她可能會直接說:“日本有什麼好的,還不如某地”。——這種直接否定的方式,會直接刺激孩子的情緒,引發孩子情緒上的對抗,孩子會不由自主的陷入到一種“對抗”狀態,將注意力停留在“說日本不好就等於是說我這個人不好”的情緒中,這時,她維護的已經不是“日本”這個目的地了,而是自己的自尊心。自然這樣的溝通就開始進入“情緒化”的狀態,從而偏離主題。

同樣,如果父母沒有明確說出來自己對於日本的否定,但是不由自主的在表情、動作上有所表示,孩子也一樣可以感知到。微妙的情緒變化不止體現在語言內容上,更表現在眼神、動作、表情中。有一句話這樣說:你內心真實的想法,通過你每一個毛孔都能流露出來。所以,如果父母內心當中做不到價值中立的尊重,而帶著自己的評判和標準,就很難在和孩子的實際溝通中表現出來“真正的尊重”。

"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在沙龍裡,大家一起探討溝通之道,一個媽媽說:她感覺和孩子說話老是“踩不到點上”,孩子總是高興而來,生氣而歸。她自己對此狀況也很無語。我請她講一個例子,她說:我女兒暑假想去旅遊,我問她:你想去哪玩?女兒回答:日本。於是我說:好,那我就下個月給你定一個(旅行團)。結果她女兒很不高興。

我問她:你女兒不可能自己去吧?她才十歲。你一起去嗎?她回答:去,我們一家,加上姥姥姥爺都去。我很好奇的問她:那你為什麼說“給你定一個”,讓我感覺好像是單獨給她報一個旅行團似的。

我的問話讓這位媽媽笑了,她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去。而且女兒其實也知道我們是一家人一起去。反正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就那樣回答了。說完,她又補充了一句:我說話經常讓她不高興,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和她溝通了…..

事實上,親子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很多來向我諮詢的人都提到一點:“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她們因此沮喪而懊惱。今天我們就簡單談一談“溝通”這個話題。

1. 溝通中70%是情緒,30%是內容

這個溝通定律適合任何溝通。在社會溝通中,人們常常動用自己強大的“情緒反應抑制機制”,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因情緒而引發矛盾(衝突)的機率較小——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非絕對的事實。因為很多情緒實際上是被刻意壓抑了,但是它們並沒有真正消失,所以還會在看不見的地方施加著無形的影響。

在親子關係中,或者說在家庭生活中,人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這時候人際溝通更多的受到“感覺”的影響,也就是情緒的支配

明白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自己常常將關注點關注於“對方具體說了什麼”(內容)上,卻忽視了每個人都常常受情緒影響,產生情緒反應的事實,這就造成是溝通不暢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舉個例子,文中媽媽問孩子:你暑假想去哪玩?孩子回答:想去日本。——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提到自己想去的理想目的地,心中是喜悅的、充滿希望的。帶著這樣的情緒,她希望聽到的迴應是怎樣的?這個希望,往往是潛意識裡的,也就是她自己不明確,但是如果對方沒有按照她的期望回答,她就會產生失望的情緒。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她一定是希望得到一種對她自己情緒的迴應,即也希望媽媽的回答是積極的、對此感興趣的語氣。

但是媽媽的回答是:哦,那我下個月給你定一個。媽媽的回答,問題在哪?答案是她的回答,完全是針對於“具體事”的,沒有對對方情緒的迴應。即她對孩子(潛意識裡)的期待、渴望引起共鳴的“情感需求”沒有反應,只單純了表達了對具體事件的處置結果。自然,這樣的回答不會讓孩子滿意——這種滿意,不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

在家庭關係中,我們溝通時對另一方對自己情感方面的迴應要求一般都很高,這是因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更看重的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當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引發懊惱、孤獨、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反應。

我們常說一句話“家,是講情的地方,而非講理的地方”,這句話其實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和溝通中的原則同出一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昨晚妻子失眠,和老公抱怨:昨天晚上我又失眠了。這個時候,妻子想得到的是來自丈夫的關心、共情,她需要的也許並非是具體解決什麼事,而是一種情感反饋。如果這個時候丈夫回答:“早就跟你說讓你吃點中藥調理一下,你也不聽。”——那麼妻子的反應是很失望,因為這個回答完全不是她所期待的。如果丈夫回答:“要不再去醫院看一下吧”——這個時候,妻子會感覺好一點,因為起碼丈夫“看到”了她的困擾,並且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意見。如果丈夫回答:“那你昨天沒休息好,今天一定很難受吧?要不咱們去醫院檢查一下?”——那這個時候妻子就會覺得很溫暖,因為她的“難受”被丈夫共情了,而且丈夫還表達了想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

人是感受性動物,感受,是人的本能,所以,剔除感受,只講道理,或者只講具體事的溝通,會使溝通結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2.看懂對方“表達”背後的真正需求

這一點在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正如前文所說,很多時候,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的內容上,很容易忽略對方在“肉眼可見的語言表達”背後,還隱藏著什麼心理訴求

所以,如何做到看懂對方表達背後的需求?答案是同理心。用心理學的語言,叫做“共情”。

①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它原本用於心理治療方面,它最初的意思是指“諮詢師要有能夠體驗別人內心的能力”。現在這個概念被廣泛應用,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是否擁有共情能力或者一個人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溝通的質量

共情這個詞說出來很容易,它本身的含義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卻很難做到。很多人深陷“我很想理解對方,但就是get不到ta的點”的窘境。所以,我們除了從字面上深刻的理解這個詞,還必須知道如何才能做到共情?

第一,有意識的嘗試共情

從“從未共情”到遊刃有餘的共情,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覺察自己以前在溝通中經常忽略共情對方,而專注於表達(輸出)自己觀點的問題。所謂“覺察即療愈”,只有先對自己的“弱點”有所覺察,所以才能有所改變。

第二,共情的要點不在於同情對方,而在於“換位思考”的理解對方

共情的本質,是從對方角度為對方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並將這種理解的信號傳遞給對方。但是很多人往往錯誤的認為和對方一起“賣慘”就是共情,這樣做常會造成“過度共情”的局面。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跟諮詢師說:我遭遇了出軌。如果這個時候諮詢師說:你真是太慘了。這種情況就屬於過度共情。

第三,學會傾聽

傾聽指能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在溝通中,不止是語言本身的傳遞,更是整個狀態的傳遞,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來自於身體語言

“傾聽”本身,不僅是指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聲音語音語調(音量的大小、語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等)。不僅如此,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聽了並且聽懂了。

會傾聽的要求:全神貫注,不打斷對方講話,不做價值判斷,努力體驗對方的感受,及時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反饋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能否做到“傾聽”的狀態,非常關鍵。很多時候,父母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敷衍、漫不經心的狀態都會極大的刺傷孩子,引發孩子失望和憤怒的情緒。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才能真正進入到共情環節。能夠共情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能夠讀懂對方的重要方面。

② 去“自我中心”

想要實現對對方語言背後真實需要的解讀,需要“去自我中心”。它和共情緊密聯繫,也是決定“能否看懂對方”的關鍵所在。

我們常說“知己難求”,被看到並被讀懂,是每個人的核心需要,這種需要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更為明顯——顯然,我們在潛意識裡都知道,想要讓社會上的人理解我們很難,所以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這種需要投向自己信賴的家人身上。

凡是和孩子溝通不暢的人,都有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它是一種人格的特質。

自我中心,簡單說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凡事不由自主的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訴求。有的人認為自我中心嚴重的人是自私——這實際上是一種“貼標籤”的說法,的確,它表現出來的狀態,確實和“自私”比較相似。但是我們更要說明的是: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特質,在大多數時候,是不由自主的“自動化反應”,而不是主觀故意的“自私”——恰恰相反,它往往很難自我覺察。

怎麼覺察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自己的思維,是否經常有“我覺得”“我認為”,“我估計”,“我感覺”這樣的模式。如果自己經常不自覺的以“我”為出發點思考問題,就是比較嚴重的“自我中心”。

舉一個例子。一個媽媽帶兩個孩子去吃麻辣燙,她把做好的麻辣燙放在了桌子上,讓兩個孩子先吃。這時,她發現,兒子將碗裡的麻辣燙分出了一些給妹妹,剩下的準備自己吃掉。她對此非常憤怒,她認為兒子很“自私”,加上她本身就對兒子的“胖”懷有潛意思的惱火和敵意,所以她想當然的認為,兒子的行為是想“又想多吃多佔”,於是她非常生氣的和兒子說:你為什麼要把那個碗放在自己面前吃?你知不知道,那是大家的?

“碗裡的東西是大家一起吃的”——這是媽媽的認知,她基於這個觀點,認為兒子“獨佔”是自私的行為,並因此產生了憤怒的情緒。

事實如何呢?事實是:她不經意的將盛滿麻辣燙的碗放在了兒子面前,而以前在家裡,她給兒子樹立的規則是“你只能吃你眼前碗裡的東西”,所以,兒子默認為放在他眼前的這碗麻辣燙是屬於他自己的。

事實上,兒子不但不“自私”,反而還很“慷慨”,他將“自己的”東西還分給了妹妹一份。然而“自我中心”的媽媽,則完全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帶著對兒子的偏見,給兒子扣上了“自私”的標籤。不僅如此,她全覺察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全是兒子的錯。

自我中心的父母習慣於從自己認為“正確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往往缺少耐心,會帶給孩子很多憋悶、委屈、壓抑、憤怒等情緒,嚴重的傷害了孩子的心理。

所以,如果想實現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當家長的人,必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去自我中心。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③ 表達尊重。

尊重包括:

(1) 尊重對方的個性及能力而不是憑自己的感情用事。

(2) 接納對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選擇或決定,而不是評論或試圖替其做決定。

(3) 善意理解對方的觀點及行為,而不是簡單採取排斥的態度。

(4) 以尊重並且恭敬的態度表達自己與對方不同的觀點。

(5) 不做價值判斷,尊重對方的選擇。

在尊重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價值中立的原則,價值中立的意思,就是不隨意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判。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經常使用“對錯”為判斷標準對孩子進行評判。這種評判,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隱含的。但無論哪種,都會導致“溝通不暢”的結果。

比如,孩子想去日本旅行。假設媽媽本身對這個目的地是不贊成的,她的內心就會有評判,並因此發出否定的評判聲音。如果媽媽直接表達這種評判性的態度,她可能會直接說:“日本有什麼好的,還不如某地”。——這種直接否定的方式,會直接刺激孩子的情緒,引發孩子情緒上的對抗,孩子會不由自主的陷入到一種“對抗”狀態,將注意力停留在“說日本不好就等於是說我這個人不好”的情緒中,這時,她維護的已經不是“日本”這個目的地了,而是自己的自尊心。自然這樣的溝通就開始進入“情緒化”的狀態,從而偏離主題。

同樣,如果父母沒有明確說出來自己對於日本的否定,但是不由自主的在表情、動作上有所表示,孩子也一樣可以感知到。微妙的情緒變化不止體現在語言內容上,更表現在眼神、動作、表情中。有一句話這樣說:你內心真實的想法,通過你每一個毛孔都能流露出來。所以,如果父母內心當中做不到價值中立的尊重,而帶著自己的評判和標準,就很難在和孩子的實際溝通中表現出來“真正的尊重”。

心理學深度解析有效溝通,用這個方法讓說話不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

3. 真實表達技術

在溝通中,我們需要了解對方真實的真正需要,並且對對方的需要表達“恰當的迴應”,在溝通當中,“真實表達技術”是需要各位家長學習的。

舉個例子。媽媽回到家,發現屋子很亂,髒襪子左丟一隻,右丟一隻。我們可以設定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大家自行體會一下。

“情緒化”的表達方式是:你看你,把屋子搞得這麼亂,像豬圈一樣。——這種表達方式的重點,在於宣洩情緒,會使用一些明顯帶有攻擊性的詞彙,比如“豬圈”等,這樣溝通的效果,自然是也很容易將對方的情緒點燃,然後雙方進入到“情緒化”的鬥爭中。

“剋制”的表達方式是:屋子太亂了,你最好趕緊收拾一下。——這種表達方式,雖然避免了將自己的憤怒情緒直接宣洩,但是強行壓抑的憤怒卻是無法掩蓋的。“你最好趕緊收拾一下”——這種隱忍的攻擊實際上帶著一種威脅的意味,同樣會很容易激發對方的情緒。

“真實表達”的表達方式是:我看到屋子裡桌子上放著一隻襪子,沙發上還放著兩隻襪子,毛巾也放在水池子裡…..我看到這樣的屋子感覺很不舒服,我希望家裡的環境是整潔的,我們能不能收拾一下?

真實表達技術最核心的要務,依然是“不帶評判”。真實表達,主要建立在陳述事實的基礎上(我看到屋子裡桌子上放著一隻襪子,沙發上還放著兩隻襪子,毛巾也放在水池子裡…..),這種對事實的描述是不帶主觀色彩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張三還是李四,每個人看到的“事實”都不會有差異。

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感覺很不舒服),然後真實的向對方提出自己的期望(我希望家裡的環境是整潔的,我們能不能收拾一下?)——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容易激發對方的情緒,而自己也保持了一個平和的狀態,既沒有對自己的情緒壓抑隱忍,同時,也沒有以“攻擊”的方式宣洩情緒,而是將自己的情緒做了一個“恰當的”陳述和表達。

當然,也許對方並不接招,他對你的建議會表示否定,或者不贊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繼續以“協商”的態度和對方溝通,直到達成一致的意見——“願意協商”並不是單純的行為,而更是一種“態度”。

在家庭溝通中,父母需要有共情孩子情緒的能力,這樣才能看懂孩子語言背後真實的情感需要,儘量去掉自我中心和評判性思維,以中立的態度和孩子進行友好的協商,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溝通”的效果。

溝通,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信息輸出,而是一個互相反饋和互相影響的結果,但是溝通的目的,一定是求同存異,達成一致。所以,無論到了什麼時候,牢記自己的“目標”,才能不陷入情緒的怪圈中,錯失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有效”溝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