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達活泉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達活泉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達活泉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達活泉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達活泉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各地八景之說自古有之,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盛。邢臺縣八景之說雖在民國以前未見地方誌中有記載,但在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中則有順德府十二景之說,其中有9景位於府城和邢臺縣境內,可視為明清版的邢臺縣風景彙編。到民國1943年邢臺縣淪陷期間,邢臺縣始有八景之說,其出處見載於民國32年(1943年)邢臺縣知事張棟主編的《邢臺縣志》,其所載邢臺縣八景為:

柳溪春漲、玉泉夕照、野寺鐘聲、鼎梅晴雪、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郡樓遠眺、達活名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1943年《邢臺縣志》卷一輿地【邢臺八景】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柳溪春漲

縣誌原文:柳溪亭在城北二里許,舊驛路西,牛尾河曲,鑿池種樹,亭繞以廊,蜂房鮫窟,如星錯陳,燦然美觀也。

概況介紹

邢臺原來有一處柳溪交輝,風光旖旎的地方,是由發源於達活泉、白沙泉等泉的河溪,匯聚於此而形成的河渠交錯、垂柳成蔭的水鄉澤國,即現在的北關外豫讓橋附近。金大定年間在此挖塘築廊,建亭植柳,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歷史名勝。 雉堞荷香便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已不復存在。明代詩人王鴻儒對柳溪亭贊曰:

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

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網絡配圖

1941年的邢臺縣豫讓橋(位於柳溪春漲範圍內)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2、玉泉夕照

縣誌原文:在城西北四十里皇寺鎮,水湧若玉,故名。明兵備道陳大賓建亭曰“噴玉”,名流多題詠。

概況介紹

在邢臺西北四十里皇寺村有玉泉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該寺有三絕而著稱。 一是皇寺。 二是鳥柏。 三是玉泉池。在鳥柏的南側有一泉池,古稱“玉泉池”。泉底石沙如玉,水清見底。水中游魚翩翩。明朝縣令陳大賓建泉池,池面五畝有餘,池中碧波盪漾,涼亭聳立;池岸料石精砌,垂柳成行。池南岸原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玉泉池"三個草書大字,是當時邢臺縣知縣朱浩所寫。池中心有一涼亭,建築精美別緻。.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簷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臺牌碑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這就是“玉泉夕照”名勝的由來。

民國時期邢臺縣玉泉池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邢臺縣玉泉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3、野寺鐘聲

縣誌原文:開元寺在城內東北隅,俗名東大寺,有鐵鐘高丈許,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聞數裡。

開元寺俗稱東大寺,位於邢臺舊城東北隅,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自唐、宋、元和明初,該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里之外”。在明代萬曆年間,古剎春遊被列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開元寺內有一巨型鐵鐘,重達三萬多斤,鑄成於金大定甲辰歲(1184年),鐘壁有黃道十二宮和八卦圖象。鑄成至今八百多年,雖歷經風雨剝蝕,毫無氧化痕跡,該鐘原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鐘樓內的鐵鐘架上,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震遠近。信徒僧眾雙手合十,異地同拜,因此民國年間成為邢臺一大景,叫做“野寺鐘聲”。

民國邢臺縣開元寺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開元寺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大開元寺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4、鼎梅晴雪

縣誌原文:鼎梅山即栲栳紅山,高二十里,山上有碧霞元君廟,遇風雷交作,聲反在下,俗曰“二架樑”,晴雪之後,晶瑩如銀。

概況介紹

鼎梅晴雪即指人們熟知的小西天,它位於邢臺縣西南部西上莊鄉境內,主峰鼎梅山,又名栲栳紅山,當地人稱奶奶頂,海拔1089米。古人以“雷鳴峰崖下,雨起半山間”來描繪該山。其雄偉的氣勢、漪麗的風光早在唐、宋以前就聞名於世。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楊於廷贊此山道:“今邢州西南不百里有一山焉,名曰栲栳紅山,不亞五嶽然。孤峰矗矗其高,造天林森森,其圍纏日,如此峻極,寧不動人讚美!於是俗稱為小西天。層巒秀麗,佳氣瀠洄,正神聖修真之洞府也”。 唐丞相宋璟遊小西天,並留下西天小雷音寺碑文。薊遼總督遊小西天后嘆曰:“ 其高造天,其圍纏日,南臨洛滏,東睇海碣,西塞太行,雲霞之所,蕩沃日月之所”。 冬季的小西天,如遇大雪,千條巨龍舞,萬樹梨花開。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裡卻盛開著鮮豔多姿的紅、白、黃三種顏色野生鼎梅花,確是別有一番情趣。無怪乎古人說:世間奇豔,鼎梅山上雪。此即“鼎梅晴雪”名稱的由來。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5、仙翁古洞

在張果老山廟後,一名“聖水盆”,俗名“水簾洞”,不涸不溢,洞上高五丈,有八仙洞,石像就山造成,左曰“白鹿洞”,有寶真人碑。

邢臺仙翁山(又名張果老山),位於城西三十里,海拔雖四百四十九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山頂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聖水池”。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巖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鬆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6、鴛水靈井

原文:在南關東小街,鴛水廟內有亭,八角,俗名“八角靈源井”,相傳舊有金翅鯉魚,人以為異。

概括:鴛水靈井,又名八角靈源井、八角琉璃井,位於邢臺舊城南關外,小東街內路西(原東街小學院內)。此處原為鴛水廟舊址,院內有一精石砌就的八角井,井深莫測,水甘如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繪,工藝精美,飛簷瓦當,雕有鳥獸,造型生動。廟內曾松柏蒼翠綠柳成蔭。春季,由於地下水位高,井內常有金翅鯉魚翻出水面。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美好吉祥的象徵,俗稱為“鴛水靈井”。 此處廟、井均廢,但在邢臺解放初期,獨有八角亭還殘存在院中,常有老年人在亭下說古敘舊,講述些美好的神話傳說。

鴛水廟鴛水亭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井亭構造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鴛水廟佈局簡圖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7、郡樓遠眺

縣誌原文:即“清風樓”,在縣署前建樓三層,高七丈餘,夏日酷暑,遊人納涼其上,登臨四望,市肆櫛比,山水在目。

清風樓位於邢臺舊城中心,原府衙前左側,今仿古街北端。據府志記載“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慘遭毀壞。於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州知府黎光亨籌資重建。樓高七丈餘,下有石築臺,斗拱飛簷,莊嚴雄偉,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清風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共分三層。每一層為磚石拱圈,圈下既可通車,又能行人,還是夏日消暑納涼之佳期處;每二層四周青磚圍欄,中間為正廳,前後兩門對開,在廳內西南角的牆壁上鑲嵌著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圖石刻三塊。(春景遺失),另有清風樓題記石刻十塊。東牆邊有樓梯,直通三樓。此處為木質地板,四面開門,可謂之“四牖洞闢”。黎光亨自我標榜:“皇風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級”。三層頂簷下有一巨匾,上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鐫刻精剔,該字為重建後明代一宰相所書,後遺失,今匾乃照前匾老照片由邢臺書法家馬良辰複寫。沿四周憑欄,極目遠眺,市肆櫛比、山水在目,舊時邢州全景盡收眼底,故名"郡樓遠眺"。

民國清風樓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清風樓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8、達活名泉

原文:在城西北五里,池周百步,泉底沸沙,天光日影,照耀如銀。民八年,王懷慶在泉南筑花園,至今,樹木陰翳,仍為一縣之名勝。

達活泉位於邢臺舊城西北五里處。原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低,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 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邢臺籍),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水之南修建公園。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臺,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

達活泉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1934年的邢臺達活泉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達活泉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民國時期的邢臺縣八景(含老照片及今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