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副校長呂大樂曾和臺灣友人開玩笑,“你們一年的陸客人數,大概只等於香港年初一到年初七而已。

呂大樂著有一本書,叫《四代香港人》,在五六十年代移民到港的第一代人眼中,香港只是一個不得已的窮白避難所。而今,經過兩地旅遊業的共同努力,內地和香港已經成為全球數得上的雙向客源市場。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曾披露一組數據,從1997年到2011年,內地居民赴港旅遊人數從236萬人次增長到了2810萬人次,香港同胞赴內地旅遊人數從3977萬人次增長到了7936萬人次。

內地人對香港印象的驚歎,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尖沙咀、旺角每隔幾步就可以看到的一家周大福、六福或者周生生,店內櫥窗裡的珠寶光彩奪目。

2018年年末市場環境不理想時,中國進口量急劇下降,唯獨香港對內地的出口量,獨樹一幟,2018年12月,這個數字增加了一倍多,高達12億美元。

在這些進出口數據裡,各種寶石佔了進出口總額的53%。

在香港,有人的地方就有珠寶行。

2007年,香港國際珠寶展會上,貿發局珠寶諮詢委員會主席陳聖澤說了一句話:“香港作為亞太區的珠寶採購中心,珠寶業發展蓬勃,去年的貴金屬、珍珠及寶石首飾出口總值約37億美元,升幅達13.7%。

截至當時,香港已有1000多家珠寶製造公司,從業人員數萬人。

在房地產扣住經濟命脈之前,香港的珠寶行風頭無兩。

2003年,香港迴歸的6年後,對內地的遊客開放了自由行,也開啟了香港珠光寶氣的時代。

在《聯合報》一篇關於香港迴歸20週年的文章中,一位香港青年談到20年間香港已經隨著內地的遊客發生了悄無聲息的轉變:“地價、租金都不斷刷新,老店、小店不堪負荷,街道都成了連鎖店。”

變化之中,內地遊客們奔赴闊別了幾十年的香港,消費的洪水也找到了一個宣洩口,比如“三趟快車”和“東深引水”兩大工程讓香港的民眾吃飽穿暖之後、因豪門闊太們按捺不住錢包,興起的金商銀鋪。

去香港,買珠寶。

呂長樂開的香港和臺灣關於內地遊客的玩笑,不是玩笑。

交通觀光局曾統計,臺灣陸客人數2015年時達到最高峰,有418萬人次,但和香港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

2003年香港開放自由行之後,當年旅客人次就達到了847萬,之後一路暴漲,2006年達到2500萬,入境旅遊相關的總開支達到了1194.3億萬港元。

為此,深港之間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水貨客”,他們往來於香港和深圳之間,從香港採購珠寶,送往深圳。

香港珠寶業的市場“增幅”有目共睹。

2006年對於香港逐鹿珠寶的商人來說,是一個幸運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新條款中,有一條格外惹人注目,所有原產於香港的產品,包括珠寶,均可免關稅輸入內地。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深圳漁村中有一塊水窪,曾籍籍無名。皆因毗鄰香港,而今成了一塊風水寶地。

水貝。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經歷第二次經濟轉型,許多珠寶商開始將其工廠和廠房遷移到深圳。同時,政府開始在深圳試行新的黃金交易政策。民營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期經歷了一段快速增長期,GDP由1979年的196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16000.2億元。

1988年,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成立,港商落戶深圳水貝,並致力於將水貝打造成“香港館”。但90年代初期,水貝僅有10家左右的珠寶企業。

香港樓市的火熱,推動了地皮價格的漲動。政策優惠、地理優越使得水貝迅速形成了承接香港、東南亞產業轉移的窪地效應,珠寶商們蜂擁而至。如今,香港本土的珠寶代工工廠已銷聲匿跡。

因區域佈局形似項鍊,水貝又被稱為“項鍊街區”。不到1平方公里的園區,畝產近6萬件珠寶首飾,寶氣襲人。

2003年時,政府吸引300多家黃金珠寶企業進駐水貝,形成聚集勢頭。2004年,在政府主持下,水貝珠寶產業聚集基地掛牌成立。

如今,水貝珠寶聚集基地共有黃金珠寶企業4000多家,年營業收入1000多億元,專業珠寶交易市場28個,從業人員8萬多人。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所購買的珠寶,有一半或都產自深圳羅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工業區——水貝。

香港的寶石多以原石的姿態從印度、比利時、以色列來到香港,深圳是最重要的一環,在這裡,原石被切割加工,再運至香港售賣,幾經輾轉後,珠寶回到了內地遊客的手中。

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過水貝:“珠寶圈的人都知道,水貝的珠寶供應至全國乃至世界,別說香港了。

坐落於深圳羅湖區水貝四路萬山珠寶園的金百泰珠寶首飾有限公司,其董事總經理趙彬有這樣一句名言:“只要是你知道的國際大品牌,包括香港品牌,我們都為他們做貼牌。香港的品牌包括周生生、周大福、謝瑞麟等。

香港的珠光寶氣,並不止於香港。

2018年6月,一批作家到廣東採風,途徑深圳羅湖區,在參觀了水貝的“珠寶展”之後,採風團顧問陳世旭即興揮毫,為水貝寫下了四個大字:“珠光寶氣”。

珠寶行業是暴發戶,不是常青樹。

2006年幸運年之後,香港珠寶業曾遭遇過一次寒冬。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一踏入2009年,香港的珠寶行業開始急劇萎縮:訂單急跌,外部需求斷崖式減少。

香港珠寶製造業商會表示,“歐美市場訂單在2009年頭兩個月的洽談近乎停止,或者落單時只會支付小部分金額。”

2009年1月至7月,香港珠寶首飾的總體出口值為185.29億港元,較2008年同期大幅下滑28.1%。對比同一時期的香港整體商品出口貨值下跌的11.7%,珠寶業下跌尤其嚴重。

在金融危機的浪潮面前,珠光寶氣只是禁不住折騰的一片小水花。

珠寶店裡的香港

香港寶石出口內地變化(數據來源: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

但這片水花裡,還有另一番景象。在歐美客戶數量銳減的情況下,中國內地的買家卻有12%的增長量。

根據2009年8月份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的批發和零售業中,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5%;另外,世界黃金協會也表示,中國在2009年第二季度的珠寶需求較上年同期增長6%。

香港的珠光寶氣,在寒冬中的異軍突起。

2014年,中國內地的外貿數據十分惹眼:進出口美元值同比增長11.3%,出口同比增長15.3%,進口同比增長7%,不僅是當時外貿增速的高點,全球範圍來看,也是制高點。

同年9月,內地對香港出口猛增34%,貴金屬首飾出口激增6.8倍,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速接近20%,這對當時處於換擋期的中國外貿發展來說是極大的亮點。

在這些進口產品中,珍珠、寶石和首飾這樣的奢侈品引人側目。

儘管這類奢侈品的進口值佔進口總值比重僅為5%上下,但9月、10月其進口值同比增速高達5.9倍和3.3倍,對總體進口的貢獻率接近了75%。

如果去除掉這類奢侈品的進口,中國進口總體增速在9月、10月只有區區0.2%和0.9%。

奢侈品的亮眼數據讓人不解。

同樣波動的是2016年,香港對內地的寶石出口額大增。那一年,寶石佔香港對內地出口額的比例高達90%。

當時大眾面對的是人民幣匯率迅速走貶,外匯儲備也大幅下跌的情況。

回到2018年,同樣是在珠寶行業的寒冬之下——全球最大的鑽石生產商De Beers財務數據顯示,在2018年第7個銷售週期內,其全球鑽石原胚銷售額比上一週減少5.5%,較2017年同期的5.07億美元下降0.4%。這是De Beers自2016年公佈相關銷售數據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週期。

在2017年,周大福就有寒冬徵兆,當年全年營業額512.46億港元,同比下降9.45%。周生生雖然本地零售額自2017年回穩,但零售市場仍大不如前,很難重振,零售店接連倒閉。

而在尖沙咀、旺角每隔幾步就可以看到一家周大福、六福或者周生生的鬧市,外幣兌換店的數目也與日俱增。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香港故事。(文/袁雨薇 編輯/孔如也 來源/投中網旗下偏見實驗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