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回顧|別怕孩子看到你的負面情緒,這會讓他們的個性更完整

心理健康 爸爸去哪兒 頭腦特工隊 美國留學媽媽圈 2017-05-24

原創 2017 Fela 美國留學媽媽圈

好文回顧|別怕孩子看到你的負面情緒,這會讓他們的個性更完整


寫在前面的話:有 天晚上,我載著8歲的女兒在回家的路上。白天繁重的工作,與客戶之間溝通的不暢,再加上幾天來被失眠所擾,聽著交通廣播裡傳來的悲傷歌曲,我已經快要崩潰 了。要是沒女兒在身邊,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然而希望女兒無憂無慮成長、免受負能量干擾的責任感讓我不得不盡力壓制這樣的負面情緒。可就在這個時 候,女兒開口了,“媽媽,你如果覺得不開心,就講出來吧。我能接受,沒關係的。”


這是一位心理專家自己的親身體驗。她說那一刻她感到特別的震驚,一方面她沒想到孩子對父母情緒的感受是如此的敏感,另一方面她也驚訝地看到孩子竟然比她更早意識到抑制負面情緒是沒有任何益處的。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心裡有很多難過或生氣的事情,也許來自工作的壓力,也許是來自生活的瑣碎,但在孩子面前我們往往要苦苦支撐,粉飾出“一切都很好”的假象,彷彿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孩子遠遠比你想象的要敏感,掩飾負面情緒只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和無助。

我 們經常會發現狗狗是尤其敏感的:如果主人心情好,狗狗就拼了命地撒歡打滾;如果主人心情差,狗狗就乖乖地趴在一邊,一聲不吭,盡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孩子 也是一樣。跟成人不同,孩子的世界比較簡單,父母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你以為你能夠很好地掩飾負面情緒,其實未必。被隱藏的負面情緒往往會以其他形式表現 出來,微小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和肢體語言上的變化,而這些都會被孩子敏銳地捕捉到。他們會直覺地感知到爸爸媽媽生氣了、難過了,可又不知道到底是為什 麼,於是他們感到困惑和無助。父母的情緒反應會讓他們認為跟自己有關。“爸爸媽媽心情不高興,是不是因為我今天做錯事情了?”這是小孩子的思維。然後他就 變得特別聽話,盡力想討好父母。如果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會覺得這是因為自己聽話,那之後再出現這樣的情況,他還會如此應對。如果父母情緒並沒有變化,孩 子會覺得更加無助,到底怎樣做爸媽才會滿意?而在這樣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會有很強烈的負罪感,覺得自責,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形成敏感自 卑的心理。

我 個人特別喜歡一部電影,叫《怦然心動》,裡面不僅有青 春萌動的少年情懷,更有關於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見。小主人公朱莉的家庭並不富裕,但爸爸依然攢錢承擔起了照顧智障弟弟的重擔,而媽媽本著對孩子的愛,本著對 小家庭的責任,希望爸爸能將天平傾斜。於是,一場爭吵在所難免。在目睹爭吵之後,朱莉十分傷心,她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為她造成的。而爸爸媽媽在爭吵後分別去 安慰朱莉,告訴她不是她的錯,告訴她爸爸媽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在愛她這件事上是一致的。於是,朱莉知道爸爸是愛她的,愛媽媽,愛這個家,也愛智障的弟 弟;媽媽是愛她的,愛這個家,也愛拼命維護弟弟的善良正直的爸爸。一味迴避矛盾只是粉飾太平,而負面情緒的表達才能讓人們瞭解到彼此的想法,進而去理解對 方。有這樣的爸爸媽媽,朱莉成長為一個勇敢、成熟、自愛、有責任感的小姑娘也就順理成章了。

父母適當表現出真實的負面情緒,孩子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父母掩飾負面情緒是為了讓孩子免受不必要的干擾,希望孩子能一直快快樂樂的。然而,這並不現實。無論年紀大小,人都是有情緒的。如果父母刻意掩飾負面情緒,只保留正面情緒,只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不應該有負面情緒。不管是否出於潛意識,孩子如何對一件事情做出反應往往是以身邊的大人為榜樣的。所以,一旦孩子感到難過、生氣、沮喪或焦慮,他想到的不是如何表達出來,而是像他的父母一樣去隱藏這些情緒。但情緒僅僅是被隱藏了,並不是被消滅了,因而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爆發。

就 像之前湖南衛視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胡軍的兒子康康一向以小男子漢的形象出現,熱心幫助別人、細心照顧弟弟妹妹,彷彿無所不能、無所畏懼。從胡軍的講述 中我們也能發現,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兒子做一個“流血流汗不流淚”的真爺們。於是,我們在看到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康康的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偶爾情緒失 控的康康:用與爸爸唱反調來表達不滿,用撕心裂肺的喊叫來表達不安全感,用一聲不吭來表達委屈。雖然說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但康康的表現已經不是用性格使然 能夠形容的了。他似乎喪失了部分正常表達情緒的能力,他不會直截了當地告訴爸爸自己覺得他哪裡做得不好,也不會坦白誠懇地說出自己在叢林裡沒有爸爸陪伴感 到害怕,更不會明白地敘述出自己在完成任務中遭受到的委屈。他就像爸爸期待的那樣,完成小男子漢的角色扮演。值得慶幸的是,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胡軍開始 意識到康康的情緒問題,試著跟他去溝通交流,瞭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鼓勵他去表達。因此,在節目結束的時候,康康還是那個有擔當的小男子漢,但卻變得更願 意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更健康快樂了。

正視負面情緒的存在並試圖排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去面對未來人生中的挫折。

父母在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往往都是出於保護孩子的意願,不想讓他們看到人生中不那麼美好的一面。“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的父愛母愛不是為孩子阻隔掉外界的一切風雨,而是教會他們在風雨中如何繼續前行的能力。而嘗試著去表達負面情緒就能夠讓孩子意識到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從而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如 同風靡全球的暢銷心理書《少有人走的路》中講到的,人生本是苦難重重。我們中國人也常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堵不如疏,當面臨這些苦難和不如意時,我們 需要的是一個通道來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允許自己憤怒、悲傷、焦慮,允許自己有個安靜的環境來消化這些情緒,而不是一味的硬扛。

去 年特別火併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明尼蘇達州搬到加州的舊金山,Riley遇到了來自新環境的挫折,逼仄老舊的 房子、陌生的學校和同學、遠離童年好友、不能打冰球的失落,這些都難免讓Riley感到悲傷。然而,Riley的大腦總部控制檯被快樂情緒主導,她不希望 悲傷去觸碰核心記憶而影響Riley的情緒。可事與願違,控制檯的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和憤怒五種情緒其實缺一不可,缺失掉任何一個只會使得個性島嶼瓦 解崩塌。只有快樂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唯有讓各種情緒有表達的渠道,人們才能擁有完整健康的情感,才能成熟地去看待挫折,而不會被挫折打倒。

當然,負面情緒要適當適度地表達,既不是長期不穩定狀態的宣洩,也不是把所有爭吵都展示給孩子。否則,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情商教育,那是家庭暴力。

最 後,讓我們回到文章的最初。那位心理專家最終接受了女兒的建議,講了講為什麼她感到焦慮和難過,在講述的過程中甚至一度落淚。可她的女兒表現得很鎮定,實 際上在平常生活中小姑娘並非總是顯得如此成熟。媽媽在表達完負面情緒後,感到舒服了很多,也沒有因為壓抑情緒和偽裝快樂而導致的不適。女兒則因為媽媽平和 的講述而體會到了“身教”的力量,既增進了親子關係,又學會了如何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父母成功的負面情緒表達,既教育了孩子,又建立起了健康的 親子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