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 蚜蟲 孢子 癌症 農業種植寶典 2019-05-29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生育後期,是指小麥從抽穗開花,歷經灌漿到小麥成熟收穫這一段時間,約40天左右,時間雖短,但卻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後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保護葉片功能

小麥抽穗以後,主要是旗葉、倒二葉和穗下節間進行光合作用,生產碳水化合物供給籽粒灌漿。

因此,保護好旗葉和倒二葉,延長它們的綠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強度,對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延緩根系衰老

小麥拔節期後,次生根的增加率顯著下降,根系生長一般持續至抽穗時為止,根系功能可延續到成熟期。

在花後,根系的活力就開始衰退,對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通過葉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緩根系衰老,使小麥根系具有較長時間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同時對提高葉片光合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也有直接的影響。

防治病蟲害

小麥生長後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黴病、鏽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是吸漿蟲、麥蜘蛛、蚜蟲等,若未及時防治,對產量影響極大。

小麥後期管理技術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早澆灌漿水

俗話說:“灌漿有墒,籽飽穗方”,充分說明充足的水分對提高小麥千粒重的必要性。

充足的水分以保證小麥生理用水,利於貯存在莖葉中營養物質向籽粒運轉。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減少乾熱風的危害。灌漿水可提高籽粒灌漿強度,提高飽滿度,增加粒重。

澆灌漿水的的注意事項

灌漿水一般應在孕穗期至灌漿初期選擇晴天無風時進行。

● 早澆灌漿水,籽粒尚未灌漿,不易倒伏,小麥揚花後一週左右應及時澆灌漿水。小麥成熟前15天要停止澆水,不宜澆麥黃水。

● 做到無風快澆,有風停澆,密切注意天氣變化,不在溫度過高的天氣狀況下澆水;切忌在風雨天氣來臨前澆水,以防倒伏。

● 澆水不宜過大,但要使底墒得到補充,保護深層根系不早衰。

及時防治病蟲害

主要蟲害: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蚜蟲

蚜蟲是影響小麥灌漿的最主要的害蟲,繁殖很快,多雨時易爆發。

穗期田間百株蚜量達10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於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蔘鹼、耳黴菌等藥劑噴霧防治。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吸漿蟲

吸漿蟲是小麥的毀滅性害蟲,以幼蟲為害小麥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漿液,造成癟粒而減產。一般情況下,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常引起該蟲大發生。

5月上中旬小麥揚花期,吸漿蟲進入羽化、產卵,是成蟲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小麥上部有吸漿蟲成蟲產卵,中下部葉片有麥蚜繁殖,可選用吡蟲啉和辛硫磷復配製劑噴霧。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紅蜘蛛

麥紅蜘蛛以成、若蟲吸食麥葉汁液,受害葉上出現細小白點,後麥葉變黃,麥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嚴重的全株乾枯。氣候乾旱時發生較重。

一般來說防治時可與其他病蟲害同時進行,打藥時復配阿維菌素、達蟎靈等殺蟎藥。

主要病害:赤黴病、白粉病、鏽病、葉枯病等

近日在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的《2019年小麥重大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控技術方案》中提到預計2019年全國小麥病蟲害發生概況中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

小麥赤黴病因為危害嚴重,又被稱為小麥癌症。赤黴病一旦發生,小麥就必定會減產,而且還會產生毒素,食用達到一定量,對人的身體會產生影響。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未及時防治的地塊,赤黴病發生率可達90%以上。所以做好前期防控至關重要。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認識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又叫爛麥頭、枯白穗,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所謂赤黴,也就是說黴層是紅色的。

赤黴病發生的症狀表現為發病植株在乾燥環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穗部腐爛,氣候潮溼時,病穗穎片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黴層。

小麥赤黴病的病原菌,單個孢子近乎無色,聚到一起呈現粉色粘稠狀。這個時候小麥的赤黴病已經很嚴重了。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病菌都是哪裡來的?

一是種子傳播,爆發過赤黴病的地塊不可留種,病菌會在種子中生存,當帶病的種子再次播種後,就會繼續出現赤黴病。所以選種的時候儘量選擇抗病性強的種子,自己留種需避開發生赤黴病的地塊。

二是田間患病的殘株,一些病殘體掉落在田間,上面攜帶病菌,威脅到下一茬小麥生長。所以收穫時病株一定要清理乾淨。

三是路邊的雜草,雜草也是赤黴病病菌藏匿的場所,在雜草中越冬、越夏,等到來年小麥播種後,隨著風雨進行傳播,危害小麥。這就是為什麼田間雜草不能留的原因。

爆發條件

小麥的抽穗揚花期是赤黴病最易爆發的時候,那時正值4月,氣溫回升並且多陰雨天。空氣越溼潤,小麥赤黴病越容易傳播。所以這時排水不暢的麥田、種植過密透光性差的地塊,成為了病菌主要的攻擊對象。

注意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時,水肥千萬不要過多,適量即可。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最佳防控時間

赤黴病屬於花期侵染病害,而且靠風雨傳播,齊穗-揚花初期預防性用藥十分關鍵,所謂初期是小麥齊穗到5%揚花時。

因為在小麥開花授粉過程中,花葯除了可以讓小麥受精外,同時也為小麥赤黴病的病原孢子萌發提供溫床(小麥赤黴病孢子一般只能在凋落的花葯上萌發)。

開始噴藥最好這個時期只要有效的阻隔小麥赤黴病孢子侵染到花葯上就可以了,此時用藥可以有效的抑制病原菌侵染到花葯上,赤黴病也就得以防治住了。

小麥抽穗後如果天氣晴好2-4天就可以揚花,一般麥穗中部先開花,然後是上部,最後是下部,花先是黃色(第1天),而後變成白色(第2-3天),當小麥花變成白色後說明授粉已經完成,隨後白花掉落。

過早或過晚用藥,防治效果會不理想。抓最佳防治時期不要太死板,還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 抽穗期溫度高,小麥邊抽穗邊揚花,齊穗期就可以噴藥。
  • 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小麥先抽穗後揚花,宜在小麥始花期噴藥。
  • 如果天氣預報小麥揚花期有2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結露或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適當提早到齊穗期,第一次防治後隔5-7天再噴藥1-2次,確保控制效果
  • 若噴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當然並不是揚花初期噴一次就完事了,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用藥。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如何用藥

在病菌對多菌靈已產生抗藥性的長江中下游、江淮等麥區,停止使用多菌靈,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單劑及其復配製劑,以及耐雨水沖刷劑型,並注重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

提倡使用自走式寬幅噴杆噴霧機械、機動彌霧機以及自主飛行的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

同時,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

在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上,應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根據病害流行趨勢及時開展藥劑預防。

在小麥揚花初期,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丙硫唑·戊唑醇等對路藥劑,應用高效植保機械開展統防統治,做到見花打藥,主動預防。

一般發生區防治一次;嚴重發生區,堅持二次防治不動搖,控制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白粉病

對密度大、溼度大的麥田,要注意查治白粉病,在底部葉片看到紅膜時,就要注意防治。

可選用吡唑醚菌酯、醚菌酯、戊唑醇、烯唑醇、丙環唑、三唑酮、腈菌唑、氟環唑等藥。要求用足藥量和水量,提高病害控制效果,注意交替用藥,延緩病菌抗藥性產生。

小麥紋枯很常見,主要表現雲紋斑。

返青之後才明顯,下部葉鞘症早現。

氮多溼密向上傳,嚴重為害到莖稈,

溼時鞘莖菌絲產,後結菌核後代傳,

出現枯孕枯白穗,減產定型無法挽。

小麥白粉子囊菌,主害葉鞘和葉片,

發病初期白黴點,後漸擴大白黴斑。

重時穎芒白黴現,溫暖高溼氣流傳。

葉片功能喪失完,粒重下降產量減。

紋枯白粉兩種病,防治方法基本同。

首先選擇抗病種,再選藥劑來拌種,

配方施肥提抗性,科學管理病少生。

藥劑防治要趕早,拔節期間噴藥中。

常用藥劑多菌•酮,唑類殺菌更管用。

苯甲嘧菌氟硅唑,烯唑(醇)戊唑(酯)可輪用

最好防治兩三次,拔節抽穗灌漿中(過程中),

結合防治它病蟲,一噴三防效果中!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葉鏽

小麥鏽病共分為三種,分別是葉鏽病、條鏽病、杆鏽病。有一句話描述這個就是條鏽成行葉鏽亂,杆鏽是個大紅斑。屬於流行性病害,如果氣候合適會大面積發生,並且隨著氣流逐漸傳播擴散。

防治小麥鏽病的藥劑可以選用嘧菌酯、百菌清、福美雙+三唑類藥劑,注意打勻打透。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小麥葉枯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多雨年份和潮溼地區發生尤其嚴重,以抽穗後灌漿期發生較重。

防治藥劑可選擇烯唑醇、異菌脲、甲基硫菌靈、氟硅唑等。

噴灑葉面肥

小麥後期管理關鍵技術(完全版)!此時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葉面追肥,不僅可以彌補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滿足小麥生長髮育所需的養分,而且可以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乾熱風的危害,增強葉片功能,延緩衰老,提高灌漿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

一般在抽穗期和灌漿期各噴施一次,脫肥田可10天噴一次,可用磷鉀金庫800倍液+1~2%尿素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為了簡化操作,可與其他田管措施結合進行,如殺菌劑、殺蟲劑混合,即採用“一噴三防”綜合控制措施。

注意事項

● 注意各用各量,現噴現配,並採用二次稀釋法配置。

● 噴灑時間最好在晴天無風上午9~11時,下午4時以後噴灑,每畝噴水量不得少於30千克,要注意噴灑均勻。

● 小麥揚花期噴藥時,應避開授粉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以後進行噴灑。在噴施前應留意氣象預報,避免在噴施後24小時內下雨,導致小麥“一噴三防”效果降低。

● 高產麥田要力爭噴施2~3遍,間隔時間7~10天。

文章整理自:農業助手(ID:nyzs360)、191農資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