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農民 小麥 農村 水稻 武俠 我叫三笨笨 2019-06-10

過去講求春種秋收,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幸福滿滿。每年六月份,那是金黃色的季節,金黃代表的是收穫!那麼二十多年前,農民老前輩們的麥收情景是怎樣的呢,一起回憶下!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啥?收割機,沒有的事,收割機是現代玩意,那個時候收割水稻小麥及蠶豆,唯一的收割利器就是鐮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一把鐮刀,但凡收割之前,農民老前輩都會把鐮刀磨得賊亮,特別強調一下,那個時候的鐮刀可不像現在的刀一樣可供人在上面行走,那個時候的刀一般都是純鋼打就,久煉而成,刀光爍爍,不敢說吹毛斷髮銷鐵如泥,但絕對算是鋒刀利刃,收割利器!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什麼?樣子太醜了!告訴你吧,七星寶刀也不過如此,要的不是外表的光豔,恰是需要內質的鋼硬。

農民老前輩外出收割,早飯和午餐可不是什麼八仙桌,山珍海味,雞鴨牛肉羊脖子的,只見她們一屁股坐在麥杆上,抄起大清早準備好的包子,加點自醃的酸菜鹹菜,以清水做湯稀里嘩啦就完事了,你看他們吃得還是那般著迷和回味。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你是不知道那個時候的冰棍多少錢一隻吧?告訴你,用清水釀製的冰棒一分錢一隻,加了糯米做成的冰棒兩分錢,能吃上糯米冰棒的小孩,其父母都是勞動能力很強的,請不要輕易招惹!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什麼保姆啊?奶孃啊,聽都沒有聽說過,家裡的小孩也跟著父母一起下地幹活,一個籃子一隻小白兔或者是一隻小貓就是她幼兒時代最好的夥伴了。有人會問被太陽晒了怎麼辦?在那個年代長大的孩子,哪一個的皮膚不是健康色?晒晒更健康,一家人都懂這個道理!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像這對大叔大嬸,坐在驢車上,人和麥杆被小驢一起拉走,類似這樣的麥收情形,那是他們太享福了,難怪笑的這麼燦爛!那個年代的大多數農村,是沒有這樣的條件的,好多小麥都是種在不通車路的山地之中,全靠人挑馬託,而且路途老遠,來回得往返四五公里,天天練功,你說那個時候的人身體不好,能行麼?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這名農民大伯也是頭腦靈活的領先者之一,都用上黃牛石碾了,一般情況下很多農村都是用“連蓋”脫粒的,何為連蓋?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連蓋就是用幾根紮實的木棍,用一條線從兩端綁起,就可用於鞭打菜萁或黃豆、稻、麥秸稈等農作物了,製作成本低,幾乎為零,簡單適用。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迎著風,把這些麥子高高揚起,讓風吹起那些渣渣囉嗦和雜草,剩下的就是成麥,此種動作農村叫做揚麥子!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哪裡有什麼手機呀?筆記本電腦之類的高科技,這些小孩們忙累了,倒在草上就睡,若是能有本小人書或者是金庸大俠的武俠小說看的娃娃,都是高檔次領先派的,這種文化享受在那個年代,對他們來說是極度奢侈的。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麥秸稈可是好東西哦,怎麼捨得丟,農民老前輩們把麥秸稈挑回家,顏值高的可以粉糠。做飯時玉米麵加上些豬草在後鍋裡煮熟,再加上麥糠,便是家養豬最好的佳餚。像這樣飼養出來的豬,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家土豬,每逢過年宰殺之後,肉質鮮嫩不帶注水,一碗清蒜炒肉香飄十里八村……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在以前的農村,只要有土地,辛勤的農民就能把人的糧食和牲口的糧食都完美的解決,物盡其用,民間智慧!而顏值差的麥秸稈,一把柴火放去柴火灶裡,便可以做出香噴噴的飯菜來!

二十多年前的麥收場景,農民老前輩是怎樣處理麥秸稈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