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服裝 手工藝 戒指 穿針引線 植物 設計 徽文化雜談 2019-07-20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農閒時經常看到媽媽、嬸嬸、隔壁的姐姐、組裡的媳婦們聚在一起做鞋子,一邊做著自己的活計,一邊七嘴八舌說著一些家長裡短,是不是互相看一下別人的工作進程,有時候也討論一下做鞋子的難題,互相取長補短,應該算是最自然原始的科研小組吧!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農閒時經常看到媽媽、嬸嬸、隔壁的姐姐、組裡的媳婦們聚在一起做鞋子,一邊做著自己的活計,一邊七嘴八舌說著一些家長裡短,是不是互相看一下別人的工作進程,有時候也討論一下做鞋子的難題,互相取長補短,應該算是最自然原始的科研小組吧!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們在納鞋底的時候,除了會用針在頭上摩擦之外,還需要用到重要道具——頂針,一種最實用的戒指,通體凹槽,樸素無華,卻能解決大問題,如果沒有頂針,指頭恐怕要被戳很多孔,既便如此,那些手巧的婦人們卻都是滿手的老繭,所謂的心靈手巧是不存在的,沒有老繭的和經驗的支撐,什麼都是白談、空談。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農閒時經常看到媽媽、嬸嬸、隔壁的姐姐、組裡的媳婦們聚在一起做鞋子,一邊做著自己的活計,一邊七嘴八舌說著一些家長裡短,是不是互相看一下別人的工作進程,有時候也討論一下做鞋子的難題,互相取長補短,應該算是最自然原始的科研小組吧!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們在納鞋底的時候,除了會用針在頭上摩擦之外,還需要用到重要道具——頂針,一種最實用的戒指,通體凹槽,樸素無華,卻能解決大問題,如果沒有頂針,指頭恐怕要被戳很多孔,既便如此,那些手巧的婦人們卻都是滿手的老繭,所謂的心靈手巧是不存在的,沒有老繭的和經驗的支撐,什麼都是白談、空談。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布鞋雖然好,可也不是誰都有的,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穿的,比如說小孩子就沒有機會穿千層底布鞋,最好的也就是薄底的鞋子,因為小孩子的腳長的很快,恐怕鞋子還沒做好,就已經小了;再比如說,你要是去幹活,穿著千層底,那就是擺明了去作秀,出工不出力;所以有時候人出遠門,就會備一雙新的布鞋插在背後或者放在包袱裡,到了地方再換掉。

布鞋什麼都好,就是怕一樣東西,以至於農村詛咒別人都說:“出門就踩到狗屎”,這狗屎和雞糞真的是布鞋的天敵,據說踩到狗屎,如果不馬上清理掉,很快鞋底就會爛掉,這也是我看到很多布鞋的鞋底有小坑的原因,處理的不及時,那就直接爛通了。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農閒時經常看到媽媽、嬸嬸、隔壁的姐姐、組裡的媳婦們聚在一起做鞋子,一邊做著自己的活計,一邊七嘴八舌說著一些家長裡短,是不是互相看一下別人的工作進程,有時候也討論一下做鞋子的難題,互相取長補短,應該算是最自然原始的科研小組吧!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們在納鞋底的時候,除了會用針在頭上摩擦之外,還需要用到重要道具——頂針,一種最實用的戒指,通體凹槽,樸素無華,卻能解決大問題,如果沒有頂針,指頭恐怕要被戳很多孔,既便如此,那些手巧的婦人們卻都是滿手的老繭,所謂的心靈手巧是不存在的,沒有老繭的和經驗的支撐,什麼都是白談、空談。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布鞋雖然好,可也不是誰都有的,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穿的,比如說小孩子就沒有機會穿千層底布鞋,最好的也就是薄底的鞋子,因為小孩子的腳長的很快,恐怕鞋子還沒做好,就已經小了;再比如說,你要是去幹活,穿著千層底,那就是擺明了去作秀,出工不出力;所以有時候人出遠門,就會備一雙新的布鞋插在背後或者放在包袱裡,到了地方再換掉。

布鞋什麼都好,就是怕一樣東西,以至於農村詛咒別人都說:“出門就踩到狗屎”,這狗屎和雞糞真的是布鞋的天敵,據說踩到狗屎,如果不馬上清理掉,很快鞋底就會爛掉,這也是我看到很多布鞋的鞋底有小坑的原因,處理的不及時,那就直接爛通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於是人們就發現,市場上有廢舊輪胎皮製作的鞋底補丁,直接切一塊,然後縫到鞋底,形成特殊的保護層;再後來,人們又發現,直接用橡膠製品切一塊鞋底,在上面附上一兩層布,做的布鞋,也還不錯,一樣耐磨,雖然透氣差了一點,但是勝在製作簡單;再到後來,生活富裕了,有做布鞋的時間,打個工,都能買更好的鞋子了……,於是布鞋就這麼離我們漸行漸遠了。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農閒時經常看到媽媽、嬸嬸、隔壁的姐姐、組裡的媳婦們聚在一起做鞋子,一邊做著自己的活計,一邊七嘴八舌說著一些家長裡短,是不是互相看一下別人的工作進程,有時候也討論一下做鞋子的難題,互相取長補短,應該算是最自然原始的科研小組吧!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們在納鞋底的時候,除了會用針在頭上摩擦之外,還需要用到重要道具——頂針,一種最實用的戒指,通體凹槽,樸素無華,卻能解決大問題,如果沒有頂針,指頭恐怕要被戳很多孔,既便如此,那些手巧的婦人們卻都是滿手的老繭,所謂的心靈手巧是不存在的,沒有老繭的和經驗的支撐,什麼都是白談、空談。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布鞋雖然好,可也不是誰都有的,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穿的,比如說小孩子就沒有機會穿千層底布鞋,最好的也就是薄底的鞋子,因為小孩子的腳長的很快,恐怕鞋子還沒做好,就已經小了;再比如說,你要是去幹活,穿著千層底,那就是擺明了去作秀,出工不出力;所以有時候人出遠門,就會備一雙新的布鞋插在背後或者放在包袱裡,到了地方再換掉。

布鞋什麼都好,就是怕一樣東西,以至於農村詛咒別人都說:“出門就踩到狗屎”,這狗屎和雞糞真的是布鞋的天敵,據說踩到狗屎,如果不馬上清理掉,很快鞋底就會爛掉,這也是我看到很多布鞋的鞋底有小坑的原因,處理的不及時,那就直接爛通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於是人們就發現,市場上有廢舊輪胎皮製作的鞋底補丁,直接切一塊,然後縫到鞋底,形成特殊的保護層;再後來,人們又發現,直接用橡膠製品切一塊鞋底,在上面附上一兩層布,做的布鞋,也還不錯,一樣耐磨,雖然透氣差了一點,但是勝在製作簡單;再到後來,生活富裕了,有做布鞋的時間,打個工,都能買更好的鞋子了……,於是布鞋就這麼離我們漸行漸遠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有一首歌,這麼唱到:

“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

家人外出遠行,即便是通訊發達的現在,父母妻兒都是有些擔心的,更何況在交通不便,通訊斷絕的年代呢?於是把一份關心收進這方寸鞋底,一層就是一份關心,一層就是一份憐愛,直到千層萬愛也不罷休,希望的就是遠行的人站的穩走的正,平平安安能回家。

"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苧麻別說你讀書多,徽州大山裡有種植物,其中的字恐怕你都不會讀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大家也紛紛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都表示,苧麻搓的麻繩,很多就是用來製作布鞋的,那麼你們是否記起那時候穿的布鞋嗎?

俗話說得好,“慈母收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以前徽州人外出,除了身上衣,還有腳下鞋,當然除了慈母製作的,更多的就是妻子製作的。想想當年,出門的時候一身合體的衣服,一雙順腳的布鞋,那是何等的體面,別人一見必然會說:“你小子真是好福氣啊!”,偏偏當事人一臉正經的說:“家裡的老婆笨的很,這有什麼好的,馬馬虎虎能穿。”其實心裡那是樂開了花,比較起以前土土的秀恩愛,現在年輕人的手段算是弱爆了,除了買買買,基本不會別的。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以前,會做布鞋,真的讓人羨慕嗎?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甚至是評價女人是否賢惠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不會做布鞋的都要求別人給自己的丈夫做一雙,穿出去才有面子。

之所以布鞋這麼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當時物資匱乏,鞋子基本都是解放鞋,價格貴不說,款式單一,色彩唯一,雖然耐磨但是不怎麼透氣,穿久了就會有腳病,遠沒有布鞋穿的舒服。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布鞋的手續繁雜,用時較長,甚至用料也較多,同時需要兼顧設計、採樣、定型等問題,一個人就是一個廠,所以每一款產品都是VIP產品,世界上只有一款,別無分號,絕對不會有重複的(布鞋廠的產品除外,因為那個布鞋和手工布鞋有很大區別)。

那麼一雙純手工定製的布鞋是怎麼誕生的呢?

漿鞋底

以前的布鞋被叫做“千層底”,顧名思義,就是鞋底有好幾千層布料粘貼而成,雖然誇張,但是也表現出一雙好鞋子穿著舒服的前提就是——鞋底要夠厚,不說千層,起碼十幾層要有的,底部的布料層數太少,穿著硌腳,而且也不耐磨。

漿鞋底的時候一定要用熬出來的麵糊,買的漿糊是沒有大用,漿的鞋底不結實,會鬆散掉,現在這個熬麵糊的手藝基本就算是失傳了,我就問一下各位知道如何熬麵糊嗎?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熬好了漿糊,就要將碎布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粘貼起來,一直到超過1釐米的厚度。

放鞋樣

鞋樣有鞋底的,也有鞋面的。一般都是依據鞋子主人的腳形,在紙上按圖描繪出來,稍微修剪以後,在剪切下來,用麵糊刷到鞋底、鞋面上,確定鞋子的大概樣式。

不過呢!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借鞋樣。因為山裡不少人在外務工,沒有辦法照著腳的大小畫鞋樣,就只能找手藝好的人借,因為她們經常做鞋,手裡有很多鞋樣。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納鞋底

這個工作是整個製作布鞋最無趣和最辛苦的,想想那麼厚的鞋底,要靠一個錐子,一下一下的來穿針引線,將麻繩不斷地在鞋底穿引,達到穩固鞋底,增加摩擦的效果。

這個鞋底的走線也是相當有講究的,大多數人就只能像是指紋一樣,一圈一圈的納鞋底,對於一些高手而言,納出花紋,納出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提現,更是對鞋子的舒適度和耐磨性的一個提高。

納好的鞋底,還需要用棒槌敲打,讓布片縫隙張開,讓鞋底的麻線獲得更大的張力,得到結實耐用的鞋底。最後需要用切刀按照鞋樣切割下來,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一不小心就會前功淨棄,切下後還需要用耐磨的布收邊,等著最後和鞋面一起縫合。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繡鞋面

相比較厚實的鞋底,鞋面就比較簡單了,要考慮的就是腳背的厚度和鞋跟的高度,尤其是腳跟的開口大小,直接關係到最後的鞋子是否順腳,因為腳後跟沒有做好,導致人走了鞋子卻還在地上的笑話時有發生,於是辛勞的女人們想到在鞋背安裝鬆緊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較於單一色彩的男鞋,女鞋的鞋面花樣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紅鞋面,然後繡上一點圖案,都能給鞋子增色不少,但是大多數人沒辦法實現這個小小的心願,太考驗技術,好在出現了繡好的圖案成品,只要縫上鞋面就好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縫合成鞋

到了這一步,基本上鞋子算是完成了,只需要把鞋面和鞋底用好的麻線縫在一起,但是對於縫紉的要求比較高,這個就在明面上擺著,手工不好的,容易縫的大小不一,間距不同。

鞋撐定型

現在很少看到以前的鞋撐了,那是由鞋頭和鞋跟以及若干大小不同的中間插件組成的,一般都是硬質的木料打磨成型,其作用就是保證穿上以後不磨腳。現在看到的基本就是用螺絲擴張的鞋撐。

完成的鞋子還有最後一道工序,把鞋後跟重新加固縫合,這樣一雙完美的定製布鞋才能大功告成。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記得小時候,農閒時經常看到媽媽、嬸嬸、隔壁的姐姐、組裡的媳婦們聚在一起做鞋子,一邊做著自己的活計,一邊七嘴八舌說著一些家長裡短,是不是互相看一下別人的工作進程,有時候也討論一下做鞋子的難題,互相取長補短,應該算是最自然原始的科研小組吧!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們在納鞋底的時候,除了會用針在頭上摩擦之外,還需要用到重要道具——頂針,一種最實用的戒指,通體凹槽,樸素無華,卻能解決大問題,如果沒有頂針,指頭恐怕要被戳很多孔,既便如此,那些手巧的婦人們卻都是滿手的老繭,所謂的心靈手巧是不存在的,沒有老繭的和經驗的支撐,什麼都是白談、空談。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布鞋雖然好,可也不是誰都有的,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穿的,比如說小孩子就沒有機會穿千層底布鞋,最好的也就是薄底的鞋子,因為小孩子的腳長的很快,恐怕鞋子還沒做好,就已經小了;再比如說,你要是去幹活,穿著千層底,那就是擺明了去作秀,出工不出力;所以有時候人出遠門,就會備一雙新的布鞋插在背後或者放在包袱裡,到了地方再換掉。

布鞋什麼都好,就是怕一樣東西,以至於農村詛咒別人都說:“出門就踩到狗屎”,這狗屎和雞糞真的是布鞋的天敵,據說踩到狗屎,如果不馬上清理掉,很快鞋底就會爛掉,這也是我看到很多布鞋的鞋底有小坑的原因,處理的不及時,那就直接爛通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於是人們就發現,市場上有廢舊輪胎皮製作的鞋底補丁,直接切一塊,然後縫到鞋底,形成特殊的保護層;再後來,人們又發現,直接用橡膠製品切一塊鞋底,在上面附上一兩層布,做的布鞋,也還不錯,一樣耐磨,雖然透氣差了一點,但是勝在製作簡單;再到後來,生活富裕了,有做布鞋的時間,打個工,都能買更好的鞋子了……,於是布鞋就這麼離我們漸行漸遠了。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有一首歌,這麼唱到:

“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

家人外出遠行,即便是通訊發達的現在,父母妻兒都是有些擔心的,更何況在交通不便,通訊斷絕的年代呢?於是把一份關心收進這方寸鞋底,一層就是一份關心,一層就是一份憐愛,直到千層萬愛也不罷休,希望的就是遠行的人站的穩走的正,平平安安能回家。

徽州山裡的女人們,農閒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讀者朋友們,記得找到新安雜談,記得回家的路,一起說說,你穿過千層底布鞋的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