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人: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低'

"

全文2300餘字,讀完約需5分鐘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據統計,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也就是約3/4的老年人口),其中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老齡化迅速發展,慢性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地影響患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花費及照料負擔,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緊接著,國務院發文《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健康中國行動”中提到,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但同時,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已成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為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隨後舉行系列發佈會,解讀包括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在內的15項重大行動。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我國老年人的健康概況,提出“活得長,還要活得健康”。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從個人和家庭、社會、政府三個層面提出了行動內容,包括9項指標和23項具體內容,旨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3/4患有慢性病,我國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

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在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

"

全文2300餘字,讀完約需5分鐘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據統計,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也就是約3/4的老年人口),其中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老齡化迅速發展,慢性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地影響患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花費及照料負擔,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緊接著,國務院發文《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健康中國行動”中提到,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但同時,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已成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為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隨後舉行系列發佈會,解讀包括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在內的15項重大行動。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我國老年人的健康概況,提出“活得長,還要活得健康”。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從個人和家庭、社會、政府三個層面提出了行動內容,包括9項指標和23項具體內容,旨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3/4患有慢性病,我國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

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在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

中國老年人: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低

▲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長期的,不能自愈的,幾乎不能被治癒的疾病。當前主要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組疾病。 © pexels

但“活得長,更要活得健康”,“健康預期壽命”這一指標更能反映各國人口的健康狀況。據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也就是說,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時間帶病生存。這表明我國居民進入老年後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低;且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我國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約有4000萬人,老年痴呆症患者達到900多萬。失能、老年痴呆症並不是衰老自然或必然的結果,大多由慢性病引起。據統計,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也就是約3/4的老年人口),其中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老齡化迅速發展,慢性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地影響患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花費及照料負擔,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針對此種嚴峻現實,老年健康促進行動首先提出兩項結果性指標:在未來的10年,一是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的發生率要有所下降;二是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將失能或痴呆症的發生儘可能延遲到居民生命的終末期,使老年人能同樣參與社會互動,發揮其應有功能。

▌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健康中國行動”中已經包括“心理健康促進行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中又專門提及心理關愛服務,原因之一是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不容樂觀。

首先,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上可能會發生離異、喪偶、子女分隔、親友離世等狀況,使其喪失原有的人際關係。而且,居住環境、社會聯繫、經濟狀況等因素也會影響老年人的社交意願,導致其產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容易引發他們產生抑鬱和焦慮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其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長期患病和慢性疼痛是其中兩個重要因素,這會嚴重降低患者的幸福感,使老年人容易產生絕望情緒,甚至出現精神障礙。而且,患病造成的身體不便和活動受限,會降低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影響其心理健康。

第三,目前我國老年人普遍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度不高,社會上也存在著一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偏見和歧視現象。所以,即使老年人發覺自己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也往往是“諱疾忌醫多,科學就診少”,錯過最佳的心理疏導和治療期。

第四,我國心理健康的服務體系仍然不夠健全。近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起步較晚,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人才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和社會參與不足等問題。

有人質疑,在很多貧困地區,老人可能還面臨著基本生活的困難,現在強調心理健康是不是有些超前?

"

全文2300餘字,讀完約需5分鐘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據統計,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也就是約3/4的老年人口),其中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老齡化迅速發展,慢性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地影響患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花費及照料負擔,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緊接著,國務院發文《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健康中國行動”中提到,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但同時,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已成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為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隨後舉行系列發佈會,解讀包括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在內的15項重大行動。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我國老年人的健康概況,提出“活得長,還要活得健康”。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從個人和家庭、社會、政府三個層面提出了行動內容,包括9項指標和23項具體內容,旨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3/4患有慢性病,我國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

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在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

中國老年人: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低

▲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指長期的,不能自愈的,幾乎不能被治癒的疾病。當前主要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組疾病。 © pexels

但“活得長,更要活得健康”,“健康預期壽命”這一指標更能反映各國人口的健康狀況。據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也就是說,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時間帶病生存。這表明我國居民進入老年後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低;且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我國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約有4000萬人,老年痴呆症患者達到900多萬。失能、老年痴呆症並不是衰老自然或必然的結果,大多由慢性病引起。據統計,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也就是約3/4的老年人口),其中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老齡化迅速發展,慢性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地影響患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花費及照料負擔,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針對此種嚴峻現實,老年健康促進行動首先提出兩項結果性指標:在未來的10年,一是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的發生率要有所下降;二是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將失能或痴呆症的發生儘可能延遲到居民生命的終末期,使老年人能同樣參與社會互動,發揮其應有功能。

▌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健康中國行動”中已經包括“心理健康促進行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中又專門提及心理關愛服務,原因之一是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不容樂觀。

首先,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上可能會發生離異、喪偶、子女分隔、親友離世等狀況,使其喪失原有的人際關係。而且,居住環境、社會聯繫、經濟狀況等因素也會影響老年人的社交意願,導致其產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容易引發他們產生抑鬱和焦慮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其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長期患病和慢性疼痛是其中兩個重要因素,這會嚴重降低患者的幸福感,使老年人容易產生絕望情緒,甚至出現精神障礙。而且,患病造成的身體不便和活動受限,會降低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影響其心理健康。

第三,目前我國老年人普遍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度不高,社會上也存在著一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偏見和歧視現象。所以,即使老年人發覺自己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也往往是“諱疾忌醫多,科學就診少”,錯過最佳的心理疏導和治療期。

第四,我國心理健康的服務體系仍然不夠健全。近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起步較晚,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人才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和社會參與不足等問題。

有人質疑,在很多貧困地區,老人可能還面臨著基本生活的困難,現在強調心理健康是不是有些超前?

中國老年人: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低

▲ 根據2016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結果,全國有1600萬左右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這些留守老年人子女長期不在身邊,不少還承擔著繁重的農務勞動和撫育孫輩的義務,他們的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護、精神缺乏慰藉、失能缺乏護理。 © 簡書

事實上,貧困地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更需要被關注。在貧困地區生活的往往是留守老人,他們經濟水平低下,長期處於孤獨狀態,極易出現心理問題。調研發現,通過簡單的人際交流,很容易喚起貧困地區老年人對生活的熱情。所以,鼓勵社區人員、志願者深入到貧困地區,改善當地老年人的心理狀況,也符合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健康中國行動有一個整體理念,“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在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的要求中,社會、政府和家庭由外及內、由遠及近地搭建起一張守護老年人健康的“安全網”,居於安全網中心的,是老年人本身。

對個人和家庭而言,行動提出“改善營養狀況、加強體育鍛煉、參加定期體檢、做好慢性病管理、促進精神健康、注意安全用藥、注重家庭支持”。但現實並不總能盡如人意。

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也專門為老年人制定兩條倡導性指標:一是提高老年人對健康核心信息的知曉率;二是提倡老年人蔘加定期體檢,接受家庭醫生團隊的健康指導。而實現指標離不開全社會的行動,兩項指標分別指向養老教育和公共服務的需要。

每個人要為自己承擔責任,政府和社會同樣有責任構建服務和安全網。行動也倡導社會各界參與到老年健康行動中來,鼓勵和支持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協會、有資質的社會組織等為老年人組織開展健康活動;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興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

構建尊老、孝老的社會環境,將關係到每個人的未來健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