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
"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若問西班牙給我的第一印象,立刻的回答是:幹。

無論從法國坐火車南下,或是像我此刻從塞維亞開車東行,那風景總是幹得能敲出聲來,不然,劃一根火柴也可以燒亮。其實,我右邊的風景正被幾條火舌壯烈地舐食,而且揚起一綹綹的青煙。正是七月初的近午時分,氣溫不斷在升高,整個安達露西亞都成了太陽的俘虜,一草一木都逃不過那猛瞳的監視。不勝酷熱,田裡枯黃的草堆紛紛在自焚,劈拍有聲。我們的塔爾波小車就在濃煙裡衝過,滿車都是焦味。在西班牙開車,很少見到河溪,公路邊上也難得有樹蔭可憩。幾十裡的晴空幹瞠幹瞪,變不出一片雲來,風幾乎也是藍的。偏偏租來的塔爾波,像西歐所有的租車一樣,不裝冷氣,我們只好打開風扇和通風口,在直灌進來的曖流裡逆向而泳。帶上車來的-大瓶冰橙汁,早已蒸得發熱。

西班牙之幹,跟喝水還有關係。水龍頭的水是喝不得的,未去之前早有朋友警告過我們,要是喝了,肚子就會一直咕嚕發酵,腹洩不已。西班牙的餐館不像美國那樣,一坐下來就給你一杯透澈的冰水。你必須另外花錢買礦泉水,否則就得喝啤酒或紅酒。飲酒也許能解憂,卻解不了渴。所以在西班牙開車旅行,人人手裡一大瓶礦泉水。不過買時要說清楚,是congas還是smgas,否則一股不平之氣,挾著千泡百沫衝頂而上,也不好受。西班牙不但幹,而且荒。

這國家人口不過臺灣的兩倍,面積卻十四倍於臺灣。她和葡萄牙共有伊比利亞半島,卻佔了半島的百分之八十五。西班牙是一塊巨大而荒涼的高原,卻有點向南傾斜,好像是背對著法國而臉朝著非洲。這比喻不但是指地理,也指心理。西班牙屬於歐洲卻近於北非。三千年前,腓尼基和迦太基的船隊就西來了。西班牙人叫自己的土地做“愛斯巴尼亞”,古稱“希斯巴尼亞”,據說源出腓尼基文,意為“偏僻”。

西班牙之荒,火車上可以眺見二三,若要領略其餘,最好是自己開車。典型的西班牙野景,上面總是透藍的天,下面總是炫黃的地。那鮮明的對照,天造地設,是一切攝影家的夢境。中間是一條寂寞的界限,天也下不來,地也上不去,只供迷幻的目光徘徊。現代人叫把它做地平線,從前的人倒過來,叫它為天涯。下面那一片黃色,有時是金黃的熟麥田,有時是一畝接一畝的向日葵花,但往往是滿坡的枯草一直連綿到天邊,不然就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膚色,那無窮無盡無可奈何的黃沙。所以毛驢的眼睛總含著憂鬱。沙丘上有時堆著亂石,石間的矮松毛虯虯地互掩成林,剪徑的強盜——叫bandido的一一似乎就等在那後面。

法國風光妖媚,盈目是一片嬌綠嫩青。一進西班牙就變了色,山石灰麻麻的,草色則一片枯黃,荒涼得竟有-種壓力。綠色還是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點綴一下而已。樹大半在緩緩起伏的坡上,種得整整齊齊,看得出成排成列。高高瘦瘦,樹葉在風裡翻閃著的,是白楊。矮胖可愛的,是橄欖樹,所產的油滋潤西班牙人乾澀的喉嚨,連生菜也用它來澆拌。一行行用架子支撐著的,就是葡萄了,所釀的酒溫暖西班牙人寂寞的心腸。其他的樹也是有的,但不很茂。往往,在寂寂的地平線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一棵孤樹撐著天空,那姿態,也許已經撐了幾世紀了。綠色的祝福不多,紅色的驚喜更少。偶爾,路邊會閃出一片紅豔豔的罌粟花,像一隊燃燒的赤蝶迎面撲打過來。

山坡上偶爾有幾隻黑白相間的花牛和綿羊,在從容咀嚼草野的空曠。它們不知道怫朗哥是誰,更無論八百年回教的興衰。我從來沒見過附近有牧童,農舍也極少見到,也許正是半下午,全西班牙都入了朦朧的“歇時榻”吧。比較偏僻的野外,往往十幾里路不見人煙,甚至不見一棵樹。等你已經放棄了,小丘頂上出人意外地卻會跨著、蹲著,甚至匍著一間灰頂白壁的獨家平房,像是文明的最後一哨。若是那獨屋正在坡脊上,背後襯托著整個晚空,就更令人感受到孤苦的壓力。

獨屋如此,幾百戶人家加起來的孤鎮更是如此。你以為孤單加孤單會成為熱鬧,其實是加倍地孤單。從格拉納達南下地中海岸的途中,我們的塔爾波橫越荒蕪而崎嶇的內華達山脈,左盤右旋地攀過一稜稜的山脊,空氣乾燥無風,不時在一叢雜毛松下停車小憩。樹影下,會看見一條灰白的小徑,在沙石之間蜿蜒出沒,盤入下面的谷地裡去。低沉的灰調子上,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移動。定睛搜尋,才瞥見一頂sombrero的寬邊大帽遮住一個村民騎驢的半面背影。順著他去的方向,遠眺的旅人終於發現谷底的村莊,掩映在矮樹後面,在野徑的盡頭,在一切的地圖之外,像一首用方言來唱的民謠,忘掉的比唱出來的更多。而無論多麼卑微的荒村野鎮,總有一座教堂把尖塔推向空中,低矮的村屋就互相依偎著,圍在它的四周。那許多孤零零的瘦塔就這麼守著西班牙的天邊,指著所有祈願的方向。

"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若問西班牙給我的第一印象,立刻的回答是:幹。

無論從法國坐火車南下,或是像我此刻從塞維亞開車東行,那風景總是幹得能敲出聲來,不然,劃一根火柴也可以燒亮。其實,我右邊的風景正被幾條火舌壯烈地舐食,而且揚起一綹綹的青煙。正是七月初的近午時分,氣溫不斷在升高,整個安達露西亞都成了太陽的俘虜,一草一木都逃不過那猛瞳的監視。不勝酷熱,田裡枯黃的草堆紛紛在自焚,劈拍有聲。我們的塔爾波小車就在濃煙裡衝過,滿車都是焦味。在西班牙開車,很少見到河溪,公路邊上也難得有樹蔭可憩。幾十裡的晴空幹瞠幹瞪,變不出一片雲來,風幾乎也是藍的。偏偏租來的塔爾波,像西歐所有的租車一樣,不裝冷氣,我們只好打開風扇和通風口,在直灌進來的曖流裡逆向而泳。帶上車來的-大瓶冰橙汁,早已蒸得發熱。

西班牙之幹,跟喝水還有關係。水龍頭的水是喝不得的,未去之前早有朋友警告過我們,要是喝了,肚子就會一直咕嚕發酵,腹洩不已。西班牙的餐館不像美國那樣,一坐下來就給你一杯透澈的冰水。你必須另外花錢買礦泉水,否則就得喝啤酒或紅酒。飲酒也許能解憂,卻解不了渴。所以在西班牙開車旅行,人人手裡一大瓶礦泉水。不過買時要說清楚,是congas還是smgas,否則一股不平之氣,挾著千泡百沫衝頂而上,也不好受。西班牙不但幹,而且荒。

這國家人口不過臺灣的兩倍,面積卻十四倍於臺灣。她和葡萄牙共有伊比利亞半島,卻佔了半島的百分之八十五。西班牙是一塊巨大而荒涼的高原,卻有點向南傾斜,好像是背對著法國而臉朝著非洲。這比喻不但是指地理,也指心理。西班牙屬於歐洲卻近於北非。三千年前,腓尼基和迦太基的船隊就西來了。西班牙人叫自己的土地做“愛斯巴尼亞”,古稱“希斯巴尼亞”,據說源出腓尼基文,意為“偏僻”。

西班牙之荒,火車上可以眺見二三,若要領略其餘,最好是自己開車。典型的西班牙野景,上面總是透藍的天,下面總是炫黃的地。那鮮明的對照,天造地設,是一切攝影家的夢境。中間是一條寂寞的界限,天也下不來,地也上不去,只供迷幻的目光徘徊。現代人叫把它做地平線,從前的人倒過來,叫它為天涯。下面那一片黃色,有時是金黃的熟麥田,有時是一畝接一畝的向日葵花,但往往是滿坡的枯草一直連綿到天邊,不然就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膚色,那無窮無盡無可奈何的黃沙。所以毛驢的眼睛總含著憂鬱。沙丘上有時堆著亂石,石間的矮松毛虯虯地互掩成林,剪徑的強盜——叫bandido的一一似乎就等在那後面。

法國風光妖媚,盈目是一片嬌綠嫩青。一進西班牙就變了色,山石灰麻麻的,草色則一片枯黃,荒涼得竟有-種壓力。綠色還是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點綴一下而已。樹大半在緩緩起伏的坡上,種得整整齊齊,看得出成排成列。高高瘦瘦,樹葉在風裡翻閃著的,是白楊。矮胖可愛的,是橄欖樹,所產的油滋潤西班牙人乾澀的喉嚨,連生菜也用它來澆拌。一行行用架子支撐著的,就是葡萄了,所釀的酒溫暖西班牙人寂寞的心腸。其他的樹也是有的,但不很茂。往往,在寂寂的地平線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一棵孤樹撐著天空,那姿態,也許已經撐了幾世紀了。綠色的祝福不多,紅色的驚喜更少。偶爾,路邊會閃出一片紅豔豔的罌粟花,像一隊燃燒的赤蝶迎面撲打過來。

山坡上偶爾有幾隻黑白相間的花牛和綿羊,在從容咀嚼草野的空曠。它們不知道怫朗哥是誰,更無論八百年回教的興衰。我從來沒見過附近有牧童,農舍也極少見到,也許正是半下午,全西班牙都入了朦朧的“歇時榻”吧。比較偏僻的野外,往往十幾里路不見人煙,甚至不見一棵樹。等你已經放棄了,小丘頂上出人意外地卻會跨著、蹲著,甚至匍著一間灰頂白壁的獨家平房,像是文明的最後一哨。若是那獨屋正在坡脊上,背後襯托著整個晚空,就更令人感受到孤苦的壓力。

獨屋如此,幾百戶人家加起來的孤鎮更是如此。你以為孤單加孤單會成為熱鬧,其實是加倍地孤單。從格拉納達南下地中海岸的途中,我們的塔爾波橫越荒蕪而崎嶇的內華達山脈,左盤右旋地攀過一稜稜的山脊,空氣乾燥無風,不時在一叢雜毛松下停車小憩。樹影下,會看見一條灰白的小徑,在沙石之間蜿蜒出沒,盤入下面的谷地裡去。低沉的灰調子上,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移動。定睛搜尋,才瞥見一頂sombrero的寬邊大帽遮住一個村民騎驢的半面背影。順著他去的方向,遠眺的旅人終於發現谷底的村莊,掩映在矮樹後面,在野徑的盡頭,在一切的地圖之外,像一首用方言來唱的民謠,忘掉的比唱出來的更多。而無論多麼卑微的荒村野鎮,總有一座教堂把尖塔推向空中,低矮的村屋就互相依偎著,圍在它的四周。那許多孤零零的瘦塔就這麼守著西班牙的天邊,指著所有祈願的方向。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難忘是莫特利爾鎮。毫無藉口地,那幻象忽然赫現在天邊,雖然遠在幾里路外,一整片疊牌式的低頂平屋,在金陽碧空的透明海氣裡,白晃晃的皎潔牆壁,相互分割成正正斜斜的千百面幾何圖形,一下子已經奔湊到你的眼睫之間,那樣祟人的豔白,怎麼可能!拭因再看,它明明在那邊,不是幻覺,是奇觀。樹少而矮,所以閂屋擁成一堆,白成一片。屋頂大半平坦,斜的一些也斜得穩緩,加以黑灰的瓦色遠多於紅色,更加壓不下那一大片放肆的驕白。歌德說過色彩是光的修行與受難。那樣童貞的蛋殼白修的該是患了潔癖的心吧,蒙不得一點汙塵。過了那一片白夢,驚詫未定,忽然一個轉彎,一百八十度拉開藍洶洶欲溢的世界,地中海到了。

西班牙之荒,一個半世紀之前已經有另一位外國作家慨嘆過了。那是一八二九年,在西班牙任外交官的美國名作家伊爾文,為了探訪安達露西亞浪漫的歷史,憑弔八百年伊斯蘭文化的餘風,特地和一位俄國的外交官從塞維亞並轡東行,一路遨遊去格拉納達。雖然是在春天,途中卻聽不見鳥聲。事後伊爾文在《紅堡記》裡告訴我們說:“許多人總愛把西班牙想象成一個溫柔的南國,好像明豔的意大利那樣妝扮著百般富麗的媚態。恰恰相反,除了沿海幾省之外,西班牙大致上是一個荒涼而憂鬱的國家,崎嶇的山脈和漫漫的平野,不見樹影,說不出有多寂寞冷靜,那種蠻荒而僻遠的味道,有幾分像非洲。由於缺少叢樹和圍籬,自然也就沒有鳴禽,更增寂寞冷靜之感。常見的是兀鷹和老鷹,不是繞著山崖迴翔,便是在平野上飛過,還有的就是性怯的野雁,成群闊步於荒地,可是使其他國家全境生意蓬勃的各種小鳥,在西班牙只有少數的省份才見得到,而且總是在人家四周的果園和花園裡面。

“在內陸的省份,旅客偶然也會越過大片的田地,上面種植的穀物一望無邊。有時還搖曳著青翠,但往往是光禿而枯焦,可是四顧卻找不到種田的人。最後,旅人才發現峻山或危崖上有一個小村,雉堞殘敗,戍樓半傾,正是古代防禦內戰或抵抗摩爾人侵略的堡壘。直到今曰,由於強盜到處打劫,西班牙大半地區的農民仍然保持了群居互衛的風俗。”

西班牙人煙既少,地又荒蕪,所以伊爾文在漫漫的征途之中,可以眺見孤獨的牧人在驅趕走散了的牛群,或是一長列的騾子緩緩踱過荒沙,那景象簡直有幾分像阿拉伯。其時境內盜賊如麻,一般人出門都得攜帶兵器.不是毛瑟槍、喇叭槍,便是短劍。旅行的方式也有點像阿拉伯的駝商隊,不同的是在西班牙,從比利牛斯山一直到陽光海岸,縱橫南北,維持交通與運輸的,是騾夫組成的隊伍。這些騾夫生活清苦而律己甚嚴,粗布背囊裡帶著橄欖一類的千糧,鞍邊的皮袋子裡裝著水或酒,就憑這些要越過荒山與燥野。他們例皆身材矮小,但是手腳伶?肌腱結實而有力,臉色被太陽晒成焦黑,眼神則堅毅而鎮定。這樣的騾隊人馬眾多,小股的流匪不敢來犯,而全副武裝地馳著安達露西亞駿馬的獨行盜呢,也只敢在四周逡巡,像海盜跟著商船大隊那樣。接下來的一段十分有趣,我必須再引譯伊爾文的原文:“西班牙的騾夫有唱不完的歌謠可以排遣走不盡的旅途。那調子粗俗而單純,變化很少。騾夫斜坐在鞍上,唱得聲音高亢,腔調拖得又慢又長,騾子呢?則似乎十分認真地在聽賞,而且用步調來配合拍子。這種雙韻的歌謠不外最訴說摩爾人的古老故事,或是什麼聖徒的傳說,或是什麼情歌,而更流行的是吟詠大膽的私梟或無畏的強盜,因為這兩種人在西班牙的匹夫匹婦之間都是令人遐想的英雄。騾夫之歌往往也是即興之作,說的是當地的風光或是途中發生的事情。這種又會歌唱又會乘興編造的本領,在西班牙並不稀罕,據說是摩爾人所傳。聽著這些歌謠,而四周荒野寂寥的景色正是歌詞所唱,偶爾還有騾鈴丁當來伴奏,真有豪放的快感。

“在山道上遇見一長串騾隊,那景象再生動不過了。最先你會聽到帶隊騾子的鈴聲用單純的調子打破高處的岑寂,不然就是騾夫的聲音在呵斥遲緩或脫隊的牲口,再不然就是那騾夫正放喉高唱一曲古調。最後你才看到有騾隊沿著峭壁下的隘道遲緩地迂迴前進,有時候走下險峻的懸崖,人與獸的輪廓分明地反襯在天際,有時候從你腳下那深邃,乾旱的谷底辛苦地攀爬上來。行到近前時,你就看到他們卷頭的毛紗、穗帶和鞍褥,裝飾得十分鮮豔,經過你身邊時,馱包後面的喇叭槍掛在最順手的地方,正暗示道路的不寧。

伊爾文所寫的風土民情雖然已是一百五十年前的西班牙,但證之以我的安達露西亞之旅,許多地方並未改變。今天的西班牙仍然是沙多樹少,乾旱而荒涼,而葡萄園、橄欖林、玉米田和葵花田裡仍然是渺無人影。盜賊呢應該是減少了,也許在荒郊剪徑的匪徒大半轉移陣地,到鬧市裡來剪人荷包了,至少我在巴塞羅那的火車站上就遇到了一個。至於那些土紅色的古堡,除了春天來時用滿地的野花來逗弄它們之外,都已經被匆忙的公路忘記,儘管雉堞儼然,戍塔巍然,除了苦守住中世紀的天空之外,也沒有別的事好做了。

"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若問西班牙給我的第一印象,立刻的回答是:幹。

無論從法國坐火車南下,或是像我此刻從塞維亞開車東行,那風景總是幹得能敲出聲來,不然,劃一根火柴也可以燒亮。其實,我右邊的風景正被幾條火舌壯烈地舐食,而且揚起一綹綹的青煙。正是七月初的近午時分,氣溫不斷在升高,整個安達露西亞都成了太陽的俘虜,一草一木都逃不過那猛瞳的監視。不勝酷熱,田裡枯黃的草堆紛紛在自焚,劈拍有聲。我們的塔爾波小車就在濃煙裡衝過,滿車都是焦味。在西班牙開車,很少見到河溪,公路邊上也難得有樹蔭可憩。幾十裡的晴空幹瞠幹瞪,變不出一片雲來,風幾乎也是藍的。偏偏租來的塔爾波,像西歐所有的租車一樣,不裝冷氣,我們只好打開風扇和通風口,在直灌進來的曖流裡逆向而泳。帶上車來的-大瓶冰橙汁,早已蒸得發熱。

西班牙之幹,跟喝水還有關係。水龍頭的水是喝不得的,未去之前早有朋友警告過我們,要是喝了,肚子就會一直咕嚕發酵,腹洩不已。西班牙的餐館不像美國那樣,一坐下來就給你一杯透澈的冰水。你必須另外花錢買礦泉水,否則就得喝啤酒或紅酒。飲酒也許能解憂,卻解不了渴。所以在西班牙開車旅行,人人手裡一大瓶礦泉水。不過買時要說清楚,是congas還是smgas,否則一股不平之氣,挾著千泡百沫衝頂而上,也不好受。西班牙不但幹,而且荒。

這國家人口不過臺灣的兩倍,面積卻十四倍於臺灣。她和葡萄牙共有伊比利亞半島,卻佔了半島的百分之八十五。西班牙是一塊巨大而荒涼的高原,卻有點向南傾斜,好像是背對著法國而臉朝著非洲。這比喻不但是指地理,也指心理。西班牙屬於歐洲卻近於北非。三千年前,腓尼基和迦太基的船隊就西來了。西班牙人叫自己的土地做“愛斯巴尼亞”,古稱“希斯巴尼亞”,據說源出腓尼基文,意為“偏僻”。

西班牙之荒,火車上可以眺見二三,若要領略其餘,最好是自己開車。典型的西班牙野景,上面總是透藍的天,下面總是炫黃的地。那鮮明的對照,天造地設,是一切攝影家的夢境。中間是一條寂寞的界限,天也下不來,地也上不去,只供迷幻的目光徘徊。現代人叫把它做地平線,從前的人倒過來,叫它為天涯。下面那一片黃色,有時是金黃的熟麥田,有時是一畝接一畝的向日葵花,但往往是滿坡的枯草一直連綿到天邊,不然就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膚色,那無窮無盡無可奈何的黃沙。所以毛驢的眼睛總含著憂鬱。沙丘上有時堆著亂石,石間的矮松毛虯虯地互掩成林,剪徑的強盜——叫bandido的一一似乎就等在那後面。

法國風光妖媚,盈目是一片嬌綠嫩青。一進西班牙就變了色,山石灰麻麻的,草色則一片枯黃,荒涼得竟有-種壓力。綠色還是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點綴一下而已。樹大半在緩緩起伏的坡上,種得整整齊齊,看得出成排成列。高高瘦瘦,樹葉在風裡翻閃著的,是白楊。矮胖可愛的,是橄欖樹,所產的油滋潤西班牙人乾澀的喉嚨,連生菜也用它來澆拌。一行行用架子支撐著的,就是葡萄了,所釀的酒溫暖西班牙人寂寞的心腸。其他的樹也是有的,但不很茂。往往,在寂寂的地平線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一棵孤樹撐著天空,那姿態,也許已經撐了幾世紀了。綠色的祝福不多,紅色的驚喜更少。偶爾,路邊會閃出一片紅豔豔的罌粟花,像一隊燃燒的赤蝶迎面撲打過來。

山坡上偶爾有幾隻黑白相間的花牛和綿羊,在從容咀嚼草野的空曠。它們不知道怫朗哥是誰,更無論八百年回教的興衰。我從來沒見過附近有牧童,農舍也極少見到,也許正是半下午,全西班牙都入了朦朧的“歇時榻”吧。比較偏僻的野外,往往十幾里路不見人煙,甚至不見一棵樹。等你已經放棄了,小丘頂上出人意外地卻會跨著、蹲著,甚至匍著一間灰頂白壁的獨家平房,像是文明的最後一哨。若是那獨屋正在坡脊上,背後襯托著整個晚空,就更令人感受到孤苦的壓力。

獨屋如此,幾百戶人家加起來的孤鎮更是如此。你以為孤單加孤單會成為熱鬧,其實是加倍地孤單。從格拉納達南下地中海岸的途中,我們的塔爾波橫越荒蕪而崎嶇的內華達山脈,左盤右旋地攀過一稜稜的山脊,空氣乾燥無風,不時在一叢雜毛松下停車小憩。樹影下,會看見一條灰白的小徑,在沙石之間蜿蜒出沒,盤入下面的谷地裡去。低沉的灰調子上,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移動。定睛搜尋,才瞥見一頂sombrero的寬邊大帽遮住一個村民騎驢的半面背影。順著他去的方向,遠眺的旅人終於發現谷底的村莊,掩映在矮樹後面,在野徑的盡頭,在一切的地圖之外,像一首用方言來唱的民謠,忘掉的比唱出來的更多。而無論多麼卑微的荒村野鎮,總有一座教堂把尖塔推向空中,低矮的村屋就互相依偎著,圍在它的四周。那許多孤零零的瘦塔就這麼守著西班牙的天邊,指著所有祈願的方向。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難忘是莫特利爾鎮。毫無藉口地,那幻象忽然赫現在天邊,雖然遠在幾里路外,一整片疊牌式的低頂平屋,在金陽碧空的透明海氣裡,白晃晃的皎潔牆壁,相互分割成正正斜斜的千百面幾何圖形,一下子已經奔湊到你的眼睫之間,那樣祟人的豔白,怎麼可能!拭因再看,它明明在那邊,不是幻覺,是奇觀。樹少而矮,所以閂屋擁成一堆,白成一片。屋頂大半平坦,斜的一些也斜得穩緩,加以黑灰的瓦色遠多於紅色,更加壓不下那一大片放肆的驕白。歌德說過色彩是光的修行與受難。那樣童貞的蛋殼白修的該是患了潔癖的心吧,蒙不得一點汙塵。過了那一片白夢,驚詫未定,忽然一個轉彎,一百八十度拉開藍洶洶欲溢的世界,地中海到了。

西班牙之荒,一個半世紀之前已經有另一位外國作家慨嘆過了。那是一八二九年,在西班牙任外交官的美國名作家伊爾文,為了探訪安達露西亞浪漫的歷史,憑弔八百年伊斯蘭文化的餘風,特地和一位俄國的外交官從塞維亞並轡東行,一路遨遊去格拉納達。雖然是在春天,途中卻聽不見鳥聲。事後伊爾文在《紅堡記》裡告訴我們說:“許多人總愛把西班牙想象成一個溫柔的南國,好像明豔的意大利那樣妝扮著百般富麗的媚態。恰恰相反,除了沿海幾省之外,西班牙大致上是一個荒涼而憂鬱的國家,崎嶇的山脈和漫漫的平野,不見樹影,說不出有多寂寞冷靜,那種蠻荒而僻遠的味道,有幾分像非洲。由於缺少叢樹和圍籬,自然也就沒有鳴禽,更增寂寞冷靜之感。常見的是兀鷹和老鷹,不是繞著山崖迴翔,便是在平野上飛過,還有的就是性怯的野雁,成群闊步於荒地,可是使其他國家全境生意蓬勃的各種小鳥,在西班牙只有少數的省份才見得到,而且總是在人家四周的果園和花園裡面。

“在內陸的省份,旅客偶然也會越過大片的田地,上面種植的穀物一望無邊。有時還搖曳著青翠,但往往是光禿而枯焦,可是四顧卻找不到種田的人。最後,旅人才發現峻山或危崖上有一個小村,雉堞殘敗,戍樓半傾,正是古代防禦內戰或抵抗摩爾人侵略的堡壘。直到今曰,由於強盜到處打劫,西班牙大半地區的農民仍然保持了群居互衛的風俗。”

西班牙人煙既少,地又荒蕪,所以伊爾文在漫漫的征途之中,可以眺見孤獨的牧人在驅趕走散了的牛群,或是一長列的騾子緩緩踱過荒沙,那景象簡直有幾分像阿拉伯。其時境內盜賊如麻,一般人出門都得攜帶兵器.不是毛瑟槍、喇叭槍,便是短劍。旅行的方式也有點像阿拉伯的駝商隊,不同的是在西班牙,從比利牛斯山一直到陽光海岸,縱橫南北,維持交通與運輸的,是騾夫組成的隊伍。這些騾夫生活清苦而律己甚嚴,粗布背囊裡帶著橄欖一類的千糧,鞍邊的皮袋子裡裝著水或酒,就憑這些要越過荒山與燥野。他們例皆身材矮小,但是手腳伶?肌腱結實而有力,臉色被太陽晒成焦黑,眼神則堅毅而鎮定。這樣的騾隊人馬眾多,小股的流匪不敢來犯,而全副武裝地馳著安達露西亞駿馬的獨行盜呢,也只敢在四周逡巡,像海盜跟著商船大隊那樣。接下來的一段十分有趣,我必須再引譯伊爾文的原文:“西班牙的騾夫有唱不完的歌謠可以排遣走不盡的旅途。那調子粗俗而單純,變化很少。騾夫斜坐在鞍上,唱得聲音高亢,腔調拖得又慢又長,騾子呢?則似乎十分認真地在聽賞,而且用步調來配合拍子。這種雙韻的歌謠不外最訴說摩爾人的古老故事,或是什麼聖徒的傳說,或是什麼情歌,而更流行的是吟詠大膽的私梟或無畏的強盜,因為這兩種人在西班牙的匹夫匹婦之間都是令人遐想的英雄。騾夫之歌往往也是即興之作,說的是當地的風光或是途中發生的事情。這種又會歌唱又會乘興編造的本領,在西班牙並不稀罕,據說是摩爾人所傳。聽著這些歌謠,而四周荒野寂寥的景色正是歌詞所唱,偶爾還有騾鈴丁當來伴奏,真有豪放的快感。

“在山道上遇見一長串騾隊,那景象再生動不過了。最先你會聽到帶隊騾子的鈴聲用單純的調子打破高處的岑寂,不然就是騾夫的聲音在呵斥遲緩或脫隊的牲口,再不然就是那騾夫正放喉高唱一曲古調。最後你才看到有騾隊沿著峭壁下的隘道遲緩地迂迴前進,有時候走下險峻的懸崖,人與獸的輪廓分明地反襯在天際,有時候從你腳下那深邃,乾旱的谷底辛苦地攀爬上來。行到近前時,你就看到他們卷頭的毛紗、穗帶和鞍褥,裝飾得十分鮮豔,經過你身邊時,馱包後面的喇叭槍掛在最順手的地方,正暗示道路的不寧。

伊爾文所寫的風土民情雖然已是一百五十年前的西班牙,但證之以我的安達露西亞之旅,許多地方並未改變。今天的西班牙仍然是沙多樹少,乾旱而荒涼,而葡萄園、橄欖林、玉米田和葵花田裡仍然是渺無人影。盜賊呢應該是減少了,也許在荒郊剪徑的匪徒大半轉移陣地,到鬧市裡來剪人荷包了,至少我在巴塞羅那的火車站上就遇到了一個。至於那些土紅色的古堡,除了春天來時用滿地的野花來逗弄它們之外,都已經被匆忙的公路忘記,儘管雉堞儼然,戍塔巍然,除了苦守住中世紀的天空之外,也沒有別的事好做了。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大的不同,是那些騾隊不見了。在山地裡,這忍辱負重眼色溫柔而哀沉的忠厚牲口,偶然還會見到。在街上,還有賣藝人用它來拖伊伊唔唔的手搖風琴車。可是漫漫的長途早已伸入現代,只供各式的汽車疾駛來去了。不過,就在六十年前,夭亡的詩人洛爾卡(1898—1936)吟詠安達露西亞行旅的許多

歌謠裡,騾馬的形象仍頗生動。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首《騎士之歌》:

科爾多瓦,

孤懸在天涯。

漆黑的小馬,圓大的月亮,

橄欖滿袋在鞍邊懸掛。

這條路我雖然早認識,

今生巳到不了科爾多瓦。

穿過原野,穿過烈風,

赤紅的月亮,漆黑的馬。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唉,何其漫長的路途!

唉,何其英勇的小馬!

唉,死亡已經在等待我,

等我趕路去科爾多瓦!

科爾多瓦。

孤懸在天涯。

這首詩的節奏和意象單純而有力,特具不祥的神祕感。韻腳是一致開口的母音,色調又是紅與黑,最能打動人原始的感情,而且聯想到以此二色為基調的佛拉曼哥舞與鬥牛。二十年前初讀史班德此詩的英譯,即已十分歡喜,曾據英譯轉譯為中文。三年前去委內瑞拉,有感於希斯巴尼亞文化的召引,認真地讀起西班牙文來。我於羅曼斯文,完全出於感性的愛好。首先,是由於西班牙文富於母音,所以讀來圓融清亮,蕩氣迴腸,像隨時要吟唱一樣。要充分體會洛爾卡的感性,怎能不直接饕餮原文呢?其次,去過了菲律賓與委內瑞拉,怎能不徑遊伊比利亞本身呢?為了去西班牙,事先足足讀了一年半的西班牙文。到了格拉納達,雖然不能就和阿米哥們暢所欲言,但觸目盈耳,已經不全是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形象了。前面這首《騎士之歌》,當年僅由英譯轉成中文,今日對照原文再讀,發現略有出入,乃據原文重加中譯如1,論音韻,中譯更接近原文,因為洛爾卡通篇所押的悠揚A韻,中文全保留了,英文卻無能為力。

未去西班牙之前,一提到那塊土地我就會想到三個城市:託雷多,因為艾爾格雷科的畫;格拉納達,因為法耶的鋼琴曲;科爾多瓦,因為洛爾卡的詩。我到西班牙,是從法國乘火車入境,在馬德里住了三天,受不了安達露西亞的誘惑,就再乘火車去格拉納達。第二天當然是去遊“紅堡”,晚上則登聖山,探穴居,去看吉普賽人的佛拉曼哥舞。第三天更迫不及待,租了一輛塔爾波上路,先南下摩特利爾,然後沿著地中海西駛,過畢加索的故鄉馬拉加,再北上經安代蓋拉,抵名城塞維亞。

而現在是第四天的半上午,我們正在塞維亞東去科爾多瓦的途中。

"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若問西班牙給我的第一印象,立刻的回答是:幹。

無論從法國坐火車南下,或是像我此刻從塞維亞開車東行,那風景總是幹得能敲出聲來,不然,劃一根火柴也可以燒亮。其實,我右邊的風景正被幾條火舌壯烈地舐食,而且揚起一綹綹的青煙。正是七月初的近午時分,氣溫不斷在升高,整個安達露西亞都成了太陽的俘虜,一草一木都逃不過那猛瞳的監視。不勝酷熱,田裡枯黃的草堆紛紛在自焚,劈拍有聲。我們的塔爾波小車就在濃煙裡衝過,滿車都是焦味。在西班牙開車,很少見到河溪,公路邊上也難得有樹蔭可憩。幾十裡的晴空幹瞠幹瞪,變不出一片雲來,風幾乎也是藍的。偏偏租來的塔爾波,像西歐所有的租車一樣,不裝冷氣,我們只好打開風扇和通風口,在直灌進來的曖流裡逆向而泳。帶上車來的-大瓶冰橙汁,早已蒸得發熱。

西班牙之幹,跟喝水還有關係。水龍頭的水是喝不得的,未去之前早有朋友警告過我們,要是喝了,肚子就會一直咕嚕發酵,腹洩不已。西班牙的餐館不像美國那樣,一坐下來就給你一杯透澈的冰水。你必須另外花錢買礦泉水,否則就得喝啤酒或紅酒。飲酒也許能解憂,卻解不了渴。所以在西班牙開車旅行,人人手裡一大瓶礦泉水。不過買時要說清楚,是congas還是smgas,否則一股不平之氣,挾著千泡百沫衝頂而上,也不好受。西班牙不但幹,而且荒。

這國家人口不過臺灣的兩倍,面積卻十四倍於臺灣。她和葡萄牙共有伊比利亞半島,卻佔了半島的百分之八十五。西班牙是一塊巨大而荒涼的高原,卻有點向南傾斜,好像是背對著法國而臉朝著非洲。這比喻不但是指地理,也指心理。西班牙屬於歐洲卻近於北非。三千年前,腓尼基和迦太基的船隊就西來了。西班牙人叫自己的土地做“愛斯巴尼亞”,古稱“希斯巴尼亞”,據說源出腓尼基文,意為“偏僻”。

西班牙之荒,火車上可以眺見二三,若要領略其餘,最好是自己開車。典型的西班牙野景,上面總是透藍的天,下面總是炫黃的地。那鮮明的對照,天造地設,是一切攝影家的夢境。中間是一條寂寞的界限,天也下不來,地也上不去,只供迷幻的目光徘徊。現代人叫把它做地平線,從前的人倒過來,叫它為天涯。下面那一片黃色,有時是金黃的熟麥田,有時是一畝接一畝的向日葵花,但往往是滿坡的枯草一直連綿到天邊,不然就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膚色,那無窮無盡無可奈何的黃沙。所以毛驢的眼睛總含著憂鬱。沙丘上有時堆著亂石,石間的矮松毛虯虯地互掩成林,剪徑的強盜——叫bandido的一一似乎就等在那後面。

法國風光妖媚,盈目是一片嬌綠嫩青。一進西班牙就變了色,山石灰麻麻的,草色則一片枯黃,荒涼得竟有-種壓力。綠色還是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點綴一下而已。樹大半在緩緩起伏的坡上,種得整整齊齊,看得出成排成列。高高瘦瘦,樹葉在風裡翻閃著的,是白楊。矮胖可愛的,是橄欖樹,所產的油滋潤西班牙人乾澀的喉嚨,連生菜也用它來澆拌。一行行用架子支撐著的,就是葡萄了,所釀的酒溫暖西班牙人寂寞的心腸。其他的樹也是有的,但不很茂。往往,在寂寂的地平線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一棵孤樹撐著天空,那姿態,也許已經撐了幾世紀了。綠色的祝福不多,紅色的驚喜更少。偶爾,路邊會閃出一片紅豔豔的罌粟花,像一隊燃燒的赤蝶迎面撲打過來。

山坡上偶爾有幾隻黑白相間的花牛和綿羊,在從容咀嚼草野的空曠。它們不知道怫朗哥是誰,更無論八百年回教的興衰。我從來沒見過附近有牧童,農舍也極少見到,也許正是半下午,全西班牙都入了朦朧的“歇時榻”吧。比較偏僻的野外,往往十幾里路不見人煙,甚至不見一棵樹。等你已經放棄了,小丘頂上出人意外地卻會跨著、蹲著,甚至匍著一間灰頂白壁的獨家平房,像是文明的最後一哨。若是那獨屋正在坡脊上,背後襯托著整個晚空,就更令人感受到孤苦的壓力。

獨屋如此,幾百戶人家加起來的孤鎮更是如此。你以為孤單加孤單會成為熱鬧,其實是加倍地孤單。從格拉納達南下地中海岸的途中,我們的塔爾波橫越荒蕪而崎嶇的內華達山脈,左盤右旋地攀過一稜稜的山脊,空氣乾燥無風,不時在一叢雜毛松下停車小憩。樹影下,會看見一條灰白的小徑,在沙石之間蜿蜒出沒,盤入下面的谷地裡去。低沉的灰調子上,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移動。定睛搜尋,才瞥見一頂sombrero的寬邊大帽遮住一個村民騎驢的半面背影。順著他去的方向,遠眺的旅人終於發現谷底的村莊,掩映在矮樹後面,在野徑的盡頭,在一切的地圖之外,像一首用方言來唱的民謠,忘掉的比唱出來的更多。而無論多麼卑微的荒村野鎮,總有一座教堂把尖塔推向空中,低矮的村屋就互相依偎著,圍在它的四周。那許多孤零零的瘦塔就這麼守著西班牙的天邊,指著所有祈願的方向。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難忘是莫特利爾鎮。毫無藉口地,那幻象忽然赫現在天邊,雖然遠在幾里路外,一整片疊牌式的低頂平屋,在金陽碧空的透明海氣裡,白晃晃的皎潔牆壁,相互分割成正正斜斜的千百面幾何圖形,一下子已經奔湊到你的眼睫之間,那樣祟人的豔白,怎麼可能!拭因再看,它明明在那邊,不是幻覺,是奇觀。樹少而矮,所以閂屋擁成一堆,白成一片。屋頂大半平坦,斜的一些也斜得穩緩,加以黑灰的瓦色遠多於紅色,更加壓不下那一大片放肆的驕白。歌德說過色彩是光的修行與受難。那樣童貞的蛋殼白修的該是患了潔癖的心吧,蒙不得一點汙塵。過了那一片白夢,驚詫未定,忽然一個轉彎,一百八十度拉開藍洶洶欲溢的世界,地中海到了。

西班牙之荒,一個半世紀之前已經有另一位外國作家慨嘆過了。那是一八二九年,在西班牙任外交官的美國名作家伊爾文,為了探訪安達露西亞浪漫的歷史,憑弔八百年伊斯蘭文化的餘風,特地和一位俄國的外交官從塞維亞並轡東行,一路遨遊去格拉納達。雖然是在春天,途中卻聽不見鳥聲。事後伊爾文在《紅堡記》裡告訴我們說:“許多人總愛把西班牙想象成一個溫柔的南國,好像明豔的意大利那樣妝扮著百般富麗的媚態。恰恰相反,除了沿海幾省之外,西班牙大致上是一個荒涼而憂鬱的國家,崎嶇的山脈和漫漫的平野,不見樹影,說不出有多寂寞冷靜,那種蠻荒而僻遠的味道,有幾分像非洲。由於缺少叢樹和圍籬,自然也就沒有鳴禽,更增寂寞冷靜之感。常見的是兀鷹和老鷹,不是繞著山崖迴翔,便是在平野上飛過,還有的就是性怯的野雁,成群闊步於荒地,可是使其他國家全境生意蓬勃的各種小鳥,在西班牙只有少數的省份才見得到,而且總是在人家四周的果園和花園裡面。

“在內陸的省份,旅客偶然也會越過大片的田地,上面種植的穀物一望無邊。有時還搖曳著青翠,但往往是光禿而枯焦,可是四顧卻找不到種田的人。最後,旅人才發現峻山或危崖上有一個小村,雉堞殘敗,戍樓半傾,正是古代防禦內戰或抵抗摩爾人侵略的堡壘。直到今曰,由於強盜到處打劫,西班牙大半地區的農民仍然保持了群居互衛的風俗。”

西班牙人煙既少,地又荒蕪,所以伊爾文在漫漫的征途之中,可以眺見孤獨的牧人在驅趕走散了的牛群,或是一長列的騾子緩緩踱過荒沙,那景象簡直有幾分像阿拉伯。其時境內盜賊如麻,一般人出門都得攜帶兵器.不是毛瑟槍、喇叭槍,便是短劍。旅行的方式也有點像阿拉伯的駝商隊,不同的是在西班牙,從比利牛斯山一直到陽光海岸,縱橫南北,維持交通與運輸的,是騾夫組成的隊伍。這些騾夫生活清苦而律己甚嚴,粗布背囊裡帶著橄欖一類的千糧,鞍邊的皮袋子裡裝著水或酒,就憑這些要越過荒山與燥野。他們例皆身材矮小,但是手腳伶?肌腱結實而有力,臉色被太陽晒成焦黑,眼神則堅毅而鎮定。這樣的騾隊人馬眾多,小股的流匪不敢來犯,而全副武裝地馳著安達露西亞駿馬的獨行盜呢,也只敢在四周逡巡,像海盜跟著商船大隊那樣。接下來的一段十分有趣,我必須再引譯伊爾文的原文:“西班牙的騾夫有唱不完的歌謠可以排遣走不盡的旅途。那調子粗俗而單純,變化很少。騾夫斜坐在鞍上,唱得聲音高亢,腔調拖得又慢又長,騾子呢?則似乎十分認真地在聽賞,而且用步調來配合拍子。這種雙韻的歌謠不外最訴說摩爾人的古老故事,或是什麼聖徒的傳說,或是什麼情歌,而更流行的是吟詠大膽的私梟或無畏的強盜,因為這兩種人在西班牙的匹夫匹婦之間都是令人遐想的英雄。騾夫之歌往往也是即興之作,說的是當地的風光或是途中發生的事情。這種又會歌唱又會乘興編造的本領,在西班牙並不稀罕,據說是摩爾人所傳。聽著這些歌謠,而四周荒野寂寥的景色正是歌詞所唱,偶爾還有騾鈴丁當來伴奏,真有豪放的快感。

“在山道上遇見一長串騾隊,那景象再生動不過了。最先你會聽到帶隊騾子的鈴聲用單純的調子打破高處的岑寂,不然就是騾夫的聲音在呵斥遲緩或脫隊的牲口,再不然就是那騾夫正放喉高唱一曲古調。最後你才看到有騾隊沿著峭壁下的隘道遲緩地迂迴前進,有時候走下險峻的懸崖,人與獸的輪廓分明地反襯在天際,有時候從你腳下那深邃,乾旱的谷底辛苦地攀爬上來。行到近前時,你就看到他們卷頭的毛紗、穗帶和鞍褥,裝飾得十分鮮豔,經過你身邊時,馱包後面的喇叭槍掛在最順手的地方,正暗示道路的不寧。

伊爾文所寫的風土民情雖然已是一百五十年前的西班牙,但證之以我的安達露西亞之旅,許多地方並未改變。今天的西班牙仍然是沙多樹少,乾旱而荒涼,而葡萄園、橄欖林、玉米田和葵花田裡仍然是渺無人影。盜賊呢應該是減少了,也許在荒郊剪徑的匪徒大半轉移陣地,到鬧市裡來剪人荷包了,至少我在巴塞羅那的火車站上就遇到了一個。至於那些土紅色的古堡,除了春天來時用滿地的野花來逗弄它們之外,都已經被匆忙的公路忘記,儘管雉堞儼然,戍塔巍然,除了苦守住中世紀的天空之外,也沒有別的事好做了。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大的不同,是那些騾隊不見了。在山地裡,這忍辱負重眼色溫柔而哀沉的忠厚牲口,偶然還會見到。在街上,還有賣藝人用它來拖伊伊唔唔的手搖風琴車。可是漫漫的長途早已伸入現代,只供各式的汽車疾駛來去了。不過,就在六十年前,夭亡的詩人洛爾卡(1898—1936)吟詠安達露西亞行旅的許多

歌謠裡,騾馬的形象仍頗生動。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首《騎士之歌》:

科爾多瓦,

孤懸在天涯。

漆黑的小馬,圓大的月亮,

橄欖滿袋在鞍邊懸掛。

這條路我雖然早認識,

今生巳到不了科爾多瓦。

穿過原野,穿過烈風,

赤紅的月亮,漆黑的馬。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唉,何其漫長的路途!

唉,何其英勇的小馬!

唉,死亡已經在等待我,

等我趕路去科爾多瓦!

科爾多瓦。

孤懸在天涯。

這首詩的節奏和意象單純而有力,特具不祥的神祕感。韻腳是一致開口的母音,色調又是紅與黑,最能打動人原始的感情,而且聯想到以此二色為基調的佛拉曼哥舞與鬥牛。二十年前初讀史班德此詩的英譯,即已十分歡喜,曾據英譯轉譯為中文。三年前去委內瑞拉,有感於希斯巴尼亞文化的召引,認真地讀起西班牙文來。我於羅曼斯文,完全出於感性的愛好。首先,是由於西班牙文富於母音,所以讀來圓融清亮,蕩氣迴腸,像隨時要吟唱一樣。要充分體會洛爾卡的感性,怎能不直接饕餮原文呢?其次,去過了菲律賓與委內瑞拉,怎能不徑遊伊比利亞本身呢?為了去西班牙,事先足足讀了一年半的西班牙文。到了格拉納達,雖然不能就和阿米哥們暢所欲言,但觸目盈耳,已經不全是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形象了。前面這首《騎士之歌》,當年僅由英譯轉成中文,今日對照原文再讀,發現略有出入,乃據原文重加中譯如1,論音韻,中譯更接近原文,因為洛爾卡通篇所押的悠揚A韻,中文全保留了,英文卻無能為力。

未去西班牙之前,一提到那塊土地我就會想到三個城市:託雷多,因為艾爾格雷科的畫;格拉納達,因為法耶的鋼琴曲;科爾多瓦,因為洛爾卡的詩。我到西班牙,是從法國乘火車入境,在馬德里住了三天,受不了安達露西亞的誘惑,就再乘火車去格拉納達。第二天當然是去遊“紅堡”,晚上則登聖山,探穴居,去看吉普賽人的佛拉曼哥舞。第三天更迫不及待,租了一輛塔爾波上路,先南下摩特利爾,然後沿著地中海西駛,過畢加索的故鄉馬拉加,再北上經安代蓋拉,抵名城塞維亞。

而現在是第四天的半上午,我們正在塞維亞東去科爾多瓦的途中。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藍空無雲,黃地無樹。好不容易見到一叢綠陰,都遠遠地躲在地平線上,不肯跟來。開了七八十里路,只越過一條小溪。無論怎麼轉彎,都避不開那無所不在的火球,向我們毫不設防的擋風玻璃霍霍滾來。沒有冷氣,只有開窗迎風,迎來拍面的長途熱風,繞人頸項如一條茸茸的圍巾。我們選錯了偏南經過艾西哈的公路,要是靠北走,就可以沿著瓜達幾維爾河,多少沾上點水氣了。

就是沿著這條漫漫的旱路跋涉去科爾多瓦的嗎?六十年前是洛爾卡,一百多年前是伊爾文,一千年前是騎著白駿揚著紅纓的阿拉伯武士,這裡曾經是回教與耶教決勝的戰場,飄滿月牙旌與十字旗。更早的歲月,聽得見西哥特人遍地踐來的蹄聲。一切都消逝了,摩爾人的古驛道上,只留下我們這一輛小紅車冒著七月的驕陽東馳,像在追逐一個神祕的背影。愈來愈接近科爾多瓦了,這蠱惑的名字變成一個三音節的符咒沾著我的嘴脣。我一遍又一遍低誦著《騎士之歌》:

穿過原野,穿過烈風,

赤紅的月亮,漆黑的馬。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洛爾卡的紅與黑,我怎麼闖進來了呢?

結的丘陵間左右縈迴,上下起伏,像無頭無尾的線索,前面在放線,後面在收索。風果然很猛烈,一路從半開的車窗外嘶喊著倒灌進來。死亡真的在城樓上俯視著我麼?西班牙人在公路上開車原就躐等躁進,超起車來總是令你血沸心緊,從針鋒相對到狹路相逢到錯身而過,總令人凜然,想到鬥牛場的紅凶黑煞。萬一閃不過呢?今生真的到不了科爾多瓦?尤其洛爾卡不但是橫死,而且是夭亡,何況我胯下這輛車真有些不祥,早已出過點事故了。

我的安達露西亞之旅始於格拉納達,而以塞維亞為東回的中途站,最後仍將回到格拉納達。昨晚駛入塞維亞,已經是八時過幾分了。滿城的暮色裡,街燈與車燈紛紛亮起,在凱旋廣場的紅燈前面煞車停下,淡玫瑰色的夕照仍依戀在老城寨上,正悠然懷古,說五百年前,當羊皮紙圖上還沒有紐約,伊莎貝拉女皇就是在此地接見志在遠洋的哥倫布,忽然,車熄火了。轉鑰發動了幾次,勉強著火,綠燈早已亮起,滿街的車紛紛超我而去。這情形重複了三次,令人又驚又怒,最後才死灰復燃,提心吊膽地,總算把這匹隨時會仆地不起的駑馬驅策到蒙特卡羅旅店的門口,停在斑駁的紅磚巷裡。這事故,成為我懷古之旅正妙想聯翩自鳴得意時忽的一記反高潮。晚飯後,找遍附近的街巷不見加油站的影子,更不提修車行了。那家旅店沒有冷氣,沒有冰箱,只有一架舊電扇斜吊在壁上,自言自語不住地搖頭。

“明天怎麼辦?”

朦朧之間不斷地反問自己,而單調的乳軋聲裡只有那風扇在搖頭。整夜我躺在疑慮的崖邊,不能入眠。第二天早餐後,我說不如去找當地的赫爾茨租車行。電話裡那赫爾茨的職員用英語說,你開車來看看,我們開了過去,向他訴苦:“萬一在荒野忽然熄火,怎麼辦?”他說可以把車留給他們修。我說這一修不知要耽擱多久,我們等不及了。正煩惱之際,有顧客前來還車,他說換一輛給你們如何?”我們喜出望外,只怕他會變卦,立刻換了另一輛車上路。

定下神來,才發現這架車也是塔爾波,雖然紅色換了白色,其他的裝備,甚至脾氣,依然是表兄表弟。在出城的最後一盞紅燈前,啊哈,同樣熄了一次火。居然勸動他重新起步,而且一口氣喘奔了兩個多鐘頭,但是危機感始終壓在心頭。睡眠不足的飄忽狀態中,昨夜的風扇又不祥地在搖頭。不久風扇搖成了風車,巨影幢幢而不安,而胯下這輛靠不住的車子也喘啊哮啊,變成了故事裡那匹駑馬,毛長骨瘦的洛西南代眾唸咒一般我再度吟頌起那動人的句子: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若問西班牙給我的第一印象,立刻的回答是:幹。

無論從法國坐火車南下,或是像我此刻從塞維亞開車東行,那風景總是幹得能敲出聲來,不然,劃一根火柴也可以燒亮。其實,我右邊的風景正被幾條火舌壯烈地舐食,而且揚起一綹綹的青煙。正是七月初的近午時分,氣溫不斷在升高,整個安達露西亞都成了太陽的俘虜,一草一木都逃不過那猛瞳的監視。不勝酷熱,田裡枯黃的草堆紛紛在自焚,劈拍有聲。我們的塔爾波小車就在濃煙裡衝過,滿車都是焦味。在西班牙開車,很少見到河溪,公路邊上也難得有樹蔭可憩。幾十裡的晴空幹瞠幹瞪,變不出一片雲來,風幾乎也是藍的。偏偏租來的塔爾波,像西歐所有的租車一樣,不裝冷氣,我們只好打開風扇和通風口,在直灌進來的曖流裡逆向而泳。帶上車來的-大瓶冰橙汁,早已蒸得發熱。

西班牙之幹,跟喝水還有關係。水龍頭的水是喝不得的,未去之前早有朋友警告過我們,要是喝了,肚子就會一直咕嚕發酵,腹洩不已。西班牙的餐館不像美國那樣,一坐下來就給你一杯透澈的冰水。你必須另外花錢買礦泉水,否則就得喝啤酒或紅酒。飲酒也許能解憂,卻解不了渴。所以在西班牙開車旅行,人人手裡一大瓶礦泉水。不過買時要說清楚,是congas還是smgas,否則一股不平之氣,挾著千泡百沫衝頂而上,也不好受。西班牙不但幹,而且荒。

這國家人口不過臺灣的兩倍,面積卻十四倍於臺灣。她和葡萄牙共有伊比利亞半島,卻佔了半島的百分之八十五。西班牙是一塊巨大而荒涼的高原,卻有點向南傾斜,好像是背對著法國而臉朝著非洲。這比喻不但是指地理,也指心理。西班牙屬於歐洲卻近於北非。三千年前,腓尼基和迦太基的船隊就西來了。西班牙人叫自己的土地做“愛斯巴尼亞”,古稱“希斯巴尼亞”,據說源出腓尼基文,意為“偏僻”。

西班牙之荒,火車上可以眺見二三,若要領略其餘,最好是自己開車。典型的西班牙野景,上面總是透藍的天,下面總是炫黃的地。那鮮明的對照,天造地設,是一切攝影家的夢境。中間是一條寂寞的界限,天也下不來,地也上不去,只供迷幻的目光徘徊。現代人叫把它做地平線,從前的人倒過來,叫它為天涯。下面那一片黃色,有時是金黃的熟麥田,有時是一畝接一畝的向日葵花,但往往是滿坡的枯草一直連綿到天邊,不然就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膚色,那無窮無盡無可奈何的黃沙。所以毛驢的眼睛總含著憂鬱。沙丘上有時堆著亂石,石間的矮松毛虯虯地互掩成林,剪徑的強盜——叫bandido的一一似乎就等在那後面。

法國風光妖媚,盈目是一片嬌綠嫩青。一進西班牙就變了色,山石灰麻麻的,草色則一片枯黃,荒涼得竟有-種壓力。綠色還是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點綴一下而已。樹大半在緩緩起伏的坡上,種得整整齊齊,看得出成排成列。高高瘦瘦,樹葉在風裡翻閃著的,是白楊。矮胖可愛的,是橄欖樹,所產的油滋潤西班牙人乾澀的喉嚨,連生菜也用它來澆拌。一行行用架子支撐著的,就是葡萄了,所釀的酒溫暖西班牙人寂寞的心腸。其他的樹也是有的,但不很茂。往往,在寂寂的地平線上,什麼也沒有,只有一棵孤樹撐著天空,那姿態,也許已經撐了幾世紀了。綠色的祝福不多,紅色的驚喜更少。偶爾,路邊會閃出一片紅豔豔的罌粟花,像一隊燃燒的赤蝶迎面撲打過來。

山坡上偶爾有幾隻黑白相間的花牛和綿羊,在從容咀嚼草野的空曠。它們不知道怫朗哥是誰,更無論八百年回教的興衰。我從來沒見過附近有牧童,農舍也極少見到,也許正是半下午,全西班牙都入了朦朧的“歇時榻”吧。比較偏僻的野外,往往十幾里路不見人煙,甚至不見一棵樹。等你已經放棄了,小丘頂上出人意外地卻會跨著、蹲著,甚至匍著一間灰頂白壁的獨家平房,像是文明的最後一哨。若是那獨屋正在坡脊上,背後襯托著整個晚空,就更令人感受到孤苦的壓力。

獨屋如此,幾百戶人家加起來的孤鎮更是如此。你以為孤單加孤單會成為熱鬧,其實是加倍地孤單。從格拉納達南下地中海岸的途中,我們的塔爾波橫越荒蕪而崎嶇的內華達山脈,左盤右旋地攀過一稜稜的山脊,空氣乾燥無風,不時在一叢雜毛松下停車小憩。樹影下,會看見一條灰白的小徑,在沙石之間蜿蜒出沒,盤入下面的谷地裡去。低沉的灰調子上,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移動。定睛搜尋,才瞥見一頂sombrero的寬邊大帽遮住一個村民騎驢的半面背影。順著他去的方向,遠眺的旅人終於發現谷底的村莊,掩映在矮樹後面,在野徑的盡頭,在一切的地圖之外,像一首用方言來唱的民謠,忘掉的比唱出來的更多。而無論多麼卑微的荒村野鎮,總有一座教堂把尖塔推向空中,低矮的村屋就互相依偎著,圍在它的四周。那許多孤零零的瘦塔就這麼守著西班牙的天邊,指著所有祈願的方向。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難忘是莫特利爾鎮。毫無藉口地,那幻象忽然赫現在天邊,雖然遠在幾里路外,一整片疊牌式的低頂平屋,在金陽碧空的透明海氣裡,白晃晃的皎潔牆壁,相互分割成正正斜斜的千百面幾何圖形,一下子已經奔湊到你的眼睫之間,那樣祟人的豔白,怎麼可能!拭因再看,它明明在那邊,不是幻覺,是奇觀。樹少而矮,所以閂屋擁成一堆,白成一片。屋頂大半平坦,斜的一些也斜得穩緩,加以黑灰的瓦色遠多於紅色,更加壓不下那一大片放肆的驕白。歌德說過色彩是光的修行與受難。那樣童貞的蛋殼白修的該是患了潔癖的心吧,蒙不得一點汙塵。過了那一片白夢,驚詫未定,忽然一個轉彎,一百八十度拉開藍洶洶欲溢的世界,地中海到了。

西班牙之荒,一個半世紀之前已經有另一位外國作家慨嘆過了。那是一八二九年,在西班牙任外交官的美國名作家伊爾文,為了探訪安達露西亞浪漫的歷史,憑弔八百年伊斯蘭文化的餘風,特地和一位俄國的外交官從塞維亞並轡東行,一路遨遊去格拉納達。雖然是在春天,途中卻聽不見鳥聲。事後伊爾文在《紅堡記》裡告訴我們說:“許多人總愛把西班牙想象成一個溫柔的南國,好像明豔的意大利那樣妝扮著百般富麗的媚態。恰恰相反,除了沿海幾省之外,西班牙大致上是一個荒涼而憂鬱的國家,崎嶇的山脈和漫漫的平野,不見樹影,說不出有多寂寞冷靜,那種蠻荒而僻遠的味道,有幾分像非洲。由於缺少叢樹和圍籬,自然也就沒有鳴禽,更增寂寞冷靜之感。常見的是兀鷹和老鷹,不是繞著山崖迴翔,便是在平野上飛過,還有的就是性怯的野雁,成群闊步於荒地,可是使其他國家全境生意蓬勃的各種小鳥,在西班牙只有少數的省份才見得到,而且總是在人家四周的果園和花園裡面。

“在內陸的省份,旅客偶然也會越過大片的田地,上面種植的穀物一望無邊。有時還搖曳著青翠,但往往是光禿而枯焦,可是四顧卻找不到種田的人。最後,旅人才發現峻山或危崖上有一個小村,雉堞殘敗,戍樓半傾,正是古代防禦內戰或抵抗摩爾人侵略的堡壘。直到今曰,由於強盜到處打劫,西班牙大半地區的農民仍然保持了群居互衛的風俗。”

西班牙人煙既少,地又荒蕪,所以伊爾文在漫漫的征途之中,可以眺見孤獨的牧人在驅趕走散了的牛群,或是一長列的騾子緩緩踱過荒沙,那景象簡直有幾分像阿拉伯。其時境內盜賊如麻,一般人出門都得攜帶兵器.不是毛瑟槍、喇叭槍,便是短劍。旅行的方式也有點像阿拉伯的駝商隊,不同的是在西班牙,從比利牛斯山一直到陽光海岸,縱橫南北,維持交通與運輸的,是騾夫組成的隊伍。這些騾夫生活清苦而律己甚嚴,粗布背囊裡帶著橄欖一類的千糧,鞍邊的皮袋子裡裝著水或酒,就憑這些要越過荒山與燥野。他們例皆身材矮小,但是手腳伶?肌腱結實而有力,臉色被太陽晒成焦黑,眼神則堅毅而鎮定。這樣的騾隊人馬眾多,小股的流匪不敢來犯,而全副武裝地馳著安達露西亞駿馬的獨行盜呢,也只敢在四周逡巡,像海盜跟著商船大隊那樣。接下來的一段十分有趣,我必須再引譯伊爾文的原文:“西班牙的騾夫有唱不完的歌謠可以排遣走不盡的旅途。那調子粗俗而單純,變化很少。騾夫斜坐在鞍上,唱得聲音高亢,腔調拖得又慢又長,騾子呢?則似乎十分認真地在聽賞,而且用步調來配合拍子。這種雙韻的歌謠不外最訴說摩爾人的古老故事,或是什麼聖徒的傳說,或是什麼情歌,而更流行的是吟詠大膽的私梟或無畏的強盜,因為這兩種人在西班牙的匹夫匹婦之間都是令人遐想的英雄。騾夫之歌往往也是即興之作,說的是當地的風光或是途中發生的事情。這種又會歌唱又會乘興編造的本領,在西班牙並不稀罕,據說是摩爾人所傳。聽著這些歌謠,而四周荒野寂寥的景色正是歌詞所唱,偶爾還有騾鈴丁當來伴奏,真有豪放的快感。

“在山道上遇見一長串騾隊,那景象再生動不過了。最先你會聽到帶隊騾子的鈴聲用單純的調子打破高處的岑寂,不然就是騾夫的聲音在呵斥遲緩或脫隊的牲口,再不然就是那騾夫正放喉高唱一曲古調。最後你才看到有騾隊沿著峭壁下的隘道遲緩地迂迴前進,有時候走下險峻的懸崖,人與獸的輪廓分明地反襯在天際,有時候從你腳下那深邃,乾旱的谷底辛苦地攀爬上來。行到近前時,你就看到他們卷頭的毛紗、穗帶和鞍褥,裝飾得十分鮮豔,經過你身邊時,馱包後面的喇叭槍掛在最順手的地方,正暗示道路的不寧。

伊爾文所寫的風土民情雖然已是一百五十年前的西班牙,但證之以我的安達露西亞之旅,許多地方並未改變。今天的西班牙仍然是沙多樹少,乾旱而荒涼,而葡萄園、橄欖林、玉米田和葵花田裡仍然是渺無人影。盜賊呢應該是減少了,也許在荒郊剪徑的匪徒大半轉移陣地,到鬧市裡來剪人荷包了,至少我在巴塞羅那的火車站上就遇到了一個。至於那些土紅色的古堡,除了春天來時用滿地的野花來逗弄它們之外,都已經被匆忙的公路忘記,儘管雉堞儼然,戍塔巍然,除了苦守住中世紀的天空之外,也沒有別的事好做了。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最大的不同,是那些騾隊不見了。在山地裡,這忍辱負重眼色溫柔而哀沉的忠厚牲口,偶然還會見到。在街上,還有賣藝人用它來拖伊伊唔唔的手搖風琴車。可是漫漫的長途早已伸入現代,只供各式的汽車疾駛來去了。不過,就在六十年前,夭亡的詩人洛爾卡(1898—1936)吟詠安達露西亞行旅的許多

歌謠裡,騾馬的形象仍頗生動。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首《騎士之歌》:

科爾多瓦,

孤懸在天涯。

漆黑的小馬,圓大的月亮,

橄欖滿袋在鞍邊懸掛。

這條路我雖然早認識,

今生巳到不了科爾多瓦。

穿過原野,穿過烈風,

赤紅的月亮,漆黑的馬。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唉,何其漫長的路途!

唉,何其英勇的小馬!

唉,死亡已經在等待我,

等我趕路去科爾多瓦!

科爾多瓦。

孤懸在天涯。

這首詩的節奏和意象單純而有力,特具不祥的神祕感。韻腳是一致開口的母音,色調又是紅與黑,最能打動人原始的感情,而且聯想到以此二色為基調的佛拉曼哥舞與鬥牛。二十年前初讀史班德此詩的英譯,即已十分歡喜,曾據英譯轉譯為中文。三年前去委內瑞拉,有感於希斯巴尼亞文化的召引,認真地讀起西班牙文來。我於羅曼斯文,完全出於感性的愛好。首先,是由於西班牙文富於母音,所以讀來圓融清亮,蕩氣迴腸,像隨時要吟唱一樣。要充分體會洛爾卡的感性,怎能不直接饕餮原文呢?其次,去過了菲律賓與委內瑞拉,怎能不徑遊伊比利亞本身呢?為了去西班牙,事先足足讀了一年半的西班牙文。到了格拉納達,雖然不能就和阿米哥們暢所欲言,但觸目盈耳,已經不全是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形象了。前面這首《騎士之歌》,當年僅由英譯轉成中文,今日對照原文再讀,發現略有出入,乃據原文重加中譯如1,論音韻,中譯更接近原文,因為洛爾卡通篇所押的悠揚A韻,中文全保留了,英文卻無能為力。

未去西班牙之前,一提到那塊土地我就會想到三個城市:託雷多,因為艾爾格雷科的畫;格拉納達,因為法耶的鋼琴曲;科爾多瓦,因為洛爾卡的詩。我到西班牙,是從法國乘火車入境,在馬德里住了三天,受不了安達露西亞的誘惑,就再乘火車去格拉納達。第二天當然是去遊“紅堡”,晚上則登聖山,探穴居,去看吉普賽人的佛拉曼哥舞。第三天更迫不及待,租了一輛塔爾波上路,先南下摩特利爾,然後沿著地中海西駛,過畢加索的故鄉馬拉加,再北上經安代蓋拉,抵名城塞維亞。

而現在是第四天的半上午,我們正在塞維亞東去科爾多瓦的途中。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藍空無雲,黃地無樹。好不容易見到一叢綠陰,都遠遠地躲在地平線上,不肯跟來。開了七八十里路,只越過一條小溪。無論怎麼轉彎,都避不開那無所不在的火球,向我們毫不設防的擋風玻璃霍霍滾來。沒有冷氣,只有開窗迎風,迎來拍面的長途熱風,繞人頸項如一條茸茸的圍巾。我們選錯了偏南經過艾西哈的公路,要是靠北走,就可以沿著瓜達幾維爾河,多少沾上點水氣了。

就是沿著這條漫漫的旱路跋涉去科爾多瓦的嗎?六十年前是洛爾卡,一百多年前是伊爾文,一千年前是騎著白駿揚著紅纓的阿拉伯武士,這裡曾經是回教與耶教決勝的戰場,飄滿月牙旌與十字旗。更早的歲月,聽得見西哥特人遍地踐來的蹄聲。一切都消逝了,摩爾人的古驛道上,只留下我們這一輛小紅車冒著七月的驕陽東馳,像在追逐一個神祕的背影。愈來愈接近科爾多瓦了,這蠱惑的名字變成一個三音節的符咒沾著我的嘴脣。我一遍又一遍低誦著《騎士之歌》:

穿過原野,穿過烈風,

赤紅的月亮,漆黑的馬。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洛爾卡的紅與黑,我怎麼闖進來了呢?

結的丘陵間左右縈迴,上下起伏,像無頭無尾的線索,前面在放線,後面在收索。風果然很猛烈,一路從半開的車窗外嘶喊著倒灌進來。死亡真的在城樓上俯視著我麼?西班牙人在公路上開車原就躐等躁進,超起車來總是令你血沸心緊,從針鋒相對到狹路相逢到錯身而過,總令人凜然,想到鬥牛場的紅凶黑煞。萬一閃不過呢?今生真的到不了科爾多瓦?尤其洛爾卡不但是橫死,而且是夭亡,何況我胯下這輛車真有些不祥,早已出過點事故了。

我的安達露西亞之旅始於格拉納達,而以塞維亞為東回的中途站,最後仍將回到格拉納達。昨晚駛入塞維亞,已經是八時過幾分了。滿城的暮色裡,街燈與車燈紛紛亮起,在凱旋廣場的紅燈前面煞車停下,淡玫瑰色的夕照仍依戀在老城寨上,正悠然懷古,說五百年前,當羊皮紙圖上還沒有紐約,伊莎貝拉女皇就是在此地接見志在遠洋的哥倫布,忽然,車熄火了。轉鑰發動了幾次,勉強著火,綠燈早已亮起,滿街的車紛紛超我而去。這情形重複了三次,令人又驚又怒,最後才死灰復燃,提心吊膽地,總算把這匹隨時會仆地不起的駑馬驅策到蒙特卡羅旅店的門口,停在斑駁的紅磚巷裡。這事故,成為我懷古之旅正妙想聯翩自鳴得意時忽的一記反高潮。晚飯後,找遍附近的街巷不見加油站的影子,更不提修車行了。那家旅店沒有冷氣,沒有冰箱,只有一架舊電扇斜吊在壁上,自言自語不住地搖頭。

“明天怎麼辦?”

朦朧之間不斷地反問自己,而單調的乳軋聲裡只有那風扇在搖頭。整夜我躺在疑慮的崖邊,不能入眠。第二天早餐後,我說不如去找當地的赫爾茨租車行。電話裡那赫爾茨的職員用英語說,你開車來看看,我們開了過去,向他訴苦:“萬一在荒野忽然熄火,怎麼辦?”他說可以把車留給他們修。我說這一修不知要耽擱多久,我們等不及了。正煩惱之際,有顧客前來還車,他說換一輛給你們如何?”我們喜出望外,只怕他會變卦,立刻換了另一輛車上路。

定下神來,才發現這架車也是塔爾波,雖然紅色換了白色,其他的裝備,甚至脾氣,依然是表兄表弟。在出城的最後一盞紅燈前,啊哈,同樣熄了一次火。居然勸動他重新起步,而且一口氣喘奔了兩個多鐘頭,但是危機感始終壓在心頭。睡眠不足的飄忽狀態中,昨夜的風扇又不祥地在搖頭。不久風扇搖成了風車,巨影幢幢而不安,而胯下這輛靠不住的車子也喘啊哮啊,變成了故事裡那匹駑馬,毛長骨瘦的洛西南代眾唸咒一般我再度吟頌起那動人的句子:

死亡正在俯視著我,

在戍樓上,在科爾多瓦。

余光中散文《風吹西班牙》,請欣賞

於是西班牙的乾燥與荒涼隨炎風翻翻撲撲一起都捲來,這寂寞的半島啊,去了腓尼基又來了羅馬,去了西哥德,又來了北非的回教徒,從拿破崙之戰到三十年代的內戰,多少旗幟曾迎風飛舞,號令這紛擾的高原。當一切的旌旗都飄去,就只剩下了風.就是車窗外這永恆的風,吹過野地上的祜草與幹蓬,吹過鋸齒成排的山脈與冷對天地的雪峰,吹過佛拉曼哥的頓腳踏踏與響板嘻喇喇,擊掌緊張的劈劈拍拍,絃聲激動的吉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