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
"
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
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這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考察調研,成為持續的新聞熱點。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在風景壯麗的山丹馬場,習近平談到了祁連山生態保護的問題,“由亂到治,還是大見成效”。簡單的幾句話,卻不由得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團結湖參考(ID:Talkpark)的讀者都知道,習近平對祁連山的生態保護特別重視,對局部生態破壞嚴重的問題,他多次做出重要的指示批示,要求抓緊整改。但當時甘肅省委主要負責人卻陽奉陰違,“僅處理了一個副科級幹部”。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卸任省委書記不久的王三運落馬,多名省級領導幹部因為“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負有領導責任”、而受到嚴肅的問責。當年轟動一時的紀錄片《巡視利劍》,就談到王三運“消極應付中央指示,不作為不落實,對祁連山的生態環境破壞負有重大責任”。

也就是從王三運落馬開始,祁連山保護區開始了“由亂到治”的轉變。習近平踏訪山丹馬場,既是對祁連山生態保護取得成績的一種肯定,同時又是對環境破壞和生態保護不力的嚴肅警示。

習近平考察的另一個地方,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那就是位於古浪縣的八步沙林場。在新華社相關報道的“新聞多一點”中,我看到了林場兩代治沙人的照片。第一排六位老人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第二排彩色照片註明了主人公與第一代的關係,前五位都標註“兒子”,而王志鵬的標註則是“女婿”。看到“女婿”二字,我分明體會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子承父業、前赴後繼地治沙,這已經足夠讓人感慨,而身為女婿的王志鵬,同樣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治沙的艱辛事業裡,更足以讓人體會到這份傳承的鄭重與珍貴。在詳細瞭解到他們的故事之後,這種敬佩之情就越發濃烈。

改革開放不久,在古浪這個偏僻、貧窮和沙化嚴重的地方,六位西北老漢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組建了八步沙林場,開始了“對茫茫沙漠的挑戰”。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看,這樣的做法不僅是破天荒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但就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六老漢”吃住在沙窩裡,從沒有放棄守護家園的樸素信念,一步步摸索著治沙經驗,並逐步在荒漠上撐起了一小片綠洲。他們所吃的苦、所經受的精神考驗,恐怕是生活在綠色環境中的人們無法想象的。

在治沙取得了初步成績之後,“六老漢”中的四位相繼離世,但他們的事業並沒有因此停止。雖然也有過疑慮和彷徨,但他們的下一代還是堅定地站到了沙漠邊緣,接過老漢們手裡的鐵鍬,拉起麥草和沙生植物的幼苗,在風沙肆虐之地繼續譜寫自己的人生華章。他們的信仰沒有變,但他們治沙的方式卻有了轉變,一方面繼續總結固沙種草和植樹的經驗,另一方面又開始探索“以農促林、以副養林、農林並舉、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當第三代也開始步入治沙事業之後,他們甚至開啟了“互聯網+”的荒漠經濟模式,把治沙與產業培育、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在一起。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和砥礪前行,八步沙出現了縱橫數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不僅守護著黃花灘生態移民區,也保護著鐵路、公路和油氣大動脈的暢通。

八步沙林場是一個當代奇蹟,甚至是一個以精神力量抵抗沙漠化的“神話”。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抵抗”的故事,還講述了人類究竟應該怎樣與自然和諧共存。它以時代的轉變為發端,以樸素而強大的守護精神為支撐,以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為主線,終於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生動樣本。這不就是當代活生生的愚公移山嗎?

從祁連山到八步沙,可以看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個主題,“激濁”與“揚清”。對於那些罔顧中央重大戰略決策、聽任乃至縱容生態破壞的汙濁現象,必須以雷霆手段予以整治。而對於那些逆轉生態退化、踐行生態保護的清流,則理應表達崇高的敬意。

時代從來不會遺忘那些動人心絃的故事。它不僅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告訴更多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文/蔡方華)

"
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這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考察調研,成為持續的新聞熱點。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

在風景壯麗的山丹馬場,習近平談到了祁連山生態保護的問題,“由亂到治,還是大見成效”。簡單的幾句話,卻不由得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團結湖參考(ID:Talkpark)的讀者都知道,習近平對祁連山的生態保護特別重視,對局部生態破壞嚴重的問題,他多次做出重要的指示批示,要求抓緊整改。但當時甘肅省委主要負責人卻陽奉陰違,“僅處理了一個副科級幹部”。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卸任省委書記不久的王三運落馬,多名省級領導幹部因為“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負有領導責任”、而受到嚴肅的問責。當年轟動一時的紀錄片《巡視利劍》,就談到王三運“消極應付中央指示,不作為不落實,對祁連山的生態環境破壞負有重大責任”。

也就是從王三運落馬開始,祁連山保護區開始了“由亂到治”的轉變。習近平踏訪山丹馬場,既是對祁連山生態保護取得成績的一種肯定,同時又是對環境破壞和生態保護不力的嚴肅警示。

習近平考察的另一個地方,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那就是位於古浪縣的八步沙林場。在新華社相關報道的“新聞多一點”中,我看到了林場兩代治沙人的照片。第一排六位老人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第二排彩色照片註明了主人公與第一代的關係,前五位都標註“兒子”,而王志鵬的標註則是“女婿”。看到“女婿”二字,我分明體會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子承父業、前赴後繼地治沙,這已經足夠讓人感慨,而身為女婿的王志鵬,同樣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治沙的艱辛事業裡,更足以讓人體會到這份傳承的鄭重與珍貴。在詳細瞭解到他們的故事之後,這種敬佩之情就越發濃烈。

改革開放不久,在古浪這個偏僻、貧窮和沙化嚴重的地方,六位西北老漢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組建了八步沙林場,開始了“對茫茫沙漠的挑戰”。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看,這樣的做法不僅是破天荒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但就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六老漢”吃住在沙窩裡,從沒有放棄守護家園的樸素信念,一步步摸索著治沙經驗,並逐步在荒漠上撐起了一小片綠洲。他們所吃的苦、所經受的精神考驗,恐怕是生活在綠色環境中的人們無法想象的。

在治沙取得了初步成績之後,“六老漢”中的四位相繼離世,但他們的事業並沒有因此停止。雖然也有過疑慮和彷徨,但他們的下一代還是堅定地站到了沙漠邊緣,接過老漢們手裡的鐵鍬,拉起麥草和沙生植物的幼苗,在風沙肆虐之地繼續譜寫自己的人生華章。他們的信仰沒有變,但他們治沙的方式卻有了轉變,一方面繼續總結固沙種草和植樹的經驗,另一方面又開始探索“以農促林、以副養林、農林並舉、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當第三代也開始步入治沙事業之後,他們甚至開啟了“互聯網+”的荒漠經濟模式,把治沙與產業培育、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在一起。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和砥礪前行,八步沙出現了縱橫數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不僅守護著黃花灘生態移民區,也保護著鐵路、公路和油氣大動脈的暢通。

八步沙林場是一個當代奇蹟,甚至是一個以精神力量抵抗沙漠化的“神話”。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抵抗”的故事,還講述了人類究竟應該怎樣與自然和諧共存。它以時代的轉變為發端,以樸素而強大的守護精神為支撐,以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為主線,終於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生動樣本。這不就是當代活生生的愚公移山嗎?

從祁連山到八步沙,可以看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個主題,“激濁”與“揚清”。對於那些罔顧中央重大戰略決策、聽任乃至縱容生態破壞的汙濁現象,必須以雷霆手段予以整治。而對於那些逆轉生態退化、踐行生態保護的清流,則理應表達崇高的敬意。

時代從來不會遺忘那些動人心絃的故事。它不僅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告訴更多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文/蔡方華)

習近平剛剛考察的八步沙林場,有這樣的故事

微信號:Talkpark

聲明:文章如需轉載,請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處、微信號等信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