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東起青海省會西寧、南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途徑雪山、草地、鹽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運行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從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間,數十萬建設者在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鋼鐵大道”上揮灑熱血,鑄就了輝煌。

在建設年代,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青藏鐵路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運營階段,這條吉祥的天路被青藏兩省區人民稱為“幸福天路”,它不僅記錄了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更改寫了眾多個體的命運軌跡。

奇蹟天路上的精神傳承

1954年,在毛澤主席“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號召下,數萬鐵路建設者集結高原,以高昂的鬥志迎難而上。餓了,鐵道兵挖野菜充飢;冷了,就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沒有像樣的施工裝備,就靠人拉肩抬……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凍土試驗工程。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東起青海省會西寧、南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途徑雪山、草地、鹽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運行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從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間,數十萬建設者在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鋼鐵大道”上揮灑熱血,鑄就了輝煌。

在建設年代,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青藏鐵路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運營階段,這條吉祥的天路被青藏兩省區人民稱為“幸福天路”,它不僅記錄了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更改寫了眾多個體的命運軌跡。

奇蹟天路上的精神傳承

1954年,在毛澤主席“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號召下,數萬鐵路建設者集結高原,以高昂的鬥志迎難而上。餓了,鐵道兵挖野菜充飢;冷了,就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沒有像樣的施工裝備,就靠人拉肩抬……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凍土試驗工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在藏語中,關角意為“登天的梯”,這裡平均海拔36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近-40℃。在這樣的極端氣候條件下,這段長度僅4.01公里的老關角隧道前前後後共修了25年,先後有50多位鐵道兵為此犧牲。

時至今日,曾任老關角隧道工區長的張生林說起這些戰友,眼角便泛起淚花,“那時候,幾乎每個月都有戰士犧牲。”“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每名建設者都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1982年,隧道終於打通並正式通車,成為青藏高原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那個年代,幾代青藏鐵路人以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挑戰著生理與心理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

1959年進入西寧車站從事裝卸工作的黨國珍,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清晰地記得“那時的裝卸基本靠人力和手推車,自己和同事兩人經常扛著200多公斤的貨物進行搬運”;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中的爺爺李仁超,記憶中滿是“司機一鏟子一鏟子用鐵鍬裝煤、一出車就要一個星期的蒸汽機車時代”;

“感動青藏鐵路十大人物”黃麗敏在西寧客運段工作了24年,從列車員、列車長、列車指導做到動車隊長,她曾經的記憶是“車廂裡的汗流浹背、擁擠不堪和常年超載”;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東起青海省會西寧、南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途徑雪山、草地、鹽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運行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從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間,數十萬建設者在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鋼鐵大道”上揮灑熱血,鑄就了輝煌。

在建設年代,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青藏鐵路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運營階段,這條吉祥的天路被青藏兩省區人民稱為“幸福天路”,它不僅記錄了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更改寫了眾多個體的命運軌跡。

奇蹟天路上的精神傳承

1954年,在毛澤主席“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號召下,數萬鐵路建設者集結高原,以高昂的鬥志迎難而上。餓了,鐵道兵挖野菜充飢;冷了,就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沒有像樣的施工裝備,就靠人拉肩抬……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凍土試驗工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在藏語中,關角意為“登天的梯”,這裡平均海拔36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近-40℃。在這樣的極端氣候條件下,這段長度僅4.01公里的老關角隧道前前後後共修了25年,先後有50多位鐵道兵為此犧牲。

時至今日,曾任老關角隧道工區長的張生林說起這些戰友,眼角便泛起淚花,“那時候,幾乎每個月都有戰士犧牲。”“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每名建設者都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1982年,隧道終於打通並正式通車,成為青藏高原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那個年代,幾代青藏鐵路人以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挑戰著生理與心理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

1959年進入西寧車站從事裝卸工作的黨國珍,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清晰地記得“那時的裝卸基本靠人力和手推車,自己和同事兩人經常扛著200多公斤的貨物進行搬運”;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中的爺爺李仁超,記憶中滿是“司機一鏟子一鏟子用鐵鍬裝煤、一出車就要一個星期的蒸汽機車時代”;

“感動青藏鐵路十大人物”黃麗敏在西寧客運段工作了24年,從列車員、列車長、列車指導做到動車隊長,她曾經的記憶是“車廂裡的汗流浹背、擁擠不堪和常年超載”;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今年86歲的李旺富做了一輩子檢車工作,“一把檢車錘、一把手電筒、一個板子、一把鉗子、一個鋁製腰子飯盒”,承載了最早一代檢車人的希望和夢想……

他們,用堅持和奉獻譜寫了一首高原讚歌。

如今,青藏鐵路已經安全運行了十幾年。改變的是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先進的機車、越來越智能的設備,不變的是“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幸福生活的全新開始

2006年,這條“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全部通車。開通以來,青藏鐵路為青藏兩省區人民帶來了便利的出行、大量的就業、豐富的商品、先進的觀念、可觀的收入……極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改變了沿線經濟社會的面貌。一扇通向祖國內地和國際的大門完全向他們打開。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東起青海省會西寧、南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途徑雪山、草地、鹽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運行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從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間,數十萬建設者在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鋼鐵大道”上揮灑熱血,鑄就了輝煌。

在建設年代,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青藏鐵路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運營階段,這條吉祥的天路被青藏兩省區人民稱為“幸福天路”,它不僅記錄了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更改寫了眾多個體的命運軌跡。

奇蹟天路上的精神傳承

1954年,在毛澤主席“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號召下,數萬鐵路建設者集結高原,以高昂的鬥志迎難而上。餓了,鐵道兵挖野菜充飢;冷了,就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沒有像樣的施工裝備,就靠人拉肩抬……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凍土試驗工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在藏語中,關角意為“登天的梯”,這裡平均海拔36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近-40℃。在這樣的極端氣候條件下,這段長度僅4.01公里的老關角隧道前前後後共修了25年,先後有50多位鐵道兵為此犧牲。

時至今日,曾任老關角隧道工區長的張生林說起這些戰友,眼角便泛起淚花,“那時候,幾乎每個月都有戰士犧牲。”“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每名建設者都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1982年,隧道終於打通並正式通車,成為青藏高原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那個年代,幾代青藏鐵路人以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挑戰著生理與心理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

1959年進入西寧車站從事裝卸工作的黨國珍,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清晰地記得“那時的裝卸基本靠人力和手推車,自己和同事兩人經常扛著200多公斤的貨物進行搬運”;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中的爺爺李仁超,記憶中滿是“司機一鏟子一鏟子用鐵鍬裝煤、一出車就要一個星期的蒸汽機車時代”;

“感動青藏鐵路十大人物”黃麗敏在西寧客運段工作了24年,從列車員、列車長、列車指導做到動車隊長,她曾經的記憶是“車廂裡的汗流浹背、擁擠不堪和常年超載”;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今年86歲的李旺富做了一輩子檢車工作,“一把檢車錘、一把手電筒、一個板子、一把鉗子、一個鋁製腰子飯盒”,承載了最早一代檢車人的希望和夢想……

他們,用堅持和奉獻譜寫了一首高原讚歌。

如今,青藏鐵路已經安全運行了十幾年。改變的是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先進的機車、越來越智能的設備,不變的是“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幸福生活的全新開始

2006年,這條“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全部通車。開通以來,青藏鐵路為青藏兩省區人民帶來了便利的出行、大量的就業、豐富的商品、先進的觀念、可觀的收入……極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改變了沿線經濟社會的面貌。一扇通向祖國內地和國際的大門完全向他們打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洛鬆次仁是一名來自牧區的藏族動車司機,青藏鐵路的開通、國家的好政策,成就了他的火車司機夢。“否則,我可能還在家鄉放羊呢。”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對如今生活的滿足。現在,洛鬆次仁還用自己的工資幫父母在老家蓋起了樓房,自己也買了房子。

斯朗卓瑪出生於西藏昌都地區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姐妹八人靠父母種地為生。青藏線開通後,她通過努力學習考取了相關院校,畢業後如願分配到了鐵路系統,在經歷了客運員、助理值班員、計劃員、售票值班員後,現已走上拉薩車間黨支部書記的管理崗位。她不負眾望,先後榮獲西藏自治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餘項榮譽。對於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恩”一詞她一直掛在嘴邊。當讓她唱首歌時,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脫口而出。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東起青海省會西寧、南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途徑雪山、草地、鹽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運行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從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間,數十萬建設者在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鋼鐵大道”上揮灑熱血,鑄就了輝煌。

在建設年代,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青藏鐵路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運營階段,這條吉祥的天路被青藏兩省區人民稱為“幸福天路”,它不僅記錄了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更改寫了眾多個體的命運軌跡。

奇蹟天路上的精神傳承

1954年,在毛澤主席“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號召下,數萬鐵路建設者集結高原,以高昂的鬥志迎難而上。餓了,鐵道兵挖野菜充飢;冷了,就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沒有像樣的施工裝備,就靠人拉肩抬……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凍土試驗工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在藏語中,關角意為“登天的梯”,這裡平均海拔36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近-40℃。在這樣的極端氣候條件下,這段長度僅4.01公里的老關角隧道前前後後共修了25年,先後有50多位鐵道兵為此犧牲。

時至今日,曾任老關角隧道工區長的張生林說起這些戰友,眼角便泛起淚花,“那時候,幾乎每個月都有戰士犧牲。”“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每名建設者都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1982年,隧道終於打通並正式通車,成為青藏高原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那個年代,幾代青藏鐵路人以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挑戰著生理與心理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

1959年進入西寧車站從事裝卸工作的黨國珍,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清晰地記得“那時的裝卸基本靠人力和手推車,自己和同事兩人經常扛著200多公斤的貨物進行搬運”;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中的爺爺李仁超,記憶中滿是“司機一鏟子一鏟子用鐵鍬裝煤、一出車就要一個星期的蒸汽機車時代”;

“感動青藏鐵路十大人物”黃麗敏在西寧客運段工作了24年,從列車員、列車長、列車指導做到動車隊長,她曾經的記憶是“車廂裡的汗流浹背、擁擠不堪和常年超載”;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今年86歲的李旺富做了一輩子檢車工作,“一把檢車錘、一把手電筒、一個板子、一把鉗子、一個鋁製腰子飯盒”,承載了最早一代檢車人的希望和夢想……

他們,用堅持和奉獻譜寫了一首高原讚歌。

如今,青藏鐵路已經安全運行了十幾年。改變的是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先進的機車、越來越智能的設備,不變的是“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幸福生活的全新開始

2006年,這條“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全部通車。開通以來,青藏鐵路為青藏兩省區人民帶來了便利的出行、大量的就業、豐富的商品、先進的觀念、可觀的收入……極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改變了沿線經濟社會的面貌。一扇通向祖國內地和國際的大門完全向他們打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洛鬆次仁是一名來自牧區的藏族動車司機,青藏鐵路的開通、國家的好政策,成就了他的火車司機夢。“否則,我可能還在家鄉放羊呢。”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對如今生活的滿足。現在,洛鬆次仁還用自己的工資幫父母在老家蓋起了樓房,自己也買了房子。

斯朗卓瑪出生於西藏昌都地區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姐妹八人靠父母種地為生。青藏線開通後,她通過努力學習考取了相關院校,畢業後如願分配到了鐵路系統,在經歷了客運員、助理值班員、計劃員、售票值班員後,現已走上拉薩車間黨支部書記的管理崗位。她不負眾望,先後榮獲西藏自治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餘項榮譽。對於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恩”一詞她一直掛在嘴邊。當讓她唱首歌時,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脫口而出。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色瑪村是一個距離拉薩西站一步之遙的藏族村莊,全村800戶人家此前一直靠種田、放牧為生。而青藏線的開通,讓這個獨具地理優勢的村子建成了西藏最大的鐵路運輸貨場,當地群眾的生活也從務農變成了經商,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不只是色瑪村,加絨村、加錯村、柳梧村……沿線一個個村子正因這條天路日益繁榮起來,各族群眾的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鐵路帶來的福祉。

“出國容易進藏難”一度是西藏交通運輸環境的真實寫照。而自從第一趟列車開進青海,青藏高原的鐵路運輸發展就一刻沒有停滯過,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從電力機車到高原動車組,從越織越密的運行圖到越跑越快的時刻表……旅客運輸飛躍發展。

數字更具說服力。自青藏鐵路開通運營以來至2019年4月,青藏集團公司的旅客運送量由2006年的648.2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3176.3萬人次,年增長率為14.2%;從200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區GDP由248.8億元增長到1400多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青藏鐵路,這條神奇的天路不斷見證了雪域高原的高質量發展,更見證了青海西藏兩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

"

背景介紹

青藏鐵路起於青海省西寧市,途經格爾木市、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的建成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鋪架基地,最長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等,被譽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青藏鐵路讓西藏進入了鐵路時代,密切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時空聯繫,拉動了青藏帶的經濟發展,被人們稱為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東起青海省會西寧、南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途徑雪山、草地、鹽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運行環境最為惡劣的高原鐵路。從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間,數十萬建設者在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鋼鐵大道”上揮灑熱血,鑄就了輝煌。

在建設年代,建設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難題,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青藏鐵路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運營階段,這條吉祥的天路被青藏兩省區人民稱為“幸福天路”,它不僅記錄了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更改寫了眾多個體的命運軌跡。

奇蹟天路上的精神傳承

1954年,在毛澤主席“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號召下,數萬鐵路建設者集結高原,以高昂的鬥志迎難而上。餓了,鐵道兵挖野菜充飢;冷了,就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沒有像樣的施工裝備,就靠人拉肩抬……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凍土試驗工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在藏語中,關角意為“登天的梯”,這裡平均海拔36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近-40℃。在這樣的極端氣候條件下,這段長度僅4.01公里的老關角隧道前前後後共修了25年,先後有50多位鐵道兵為此犧牲。

時至今日,曾任老關角隧道工區長的張生林說起這些戰友,眼角便泛起淚花,“那時候,幾乎每個月都有戰士犧牲。”“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每名建設者都將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1982年,隧道終於打通並正式通車,成為青藏高原工程建設史上的一個創舉。

在那個年代,幾代青藏鐵路人以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挑戰著生理與心理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

1959年進入西寧車站從事裝卸工作的黨國珍,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清晰地記得“那時的裝卸基本靠人力和手推車,自己和同事兩人經常扛著200多公斤的貨物進行搬運”;

一家三代火車司機中的爺爺李仁超,記憶中滿是“司機一鏟子一鏟子用鐵鍬裝煤、一出車就要一個星期的蒸汽機車時代”;

“感動青藏鐵路十大人物”黃麗敏在西寧客運段工作了24年,從列車員、列車長、列車指導做到動車隊長,她曾經的記憶是“車廂裡的汗流浹背、擁擠不堪和常年超載”;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今年86歲的李旺富做了一輩子檢車工作,“一把檢車錘、一把手電筒、一個板子、一把鉗子、一個鋁製腰子飯盒”,承載了最早一代檢車人的希望和夢想……

他們,用堅持和奉獻譜寫了一首高原讚歌。

如今,青藏鐵路已經安全運行了十幾年。改變的是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先進的機車、越來越智能的設備,不變的是“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幸福生活的全新開始

2006年,這條“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全部通車。開通以來,青藏鐵路為青藏兩省區人民帶來了便利的出行、大量的就業、豐富的商品、先進的觀念、可觀的收入……極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改變了沿線經濟社會的面貌。一扇通向祖國內地和國際的大門完全向他們打開。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洛鬆次仁是一名來自牧區的藏族動車司機,青藏鐵路的開通、國家的好政策,成就了他的火車司機夢。“否則,我可能還在家鄉放羊呢。”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對如今生活的滿足。現在,洛鬆次仁還用自己的工資幫父母在老家蓋起了樓房,自己也買了房子。

斯朗卓瑪出生於西藏昌都地區的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姐妹八人靠父母種地為生。青藏線開通後,她通過努力學習考取了相關院校,畢業後如願分配到了鐵路系統,在經歷了客運員、助理值班員、計劃員、售票值班員後,現已走上拉薩車間黨支部書記的管理崗位。她不負眾望,先後榮獲西藏自治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餘項榮譽。對於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恩”一詞她一直掛在嘴邊。當讓她唱首歌時,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脫口而出。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色瑪村是一個距離拉薩西站一步之遙的藏族村莊,全村800戶人家此前一直靠種田、放牧為生。而青藏線的開通,讓這個獨具地理優勢的村子建成了西藏最大的鐵路運輸貨場,當地群眾的生活也從務農變成了經商,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不只是色瑪村,加絨村、加錯村、柳梧村……沿線一個個村子正因這條天路日益繁榮起來,各族群眾的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鐵路帶來的福祉。

“出國容易進藏難”一度是西藏交通運輸環境的真實寫照。而自從第一趟列車開進青海,青藏高原的鐵路運輸發展就一刻沒有停滯過,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從電力機車到高原動車組,從越織越密的運行圖到越跑越快的時刻表……旅客運輸飛躍發展。

數字更具說服力。自青藏鐵路開通運營以來至2019年4月,青藏集團公司的旅客運送量由2006年的648.2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3176.3萬人次,年增長率為14.2%;從200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區GDP由248.8億元增長到1400多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青藏鐵路,這條神奇的天路不斷見證了雪域高原的高質量發展,更見證了青海西藏兩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

高原兒女的“幸福天路”| 共和國精神地標

對 話

對話曾任老關角隧道工區長的張生林

記者:修建老關角隧道的情景,您還記得嗎?

張生林:永生難忘。

我17歲從老家出來,成為一名鐵道兵。1974年,鐵道兵第十師西進修建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我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打通關角隧道。關角山是青藏鐵路的必經之處,地質情況極為複雜,施工環境非常惡劣。記得有一次塌方,我和100多位戰友被困在隧道里十幾個小時。但這些不算什麼,我那50多位犧牲的戰友最可敬,也最可惜,有趙永福、賀二斤……他們的名字、家鄉、犧牲日期,我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們才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孩子啊。

記者:為什麼退休後您主動要求回到這裡工作?

張生林:20世紀80年代初,我轉業到了地方鐵路部門工作。2003年,我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我向領導請求,回關角隧道做一名養路工。因為我當兵後參與的第一個工程就是關角隧道,我希望自己的最後一班崗也在這裡。同年7月1日,我如願回到了這個自己曾經奮鬥過的地方,又工作了11年。

記者:看到新關角隧道通車,您有著怎樣的感受?

張生林:2014年,老關角隧道停用,新關角隧道通車。過去的4.01公里我們修了25年,如今的新關角隧道32.6公里只用了7年,列車通過關角山的時間也從2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放在過去真是不敢想。看著新關角隧道建成通車,我的心裡就踏實了,我就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

記者手記

走訪青藏鐵路,我採訪了很多人,年輕的、年老的、見證者、受益者……他們的樂觀、向上、堅韌、奉獻、滿足、幸福……是我這個外來者所無法體會的。我所能做的,是儘可能詳盡地去梳理他們與青藏線的關係,用相機記錄下他們的美麗瞬間。

在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行車公寓,送餐員丹增卓嘎每天從公寓到站臺往返35趟,為的是保障列車司機與乘務員的用餐;

在拉薩西站2號貨運站,物流公司老闆娘多吉卓瑪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她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掙錢供兩個女兒到內地上大學;

貢久曲珍三姐妹如今都當上了列車員,她們在時代的召喚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過上了自己曾經嚮往的生活。

老一代修車師傅李旺富看著在西寧車輛段工作的孫子李海峰在介紹新型動車時,眼神中充滿了羨慕和自豪……

一路走來,所到之處,所見之人,讓我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歡迎轉發

轉載請聯繫授權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富東燕

視頻拍攝與製作/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富東燕

編輯/肖婷

美編/李凌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