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潮鞋價格十天翻十倍 鞋圈的套路,你瞭解多少?

來源:中國寧波網

11日3000元、12日2000元。球鞋愛好者黃科(化名)在記賬本里記下了最近的盈利數字,這個月一款名為“倒鉤”鞋子的發售,讓他大賺了一筆,但是他表示最多隻賣一雙,“物以稀為貴,我要自留一雙。”

黃科口中的“倒鉤”,正是Sneaker Heads(球鞋愛好者群體)翹首以盼的Air Jordan 1 Travis Scott鞋子。高中開始,黃科就喜愛籃球文化,從愛看籃球比賽、關注籃球明星的球鞋,到開始收集此類潮鞋,最後演變成倒賣二手球鞋。

“好的情況下,一年賺幾萬元不成問題,看你手中的量有多少。”像黃科這樣喜愛球鞋的人群,在寧波正在逐漸壯大,同時,也催生了一批倒賣二手球鞋的群體。

潮鞋市場的火爆景象

一早來到單位,同事開始準備一天的工作安排,王揚(化名)卻在手機上設定了鬧鐘,原來那天是NIKE旗下的“Air Jordan 1 Travis Scott”鞋子發售的在線抽籤日。“提早幾分鐘做準備,在對話框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家庭地址、付款方式等基礎信息,選好想要的尺碼,等到時間一到立馬提交,希望這次不要陪跑。”在銀行工作的王揚告訴記者。

雖然事與願違,但他早已習慣。“配色好看的,或者是聯名的鞋子,中籤率堪比買房搖號,甚至更低。”每當有新鞋發售,王揚都會第一時間參與發售抽籤,“從我玩鞋到現在,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抽籤近百次,中籤率慘不忍睹,可以說一隻手就能數過來。”

對於Sneaker Heads而言,每款新鞋發佈後要經歷一抽、二抽才能買到,這就從另一方面導致這些球鞋愛好者想以原價在一級市場買到心儀的鞋子幾乎不可能。

無獨有偶,黃科也表示十分無奈,因為總是充當“陪跑王”角色,他現在鞋櫃裡的很多鞋都是加價從第三方平臺以及二手“鞋販子”手裡購得。“沒有準確計算過花了多少錢,但是相當於一輛新款寶馬3系價值總是有的。”望著一堆鞋子,黃科告訴記者,“很多不懂的人認為那只是鞋子而已,怎麼會這麼貴,那是他們不懂鞋。”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每個球鞋愛好者的手機上都安裝有少則兩三個、多則七八與個球鞋購買相關的APP,並關注了不少鞋店的微信公眾號。“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中的機率太低,一般我會發動周圍同事朋友一起幫忙搶,增加中籤機率。”黃科笑著說。

物以稀為貴,想買的買不到,於是乎,市面上如“毒”“nice”“get”等APP平臺開始加入戰局,球鞋的“二級市場”就此形成。一部分人購買高價球鞋是為了穿,另一部分則是抱著保值投資而去。

王揚心心念唸的原價1299元“倒鉤”鞋子,發售僅10天,市場上已經炒到了8000元,比之前火爆了一時的AJ 1 Off White還貴上一等。“肉疼啊!”王揚說。寧波某潮鞋店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些鞋子本質上就是商品,但受供需關係影響,價格漲跌也很自然。”

“搶鞋真的太累了,次次秒空,比買房搖號中籤概率都小。我現在心態都被練出來了,如果不是有組織地搶,基本很難搶到。”還在上學的小張表示,對於很多愛好者來說,去二級市場找鞋款反而更方便。

鞋圈的套路,你懂嗎?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同理,鞋子是用來穿的。

可在鞋販子眼中,鞋子已經脫離了其本身的用途,演變成他們發家致富的一種方式,這種一來一去的買賣,成了一種資本博弈。

“不就是當韭菜把我收割了再收割。”王揚表示目前市面鞋販子的套路十分老套。

首先是預熱活動。官方會公佈上線時間、新品介紹等信息。是否有知名設計師合作,或是否同潮牌聯名,則是看一雙鞋子今後增值潛能大小最直觀的表現。

以Air Jordan 1 Travis Scott為例,去年10月,Hip-Hop歌手Travis Scott率先通過Instagram曝光與Jordan Brand的全新聯名Air Jordan 1,引發市場強烈期待,而他的Instagram賬號下方討論更是一度火熱,可見這雙聯名鞋子到底是有多受歡迎。

官方公佈2019年4月上市,然而2月10日,美國Nike SNKRS突襲發售了這款新鞋,不到一分鐘便銷售一空。而這款今年最受期待的AJ 1也不負大家所望,價格直線起飛,二級市場上,被倒賣的首批貨源,叫價已突破萬元。

“這個時候,不管是微博,還是貼吧,亦或微信群,都是一片高價求購聲,連帶@一堆交易平臺求轉發搞抽獎,造成一鞋難求的現象。”王揚介紹。

預熱活動後,就是鞋販造勢階段。“發售前期,一些大戶便在各個社交群中哄抬價格,不管是否中籤,先加價千把元,把市場炒起來,形成市場十分火熱的局面。”等到官方發售結果公佈,大戶手中明明只有二三十雙,但平臺上卻冒出大量高價出貨的商戶。

黃科告訴記者,隨著中籤規則的變化及購買渠道的便利,從前一些大戶隨隨便便就能中百千雙鞋子,現在中個幾十雙已經算不錯了。

最後是瘋狂收割階段。如Yeezy上市的時候,市場一直炒到了8000元一雙,結果隨著官方補貨,價格斷崖式下跌,最後變成2000元左右一雙。“這時候,一些鞋販子可能虧得血本無歸。”黃科說。

“囤貨的賣不掉,怕價格進一步下降,只好折價迅速出貨,這時候大戶出來掃貨。待到大戶把市場上的鞋子收購得差不多了,靜待一段時間,他們又開始統一抬價。”黃科表示,這種收割小戶利潤,又控制買家市場的掃貨行為被鞋子愛好者所不齒。

血雨腥風的市場,權益如何保障?

根據Highsnobiety網站的數據,全球的二手球鞋市場總額約為10億美元,但是這個數字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市場交易,實際總額可能大於這個數字。

此外,根據尼爾森的數據,2015年到2017年,中國街潮市場的消費規模上升到62%,比其他國家的消費規模增速高3.7倍。

有江湖的地方,肯定就有血雨腥風。

早前,上海的Yeezy Boost 350 V2 Zebra線下發售導致一大群人打架和搶鞋事件,再後來Air Jordan 1“BRED TOE”的線下發售現場“拳王”打人事件均上微博熱搜。黃科認為,“現在的球鞋市場很混亂,鞋販子的素質也參差不齊。”

除了搶鞋難之外,買到鞋後維權也難。

有網友在毒APP上買到了假鞋,發帖投訴卻被封號。據悉,該網友在毒APP上買了一雙Nike Air more液態銀,收貨後第一時間拿到“get”APP鑑定,鑑定結果顯示:假的。

對此,毒APP的客服表示,不認可其他平臺的鑑定結果。之後該網友將鞋子拿到毒APP和識貨平臺進行重新鑑定,結果依然顯示為假。

同樣,王揚在買AJ1“倒鉤”時也遇到了維權困難問題。

由於原價搶不到,他在“nice”APP上,以5455元購得一雙43碼的鞋子,可是噩夢就此開始。

“過了發貨時間,遲遲不見物流信息,我才知道被賣家放鴿子了。”提及此事,王揚氣憤不已,“10日發售當天,幾個小時之內,價格便漲到了7000多元,賣家看到價格低了,索性不發貨,取消了訂單。”

對此,“nice”APP客服表示,平臺需要同時兼顧到賣家、買家雙方的權益,且無法控制賣家的真實想法,所以只能關閉訂單,並補償保證金。

求“鞋”若渴的王揚又以7400多元的價格購買該鞋,可鬧劇又一次出現。“明明都發貨了,可這一次賣家又臨時變卦,因為當晚價格漲到了8000多元,再一次取消了發貨。”

“看到客服這樣回答,我真的是氣炸了,我錢都付了,為什麼鞋販子(賣家)的隨意行為,讓我來買單?”至今,他都無法理解平臺這種不顧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黃科告訴記者,目前“get”“毒”等平臺的鑑定,均為人工鑑定,缺乏統一標準,人為主觀因素影響大,難免會有偏差。

而專業鑑定師一般通過看、摸、聞等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且平臺的懲罰機制,又被很多鞋販子“不值得一提”,“犯罪”成本較低,毫無信譽可言,這就造成了如今市場的混亂。

看來江湖的深淺,豈是你一腳便能試探到底的。(記者 謝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