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小說 民俗 電腦 技術 故事研習社 2019-09-08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我嘗試用下面的文字來定義和闡述五種主要的敘述視角。每種視角都有一個對應的例子:一個以相應視角講述的段落。它們來自一個不存在的故事《謝弗裡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個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變化的只是視角。

1.第一人稱

在第一人稱敘事裡,觀點人物是“我”。

“我”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我嘗試用下面的文字來定義和闡述五種主要的敘述視角。每種視角都有一個對應的例子:一個以相應視角講述的段落。它們來自一個不存在的故事《謝弗裡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個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變化的只是視角。

1.第一人稱

在第一人稱敘事裡,觀點人物是“我”。

“我”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讀者只能通過我的眼睛和耳朵、從我口中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謝弗裡德公主:第一人稱敘事

走進這間滿是陌生人的房間時,我感到陌生和孤獨,恨不得馬上轉身跑開,但羅薩就在我身後,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往前走。人們跟我搭訕,問羅薩我的名字。我腦中一團混亂,分不清誰是誰,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只好隨意敷衍。忽然間,我在人群中瞥見一個女人,她直直地看著我,眼中滿是善意,我想走近她。看上去,她是那種可以談心的人。


2.有限第三人稱

觀點人物是“他”或“她”。

“他”或“她”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觀點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他(她)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讀者只能通過觀點人物的眼睛和耳朵、從觀點人物所說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這種限定於一人的視角可能會貫穿整本書,也可能會從一個觀點人物切換到另一個。這種切換一般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通常不會發生在很短的篇幅裡。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我嘗試用下面的文字來定義和闡述五種主要的敘述視角。每種視角都有一個對應的例子:一個以相應視角講述的段落。它們來自一個不存在的故事《謝弗裡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個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變化的只是視角。

1.第一人稱

在第一人稱敘事裡,觀點人物是“我”。

“我”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讀者只能通過我的眼睛和耳朵、從我口中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謝弗裡德公主:第一人稱敘事

走進這間滿是陌生人的房間時,我感到陌生和孤獨,恨不得馬上轉身跑開,但羅薩就在我身後,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往前走。人們跟我搭訕,問羅薩我的名字。我腦中一團混亂,分不清誰是誰,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只好隨意敷衍。忽然間,我在人群中瞥見一個女人,她直直地看著我,眼中滿是善意,我想走近她。看上去,她是那種可以談心的人。


2.有限第三人稱

觀點人物是“他”或“她”。

“他”或“她”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觀點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他(她)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讀者只能通過觀點人物的眼睛和耳朵、從觀點人物所說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這種限定於一人的視角可能會貫穿整本書,也可能會從一個觀點人物切換到另一個。這種切換一般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通常不會發生在很短的篇幅裡。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技術上講,有限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並無二致。它們本質上的限制是相同的:除了敘事者看到、瞭解和講出的那些,你不會看到、瞭解或者聽到任何東西。這種限制集中了聲音,傳達了一種表面上的真誠。

似乎只要在電腦上換一下代詞,改一下動詞後綴,就能輕輕鬆鬆地把敘事從第一人稱切換到有限第三人稱。但它沒那麼簡單。第一人稱與有限第三人稱有著不同的口吻。

讀者與那個口吻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因為作者與它的關係本來就迥然有別。成為“我”不同於成為“他”或“她”。從長遠來看,不管對作者還是讀者,它所需的創造性能量是不同的。

順道提一句,沒有人會擔保有限第三人稱的敘事者是可靠的。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有限第三人稱的一種特殊的內向的形式。

謝弗裡德公主:有限第三人稱

走進這個滿是陌生人的房間,謝弗裡德感到孤立,覺得自己太顯眼。她恨不得立馬轉過身去,跑回自己的房間,但羅薩就在她身後,她不得不往前走。人們跟她搭話。他們找羅薩問她叫什麼。她心裡一團亂麻,分不清面前搖來晃去的面孔,也聽不懂人們跟她說些什麼。她只好隨意敷衍。驀地,她瞥到一個女人熱切而善良的目光,穿過層層人群望著她,那一瞬間,謝弗裡德想穿過整個房間,去跟她攀談。

3.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故事並不是由某一個人物講述的。

也許會有許多觀點人物,敘事口吻可能會在故事中的任何時刻切換,或者出現只可能來自作者本人的觀點、看法、分析或預言(比如勾勒一個跟任何人都不接觸的人,或者描寫一個沒有人去過的景點或房間)。

作者也許會告訴我們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解釋他們的行為,甚至站出來臧否人物。

這是講故事的人常見的口吻,他對所有人物的位置、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瞭如指掌,他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知道什麼發生了,什麼即將發生。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我嘗試用下面的文字來定義和闡述五種主要的敘述視角。每種視角都有一個對應的例子:一個以相應視角講述的段落。它們來自一個不存在的故事《謝弗裡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個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變化的只是視角。

1.第一人稱

在第一人稱敘事裡,觀點人物是“我”。

“我”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讀者只能通過我的眼睛和耳朵、從我口中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謝弗裡德公主:第一人稱敘事

走進這間滿是陌生人的房間時,我感到陌生和孤獨,恨不得馬上轉身跑開,但羅薩就在我身後,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往前走。人們跟我搭訕,問羅薩我的名字。我腦中一團混亂,分不清誰是誰,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只好隨意敷衍。忽然間,我在人群中瞥見一個女人,她直直地看著我,眼中滿是善意,我想走近她。看上去,她是那種可以談心的人。


2.有限第三人稱

觀點人物是“他”或“她”。

“他”或“她”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觀點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他(她)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讀者只能通過觀點人物的眼睛和耳朵、從觀點人物所說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這種限定於一人的視角可能會貫穿整本書,也可能會從一個觀點人物切換到另一個。這種切換一般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通常不會發生在很短的篇幅裡。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技術上講,有限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並無二致。它們本質上的限制是相同的:除了敘事者看到、瞭解和講出的那些,你不會看到、瞭解或者聽到任何東西。這種限制集中了聲音,傳達了一種表面上的真誠。

似乎只要在電腦上換一下代詞,改一下動詞後綴,就能輕輕鬆鬆地把敘事從第一人稱切換到有限第三人稱。但它沒那麼簡單。第一人稱與有限第三人稱有著不同的口吻。

讀者與那個口吻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因為作者與它的關係本來就迥然有別。成為“我”不同於成為“他”或“她”。從長遠來看,不管對作者還是讀者,它所需的創造性能量是不同的。

順道提一句,沒有人會擔保有限第三人稱的敘事者是可靠的。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有限第三人稱的一種特殊的內向的形式。

謝弗裡德公主:有限第三人稱

走進這個滿是陌生人的房間,謝弗裡德感到孤立,覺得自己太顯眼。她恨不得立馬轉過身去,跑回自己的房間,但羅薩就在她身後,她不得不往前走。人們跟她搭話。他們找羅薩問她叫什麼。她心裡一團亂麻,分不清面前搖來晃去的面孔,也聽不懂人們跟她說些什麼。她只好隨意敷衍。驀地,她瞥到一個女人熱切而善良的目光,穿過層層人群望著她,那一瞬間,謝弗裡德想穿過整個房間,去跟她攀談。

3.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故事並不是由某一個人物講述的。

也許會有許多觀點人物,敘事口吻可能會在故事中的任何時刻切換,或者出現只可能來自作者本人的觀點、看法、分析或預言(比如勾勒一個跟任何人都不接觸的人,或者描寫一個沒有人去過的景點或房間)。

作者也許會告訴我們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解釋他們的行為,甚至站出來臧否人物。

這是講故事的人常見的口吻,他對所有人物的位置、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瞭如指掌,他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知道什麼發生了,什麼即將發生。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所有的神話、傳奇和民間傳說,所有的兒童故事,1915年之前幾乎所有的小說和那之後的無數小說,用的都是這種口吻。

我不喜歡“全知作者”(Omniscient Author)這個平平常常的稱呼,因為從中聽得出輕蔑的口氣。我更喜歡“介入作者”(Involved Author)。有時候我也用“作者敘事”這個中性的說法。

有限第三人稱是現代小說主要的敘事口吻——某種程度上,這是對喜好和濫用介入作者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一種迴應。

介入作者對視角的操縱最為公開和明顯。敘事者對整個故事瞭然於胸,知道哪裡重要,最值得講,而且,他的聲音深深地浸入每一個角色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斥之為老套過時而撂到一邊。

它不僅是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敘事語調,而且也是最多樣、最靈活、最複雜的視角——在這一點上,也許對作者來說它難度最大。

謝弗裡德公主: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這個圖法(Tufarian)女孩猶猶豫豫地走進房間,夾著胳膊,支著肩膀;看上去滿面驚慌,又帶著點漠然,像一個被困住的動物。赫米安引她進來,在介紹她時,他恭維地稱呼她“謝弗裡德公主”或者“圖法公主”。人們紛紛湊過來,想認識認識她,或者只為瞧她一眼。她忍受著他們,偶爾抬起頭,迴應他們空洞的問題,聲音細得幾乎聽不見。即便在這擁擠喧嚷的人群中,她也營造了一個空間,一個讓她獨立自處的空間。沒有人碰她。他們沒有察覺到自己在下意識地拒絕她,而她意識到了。在孤寂中,她抬起頭,觸到一個並不好奇,但卻開放、熱情和憐憫的目光——那個眼神穿過茫茫的陌生人群,在跟她說:“我是你的朋友。”


4.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

沒有觀點人物。敘事者不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只是一箇中立的觀察者(一隻趴在牆上的智慧蒼蠅),他所敘述的,只是從人物的言談舉止中所做的推斷。作者從不進入人物的內心。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我嘗試用下面的文字來定義和闡述五種主要的敘述視角。每種視角都有一個對應的例子:一個以相應視角講述的段落。它們來自一個不存在的故事《謝弗裡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個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變化的只是視角。

1.第一人稱

在第一人稱敘事裡,觀點人物是“我”。

“我”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讀者只能通過我的眼睛和耳朵、從我口中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謝弗裡德公主:第一人稱敘事

走進這間滿是陌生人的房間時,我感到陌生和孤獨,恨不得馬上轉身跑開,但羅薩就在我身後,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往前走。人們跟我搭訕,問羅薩我的名字。我腦中一團混亂,分不清誰是誰,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只好隨意敷衍。忽然間,我在人群中瞥見一個女人,她直直地看著我,眼中滿是善意,我想走近她。看上去,她是那種可以談心的人。


2.有限第三人稱

觀點人物是“他”或“她”。

“他”或“她”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觀點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他(她)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讀者只能通過觀點人物的眼睛和耳朵、從觀點人物所說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這種限定於一人的視角可能會貫穿整本書,也可能會從一個觀點人物切換到另一個。這種切換一般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通常不會發生在很短的篇幅裡。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技術上講,有限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並無二致。它們本質上的限制是相同的:除了敘事者看到、瞭解和講出的那些,你不會看到、瞭解或者聽到任何東西。這種限制集中了聲音,傳達了一種表面上的真誠。

似乎只要在電腦上換一下代詞,改一下動詞後綴,就能輕輕鬆鬆地把敘事從第一人稱切換到有限第三人稱。但它沒那麼簡單。第一人稱與有限第三人稱有著不同的口吻。

讀者與那個口吻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因為作者與它的關係本來就迥然有別。成為“我”不同於成為“他”或“她”。從長遠來看,不管對作者還是讀者,它所需的創造性能量是不同的。

順道提一句,沒有人會擔保有限第三人稱的敘事者是可靠的。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有限第三人稱的一種特殊的內向的形式。

謝弗裡德公主:有限第三人稱

走進這個滿是陌生人的房間,謝弗裡德感到孤立,覺得自己太顯眼。她恨不得立馬轉過身去,跑回自己的房間,但羅薩就在她身後,她不得不往前走。人們跟她搭話。他們找羅薩問她叫什麼。她心裡一團亂麻,分不清面前搖來晃去的面孔,也聽不懂人們跟她說些什麼。她只好隨意敷衍。驀地,她瞥到一個女人熱切而善良的目光,穿過層層人群望著她,那一瞬間,謝弗裡德想穿過整個房間,去跟她攀談。

3.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故事並不是由某一個人物講述的。

也許會有許多觀點人物,敘事口吻可能會在故事中的任何時刻切換,或者出現只可能來自作者本人的觀點、看法、分析或預言(比如勾勒一個跟任何人都不接觸的人,或者描寫一個沒有人去過的景點或房間)。

作者也許會告訴我們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解釋他們的行為,甚至站出來臧否人物。

這是講故事的人常見的口吻,他對所有人物的位置、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瞭如指掌,他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知道什麼發生了,什麼即將發生。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所有的神話、傳奇和民間傳說,所有的兒童故事,1915年之前幾乎所有的小說和那之後的無數小說,用的都是這種口吻。

我不喜歡“全知作者”(Omniscient Author)這個平平常常的稱呼,因為從中聽得出輕蔑的口氣。我更喜歡“介入作者”(Involved Author)。有時候我也用“作者敘事”這個中性的說法。

有限第三人稱是現代小說主要的敘事口吻——某種程度上,這是對喜好和濫用介入作者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一種迴應。

介入作者對視角的操縱最為公開和明顯。敘事者對整個故事瞭然於胸,知道哪裡重要,最值得講,而且,他的聲音深深地浸入每一個角色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斥之為老套過時而撂到一邊。

它不僅是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敘事語調,而且也是最多樣、最靈活、最複雜的視角——在這一點上,也許對作者來說它難度最大。

謝弗裡德公主: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這個圖法(Tufarian)女孩猶猶豫豫地走進房間,夾著胳膊,支著肩膀;看上去滿面驚慌,又帶著點漠然,像一個被困住的動物。赫米安引她進來,在介紹她時,他恭維地稱呼她“謝弗裡德公主”或者“圖法公主”。人們紛紛湊過來,想認識認識她,或者只為瞧她一眼。她忍受著他們,偶爾抬起頭,迴應他們空洞的問題,聲音細得幾乎聽不見。即便在這擁擠喧嚷的人群中,她也營造了一個空間,一個讓她獨立自處的空間。沒有人碰她。他們沒有察覺到自己在下意識地拒絕她,而她意識到了。在孤寂中,她抬起頭,觸到一個並不好奇,但卻開放、熱情和憐憫的目光——那個眼神穿過茫茫的陌生人群,在跟她說:“我是你的朋友。”


4.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

沒有觀點人物。敘事者不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只是一箇中立的觀察者(一隻趴在牆上的智慧蒼蠅),他所敘述的,只是從人物的言談舉止中所做的推斷。作者從不進入人物的內心。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人物和地點或許會被精確地描述,但價值和判斷只能被間接地暗示出來。

這種敘事口吻在1900年前後,在“極簡主義”和“原創小說”中曾風靡一時,它很少公開操縱觀點視角,但操縱又無處不在。

如果你在尋找跟自己心有靈犀的讀者,這是個絕佳的練習。剛涉足寫作時,我們會希望讀者的反應同我們的反應一樣——他會因為我們流淚而流淚。

但這還不成熟,並沒有同讀者搭建起一種文學藝術上的聯繫。如果你能用冷靜的口吻打動讀者,才算是登堂入室了。

謝弗裡德公主: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

圖法的公主走進了房間,後面緊跟著赫姆的大塊頭。她步子拖得長長的,夾著胳膊,支著肩膀。頭髮厚厚的,緊緊地捲曲著。她站著一動不動,赫姆人介紹說,她是圖法的謝弗裡德公主。人們圍上來,盯著她看,好奇地打聽,她沒有跟任何眼神接觸。沒有一個人試著碰觸她。她簡短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餐桌旁一個老婦人跟她交換了短暫的一瞥。


5.“觀察者-敘事者”

· “觀察者-敘事者”,使用第一人稱

敘事者是人物之一,但不是主要人物——他出現了,卻不是事件中的重要角色。

"

對於新手作者來說,故事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很容易忽視的地方。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同樣的故事,運用不同的視角,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視角來寫故事。

小說的視角並不簡單地等同於人稱,厄休拉·勒古恩在《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種,將視角分為五種:第一人稱、有限第三人稱、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觀察者-敘事者”。

在選擇合適的視角前,不妨先和研習君一起,瞭解一下每一種視角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節選自:厄休拉·勒古恩《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略有刪減)

視角是表徵故事講述者是誰講述者與故事之關係的術語。

在故事中,這個講述者被稱作觀點人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個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評論家在討論敘事文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它是比喻性的,因為除非出聲朗讀,紙上的東西總是沉默不語。

很多時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種講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寫,抓住一個人物真實的口吻,諸如此類)。而我則純粹且務實地用它來指講述故事的那些聲音,敘事的口吻。

在這本書裡,在這裡,我會把口吻和視角當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賴的統一體來看待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我嘗試用下面的文字來定義和闡述五種主要的敘述視角。每種視角都有一個對應的例子:一個以相應視角講述的段落。它們來自一個不存在的故事《謝弗裡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個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樣的人,同樣的場景。變化的只是視角。

1.第一人稱

在第一人稱敘事裡,觀點人物是“我”。

“我”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讀者只能通過我的眼睛和耳朵、從我口中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謝弗裡德公主:第一人稱敘事

走進這間滿是陌生人的房間時,我感到陌生和孤獨,恨不得馬上轉身跑開,但羅薩就在我身後,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往前走。人們跟我搭訕,問羅薩我的名字。我腦中一團混亂,分不清誰是誰,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只好隨意敷衍。忽然間,我在人群中瞥見一個女人,她直直地看著我,眼中滿是善意,我想走近她。看上去,她是那種可以談心的人。


2.有限第三人稱

觀點人物是“他”或“她”。

“他”或“她”講述這個故事,而且完全參與其中。只有觀點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他(她)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

讀者只能通過觀點人物的眼睛和耳朵、從觀點人物所說的話瞭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斷其他人的感受。

這種限定於一人的視角可能會貫穿整本書,也可能會從一個觀點人物切換到另一個。這種切換一般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且通常不會發生在很短的篇幅裡。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技術上講,有限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並無二致。它們本質上的限制是相同的:除了敘事者看到、瞭解和講出的那些,你不會看到、瞭解或者聽到任何東西。這種限制集中了聲音,傳達了一種表面上的真誠。

似乎只要在電腦上換一下代詞,改一下動詞後綴,就能輕輕鬆鬆地把敘事從第一人稱切換到有限第三人稱。但它沒那麼簡單。第一人稱與有限第三人稱有著不同的口吻。

讀者與那個口吻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因為作者與它的關係本來就迥然有別。成為“我”不同於成為“他”或“她”。從長遠來看,不管對作者還是讀者,它所需的創造性能量是不同的。

順道提一句,沒有人會擔保有限第三人稱的敘事者是可靠的。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有限第三人稱的一種特殊的內向的形式。

謝弗裡德公主:有限第三人稱

走進這個滿是陌生人的房間,謝弗裡德感到孤立,覺得自己太顯眼。她恨不得立馬轉過身去,跑回自己的房間,但羅薩就在她身後,她不得不往前走。人們跟她搭話。他們找羅薩問她叫什麼。她心裡一團亂麻,分不清面前搖來晃去的面孔,也聽不懂人們跟她說些什麼。她只好隨意敷衍。驀地,她瞥到一個女人熱切而善良的目光,穿過層層人群望著她,那一瞬間,謝弗裡德想穿過整個房間,去跟她攀談。

3.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故事並不是由某一個人物講述的。

也許會有許多觀點人物,敘事口吻可能會在故事中的任何時刻切換,或者出現只可能來自作者本人的觀點、看法、分析或預言(比如勾勒一個跟任何人都不接觸的人,或者描寫一個沒有人去過的景點或房間)。

作者也許會告訴我們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解釋他們的行為,甚至站出來臧否人物。

這是講故事的人常見的口吻,他對所有人物的位置、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瞭如指掌,他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知道什麼發生了,什麼即將發生。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所有的神話、傳奇和民間傳說,所有的兒童故事,1915年之前幾乎所有的小說和那之後的無數小說,用的都是這種口吻。

我不喜歡“全知作者”(Omniscient Author)這個平平常常的稱呼,因為從中聽得出輕蔑的口氣。我更喜歡“介入作者”(Involved Author)。有時候我也用“作者敘事”這個中性的說法。

有限第三人稱是現代小說主要的敘事口吻——某種程度上,這是對喜好和濫用介入作者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一種迴應。

介入作者對視角的操縱最為公開和明顯。敘事者對整個故事瞭然於胸,知道哪裡重要,最值得講,而且,他的聲音深深地浸入每一個角色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斥之為老套過時而撂到一邊。

它不僅是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敘事語調,而且也是最多樣、最靈活、最複雜的視角——在這一點上,也許對作者來說它難度最大。

謝弗裡德公主: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這個圖法(Tufarian)女孩猶猶豫豫地走進房間,夾著胳膊,支著肩膀;看上去滿面驚慌,又帶著點漠然,像一個被困住的動物。赫米安引她進來,在介紹她時,他恭維地稱呼她“謝弗裡德公主”或者“圖法公主”。人們紛紛湊過來,想認識認識她,或者只為瞧她一眼。她忍受著他們,偶爾抬起頭,迴應他們空洞的問題,聲音細得幾乎聽不見。即便在這擁擠喧嚷的人群中,她也營造了一個空間,一個讓她獨立自處的空間。沒有人碰她。他們沒有察覺到自己在下意識地拒絕她,而她意識到了。在孤寂中,她抬起頭,觸到一個並不好奇,但卻開放、熱情和憐憫的目光——那個眼神穿過茫茫的陌生人群,在跟她說:“我是你的朋友。”


4.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

沒有觀點人物。敘事者不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只是一箇中立的觀察者(一隻趴在牆上的智慧蒼蠅),他所敘述的,只是從人物的言談舉止中所做的推斷。作者從不進入人物的內心。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人物和地點或許會被精確地描述,但價值和判斷只能被間接地暗示出來。

這種敘事口吻在1900年前後,在“極簡主義”和“原創小說”中曾風靡一時,它很少公開操縱觀點視角,但操縱又無處不在。

如果你在尋找跟自己心有靈犀的讀者,這是個絕佳的練習。剛涉足寫作時,我們會希望讀者的反應同我們的反應一樣——他會因為我們流淚而流淚。

但這還不成熟,並沒有同讀者搭建起一種文學藝術上的聯繫。如果你能用冷靜的口吻打動讀者,才算是登堂入室了。

謝弗裡德公主:客觀作者(“窺探者”“攝影機眼”“客觀敘述”)

圖法的公主走進了房間,後面緊跟著赫姆的大塊頭。她步子拖得長長的,夾著胳膊,支著肩膀。頭髮厚厚的,緊緊地捲曲著。她站著一動不動,赫姆人介紹說,她是圖法的謝弗裡德公主。人們圍上來,盯著她看,好奇地打聽,她沒有跟任何眼神接觸。沒有一個人試著碰觸她。她簡短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餐桌旁一個老婦人跟她交換了短暫的一瞥。


5.“觀察者-敘事者”

· “觀察者-敘事者”,使用第一人稱

敘事者是人物之一,但不是主要人物——他出現了,卻不是事件中的重要角色。

除了有限第三人稱外,故事的敘事視角還有哪些?

與第一人稱敘事的不同在於,敘事者講述的並不是關於自己的故事。這是敘事者目睹後講給我們的故事。虛構和非虛構作品都使用這種口吻。

謝弗裡德公主:第一人稱的“觀察者-敘事者”

她穿了一身圖法服裝,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樣厚重的紅色長袍了;她的頭髮支稜著,像風暴中的雲一樣,纏繞著黝黑、窄小的臉頰。她被赫姆人奴隸主羅薩推搡著,看起來渺小、恐懼;她縮成一團,但仍維護著一小塊屬於自己的空間。她是個囚徒,是個放逐者,但是,在她年輕的臉上,我看到了她的民族的驕傲和善良,我很想跟她聊聊。

· “觀察者-敘事者”,使用第三人稱

這種視角只出現在虛構作品中。策略同上一種視角大同小異。觀點人物是一個有限第三人稱的敘事者,他見證了整個事件。

敘事的不可靠性複雜而微妙地帶出了敘事人物,讓我們知道“觀察者-敘事者”並非故事的主角,於是讀者可以大膽地假設,不管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下,這個觀點人物都是同樣可靠的,至少也同樣是透明的。

謝弗裡德公主:第三人稱的“觀察者-敘事者”

她穿著圖法的服裝,那件厚重的長袍安娜已經十五年沒見過了。她被赫姆人奴隸主羅薩推搡著,看起來渺小、畏懼;她縮成一團,但仍維持著一塊屬於自己的空間。她是個囚徒,是個放逐者,但是,在她年輕的臉上,安娜看到了圖法人身上的驕傲和善良,她很想同她聊聊。

瞭解了五種不同的敘事視角,最後不妨再做個小練習吧:

扎進故事集裡,或者從書架上搬下一堆小說(時間跨度越大越好),辨別出其中的觀點人物和敘事視角。留意是否有切換視角,如果有,切換得有多頻繁。

點擊屏幕右上【關注】按鈕,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