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又近,二十多年前麥收不容易,辛苦又讓人回味,學校還有麥假

小麥 農村 不完美媽媽 靈異故事 藍色之鷹看世界 2019-05-23

不知不覺,時光已經是漸近豐收的五月。淮河以北也將迎來麥收的喜悅。

如今說起麥收,大家的印象很簡單,就是等來聯合收割機,一天半天就完成了自家的麥收。這是機械化發展的成果,其實放在二十多年前或者更早,麥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記得小編小時候,我們這裡農村的學校在麥收時候是專門有一個假期的,叫做麥假,大概是兩週的假期。生活在城市的讀者可能不理解,收麥還有假期?真的有。

麥收又近,二十多年前麥收不容易,辛苦又讓人回味,學校還有麥假

因為缺乏機械的那個時代,收麥子是一個費時而辛苦的勞動。不僅僅大人,小孩子也得參加,學校老師都是家裡收麥的主要勞力,教育部門根據這種狀況特批農村學校可以放一個麥假。那時的麥收,想起來雖然特別辛苦,卻也別有一番回味。

第一步,當然是割麥了,可不是什麼機器割麥,而是實打實的用鐮刀割麥。這個過程,看似輕巧,其實很難受。麥葉子擦人癢的難受不說,光是頻繁的彎腰就讓人受不了,小編十一二歲時曾經割麥試了一下,半天也沒割夠一分地,而且腰痠的直不起來。而且割麥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隨便拿鐮刀劃拉一下就成,是有技巧的,要由下往上斜著割。現在基本上都是用聯合收割機了,只有偏遠山區可能還能見到用鐮刀割麥。

麥收又近,二十多年前麥收不容易,辛苦又讓人回味,學校還有麥假

第二步,打場。這可能是當時小孩子們比較喜歡的環節了。當時一大家族的往往要留一小塊地用來打場,三伯五叔們齊心合力,用人力畜力或者手扶拖拉機拉著石磙把一小塊地碾瓷實。小孩子自然出不了什麼力,就被大人派來站在行進的石磙架子上,美其名曰加大重量幫助壓場。其實想來,幾百斤的石磙,一個小孩子幾十斤而已,站上去真沒什麼用。不過這對小孩子來說是極有趣的,就如同今天坐大奔那種感覺。

麥收又近,二十多年前麥收不容易,辛苦又讓人回味,學校還有麥假

第三步,拉麥碾麥,就需要小孩子出力了,這也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環節了。把地裡割下的帶著麥杆的麥子拉到壓好的場裡。那時候手扶拖拉機極少,更沒有什麼摩托三輪和電動三輪了,麥子拉出來全靠人力,在北方都是用的一種叫做架子車的人力車。地裡土非常鬆軟,裝滿車後,即使一個壯勞力在前面拉,後面有婦女推,拉出來也非常吃力。小孩子就有了一個新差事,叫做拉梢,具體來說就是架子車前面再綁一根繩子,小孩子拉著再加把勁。麥子拉到場裡以後,往往並不是立即處理,而是要晒一下。晒乾後,石磙再次派上用場,石磙碾壓後,麥子才從麥穗中崩出來。小孩子當然又一次享受坐大奔的感覺。在這期間,大人小孩子是要住在麥場裡的,因為一是為了防止小偷偷麥,二是為了防止突然而來的雷雨天氣,夏天的雷雨常常半夜來襲,人們趕緊在麥場裡起來,把麥子收堆蓋上塑料布,防止淋溼。那時的天空非常乾淨,躺在麥場上,望著璀璨的星空,聽大人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對小孩子來說真是一種享受。悄悄告訴大家,小編當時最喜歡聽鬼故事!

最後就是揚麥收倉。所謂揚麥就是碾過的麥子,把麥杆挑出去後,找個有風的天,藉助風力把麥粒和麥粒殼分離。這是個技術活兒,小孩子一般是不參加的。弄乾淨的麥粒收倉,小孩子也就做一些撐口袋的小活兒。

麥收又近,二十多年前麥收不容易,辛苦又讓人回味,學校還有麥假

現在想來,那時的麥收真是辛苦得很,不過辛苦中也充滿了豐收和勞作的喜悅,小孩子也在勞作找到自己的樂趣。每當田間地頭有賣冰棍的,父母遞給小孩子的一枝冰棍,也是孩子們最甜蜜的回憶。

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者回憶呢?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