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中新網拉薩8月31日電 題: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作者 何蓬磊 陸文凱 石開群

蜿蜒的川藏線、新藏線上,有這樣一支部隊,二十餘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默默守護這兩條“天路”的平安暢通。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中新網拉薩8月31日電 題: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作者 何蓬磊 陸文凱 石開群

蜿蜒的川藏線、新藏線上,有這樣一支部隊,二十餘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默默守護這兩條“天路”的平安暢通。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突發8.1級大地震,應尼方政府請求,經中央批准,該支隊出境前往尼泊爾救援。圖為該支隊官兵在尼泊爾冒餘震搶通受災道路。 陸文凱 攝

這支部隊就是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他們擔負著川藏線和新藏線2800餘公里“大動脈“的養護保通。在2015年,他們還代表中國政府和軍隊赴尼泊爾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讚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中新網拉薩8月31日電 題: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作者 何蓬磊 陸文凱 石開群

蜿蜒的川藏線、新藏線上,有這樣一支部隊,二十餘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默默守護這兩條“天路”的平安暢通。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突發8.1級大地震,應尼方政府請求,經中央批准,該支隊出境前往尼泊爾救援。圖為該支隊官兵在尼泊爾冒餘震搶通受災道路。 陸文凱 攝

這支部隊就是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他們擔負著川藏線和新藏線2800餘公里“大動脈“的養護保通。在2015年,他們還代表中國政府和軍隊赴尼泊爾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讚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3年3月,中尼公路樟木口岸段突降暴雪,致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對災害路段進行搶通。 陸文凱 攝

川藏線和新藏線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陸路通道,然而受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這兩條道路曾年平均通車時間遠遠不足半年。川藏線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條件較差,加之每年自然災害不斷,嚴重影響了物資的運輸。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中新網拉薩8月31日電 題: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作者 何蓬磊 陸文凱 石開群

蜿蜒的川藏線、新藏線上,有這樣一支部隊,二十餘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默默守護這兩條“天路”的平安暢通。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突發8.1級大地震,應尼方政府請求,經中央批准,該支隊出境前往尼泊爾救援。圖為該支隊官兵在尼泊爾冒餘震搶通受災道路。 陸文凱 攝

這支部隊就是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他們擔負著川藏線和新藏線2800餘公里“大動脈“的養護保通。在2015年,他們還代表中國政府和軍隊赴尼泊爾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讚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3年3月,中尼公路樟木口岸段突降暴雪,致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對災害路段進行搶通。 陸文凱 攝

川藏線和新藏線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陸路通道,然而受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這兩條道路曾年平均通車時間遠遠不足半年。川藏線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條件較差,加之每年自然災害不斷,嚴重影響了物資的運輸。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2年6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泥石流,造成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們幫助滯留群眾渡過難關。 陸文凱 攝

經黨中央批准,1996年和2002年,該支隊分別上勤川藏線和新藏線,成為全軍唯一一支以道路養護保通為任務的部隊。

“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四季備寒衣....。.”這成了官兵們過去工作的真實寫照。進藏之初,沒有固定營房,只能住在破舊不堪的道班房,條件十分簡陋。

雖然道班房暫時解決了居住問題,但飲水、取暖、看病就醫成了官兵們面臨的現實難題。每逢大雪封山季節,沒有柴火和水源,官兵們只好到雪山之顛尋找乾柴木棒,然後生火將冰雪融化成水用來做飯燒菜。

西藏的冬天,寒風夾雜著鵝毛般的雪花,室外溫度最低能達零下四十攝氏度,官兵們在戶外施工,臉頰、耳朵和手幾乎都不同程度被凍傷,即使身上裹著厚厚的大衣,也無法抵禦寒風刺骨。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中新網拉薩8月31日電 題: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作者 何蓬磊 陸文凱 石開群

蜿蜒的川藏線、新藏線上,有這樣一支部隊,二十餘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默默守護這兩條“天路”的平安暢通。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突發8.1級大地震,應尼方政府請求,經中央批准,該支隊出境前往尼泊爾救援。圖為該支隊官兵在尼泊爾冒餘震搶通受災道路。 陸文凱 攝

這支部隊就是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他們擔負著川藏線和新藏線2800餘公里“大動脈“的養護保通。在2015年,他們還代表中國政府和軍隊赴尼泊爾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讚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3年3月,中尼公路樟木口岸段突降暴雪,致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對災害路段進行搶通。 陸文凱 攝

川藏線和新藏線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陸路通道,然而受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這兩條道路曾年平均通車時間遠遠不足半年。川藏線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條件較差,加之每年自然災害不斷,嚴重影響了物資的運輸。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2年6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泥石流,造成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們幫助滯留群眾渡過難關。 陸文凱 攝

經黨中央批准,1996年和2002年,該支隊分別上勤川藏線和新藏線,成為全軍唯一一支以道路養護保通為任務的部隊。

“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四季備寒衣....。.”這成了官兵們過去工作的真實寫照。進藏之初,沒有固定營房,只能住在破舊不堪的道班房,條件十分簡陋。

雖然道班房暫時解決了居住問題,但飲水、取暖、看病就醫成了官兵們面臨的現實難題。每逢大雪封山季節,沒有柴火和水源,官兵們只好到雪山之顛尋找乾柴木棒,然後生火將冰雪融化成水用來做飯燒菜。

西藏的冬天,寒風夾雜著鵝毛般的雪花,室外溫度最低能達零下四十攝氏度,官兵們在戶外施工,臉頰、耳朵和手幾乎都不同程度被凍傷,即使身上裹著厚厚的大衣,也無法抵禦寒風刺骨。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圖為該支隊養管的川藏線“天路72拐”景觀。 陸文凱 攝

“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小雨。”想起進藏之初的艱辛,幾名老兵感嘆現代化營房帶來的幸福感。

“氧氣進班排,24小時全天候供應熱水,無人區種出綠色蔬菜,陽光大棚,地暖供暖……”多年後,一名曾征戰“天路”的老兵自駕西藏來到老部隊,對眼前的變化感慨萬千。

據瞭解,駐川藏線部隊於2012年5月全部搬遷新營房,告別了道班房歷史。近年來,新藏線基層營房設施也不斷完善,官兵們也陸續住進新營房。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雖然養護條件滯後,但重重困難並沒有難倒護路兵。

距離退伍還有3個月時間,駐新藏線大紅柳灘養護四中隊的武志強看著路上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汽車,心中有太多的不捨。

過去16年,他一直工作在西藏阿里高原,新藏線是他戰鬥的陣地,紅柳灘、界山達阪、紅土達阪……有他深刻的記憶。他說,常年往返新藏線,親眼見證了這條路由土路變油路的變遷。

2008年,武志強在界山達阪擔負道路養護任務,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勞作,空氣含氧量稀薄,紫外線強烈,承受的疲勞往往比內陸大得多。

由於受不了這裡惡劣的環境,和武志強一起調過去的戰友,不到幾個月就申請到了其他單位,而他一待就是3年,整理路容、開拖拉機、搶險救援……這些工作他都幹了個遍。

“當時條件差得難以想象,如若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常人根本堅持不下來。”11年過去了,武志強從未為當兵到阿里而後悔過。他說,護路兵的工作是乏味的,但使命卻是光榮的。

經過軍營16年的磨鍊,武志強在機械操作方面已是官兵們認可的“大師傅”,他帶出的20多名徒弟也奔赴重要崗位,履行護路兵的職責。

川藏線上,“天路72拐”是全國有名的“魔鬼路段”,這段路還被有關專家稱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書”。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2016年8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特大暴雨,致該路段30餘公里道路不同程度受災。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在解救滯留群眾。 陸文凱 攝

中新網拉薩8月31日電 題: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作者 何蓬磊 陸文凱 石開群

蜿蜒的川藏線、新藏線上,有這樣一支部隊,二十餘年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默默守護這兩條“天路”的平安暢通。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突發8.1級大地震,應尼方政府請求,經中央批准,該支隊出境前往尼泊爾救援。圖為該支隊官兵在尼泊爾冒餘震搶通受災道路。 陸文凱 攝

這支部隊就是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他們擔負著川藏線和新藏線2800餘公里“大動脈“的養護保通。在2015年,他們還代表中國政府和軍隊赴尼泊爾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讚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3年3月,中尼公路樟木口岸段突降暴雪,致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正對災害路段進行搶通。 陸文凱 攝

川藏線和新藏線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陸路通道,然而受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這兩條道路曾年平均通車時間遠遠不足半年。川藏線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條件較差,加之每年自然災害不斷,嚴重影響了物資的運輸。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2012年6月,川藏線海通溝突發泥石流,造成交通中斷。圖為該支隊官兵們幫助滯留群眾渡過難關。 陸文凱 攝

經黨中央批准,1996年和2002年,該支隊分別上勤川藏線和新藏線,成為全軍唯一一支以道路養護保通為任務的部隊。

“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四季備寒衣....。.”這成了官兵們過去工作的真實寫照。進藏之初,沒有固定營房,只能住在破舊不堪的道班房,條件十分簡陋。

雖然道班房暫時解決了居住問題,但飲水、取暖、看病就醫成了官兵們面臨的現實難題。每逢大雪封山季節,沒有柴火和水源,官兵們只好到雪山之顛尋找乾柴木棒,然後生火將冰雪融化成水用來做飯燒菜。

西藏的冬天,寒風夾雜著鵝毛般的雪花,室外溫度最低能達零下四十攝氏度,官兵們在戶外施工,臉頰、耳朵和手幾乎都不同程度被凍傷,即使身上裹著厚厚的大衣,也無法抵禦寒風刺骨。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圖為該支隊養管的川藏線“天路72拐”景觀。 陸文凱 攝

“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小雨。”想起進藏之初的艱辛,幾名老兵感嘆現代化營房帶來的幸福感。

“氧氣進班排,24小時全天候供應熱水,無人區種出綠色蔬菜,陽光大棚,地暖供暖……”多年後,一名曾征戰“天路”的老兵自駕西藏來到老部隊,對眼前的變化感慨萬千。

據瞭解,駐川藏線部隊於2012年5月全部搬遷新營房,告別了道班房歷史。近年來,新藏線基層營房設施也不斷完善,官兵們也陸續住進新營房。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雖然養護條件滯後,但重重困難並沒有難倒護路兵。

距離退伍還有3個月時間,駐新藏線大紅柳灘養護四中隊的武志強看著路上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汽車,心中有太多的不捨。

過去16年,他一直工作在西藏阿里高原,新藏線是他戰鬥的陣地,紅柳灘、界山達阪、紅土達阪……有他深刻的記憶。他說,常年往返新藏線,親眼見證了這條路由土路變油路的變遷。

2008年,武志強在界山達阪擔負道路養護任務,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勞作,空氣含氧量稀薄,紫外線強烈,承受的疲勞往往比內陸大得多。

由於受不了這裡惡劣的環境,和武志強一起調過去的戰友,不到幾個月就申請到了其他單位,而他一待就是3年,整理路容、開拖拉機、搶險救援……這些工作他都幹了個遍。

“當時條件差得難以想象,如若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常人根本堅持不下來。”11年過去了,武志強從未為當兵到阿里而後悔過。他說,護路兵的工作是乏味的,但使命卻是光榮的。

經過軍營16年的磨鍊,武志強在機械操作方面已是官兵們認可的“大師傅”,他帶出的20多名徒弟也奔赴重要崗位,履行護路兵的職責。

川藏線上,“天路72拐”是全國有名的“魔鬼路段”,這段路還被有關專家稱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書”。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隊:雪域“天路”的護路兵

圖為該支隊官兵利用休息間隙到“古鄉武警愛民小學”看望學生。 陸文凱 攝

養護十七中隊擔負該路段的養護保通任務,楊作善是該中隊的一名養護能手,只要有他在,“72拐”的路坑都會被他降服。楊作善入伍8年,在“天路72拐”就待了7年。

在川藏線、新藏線上,像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一茬茬官兵堅守在世界屋脊,用戰鬥的姿態守衛雪域“天路”,他們把有限的青春和滿腔熱血奉獻在了這片高原。

護路不忘扶貧助學。據瞭解,該支隊進駐西藏20餘年來,累計修通了100餘公里惠民道路,捐建了1所“古鄉武警愛民小學”,幫助孔繁森小學30名孤兒圓夢北京,對沿線21餘所小學進行了修繕,資助了1000多名貧困學生。(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