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1,流亡是美學還是美學是流亡?

十年前,李娟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寫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領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單位。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出如此清新有才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劉亮程將她挖掘出來。

劉亮程評價李娟說“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這些文字原生態記錄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了疆北風物人情,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很難想象,李娟其實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一方水土養就一方人,阿勒泰的自然純樸,養育出的李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李娟就是這種了悟詩意和禪機的大智之人吧。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娟出生在新疆。而她的祖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樂至縣。

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媽媽和李娟。外婆八十多歲高齡,善良、堅強,還有點小頑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無人照料,一把年紀不得不跟隨女兒(李娟的媽媽)來到新疆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異常艱辛,但是她從不把吃苦當吃苦,反而以苦為樂,能在微小的事物裡,體悟出幸福之道。

一簇野花、幾顆野草莓、甚至就連在河邊洗衣服這等小事,都能成為李娟生活裡的一道光,照亮她晦暗的少女時代。

李娟說:“苦難是一種命運,不應該被讚美,也不應該被埋怨。”又說:“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但卻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對於李娟而言,或許連她自己都分不清流亡是她的美學,還是美學是她的流亡吧。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1,流亡是美學還是美學是流亡?

十年前,李娟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寫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領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單位。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出如此清新有才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劉亮程將她挖掘出來。

劉亮程評價李娟說“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這些文字原生態記錄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了疆北風物人情,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很難想象,李娟其實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一方水土養就一方人,阿勒泰的自然純樸,養育出的李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李娟就是這種了悟詩意和禪機的大智之人吧。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娟出生在新疆。而她的祖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樂至縣。

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媽媽和李娟。外婆八十多歲高齡,善良、堅強,還有點小頑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無人照料,一把年紀不得不跟隨女兒(李娟的媽媽)來到新疆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異常艱辛,但是她從不把吃苦當吃苦,反而以苦為樂,能在微小的事物裡,體悟出幸福之道。

一簇野花、幾顆野草莓、甚至就連在河邊洗衣服這等小事,都能成為李娟生活裡的一道光,照亮她晦暗的少女時代。

李娟說:“苦難是一種命運,不應該被讚美,也不應該被埋怨。”又說:“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但卻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對於李娟而言,或許連她自己都分不清流亡是她的美學,還是美學是她的流亡吧。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2,土,才是最珍貴的修養

在《我的阿勒泰》中有我們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飯,打工賺錢。

媽媽開了一間雜貨鋪,為往來牧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李娟媽媽有著神奇的語言天賦,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漢語和哈薩克之間翻譯,甚至創造出了無數的新詞彙。李媽媽雖然直白、象形的在兩種語言之間互譯,但是還比較能夠符合阿爾泰地區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的。

自家的店裡有各種商品被李媽媽插科打諢的翻譯了:相思鳥的香菸被翻譯成小鳥牌,土雖然土,但是卻簡單明瞭,當地人能夠輕易的理解和明白;還有什麼“抱窩雞”、“三開肩式西服”……

李媽媽總能有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雖是下里巴人,卻傳播率極廣,畢竟通俗易懂。

世間的事怎能是一個“俗”字了得。

如果明明白白的解釋相思鳥呢?要解釋“相思”是什麼,還要解釋這“相思”是怎麼和“鳥”聯繫到一起的……對於阿勒泰的牧民又不養雞,知道了“抱窩雞”又有什麼用。

偏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土有土的好處,俗有俗的優勢。普天之下,全俗人,活著,本身就是一間極其俗氣的事,吃喝拉撒很俗,穿衣喝藥很俗,睡覺取涼亦俗;若是不俗,大概只能飛昇成仙,遠離塵囂。

嚴歌苓在《芳華》中寫道:俗氣代表著生命力,不俗的人往往魂比肉體活躍,等於半死的。

還有寫女人們在澡堂洗澡的情況。

她們生活的地方其實用水並不像我們一樣方便,而洗澡大多是公共的大澡堂子。澡堂裡總是熱氣騰騰、水汽繚繞。人多的時候,更是又悶又擠,得三個人共用一個龍頭。人與人之間,最輕微的接觸間有最黑暗的深淵,不時有陌生人擠過來主動提出要幫我搓背,被我謝絕後,她會立刻請求我幫她搓背。

而李娟去洗澡,總會忘記帶一樣東西:可能是梳子,於是走出澡堂時,總是頭髮胡亂糾結著的;有兩次忘了帶毛巾,只好站在更衣室裡慢慢晾乾;忘記帶拖鞋的話,一進更衣室就會發現,然後匆匆忙忙回家取。等拎著拖鞋回來時,健忘的老闆總會讓我再付一次錢;忘帶香皂的時候,就用洗髮水代替;忘帶洗髮水了,就反過來用香皂洗頭髮。但是有好幾次,香皂和洗髮水同時忘帶了。

就好像一幕幕的電影閃過,讓我們看到了久遠時代的市井小民生活,“土”和“俗”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底色,李娟用簡練的語言精準地捕捉到阿爾泰的“情緒變化”,每一個字每一句,透露出的都是人間的溫度。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1,流亡是美學還是美學是流亡?

十年前,李娟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寫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領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單位。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出如此清新有才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劉亮程將她挖掘出來。

劉亮程評價李娟說“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這些文字原生態記錄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了疆北風物人情,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很難想象,李娟其實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一方水土養就一方人,阿勒泰的自然純樸,養育出的李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李娟就是這種了悟詩意和禪機的大智之人吧。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娟出生在新疆。而她的祖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樂至縣。

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媽媽和李娟。外婆八十多歲高齡,善良、堅強,還有點小頑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無人照料,一把年紀不得不跟隨女兒(李娟的媽媽)來到新疆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異常艱辛,但是她從不把吃苦當吃苦,反而以苦為樂,能在微小的事物裡,體悟出幸福之道。

一簇野花、幾顆野草莓、甚至就連在河邊洗衣服這等小事,都能成為李娟生活裡的一道光,照亮她晦暗的少女時代。

李娟說:“苦難是一種命運,不應該被讚美,也不應該被埋怨。”又說:“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但卻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對於李娟而言,或許連她自己都分不清流亡是她的美學,還是美學是她的流亡吧。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2,土,才是最珍貴的修養

在《我的阿勒泰》中有我們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飯,打工賺錢。

媽媽開了一間雜貨鋪,為往來牧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李娟媽媽有著神奇的語言天賦,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漢語和哈薩克之間翻譯,甚至創造出了無數的新詞彙。李媽媽雖然直白、象形的在兩種語言之間互譯,但是還比較能夠符合阿爾泰地區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的。

自家的店裡有各種商品被李媽媽插科打諢的翻譯了:相思鳥的香菸被翻譯成小鳥牌,土雖然土,但是卻簡單明瞭,當地人能夠輕易的理解和明白;還有什麼“抱窩雞”、“三開肩式西服”……

李媽媽總能有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雖是下里巴人,卻傳播率極廣,畢竟通俗易懂。

世間的事怎能是一個“俗”字了得。

如果明明白白的解釋相思鳥呢?要解釋“相思”是什麼,還要解釋這“相思”是怎麼和“鳥”聯繫到一起的……對於阿勒泰的牧民又不養雞,知道了“抱窩雞”又有什麼用。

偏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土有土的好處,俗有俗的優勢。普天之下,全俗人,活著,本身就是一間極其俗氣的事,吃喝拉撒很俗,穿衣喝藥很俗,睡覺取涼亦俗;若是不俗,大概只能飛昇成仙,遠離塵囂。

嚴歌苓在《芳華》中寫道:俗氣代表著生命力,不俗的人往往魂比肉體活躍,等於半死的。

還有寫女人們在澡堂洗澡的情況。

她們生活的地方其實用水並不像我們一樣方便,而洗澡大多是公共的大澡堂子。澡堂裡總是熱氣騰騰、水汽繚繞。人多的時候,更是又悶又擠,得三個人共用一個龍頭。人與人之間,最輕微的接觸間有最黑暗的深淵,不時有陌生人擠過來主動提出要幫我搓背,被我謝絕後,她會立刻請求我幫她搓背。

而李娟去洗澡,總會忘記帶一樣東西:可能是梳子,於是走出澡堂時,總是頭髮胡亂糾結著的;有兩次忘了帶毛巾,只好站在更衣室裡慢慢晾乾;忘記帶拖鞋的話,一進更衣室就會發現,然後匆匆忙忙回家取。等拎著拖鞋回來時,健忘的老闆總會讓我再付一次錢;忘帶香皂的時候,就用洗髮水代替;忘帶洗髮水了,就反過來用香皂洗頭髮。但是有好幾次,香皂和洗髮水同時忘帶了。

就好像一幕幕的電影閃過,讓我們看到了久遠時代的市井小民生活,“土”和“俗”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底色,李娟用簡練的語言精準地捕捉到阿爾泰的“情緒變化”,每一個字每一句,透露出的都是人間的溫度。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3,選擇“生存”還是“生活”,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真正的生活從來都是腳踏實地,瑣碎的雜七雜八的各種小事兒堆砌起來的;鄉下貧乏的物質,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件小事兒就會把你擊潰的。倒不是危言聳聽,生活中太多熬過了大風大雨卻被瑣細打敗的案例。

李娟在《什麼叫零下42度》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站起身去提水,轉身去滑了一跤,重重摔在滿地厚厚的堅冰上。我趴在地上流下淚來,並親眼看到這淚水一滴滴落下,瞬間凍結在冰面上。我終於哭出聲來!這世界仍然在寒冷,在我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繼續寒冷……

沒有經歷過寒冷的人是不懂的那種鑽心的寒冷——零下42度是什麼概念呢?器官感知到的不是冷,而是刺骨的疼,因為寒和冷引起的身體的極度的不適。這樣的阿爾泰,並不招人喜歡,甚至想著逃離。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1,流亡是美學還是美學是流亡?

十年前,李娟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寫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領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單位。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出如此清新有才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劉亮程將她挖掘出來。

劉亮程評價李娟說“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這些文字原生態記錄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了疆北風物人情,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很難想象,李娟其實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一方水土養就一方人,阿勒泰的自然純樸,養育出的李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李娟就是這種了悟詩意和禪機的大智之人吧。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娟出生在新疆。而她的祖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樂至縣。

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媽媽和李娟。外婆八十多歲高齡,善良、堅強,還有點小頑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無人照料,一把年紀不得不跟隨女兒(李娟的媽媽)來到新疆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異常艱辛,但是她從不把吃苦當吃苦,反而以苦為樂,能在微小的事物裡,體悟出幸福之道。

一簇野花、幾顆野草莓、甚至就連在河邊洗衣服這等小事,都能成為李娟生活裡的一道光,照亮她晦暗的少女時代。

李娟說:“苦難是一種命運,不應該被讚美,也不應該被埋怨。”又說:“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但卻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對於李娟而言,或許連她自己都分不清流亡是她的美學,還是美學是她的流亡吧。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2,土,才是最珍貴的修養

在《我的阿勒泰》中有我們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飯,打工賺錢。

媽媽開了一間雜貨鋪,為往來牧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李娟媽媽有著神奇的語言天賦,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漢語和哈薩克之間翻譯,甚至創造出了無數的新詞彙。李媽媽雖然直白、象形的在兩種語言之間互譯,但是還比較能夠符合阿爾泰地區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的。

自家的店裡有各種商品被李媽媽插科打諢的翻譯了:相思鳥的香菸被翻譯成小鳥牌,土雖然土,但是卻簡單明瞭,當地人能夠輕易的理解和明白;還有什麼“抱窩雞”、“三開肩式西服”……

李媽媽總能有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雖是下里巴人,卻傳播率極廣,畢竟通俗易懂。

世間的事怎能是一個“俗”字了得。

如果明明白白的解釋相思鳥呢?要解釋“相思”是什麼,還要解釋這“相思”是怎麼和“鳥”聯繫到一起的……對於阿勒泰的牧民又不養雞,知道了“抱窩雞”又有什麼用。

偏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土有土的好處,俗有俗的優勢。普天之下,全俗人,活著,本身就是一間極其俗氣的事,吃喝拉撒很俗,穿衣喝藥很俗,睡覺取涼亦俗;若是不俗,大概只能飛昇成仙,遠離塵囂。

嚴歌苓在《芳華》中寫道:俗氣代表著生命力,不俗的人往往魂比肉體活躍,等於半死的。

還有寫女人們在澡堂洗澡的情況。

她們生活的地方其實用水並不像我們一樣方便,而洗澡大多是公共的大澡堂子。澡堂裡總是熱氣騰騰、水汽繚繞。人多的時候,更是又悶又擠,得三個人共用一個龍頭。人與人之間,最輕微的接觸間有最黑暗的深淵,不時有陌生人擠過來主動提出要幫我搓背,被我謝絕後,她會立刻請求我幫她搓背。

而李娟去洗澡,總會忘記帶一樣東西:可能是梳子,於是走出澡堂時,總是頭髮胡亂糾結著的;有兩次忘了帶毛巾,只好站在更衣室裡慢慢晾乾;忘記帶拖鞋的話,一進更衣室就會發現,然後匆匆忙忙回家取。等拎著拖鞋回來時,健忘的老闆總會讓我再付一次錢;忘帶香皂的時候,就用洗髮水代替;忘帶洗髮水了,就反過來用香皂洗頭髮。但是有好幾次,香皂和洗髮水同時忘帶了。

就好像一幕幕的電影閃過,讓我們看到了久遠時代的市井小民生活,“土”和“俗”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底色,李娟用簡練的語言精準地捕捉到阿爾泰的“情緒變化”,每一個字每一句,透露出的都是人間的溫度。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3,選擇“生存”還是“生活”,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真正的生活從來都是腳踏實地,瑣碎的雜七雜八的各種小事兒堆砌起來的;鄉下貧乏的物質,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件小事兒就會把你擊潰的。倒不是危言聳聽,生活中太多熬過了大風大雨卻被瑣細打敗的案例。

李娟在《什麼叫零下42度》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站起身去提水,轉身去滑了一跤,重重摔在滿地厚厚的堅冰上。我趴在地上流下淚來,並親眼看到這淚水一滴滴落下,瞬間凍結在冰面上。我終於哭出聲來!這世界仍然在寒冷,在我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繼續寒冷……

沒有經歷過寒冷的人是不懂的那種鑽心的寒冷——零下42度是什麼概念呢?器官感知到的不是冷,而是刺骨的疼,因為寒和冷引起的身體的極度的不適。這樣的阿爾泰,並不招人喜歡,甚至想著逃離。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阿爾泰的生活並不是只有美好,它也有它凌冽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美好而粉飾它的不美好,同樣,也不能因為那些不迷人的地方而全盤否定它。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李娟就是這樣的英雄!

有一種勇敢叫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在阿爾泰地區曾颳起過一陣“木耳”風,採摘木耳倒賣換取高額利潤。在這荒涼的地方生活,更多的時候是求生存。就連李娟自己也在《木耳》這篇文章中感慨道:“活著”是最最簡單的一件事,而在活著之外,其他的事情大多都是可笑的。

從李娟媽媽找回第一朵木耳開始,生活發生了變化,生活開始有了飛翔與暢遊的內容;因為木耳的高額利潤引發了人們的競逐,採摘木耳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也放棄了最初的忍抑慾望的精神,最終將大自然饋贈的“黑色蘑菇”(木耳)給過度擷取完,不再生長。

木耳的消失讓耗費了極大努力凝聚起來的生活再度破裂,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只能去往更豐富更熱鬧的世界尋求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性。

在木耳消失之後,有重新回到視野中,李娟選擇了沉默,我們當對著生活土地充滿信任和感激,而不是過度的開採和使用。

“生”後面還有個“活”字,“活著”就是要多姿多彩、萬物競上。

在李娟生活的阿勒泰地區,本質是個荒涼的牧區,並不是人類生活的理想之地,但是她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1,流亡是美學還是美學是流亡?

十年前,李娟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寫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領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單位。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出如此清新有才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劉亮程將她挖掘出來。

劉亮程評價李娟說“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這些文字原生態記錄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了疆北風物人情,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很難想象,李娟其實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一方水土養就一方人,阿勒泰的自然純樸,養育出的李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李娟就是這種了悟詩意和禪機的大智之人吧。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娟出生在新疆。而她的祖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樂至縣。

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媽媽和李娟。外婆八十多歲高齡,善良、堅強,還有點小頑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無人照料,一把年紀不得不跟隨女兒(李娟的媽媽)來到新疆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異常艱辛,但是她從不把吃苦當吃苦,反而以苦為樂,能在微小的事物裡,體悟出幸福之道。

一簇野花、幾顆野草莓、甚至就連在河邊洗衣服這等小事,都能成為李娟生活裡的一道光,照亮她晦暗的少女時代。

李娟說:“苦難是一種命運,不應該被讚美,也不應該被埋怨。”又說:“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但卻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對於李娟而言,或許連她自己都分不清流亡是她的美學,還是美學是她的流亡吧。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2,土,才是最珍貴的修養

在《我的阿勒泰》中有我們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飯,打工賺錢。

媽媽開了一間雜貨鋪,為往來牧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李娟媽媽有著神奇的語言天賦,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漢語和哈薩克之間翻譯,甚至創造出了無數的新詞彙。李媽媽雖然直白、象形的在兩種語言之間互譯,但是還比較能夠符合阿爾泰地區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的。

自家的店裡有各種商品被李媽媽插科打諢的翻譯了:相思鳥的香菸被翻譯成小鳥牌,土雖然土,但是卻簡單明瞭,當地人能夠輕易的理解和明白;還有什麼“抱窩雞”、“三開肩式西服”……

李媽媽總能有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雖是下里巴人,卻傳播率極廣,畢竟通俗易懂。

世間的事怎能是一個“俗”字了得。

如果明明白白的解釋相思鳥呢?要解釋“相思”是什麼,還要解釋這“相思”是怎麼和“鳥”聯繫到一起的……對於阿勒泰的牧民又不養雞,知道了“抱窩雞”又有什麼用。

偏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土有土的好處,俗有俗的優勢。普天之下,全俗人,活著,本身就是一間極其俗氣的事,吃喝拉撒很俗,穿衣喝藥很俗,睡覺取涼亦俗;若是不俗,大概只能飛昇成仙,遠離塵囂。

嚴歌苓在《芳華》中寫道:俗氣代表著生命力,不俗的人往往魂比肉體活躍,等於半死的。

還有寫女人們在澡堂洗澡的情況。

她們生活的地方其實用水並不像我們一樣方便,而洗澡大多是公共的大澡堂子。澡堂裡總是熱氣騰騰、水汽繚繞。人多的時候,更是又悶又擠,得三個人共用一個龍頭。人與人之間,最輕微的接觸間有最黑暗的深淵,不時有陌生人擠過來主動提出要幫我搓背,被我謝絕後,她會立刻請求我幫她搓背。

而李娟去洗澡,總會忘記帶一樣東西:可能是梳子,於是走出澡堂時,總是頭髮胡亂糾結著的;有兩次忘了帶毛巾,只好站在更衣室裡慢慢晾乾;忘記帶拖鞋的話,一進更衣室就會發現,然後匆匆忙忙回家取。等拎著拖鞋回來時,健忘的老闆總會讓我再付一次錢;忘帶香皂的時候,就用洗髮水代替;忘帶洗髮水了,就反過來用香皂洗頭髮。但是有好幾次,香皂和洗髮水同時忘帶了。

就好像一幕幕的電影閃過,讓我們看到了久遠時代的市井小民生活,“土”和“俗”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底色,李娟用簡練的語言精準地捕捉到阿爾泰的“情緒變化”,每一個字每一句,透露出的都是人間的溫度。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3,選擇“生存”還是“生活”,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真正的生活從來都是腳踏實地,瑣碎的雜七雜八的各種小事兒堆砌起來的;鄉下貧乏的物質,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件小事兒就會把你擊潰的。倒不是危言聳聽,生活中太多熬過了大風大雨卻被瑣細打敗的案例。

李娟在《什麼叫零下42度》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站起身去提水,轉身去滑了一跤,重重摔在滿地厚厚的堅冰上。我趴在地上流下淚來,並親眼看到這淚水一滴滴落下,瞬間凍結在冰面上。我終於哭出聲來!這世界仍然在寒冷,在我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繼續寒冷……

沒有經歷過寒冷的人是不懂的那種鑽心的寒冷——零下42度是什麼概念呢?器官感知到的不是冷,而是刺骨的疼,因為寒和冷引起的身體的極度的不適。這樣的阿爾泰,並不招人喜歡,甚至想著逃離。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阿爾泰的生活並不是只有美好,它也有它凌冽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美好而粉飾它的不美好,同樣,也不能因為那些不迷人的地方而全盤否定它。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李娟就是這樣的英雄!

有一種勇敢叫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在阿爾泰地區曾颳起過一陣“木耳”風,採摘木耳倒賣換取高額利潤。在這荒涼的地方生活,更多的時候是求生存。就連李娟自己也在《木耳》這篇文章中感慨道:“活著”是最最簡單的一件事,而在活著之外,其他的事情大多都是可笑的。

從李娟媽媽找回第一朵木耳開始,生活發生了變化,生活開始有了飛翔與暢遊的內容;因為木耳的高額利潤引發了人們的競逐,採摘木耳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也放棄了最初的忍抑慾望的精神,最終將大自然饋贈的“黑色蘑菇”(木耳)給過度擷取完,不再生長。

木耳的消失讓耗費了極大努力凝聚起來的生活再度破裂,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只能去往更豐富更熱鬧的世界尋求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性。

在木耳消失之後,有重新回到視野中,李娟選擇了沉默,我們當對著生活土地充滿信任和感激,而不是過度的開採和使用。

“生”後面還有個“活”字,“活著”就是要多姿多彩、萬物競上。

在李娟生活的阿勒泰地區,本質是個荒涼的牧區,並不是人類生活的理想之地,但是她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4,人活一世,需要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在阿勒泰生活的期間,曾有一個逝者欠了李娟家的錢,按照當地的風俗,必須償還完債務逝者才能夠入土為安。

他的家人拿不出錢來償還,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過來要求抵債。

但是這個馬兒卻是個雞肋的美物,華而不實:既不能作為交通工具使用,又沒多餘的地方安置,處理它的唯一方法大約就是宰掉吃肉。李娟又說,如果養馬只是為了吃肉,生活該索然無味到什麼地步啊?

想來確實如此。生活,總要有些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在牧區,養一匹馬是一件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它意味著你真正地愛上阿勒泰,要永遠生活在阿勒泰。

“馬”代表什麼呢?一種根深蒂固的鄉土情懷,一種遊牧人的牽掛和“尊嚴”。

常有人拿李娟和三毛做對比,說她們是同樣灑脫的女性,一個傾心阿爾泰,一個迷戀撒哈拉。三毛有一本書就叫做《送你一匹馬》,就好像隔空與李娟對話,用“一匹馬”將兩個人牽連起來。

馬的外形,交織著雄壯、神祕同時又有著清朗的生命之極美,想起能夠擁有一匹馬,內心就會有一份難言的激越和狂喜,這種情懷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執著於擁有一匹真馬之後,就會有了世俗的不自由。

所以在那篇《屬於我的馬》的文章結尾,李娟這樣寫道:

我還想再打電話問問媽媽關於馬的事情,但想來想去,終於沒有。

就讓馬存在於想象的草原之中自有奔馳,就讓生活有點高於柴米油鹽的高級品相,挺好的!

"

文/藍曼卿

木心有首詩叫做《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總是會想起這首詩,這首詩好像就是書的完美註腳。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其實是一個蒼涼落後的地方,但是在哪苦寒之地,卻蘊藏著別樣的生命和驚喜,所謂的詩和遠方,其實都不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著眼當下的美好。

在中國有無數個“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個,她文筆清新,充滿靈性,被讀者譽為“阿勒泰的精靈”。

作家王安憶曾評價李娟說:“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李娟之於阿勒泰,就好像蕭紅之於呼蘭河,是一種命中註定,更是互相融合,合二為一。

《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這是被敬畏的大自然,和在大自然中的單純人生”。

今天,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1,流亡是美學還是美學是流亡?

十年前,李娟在到處收集來的紙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寫下她的生活、感想和領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藝單位。一些資深的編輯認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寫出如此清新有才華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劉亮程將她挖掘出來。

劉亮程評價李娟說“我能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這些文字原生態記錄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原生態地再現了疆北風物人情,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很難想象,李娟其實是一個沒有受過完整高等教育、閱讀範圍主要限於金庸、瓊瑤、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一方水土養就一方人,阿勒泰的自然純樸,養育出的李娟,能夠寫出如此清新、活潑、充滿靈性和生命力的文字。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李娟就是這種了悟詩意和禪機的大智之人吧。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娟出生在新疆。而她的祖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樂至縣。

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媽媽和李娟。外婆八十多歲高齡,善良、堅強,還有點小頑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無人照料,一把年紀不得不跟隨女兒(李娟的媽媽)來到新疆生活。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異常艱辛,但是她從不把吃苦當吃苦,反而以苦為樂,能在微小的事物裡,體悟出幸福之道。

一簇野花、幾顆野草莓、甚至就連在河邊洗衣服這等小事,都能成為李娟生活裡的一道光,照亮她晦暗的少女時代。

李娟說:“苦難是一種命運,不應該被讚美,也不應該被埋怨。”又說:“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

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但卻說:“美學,是我的流亡。”

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對於李娟而言,或許連她自己都分不清流亡是她的美學,還是美學是她的流亡吧。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2,土,才是最珍貴的修養

在《我的阿勒泰》中有我們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飯,打工賺錢。

媽媽開了一間雜貨鋪,為往來牧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李娟媽媽有著神奇的語言天賦,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漢語和哈薩克之間翻譯,甚至創造出了無數的新詞彙。李媽媽雖然直白、象形的在兩種語言之間互譯,但是還比較能夠符合阿爾泰地區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的。

自家的店裡有各種商品被李媽媽插科打諢的翻譯了:相思鳥的香菸被翻譯成小鳥牌,土雖然土,但是卻簡單明瞭,當地人能夠輕易的理解和明白;還有什麼“抱窩雞”、“三開肩式西服”……

李媽媽總能有自己的方式去解釋,雖是下里巴人,卻傳播率極廣,畢竟通俗易懂。

世間的事怎能是一個“俗”字了得。

如果明明白白的解釋相思鳥呢?要解釋“相思”是什麼,還要解釋這“相思”是怎麼和“鳥”聯繫到一起的……對於阿勒泰的牧民又不養雞,知道了“抱窩雞”又有什麼用。

偏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土有土的好處,俗有俗的優勢。普天之下,全俗人,活著,本身就是一間極其俗氣的事,吃喝拉撒很俗,穿衣喝藥很俗,睡覺取涼亦俗;若是不俗,大概只能飛昇成仙,遠離塵囂。

嚴歌苓在《芳華》中寫道:俗氣代表著生命力,不俗的人往往魂比肉體活躍,等於半死的。

還有寫女人們在澡堂洗澡的情況。

她們生活的地方其實用水並不像我們一樣方便,而洗澡大多是公共的大澡堂子。澡堂裡總是熱氣騰騰、水汽繚繞。人多的時候,更是又悶又擠,得三個人共用一個龍頭。人與人之間,最輕微的接觸間有最黑暗的深淵,不時有陌生人擠過來主動提出要幫我搓背,被我謝絕後,她會立刻請求我幫她搓背。

而李娟去洗澡,總會忘記帶一樣東西:可能是梳子,於是走出澡堂時,總是頭髮胡亂糾結著的;有兩次忘了帶毛巾,只好站在更衣室裡慢慢晾乾;忘記帶拖鞋的話,一進更衣室就會發現,然後匆匆忙忙回家取。等拎著拖鞋回來時,健忘的老闆總會讓我再付一次錢;忘帶香皂的時候,就用洗髮水代替;忘帶洗髮水了,就反過來用香皂洗頭髮。但是有好幾次,香皂和洗髮水同時忘帶了。

就好像一幕幕的電影閃過,讓我們看到了久遠時代的市井小民生活,“土”和“俗”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底色,李娟用簡練的語言精準地捕捉到阿爾泰的“情緒變化”,每一個字每一句,透露出的都是人間的溫度。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3,選擇“生存”還是“生活”,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真正的生活從來都是腳踏實地,瑣碎的雜七雜八的各種小事兒堆砌起來的;鄉下貧乏的物質,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件小事兒就會把你擊潰的。倒不是危言聳聽,生活中太多熬過了大風大雨卻被瑣細打敗的案例。

李娟在《什麼叫零下42度》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站起身去提水,轉身去滑了一跤,重重摔在滿地厚厚的堅冰上。我趴在地上流下淚來,並親眼看到這淚水一滴滴落下,瞬間凍結在冰面上。我終於哭出聲來!這世界仍然在寒冷,在我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已經沒有辦法感覺到的地方——繼續寒冷……

沒有經歷過寒冷的人是不懂的那種鑽心的寒冷——零下42度是什麼概念呢?器官感知到的不是冷,而是刺骨的疼,因為寒和冷引起的身體的極度的不適。這樣的阿爾泰,並不招人喜歡,甚至想著逃離。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阿爾泰的生活並不是只有美好,它也有它凌冽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美好而粉飾它的不美好,同樣,也不能因為那些不迷人的地方而全盤否定它。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李娟就是這樣的英雄!

有一種勇敢叫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在阿爾泰地區曾颳起過一陣“木耳”風,採摘木耳倒賣換取高額利潤。在這荒涼的地方生活,更多的時候是求生存。就連李娟自己也在《木耳》這篇文章中感慨道:“活著”是最最簡單的一件事,而在活著之外,其他的事情大多都是可笑的。

從李娟媽媽找回第一朵木耳開始,生活發生了變化,生活開始有了飛翔與暢遊的內容;因為木耳的高額利潤引發了人們的競逐,採摘木耳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也放棄了最初的忍抑慾望的精神,最終將大自然饋贈的“黑色蘑菇”(木耳)給過度擷取完,不再生長。

木耳的消失讓耗費了極大努力凝聚起來的生活再度破裂,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只能去往更豐富更熱鬧的世界尋求生活得更好的可能性。

在木耳消失之後,有重新回到視野中,李娟選擇了沉默,我們當對著生活土地充滿信任和感激,而不是過度的開採和使用。

“生”後面還有個“活”字,“活著”就是要多姿多彩、萬物競上。

在李娟生活的阿勒泰地區,本質是個荒涼的牧區,並不是人類生活的理想之地,但是她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4,人活一世,需要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在阿勒泰生活的期間,曾有一個逝者欠了李娟家的錢,按照當地的風俗,必須償還完債務逝者才能夠入土為安。

他的家人拿不出錢來償還,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過來要求抵債。

但是這個馬兒卻是個雞肋的美物,華而不實:既不能作為交通工具使用,又沒多餘的地方安置,處理它的唯一方法大約就是宰掉吃肉。李娟又說,如果養馬只是為了吃肉,生活該索然無味到什麼地步啊?

想來確實如此。生活,總要有些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在牧區,養一匹馬是一件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它意味著你真正地愛上阿勒泰,要永遠生活在阿勒泰。

“馬”代表什麼呢?一種根深蒂固的鄉土情懷,一種遊牧人的牽掛和“尊嚴”。

常有人拿李娟和三毛做對比,說她們是同樣灑脫的女性,一個傾心阿爾泰,一個迷戀撒哈拉。三毛有一本書就叫做《送你一匹馬》,就好像隔空與李娟對話,用“一匹馬”將兩個人牽連起來。

馬的外形,交織著雄壯、神祕同時又有著清朗的生命之極美,想起能夠擁有一匹馬,內心就會有一份難言的激越和狂喜,這種情懷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執著於擁有一匹真馬之後,就會有了世俗的不自由。

所以在那篇《屬於我的馬》的文章結尾,李娟這樣寫道:

我還想再打電話問問媽媽關於馬的事情,但想來想去,終於沒有。

就讓馬存在於想象的草原之中自有奔馳,就讓生活有點高於柴米油鹽的高級品相,挺好的!

她被譽為“當代的蕭紅”,筆下皆是不可思議的生命哲學

英國BBC做過一項萬人研究,你覺得最好的休息方式是什麼?排名第一的是:親近大自然。米哈里也說到:親近大自然,能產生高心流。

如何親近大自然呢?答案是:深入

比如——

花一點時間等一朵花開。

看一片初春的嫩芽綻綠。

聽一夜窗外雨打芭蕉聲。

躺在吊床裡,靜靜地看星星。

正如蘇軾所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人活一世,總要追求一些柴米油鹽之外的美好詩意,這種高級的品相是我們區別於一般人的純美存在。

如果我們不能成為詩人,但還可以做詩一樣的人,像李娟一樣,或者一起讀讀李娟的這本《我的阿勒泰》也可以~

藍曼卿,多平臺寫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想要把自己訴諸筆端,與你共同進步,一同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