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安德里斯·尼爾森斯用了短短十年時間,書寫了一段指揮藝術史的傳奇故事。2008年接掌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時,只有31歲的拉脫維亞人在國際舞臺名不見經傳,但十年後他卻成了古典音樂領域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而在過去十年間,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也從未出現在北京音樂舞臺。

上週末,41歲的拉脫維亞明星指揮家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也在闊別十年後迴歸,他們帶來只有三位作曲家組成的曲目單,從布魯克納最晦澀艱深的《第五交響曲》到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老柴的“第五”。

這個拉脫維亞指揮家首登國家大劇院,用戲劇性徵服耳朵

此次演出中的指揮尼爾森斯。攝影/王小京

四年前,尼爾森斯一度是西蒙·拉特爵士在柏林愛樂呼聲最高的繼任人選,而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核心曲目較寬,他的理查·施特勞斯、瓦格納、貝多芬、馬勒均可圈可點。在俄系領域更是才華橫溢,過去幾年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的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成績斐然,但同期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進行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卻沒有收穫一致性的好評。

在上週六的布魯克納“第五”中,尼爾森斯試圖以過剩的戲劇性效果示人,用咆哮的銅管、爆裂的定音鼓以及光鮮的管絃樂肌體,去填充作品中大量休止所造成的溝壑,其中顯露著用力過猛的斧鑿痕跡。在音樂運作上,尼爾森斯有著許多匆忙的漸快、陡峭的漸弱、凌厲的突強,並希望用充沛的情感訴說塑造一股濃烈的音樂洪流。

然而,不同於其他浪漫主義晚期作曲家,比如馬勒、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布魯克納的音樂充滿樸素的宗教情感,他的音樂中具有對戲劇性元素的天然的抑制作用,區隔了豐富的世俗情緒。這往往讓偏愛付諸於情感表達的指揮家們無所適從,歷史上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倫納德·伯恩斯坦。

這個拉脫維亞指揮家首登國家大劇院,用戲劇性徵服耳朵

演出現場。攝影/王小京

如果參照2012年蒂勒曼與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的“第七”,或者去年莫斯特與維也納愛樂在廣州的“第五”,就可以清晰地發現,他們對布魯克納音樂風格的熟稔可謂異曲同工。勻稱有度的樂句運作、緻密的音響鋪排,不露痕跡地讓布魯克納偉大的復調音樂熠熠生輝。而眼下布魯克納似乎仍然是尼爾森斯尚未深諳的一位作曲家,其顯而易見的風格壁壘仍然有待他去突破。

本質上,尼爾森斯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戲劇天才,並善於撩撥音樂中的情感脈動。在第二晚的肖斯塔科維奇和柴可夫斯基中,其優勢立刻得以展現。相較今年早前芝加哥交響、克里夫管絃的“柴五”,尼爾森斯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演繹明顯卓爾不群。拉脫維亞人以緩慢的速度去鋪展樂隊優雅的紋理,在悠長而濃厚的樂句中,刻畫了更多細節表現。此時的尼爾森斯有著更多顯示其才華的空間,他靠精湛的速度運作,調動著作品豐富的音樂性,最大限度地釋放著柴可夫斯基自發的情感和戲劇表現力。

這個拉脫維亞指揮家首登國家大劇院,用戲劇性徵服耳朵

指揮中的尼爾森斯,充滿了戲劇性。攝影/王小京

尼爾森斯和他的同胞貝芭·斯凱德合作的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早已被列為優秀版本。快速敏捷的運弓、沉穩老練的音樂運作,第三樂章著名的“帕薩卡里亞”令人印象深刻,她以大段感人至深的獨奏樂段將觀眾帶入了肖斯塔科維奇複雜的內心世界,並在電光火石的終曲樂章憑藉輝煌絢爛的技巧博得了滿堂喝彩。

直到在第二晚加演的《魯伊·布拉斯序曲》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作為一支偉大的“門德爾鬆樂團”的歷史價值終於得到了彰顯,他們靈敏而明麗十足的絃樂叫人嘖嘖稱奇,圓融的銅管和木管,以及那彈性豐富的樂團音響令他們終於做回了自己。

□許淥洋(樂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何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