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瞭解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爛盤病,是一種由核盤菌誘發的真菌性病害,從向日葵大面積栽培種植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農民朋友,近年來更是迅速蔓延。因發病時間、發病位置不同,可分為苗腐型、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和全株型,其中根腐型、花腐型菌核病在我國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大。該病為土傳病害,單用藥劑很難防控,且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用藥過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它的特性。

一、病原特性

病原為核盤菌,屬真菌,除危害向日葵外還可寄生於雜草,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等近400多種作物。該病原適應性很強、寄主較多、遺傳變異快(易產生抗藥性),溫度在0-37℃均可生長髮育危害作物,高溫高溼時病原活性最強,可直接侵染向日葵的根、莖、葉、花。冬季可在病殘體、土壤、種子、雜草中避寒越冬。傳播途徑較廣可通過種子、土壤、風雨、未腐熟的有機肥進行傳播。病原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通過菌絲直接侵入向日葵植株,植株有機械傷痕時侵入更快,侵入後病原可在植株內繁殖轉移,會分泌毒害物質造成侵染部位的腐爛壞死。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瞭解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爛盤病,是一種由核盤菌誘發的真菌性病害,從向日葵大面積栽培種植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農民朋友,近年來更是迅速蔓延。因發病時間、發病位置不同,可分為苗腐型、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和全株型,其中根腐型、花腐型菌核病在我國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大。該病為土傳病害,單用藥劑很難防控,且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用藥過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它的特性。

一、病原特性

病原為核盤菌,屬真菌,除危害向日葵外還可寄生於雜草,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等近400多種作物。該病原適應性很強、寄主較多、遺傳變異快(易產生抗藥性),溫度在0-37℃均可生長髮育危害作物,高溫高溼時病原活性最強,可直接侵染向日葵的根、莖、葉、花。冬季可在病殘體、土壤、種子、雜草中避寒越冬。傳播途徑較廣可通過種子、土壤、風雨、未腐熟的有機肥進行傳播。病原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通過菌絲直接侵入向日葵植株,植株有機械傷痕時侵入更快,侵入後病原可在植株內繁殖轉移,會分泌毒害物質造成侵染部位的腐爛壞死。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二、病症表現

1、苗腐型:向日葵播種後感染菌核病時,會出現種子不能萌發或出苗率較低,出苗後感染病菌則變現為根部腐爛、苗株腐爛枯死的現象(土壤病原基數較大、重茬嚴重、種子攜毒苗腐型菌核病高發)。

2、根腐型:向日葵生長週期內均可發生,病症主要表現在向日葵根部、莖基部,初期莖基部出現環狀繞莖的水漬狀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較大時病處有白色菌絲出現,外界環境較為乾燥時病處乾枯黃縮,嚴重時導致向日葵植株立枯死亡,發病越早對植株危害越大(土壤有病菌、種子攜毒根腐型菌核病高發,發病早晚於病原基數和環境條件有關)。

3、莖腐型、葉腐型:莖腐型主要發生在莖的中上部,現病初期莖部出現圓形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病部以上葉片枯萎。葉腐型,現病初期病出現較小的褐色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大時病斑迅速蔓延至全葉,天氣乾燥時病斑從中間裂導致葉片脫落。(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莖葉時發生)

4、花腐型:現病初期,花盤背面首先出現水漬狀小白色或褐色小圓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向日葵花盤出現局部或全部腐爛,外界環境較為溼潤時,病斑處會出現白色菌絲、最後形成黑色菌核。花盤授粉前染病則多不能結籽,授粉後染病則導致籽粒不易成熟、易脫落或結籽率低,品質較差。(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花盤時發生)

5、全株型:根、莖、葉、花盤全部現病(多發生於向日葵生長後期,雨季過長,溫度較高的地區,我國不常見)

三、易病規律

1、重茬地塊(向日葵連坐、與其它寄主作物連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2、播種攜帶病原的種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3、花期風雨較多的區域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4、偏施氮肥、施入未發酵腐熟農家肥、植株缺硼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5、管理過於粗放的田塊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瞭解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爛盤病,是一種由核盤菌誘發的真菌性病害,從向日葵大面積栽培種植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農民朋友,近年來更是迅速蔓延。因發病時間、發病位置不同,可分為苗腐型、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和全株型,其中根腐型、花腐型菌核病在我國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大。該病為土傳病害,單用藥劑很難防控,且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用藥過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它的特性。

一、病原特性

病原為核盤菌,屬真菌,除危害向日葵外還可寄生於雜草,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等近400多種作物。該病原適應性很強、寄主較多、遺傳變異快(易產生抗藥性),溫度在0-37℃均可生長髮育危害作物,高溫高溼時病原活性最強,可直接侵染向日葵的根、莖、葉、花。冬季可在病殘體、土壤、種子、雜草中避寒越冬。傳播途徑較廣可通過種子、土壤、風雨、未腐熟的有機肥進行傳播。病原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通過菌絲直接侵入向日葵植株,植株有機械傷痕時侵入更快,侵入後病原可在植株內繁殖轉移,會分泌毒害物質造成侵染部位的腐爛壞死。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二、病症表現

1、苗腐型:向日葵播種後感染菌核病時,會出現種子不能萌發或出苗率較低,出苗後感染病菌則變現為根部腐爛、苗株腐爛枯死的現象(土壤病原基數較大、重茬嚴重、種子攜毒苗腐型菌核病高發)。

2、根腐型:向日葵生長週期內均可發生,病症主要表現在向日葵根部、莖基部,初期莖基部出現環狀繞莖的水漬狀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較大時病處有白色菌絲出現,外界環境較為乾燥時病處乾枯黃縮,嚴重時導致向日葵植株立枯死亡,發病越早對植株危害越大(土壤有病菌、種子攜毒根腐型菌核病高發,發病早晚於病原基數和環境條件有關)。

3、莖腐型、葉腐型:莖腐型主要發生在莖的中上部,現病初期莖部出現圓形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病部以上葉片枯萎。葉腐型,現病初期病出現較小的褐色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大時病斑迅速蔓延至全葉,天氣乾燥時病斑從中間裂導致葉片脫落。(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莖葉時發生)

4、花腐型:現病初期,花盤背面首先出現水漬狀小白色或褐色小圓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向日葵花盤出現局部或全部腐爛,外界環境較為溼潤時,病斑處會出現白色菌絲、最後形成黑色菌核。花盤授粉前染病則多不能結籽,授粉後染病則導致籽粒不易成熟、易脫落或結籽率低,品質較差。(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花盤時發生)

5、全株型:根、莖、葉、花盤全部現病(多發生於向日葵生長後期,雨季過長,溫度較高的地區,我國不常見)

三、易病規律

1、重茬地塊(向日葵連坐、與其它寄主作物連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2、播種攜帶病原的種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3、花期風雨較多的區域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4、偏施氮肥、施入未發酵腐熟農家肥、植株缺硼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5、管理過於粗放的田塊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一、土壤處理

1、物理處理:在播種向日葵之前,對土壤要進行深翻處理,土壤板結地塊最好進行兩次深翻,深翻土壤有助於殺滅病原。深翻後要注意淺旋平整土地,以防雨季低窪處積水,向日葵菌核病高發。

2、化學藥劑處理:對於發生過向日葵菌核病的田塊(非毀滅性),可以在播種前半月,用50斤生石灰或5-10斤硫磺粉或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處理土壤,進行土壤滅菌處理。對於發病嚴重的田塊,在採收後要追加一次土壤的藥劑處理。

二、輪作換茬

對於菌核病經年常發且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塊,要進行輪作換茬處理,換茬作物應選禾本科作物,避免與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輪作。輪作年限至少要在5年以上。新選地塊種植時,要規避上茬種植寄主作物的田塊,以及周圍有向日葵菌核病病園的地區。

三、選種及種子處理

1、選種:選擇當地抗病品種種植(由於病原抗性不一、區域差異、向日葵品種抗病性存在差異,在此不做品種推薦)。要學分辨病種,若種子較為乾癟、質量較輕、食用略帶苦味,則基本可判定為攜帶菌核病病原的病種。對於種子的選取要選擇顆粒飽滿,健壯、無機械傷痕的種子。

2、種子處理:為了杜絕種子攜帶病菌的隱患,在播種前還要進行種子處理,將選好的向日葵種子,浸泡在50℃以上的溫水中20分鐘左右,晾乾後播種,可有效殺死病原菌核。另外若播種田塊之前發生過菌核病,最好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藥劑可用腐黴利和菌核淨,畝藥劑用量佔播種質量的0.5%左右。還可購買包衣種子進行播種。可有效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四、田間水分控制

向日葵生長週期內田間水分的控制是預防菌核病發生的一個關鍵點,在現蕾期前若非極度乾旱,不用進行灌溉,向日葵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此時灌溉只會提高菌核病的發生概率。現蕾期到成熟期,植株需水量較大,現蕾初期乾旱時可少量灌水,因後期主產區多遇雨季,雨季來臨時一定要及時排澇,避免田間水分過大,菌核病高發(有條件或規模化種植的向日葵園區最好採用覆膜滴灌的方式)。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瞭解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爛盤病,是一種由核盤菌誘發的真菌性病害,從向日葵大面積栽培種植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農民朋友,近年來更是迅速蔓延。因發病時間、發病位置不同,可分為苗腐型、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和全株型,其中根腐型、花腐型菌核病在我國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大。該病為土傳病害,單用藥劑很難防控,且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用藥過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它的特性。

一、病原特性

病原為核盤菌,屬真菌,除危害向日葵外還可寄生於雜草,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等近400多種作物。該病原適應性很強、寄主較多、遺傳變異快(易產生抗藥性),溫度在0-37℃均可生長髮育危害作物,高溫高溼時病原活性最強,可直接侵染向日葵的根、莖、葉、花。冬季可在病殘體、土壤、種子、雜草中避寒越冬。傳播途徑較廣可通過種子、土壤、風雨、未腐熟的有機肥進行傳播。病原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通過菌絲直接侵入向日葵植株,植株有機械傷痕時侵入更快,侵入後病原可在植株內繁殖轉移,會分泌毒害物質造成侵染部位的腐爛壞死。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二、病症表現

1、苗腐型:向日葵播種後感染菌核病時,會出現種子不能萌發或出苗率較低,出苗後感染病菌則變現為根部腐爛、苗株腐爛枯死的現象(土壤病原基數較大、重茬嚴重、種子攜毒苗腐型菌核病高發)。

2、根腐型:向日葵生長週期內均可發生,病症主要表現在向日葵根部、莖基部,初期莖基部出現環狀繞莖的水漬狀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較大時病處有白色菌絲出現,外界環境較為乾燥時病處乾枯黃縮,嚴重時導致向日葵植株立枯死亡,發病越早對植株危害越大(土壤有病菌、種子攜毒根腐型菌核病高發,發病早晚於病原基數和環境條件有關)。

3、莖腐型、葉腐型:莖腐型主要發生在莖的中上部,現病初期莖部出現圓形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病部以上葉片枯萎。葉腐型,現病初期病出現較小的褐色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大時病斑迅速蔓延至全葉,天氣乾燥時病斑從中間裂導致葉片脫落。(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莖葉時發生)

4、花腐型:現病初期,花盤背面首先出現水漬狀小白色或褐色小圓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向日葵花盤出現局部或全部腐爛,外界環境較為溼潤時,病斑處會出現白色菌絲、最後形成黑色菌核。花盤授粉前染病則多不能結籽,授粉後染病則導致籽粒不易成熟、易脫落或結籽率低,品質較差。(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花盤時發生)

5、全株型:根、莖、葉、花盤全部現病(多發生於向日葵生長後期,雨季過長,溫度較高的地區,我國不常見)

三、易病規律

1、重茬地塊(向日葵連坐、與其它寄主作物連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2、播種攜帶病原的種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3、花期風雨較多的區域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4、偏施氮肥、施入未發酵腐熟農家肥、植株缺硼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5、管理過於粗放的田塊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一、土壤處理

1、物理處理:在播種向日葵之前,對土壤要進行深翻處理,土壤板結地塊最好進行兩次深翻,深翻土壤有助於殺滅病原。深翻後要注意淺旋平整土地,以防雨季低窪處積水,向日葵菌核病高發。

2、化學藥劑處理:對於發生過向日葵菌核病的田塊(非毀滅性),可以在播種前半月,用50斤生石灰或5-10斤硫磺粉或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處理土壤,進行土壤滅菌處理。對於發病嚴重的田塊,在採收後要追加一次土壤的藥劑處理。

二、輪作換茬

對於菌核病經年常發且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塊,要進行輪作換茬處理,換茬作物應選禾本科作物,避免與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輪作。輪作年限至少要在5年以上。新選地塊種植時,要規避上茬種植寄主作物的田塊,以及周圍有向日葵菌核病病園的地區。

三、選種及種子處理

1、選種:選擇當地抗病品種種植(由於病原抗性不一、區域差異、向日葵品種抗病性存在差異,在此不做品種推薦)。要學分辨病種,若種子較為乾癟、質量較輕、食用略帶苦味,則基本可判定為攜帶菌核病病原的病種。對於種子的選取要選擇顆粒飽滿,健壯、無機械傷痕的種子。

2、種子處理:為了杜絕種子攜帶病菌的隱患,在播種前還要進行種子處理,將選好的向日葵種子,浸泡在50℃以上的溫水中20分鐘左右,晾乾後播種,可有效殺死病原菌核。另外若播種田塊之前發生過菌核病,最好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藥劑可用腐黴利和菌核淨,畝藥劑用量佔播種質量的0.5%左右。還可購買包衣種子進行播種。可有效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四、田間水分控制

向日葵生長週期內田間水分的控制是預防菌核病發生的一個關鍵點,在現蕾期前若非極度乾旱,不用進行灌溉,向日葵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此時灌溉只會提高菌核病的發生概率。現蕾期到成熟期,植株需水量較大,現蕾初期乾旱時可少量灌水,因後期主產區多遇雨季,雨季來臨時一定要及時排澇,避免田間水分過大,菌核病高發(有條件或規模化種植的向日葵園區最好採用覆膜滴灌的方式)。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五、田園清理

向日葵採收後,一定要將田間的殘留植株、殘體,及時清理出園,若採收前受到向日葵菌核病侵染,則要對田間病殘體及時銷燬。生長週期內及時除去田間雜草,以防病原積累,鬆土除草時要儘量避免傷根。若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出園並進行焚燬處理,可在病株穴處撒少量生石灰。

六、合理施肥

基肥施入要以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為主,施入適量的複合肥,並畝用1-2斤硼肥,生長週期嚴控氮肥的施入(尤其是現蕾期後),後期注重磷鉀肥的施入,在生長關鍵期如現蕾前期、灌漿期等,可通過適量的葉面補充中微量元素肥及磷酸二氫鉀培育壯株,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七、藥劑防控

1、灌根:對於根腐型菌核病要進行藥劑灌根處理,藥劑可選用500倍50%的多菌靈或800倍50%的五氯硝基苯或3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等進行灌根處理,灌根時間越早,病害防治效果越好。

2、噴施:對於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著重噴施花背面)在現病初期進行全株噴施藥劑防治(病狀中後期用藥基本無效),藥劑可選1000倍50%的多菌靈或1500倍50%的五氯硝基苯或8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或1000倍40%的紋枯利或1000倍50%的速克靈進行噴施。注意授粉期不要用藥,雨前雨後或大風過後,植株未現病提前低濃度用藥預防。用藥時注意交叉用藥、復配用藥,病害嚴重時注意連續用藥。

八、生物防治

近年來不少地區的菌核病病原對藥劑產生了不同成度的抗性,藥劑防控效果不佳,我們在藥劑防控的同時,還可以結合生物防治。在播種前用農用微生物菌處理土壤可有效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概率。此外綠針假單胞菌、深紅沙雷氏菌、膠枝黴菌、盾黴菌等對核盤菌有抑制滅殺作用,可用於浸種、灌根和噴施。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瞭解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爛盤病,是一種由核盤菌誘發的真菌性病害,從向日葵大面積栽培種植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農民朋友,近年來更是迅速蔓延。因發病時間、發病位置不同,可分為苗腐型、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和全株型,其中根腐型、花腐型菌核病在我國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大。該病為土傳病害,單用藥劑很難防控,且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用藥過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它的特性。

一、病原特性

病原為核盤菌,屬真菌,除危害向日葵外還可寄生於雜草,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等近400多種作物。該病原適應性很強、寄主較多、遺傳變異快(易產生抗藥性),溫度在0-37℃均可生長髮育危害作物,高溫高溼時病原活性最強,可直接侵染向日葵的根、莖、葉、花。冬季可在病殘體、土壤、種子、雜草中避寒越冬。傳播途徑較廣可通過種子、土壤、風雨、未腐熟的有機肥進行傳播。病原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通過菌絲直接侵入向日葵植株,植株有機械傷痕時侵入更快,侵入後病原可在植株內繁殖轉移,會分泌毒害物質造成侵染部位的腐爛壞死。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二、病症表現

1、苗腐型:向日葵播種後感染菌核病時,會出現種子不能萌發或出苗率較低,出苗後感染病菌則變現為根部腐爛、苗株腐爛枯死的現象(土壤病原基數較大、重茬嚴重、種子攜毒苗腐型菌核病高發)。

2、根腐型:向日葵生長週期內均可發生,病症主要表現在向日葵根部、莖基部,初期莖基部出現環狀繞莖的水漬狀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較大時病處有白色菌絲出現,外界環境較為乾燥時病處乾枯黃縮,嚴重時導致向日葵植株立枯死亡,發病越早對植株危害越大(土壤有病菌、種子攜毒根腐型菌核病高發,發病早晚於病原基數和環境條件有關)。

3、莖腐型、葉腐型:莖腐型主要發生在莖的中上部,現病初期莖部出現圓形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病部以上葉片枯萎。葉腐型,現病初期病出現較小的褐色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大時病斑迅速蔓延至全葉,天氣乾燥時病斑從中間裂導致葉片脫落。(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莖葉時發生)

4、花腐型:現病初期,花盤背面首先出現水漬狀小白色或褐色小圓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向日葵花盤出現局部或全部腐爛,外界環境較為溼潤時,病斑處會出現白色菌絲、最後形成黑色菌核。花盤授粉前染病則多不能結籽,授粉後染病則導致籽粒不易成熟、易脫落或結籽率低,品質較差。(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花盤時發生)

5、全株型:根、莖、葉、花盤全部現病(多發生於向日葵生長後期,雨季過長,溫度較高的地區,我國不常見)

三、易病規律

1、重茬地塊(向日葵連坐、與其它寄主作物連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2、播種攜帶病原的種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3、花期風雨較多的區域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4、偏施氮肥、施入未發酵腐熟農家肥、植株缺硼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5、管理過於粗放的田塊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一、土壤處理

1、物理處理:在播種向日葵之前,對土壤要進行深翻處理,土壤板結地塊最好進行兩次深翻,深翻土壤有助於殺滅病原。深翻後要注意淺旋平整土地,以防雨季低窪處積水,向日葵菌核病高發。

2、化學藥劑處理:對於發生過向日葵菌核病的田塊(非毀滅性),可以在播種前半月,用50斤生石灰或5-10斤硫磺粉或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處理土壤,進行土壤滅菌處理。對於發病嚴重的田塊,在採收後要追加一次土壤的藥劑處理。

二、輪作換茬

對於菌核病經年常發且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塊,要進行輪作換茬處理,換茬作物應選禾本科作物,避免與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輪作。輪作年限至少要在5年以上。新選地塊種植時,要規避上茬種植寄主作物的田塊,以及周圍有向日葵菌核病病園的地區。

三、選種及種子處理

1、選種:選擇當地抗病品種種植(由於病原抗性不一、區域差異、向日葵品種抗病性存在差異,在此不做品種推薦)。要學分辨病種,若種子較為乾癟、質量較輕、食用略帶苦味,則基本可判定為攜帶菌核病病原的病種。對於種子的選取要選擇顆粒飽滿,健壯、無機械傷痕的種子。

2、種子處理:為了杜絕種子攜帶病菌的隱患,在播種前還要進行種子處理,將選好的向日葵種子,浸泡在50℃以上的溫水中20分鐘左右,晾乾後播種,可有效殺死病原菌核。另外若播種田塊之前發生過菌核病,最好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藥劑可用腐黴利和菌核淨,畝藥劑用量佔播種質量的0.5%左右。還可購買包衣種子進行播種。可有效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四、田間水分控制

向日葵生長週期內田間水分的控制是預防菌核病發生的一個關鍵點,在現蕾期前若非極度乾旱,不用進行灌溉,向日葵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此時灌溉只會提高菌核病的發生概率。現蕾期到成熟期,植株需水量較大,現蕾初期乾旱時可少量灌水,因後期主產區多遇雨季,雨季來臨時一定要及時排澇,避免田間水分過大,菌核病高發(有條件或規模化種植的向日葵園區最好採用覆膜滴灌的方式)。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五、田園清理

向日葵採收後,一定要將田間的殘留植株、殘體,及時清理出園,若採收前受到向日葵菌核病侵染,則要對田間病殘體及時銷燬。生長週期內及時除去田間雜草,以防病原積累,鬆土除草時要儘量避免傷根。若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出園並進行焚燬處理,可在病株穴處撒少量生石灰。

六、合理施肥

基肥施入要以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為主,施入適量的複合肥,並畝用1-2斤硼肥,生長週期嚴控氮肥的施入(尤其是現蕾期後),後期注重磷鉀肥的施入,在生長關鍵期如現蕾前期、灌漿期等,可通過適量的葉面補充中微量元素肥及磷酸二氫鉀培育壯株,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七、藥劑防控

1、灌根:對於根腐型菌核病要進行藥劑灌根處理,藥劑可選用500倍50%的多菌靈或800倍50%的五氯硝基苯或3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等進行灌根處理,灌根時間越早,病害防治效果越好。

2、噴施:對於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著重噴施花背面)在現病初期進行全株噴施藥劑防治(病狀中後期用藥基本無效),藥劑可選1000倍50%的多菌靈或1500倍50%的五氯硝基苯或8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或1000倍40%的紋枯利或1000倍50%的速克靈進行噴施。注意授粉期不要用藥,雨前雨後或大風過後,植株未現病提前低濃度用藥預防。用藥時注意交叉用藥、復配用藥,病害嚴重時注意連續用藥。

八、生物防治

近年來不少地區的菌核病病原對藥劑產生了不同成度的抗性,藥劑防控效果不佳,我們在藥劑防控的同時,還可以結合生物防治。在播種前用農用微生物菌處理土壤可有效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概率。此外綠針假單胞菌、深紅沙雷氏菌、膠枝黴菌、盾黴菌等對核盤菌有抑制滅殺作用,可用於浸種、灌根和噴施。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以上就是依農總結的向日葵菌核病的特性、危害、病徵、易病規律以及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希望對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們有所幫助。夏季到來,花腐型菌核病高發,農民朋友要做好預防措施,最後再次強調一下,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時一定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對於藥劑的使用一定要合理,必要時結合生物防治措施,以免該病害病原產生抗病性,危害更大。向日葵可做乾果食用,又是優質食用油的原料,友較好的市場前景,希望農民朋友精細管理,科學種植,豐產增收。

"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別稱葵花、朝陽花、太陽花、丈菊(我國古稱),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極富象徵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向日葵原產於美洲,大約明朝時期傳入我國,初傳入我國時未作大面積栽培,到明末清初時其果實食用性才被認可,逐漸開始栽培種植。19世紀70年代後,我國向日葵商品化種植開始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至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葵花果實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向日葵因用途不同,可分為食用型(植株較高、種子含油量較低、主做堅果和加工食用)、油用型(植株較食用型矮、種子含油量高、主做油料加工)和觀賞型三種(植株較矮、主做風景區、家庭觀賞用)。其中我國食用型向日葵栽培面積最大(約佔總栽培面積的70%),油用型次之(約佔總栽培面積的30%),觀賞型只有零星種植。前些年由於食用型向日葵種植發展過快,出現了產能過盛的現象,近兩年總栽培面積有所減少,供需趨於平衡。油用型近年來栽培面積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於健康食用油料的需求有所提升。

向日葵的栽培種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除其市場需求量較大、經濟效益相對較高農民朋友樂於種植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適應性極強,植株耐旱、耐澇、耐貧瘠、鹽鹼地可種植。但是由於近年來大面積的栽培發展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我國向日葵單產和品質都有所下降,向日葵的病蟲害不多,不過一旦發生危害是非常大的。其中向日葵菌核病是我國向日葵產區高發、常發、藥劑難防、蔓延較快、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害,每年因該病害造成的減產量在10%-30%之間,病害侵染嚴重的地塊多不能再種植向日葵,嚴重影響了農民朋友們的收入。因此如何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成為了我國向日葵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農民豐產增收的基礎保障。今天依農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一下向日葵菌核病,幫助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科學綜合的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瞭解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爛盤病,是一種由核盤菌誘發的真菌性病害,從向日葵大面積栽培種植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農民朋友,近年來更是迅速蔓延。因發病時間、發病位置不同,可分為苗腐型、根腐型、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和全株型,其中根腐型、花腐型菌核病在我國發生較為普遍,危害較大。該病為土傳病害,單用藥劑很難防控,且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用藥過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它的特性。

一、病原特性

病原為核盤菌,屬真菌,除危害向日葵外還可寄生於雜草,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等近400多種作物。該病原適應性很強、寄主較多、遺傳變異快(易產生抗藥性),溫度在0-37℃均可生長髮育危害作物,高溫高溼時病原活性最強,可直接侵染向日葵的根、莖、葉、花。冬季可在病殘體、土壤、種子、雜草中避寒越冬。傳播途徑較廣可通過種子、土壤、風雨、未腐熟的有機肥進行傳播。病原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通過菌絲直接侵入向日葵植株,植株有機械傷痕時侵入更快,侵入後病原可在植株內繁殖轉移,會分泌毒害物質造成侵染部位的腐爛壞死。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二、病症表現

1、苗腐型:向日葵播種後感染菌核病時,會出現種子不能萌發或出苗率較低,出苗後感染病菌則變現為根部腐爛、苗株腐爛枯死的現象(土壤病原基數較大、重茬嚴重、種子攜毒苗腐型菌核病高發)。

2、根腐型:向日葵生長週期內均可發生,病症主要表現在向日葵根部、莖基部,初期莖基部出現環狀繞莖的水漬狀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較大時病處有白色菌絲出現,外界環境較為乾燥時病處乾枯黃縮,嚴重時導致向日葵植株立枯死亡,發病越早對植株危害越大(土壤有病菌、種子攜毒根腐型菌核病高發,發病早晚於病原基數和環境條件有關)。

3、莖腐型、葉腐型:莖腐型主要發生在莖的中上部,現病初期莖部出現圓形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病部以上葉片枯萎。葉腐型,現病初期病出現較小的褐色病斑,隨後病斑擴大,外界環境溼度大時病斑迅速蔓延至全葉,天氣乾燥時病斑從中間裂導致葉片脫落。(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莖葉時發生)

4、花腐型:現病初期,花盤背面首先出現水漬狀小白色或褐色小圓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向日葵花盤出現局部或全部腐爛,外界環境較為溼潤時,病斑處會出現白色菌絲、最後形成黑色菌核。花盤授粉前染病則多不能結籽,授粉後染病則導致籽粒不易成熟、易脫落或結籽率低,品質較差。(後期病原通過傳播直接侵染花盤時發生)

5、全株型:根、莖、葉、花盤全部現病(多發生於向日葵生長後期,雨季過長,溫度較高的地區,我國不常見)

三、易病規律

1、重茬地塊(向日葵連坐、與其它寄主作物連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2、播種攜帶病原的種子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3、花期風雨較多的區域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4、偏施氮肥、施入未發酵腐熟農家肥、植株缺硼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5、管理過於粗放的田塊易發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一、土壤處理

1、物理處理:在播種向日葵之前,對土壤要進行深翻處理,土壤板結地塊最好進行兩次深翻,深翻土壤有助於殺滅病原。深翻後要注意淺旋平整土地,以防雨季低窪處積水,向日葵菌核病高發。

2、化學藥劑處理:對於發生過向日葵菌核病的田塊(非毀滅性),可以在播種前半月,用50斤生石灰或5-10斤硫磺粉或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處理土壤,進行土壤滅菌處理。對於發病嚴重的田塊,在採收後要追加一次土壤的藥劑處理。

二、輪作換茬

對於菌核病經年常發且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塊,要進行輪作換茬處理,換茬作物應選禾本科作物,避免與十字花科、豆科、茄科、芸香科輪作。輪作年限至少要在5年以上。新選地塊種植時,要規避上茬種植寄主作物的田塊,以及周圍有向日葵菌核病病園的地區。

三、選種及種子處理

1、選種:選擇當地抗病品種種植(由於病原抗性不一、區域差異、向日葵品種抗病性存在差異,在此不做品種推薦)。要學分辨病種,若種子較為乾癟、質量較輕、食用略帶苦味,則基本可判定為攜帶菌核病病原的病種。對於種子的選取要選擇顆粒飽滿,健壯、無機械傷痕的種子。

2、種子處理:為了杜絕種子攜帶病菌的隱患,在播種前還要進行種子處理,將選好的向日葵種子,浸泡在50℃以上的溫水中20分鐘左右,晾乾後播種,可有效殺死病原菌核。另外若播種田塊之前發生過菌核病,最好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藥劑可用腐黴利和菌核淨,畝藥劑用量佔播種質量的0.5%左右。還可購買包衣種子進行播種。可有效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四、田間水分控制

向日葵生長週期內田間水分的控制是預防菌核病發生的一個關鍵點,在現蕾期前若非極度乾旱,不用進行灌溉,向日葵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此時灌溉只會提高菌核病的發生概率。現蕾期到成熟期,植株需水量較大,現蕾初期乾旱時可少量灌水,因後期主產區多遇雨季,雨季來臨時一定要及時排澇,避免田間水分過大,菌核病高發(有條件或規模化種植的向日葵園區最好採用覆膜滴灌的方式)。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五、田園清理

向日葵採收後,一定要將田間的殘留植株、殘體,及時清理出園,若採收前受到向日葵菌核病侵染,則要對田間病殘體及時銷燬。生長週期內及時除去田間雜草,以防病原積累,鬆土除草時要儘量避免傷根。若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出園並進行焚燬處理,可在病株穴處撒少量生石灰。

六、合理施肥

基肥施入要以發酵腐熟好的有機肥為主,施入適量的複合肥,並畝用1-2斤硼肥,生長週期嚴控氮肥的施入(尤其是現蕾期後),後期注重磷鉀肥的施入,在生長關鍵期如現蕾前期、灌漿期等,可通過適量的葉面補充中微量元素肥及磷酸二氫鉀培育壯株,預防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

七、藥劑防控

1、灌根:對於根腐型菌核病要進行藥劑灌根處理,藥劑可選用500倍50%的多菌靈或800倍50%的五氯硝基苯或3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等進行灌根處理,灌根時間越早,病害防治效果越好。

2、噴施:對於莖腐型、葉腐型、花腐型(著重噴施花背面)在現病初期進行全株噴施藥劑防治(病狀中後期用藥基本無效),藥劑可選1000倍50%的多菌靈或1500倍50%的五氯硝基苯或8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或1000倍40%的紋枯利或1000倍50%的速克靈進行噴施。注意授粉期不要用藥,雨前雨後或大風過後,植株未現病提前低濃度用藥預防。用藥時注意交叉用藥、復配用藥,病害嚴重時注意連續用藥。

八、生物防治

近年來不少地區的菌核病病原對藥劑產生了不同成度的抗性,藥劑防控效果不佳,我們在藥劑防控的同時,還可以結合生物防治。在播種前用農用微生物菌處理土壤可有效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概率。此外綠針假單胞菌、深紅沙雷氏菌、膠枝黴菌、盾黴菌等對核盤菌有抑制滅殺作用,可用於浸種、灌根和噴施。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以上就是依農總結的向日葵菌核病的特性、危害、病徵、易病規律以及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希望對從事向日葵種植的農民朋友們有所幫助。夏季到來,花腐型菌核病高發,農民朋友要做好預防措施,最後再次強調一下,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時一定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對於藥劑的使用一定要合理,必要時結合生物防治措施,以免該病害病原產生抗病性,危害更大。向日葵可做乾果食用,又是優質食用油的原料,友較好的市場前景,希望農民朋友精細管理,科學種植,豐產增收。

向日葵菌核病常發危害大,農民想要提品增產,必須採取綜合防治

#谷豐計劃#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